<p><br></p><p>编辑制作:半间草堂</p><p>资料来源:网络</p> <p><br></p><p>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开始了第二次合作,在陕北的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而南方游击队则被改编为新四军。</p><p><br></p><p>八路军的各级将领都由原红军将领担任,但是在新四军将领的任命上,国共双方却出现了分歧。</p><p><br></p><p>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主要领导人是项英和陈毅,按理说应该由这两人担任新四军军长、政委,但是,蒋介石不同意,单方面宣布了由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p><p><br></p><p>毛主席、朱老总等人在权衡利弊后,决定接受这个任命,由叶挺担任军长,项英担任副军长,实际上担任政委的职务。</p><p><br></p> <p><br></p><p>一个是北伐名将,一个是红军元老,这对组合在当时还是被很多人看好的,陈毅陈老总就说过:<b>“项副军长以其历史地位,在全党的威信,使南方八省游击队变成铁的力量,以后和叶军长合作,使改编成功,这是本军成立的关键。”</b></p><p><br></p><p>然而,现实却很让人失望,项英与叶挺的合作很不愉快,叶挺将军甚至几次负气出走,中央不得不派周恩来几次来到新四军军部,协调两人的关系。</p><p><br></p><p>至于原因,一方面,叶挺将军出身很高,早在孙中山时期,就担任大元帅府警卫营长,在北伐战争中,更是率领独立团百战百胜,少年得志之下,叶将军难免有些军官的做派,平时喜欢穿着洋装、拿着文明棍,这让项英看起来很不习惯,心理上产生了隔阂。</p><p><br></p><p>另一方面,在项英看来,叶挺将军虽然是我军的创始人之一,但毕竟已离开十年之久,现在更像是一个蒋介石在新四军的代理人,而非同甘苦共患难的革命同志。</p><p><br></p> <p><br></p><p>举个例子,早在新四军创建后,叶挺将军就曾命令张云逸等人带兵东进,扩展新四军的势力范围,以便发展壮大,但项英一直对其掣肘。当时按照分工,叶挺负责军事,项英负责政治,但项英经常以“非单纯的军事问题为由”,总揽其权,电报更是先行截取阅览,这让身为军长的叶挺很是难堪。</p><p><br></p><p>在这些事情上,项英确实做得有点过了,这也是他备受争议的地方。</p><p><br></p><p>当然,项英作为新四军的政委,其实他还是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的。</p><p><br></p><p><b>第一,在组建新四军中,项英起到了动员带头作用。</b></p><p>1938年2月,项英在南昌召开新四军军部会议,在会议中,项英首先说明了新四军改编工作已取得重大进展,并指出:“我们新四军的指战员来自八省,军机关的人员有的来自延安,有的来自地方,都是为着抗日这个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大家的阅历不同,特点不同,但抗日的目标相同,要互相学习,团结共事,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当前最重要的是严密组织分散在各地的部队的开拔工作,应注视各地的动向,使部队尽快而又安全地开赴集结地区。”应该说,项英的这一番讲话,对当时凝聚机关干部的人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p><p><br></p> <p><br></p><p><b>第二,游击队数月即能完成集结整编,项英功不可没。</b></p><p>新四军军部成立后,项英随即派人发布长篇工作指示——《巩固部队,提高战斗力,准备胜利的战斗》。在指示中,项英强调:“要百倍加强党内和部队中的政治教育和马列主义的教育,提高全军指挥员更高的政治觉悟,了解自身的责任,保持和发扬优良传统,不受任何影响而减弱自己的精神。”</p><p><br></p><p>同时,项英还主张要保持和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这是坚强部队提高战斗力的基础,谁不坚持这一点,无疑是降低了我们的战斗力。”</p><p><br></p><p>应该说,项英提出的这些指示,对于当时尚未整编的红军游击队来说,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项英的指示下,仅仅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南方八省游击队就顺利完成了集结和整编工作,一个崭新的新四军诞生了。</p><p><br></p> <p><br></p><p><b>第三,项英着力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b></p><p>新四军改编完成后,项英带领政治部,自编教材,先后整编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等,作为政治教材印发给干部战士学习。</p><p><br></p><p><b>第四,项英很好地进行了抗日宣传工作。</b></p><p>在云岭军部,项英大力支持群众组织妇抗会、农抗会、工抗会、青抗会等社会团体,通过自编自演的文艺形式向广大士兵、群众宣传党的抗日政策。项英还创办了两所农民夜校,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宣传党的相关政策。</p><p><br></p><p>渐渐的,在云岭,群众与新四军的矛盾越来越少了,后来蒋介石停发军饷,新四军处境艰难时,皖南的老百姓节衣缩食,贡献出了大批粮食,这与项英进行的宣传是分不开的。</p><p><br></p><p>因此,项英作为新四军的政委,对新四军的创建和发展是功不可没的。</p><p><br></p> <p><br></p><p>但是,项英同样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缺点,也让新四军在后来遭遇了重重困难。</p><p><br></p><p><b>首先,三年游击战争养成了项英艰苦朴素的性格,但也使得他过于谨慎,不敢大胆用兵。</b></p><p>新四军创立后,项英下令抽调6个团,专门来保卫军部。但实际上,这样做不仅没有很好地保卫军部,反而使其错失了发展良机,且时刻处于国民党第三战区的监视和包围中。</p><p><br></p><p><b>其次,就是缺乏大局观。</b></p><p>在1940年,陈毅多次在江北发出电报,建议新四军离开云岭,叶挺也竭力主张东进,让军部撤离皖南,但项英却始终下不了决心。</p><p><br></p><p>项英十分迷恋云岭的山川地势,在项英看来,这是一个打游击战的绝佳之地,甚至项英一度提出,要将云岭建设成为华中抗日中心的想法。但是项英却忽略了,游击战并非游而不击,且友军也并非永远是友军,当同袍兄弟挥起屠刀时,更应该有提前预防的能力和考量。这一点,在皖南事变时体现得淋漓尽致!</p><p><br></p> <p><br></p><p><b>第三,是缺乏魄力。</b></p><p>作为事实上的“新四军之父”,项英实际上掌控全局,但是他做事却缺乏魄力。</p><p><br></p><p>1939年,叶挺曾提出扩编新四军第六支队,项英却担忧军饷供应不足,使得新四军发展明显滞后。</p><p><br></p><p>皖南事变前,项英顾虑重重,难下决断,对于突围路线迟迟没有下决定。事变发生时,项英更是顾虑部队损失,从而错过了从茂林突围的最佳时间。其后,项英又想要带小股部队上山打游击,而忽略了对军队的总体部署。</p><p><br></p><p>最终,在项英的犹豫与失策中,新四军不断地错失突围良机,最终损失惨重,连项英自己也不幸牺牲,年仅43岁。从此,项英在我军的历史上被长期忽略。</p><p><br></p><p>直到上世纪80年代,项英才重新被人正视起来,1998年,项英诞辰100周年时,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迟浩田亲自参加座谈会,公开评价道:<b>“项英同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党和红军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新四军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抗日战争的名将之一……”</b></p><p><br></p> <p><br></p><p><i>资料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对原作者表示感谢!</i></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