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春天的故事、春天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p><p class="ql-block"> 有一个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p><p class="ql-block"> 偌大的体育场上空,高音喇叭不停地播放着这首当时最流行的歌曲。主席台上方高悬着“××市星期天市场”红底白字的巨幅横幅。广场内,摆满了摊贩,有的搭着篷子,有的摆几张桌子、或折叠床,有的拉条横幅,有的更简单,干脆在地上铺一块塑料布,把商品摆在上面,日用百货、五金家电、服装靯帽等等,应有尽有,广场内挤满了人群,买东西的、看热闹的,人头攒动,音乐声交织着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人声鼎沸。</p><p class="ql-block"> 这是上世纪九十时代初期,国家开始发展市场经济,为了鼓励人们经商,解放思想,全民经商的一个时代缩影。各地政府组织“星期天市场”,利用体育场、广场等免费提供场地,让人们自发参与、自由买卖,下海经商。</p><p class="ql-block"> 天近中午,广场内人流有所减少,卖东西的吆喝了半天了口干舌燥、饥肠辘辘,买东西的东挑西看也跑累了,都想吃点东西好继续干、继续逛。</p><p class="ql-block"> 这时,远处传来了“包子,热包子,刚出锅的羊肉包子”的叫卖声,只见一男一女两个十几岁的学生推着一辆三轮车,车上放着一个大萝筐,上面用白色的棉被盖的严严实实的。</p><p class="ql-block"> 人们被这个叫卖声吸引着了,就有人问包子多少钱一个,两毛钱一个,有人说买俩尝尝,那人接过包子张嘴就咬,烧的吸溜吸溜的,从嘴角流着油水,一边嘴里不停地嚼着,一边咕咕哝哝地说,好吃好吃,再来两个,如同活广告效应一样,人们你两个、我三个纷纷喊着要买。兄妹俩一个收钱、一个人拿包子,忙个不亦乐乎,不一会,一大筐子包子就被饥饿人们抢光了,兄妹俩笑着骑着车子离开了。过了不久又推来了一筐,很快又被人们一扫而净了。</p><p class="ql-block"> 这个卖包子的男孩子就是我,那时,我家离这个体育场很近,“星期天市场”刚开始时,我们也来看热闹,很羡慕人家做生意和买东西人的有钱,可是做生意我们没门路也没本钱,在看热闹时无意间听到人们说中午没东西吃,回家吃饭回来耽误时间,那时候人们都很穷,街上的食堂很少,根本不象现在小吃店、超市到处都可以买到吃的,甚至打个电话外卖小哥就可以送餐上门。受这个启发,我们仿佛找到了商机,去卖小吃挣钱。经过比较,我们认为卖包子不用盛、不用端,比卖饭简单省事。我们家虽然没钱但有的是人力,说干就干,全家六口人男女老少齐上阵,割肉买菜,择菜剁馅、和面包包子,烧锅上笼,快中午时一锅热腾腾、香喷喷的肉包子出锅了,自己舍不得吃,我和妹妹就急忙推出去卖,他们马上把已经包好的包子继续上笼接着蒸。等我们卖完了回来,能跟上第二锅蒸好了趁热接着卖。自己做的包子皮薄肉馅多味道好,货真价实,很实惠,所以很受欢迎,“生意做遍、不如卖饭”,当天做当天就能回收成本,而且赚头颇丰的,全家人喜洋洋的。现在看起来这算不上什么下海经商,是那时因生活穷困所迫吧,也算是我们有简单的商品经济意识,追逐商海的浪花,掬了一捧海水罢了</p> <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家的经济非常拮据,经常是捉襟见肘,寅吃卯粮。兄妹四个是“一模齐”,基本上是每人相差两岁,父母要抚养儿女,还有爷爷奶奶、外婆外公需要赡养,到我们长大了上学了,每到开学时,父母都要为我们四个人的学费发愁,虽然每人只有几块钱,但加到一起是不小的开支,有时没办法了还要向同事们借。记得我从小到大都没穿过新衣服,都是穿哥姐们穿过的旧衣服,甚至是母亲的衣服改了让我穿,真是人们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直到我上初中后才买了件象样的衣服。为了补贴生活开支,我们很小时就想门路挣钱,上初中时我摆过小人书,倒卖过戏票,但那时候个人做生意是不允许的,让抓住了说是投机倒把,或要刮资本主义尾巴,是要没收、挨批斗的。 </p><p class="ql-block"> 先说摆小人书摊吧。我从小就爱看称作“小人书”的连环画,也爱收集,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到书店里看看有没有新书卖,特别是成套出的连环画,不是一次就全部出齐的,一看到有新的就抓紧买,不然的话,过几天就没有了,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零花钱都用来买书了,多的时候集有两百多册,放满满一小箱子,内容丰富,古今中外的故事都有,如中国传统的四大名著以及《岳飞传》、《说唐》等古典小说改编的连环画,还有国外电视剧改编的《黑名单上的人》、后来的武侠《霍元甲》、《陈真》等。闲的时候就拿出来翻看,还借给小伙伴们看。由于自己经济有限,不可能所有的书都能买到,有时也到电影院门前书摊上去看,看一本贰分钱。看人家摆书摊,我想到我自己收藏小人书也不少,有的品种别人还没有的,要是我也摆书摊,看书的人一定会不少的,于是我就决定放假了出去摆书摊。我家附近就是剧院,门前有很大空地,人流量也很大,位置就选在那里,工具很简单,在地上铺块塑料布摆书,再放几个小凳子就成了,地上摆不完,就找来一块木板,用细木条横着钉几道,斜靠在墙上,上面可以放几排书的,因陋就简就开张了。来看书的基本上都是小孩,小凳子不够坐了,有的席地而坐,有的两三人挤在一起看。要注意提防的是有人偷书,有时会有几个孩子一起来看书,他们是一伙的,他们围在书摊上这本翻翻,那本看看,人多手杂,趁你稍不留意,就把书塞到衣服里偷跑了,遇上社会上的小混混硬是把书抢走了,我也不敢吱声。我也丢过几本书,后来有了经验,看到人多时就提高了警惕性,有时我妹妹也来帮忙照看。看一本两分钱,好的话一天可以收入一、两块钱,记得一个暑假挣了三十多块钱,够开学的学费了,也算是勤工俭学,靠自己的劳动为家庭减轻了负担。</p><p class="ql-block"> 再说倒卖戏票吧,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初期。那时文艺界刚开放,思想大解放,舞台上一下子繁荣丰富起来了,从国外电影、中国传统戏和港台武打片,到后来歌舞团跳舞、演唱流行歌曲等,刚从文化大革命思想枷锁的禁锢中刚解放出来,让看腻了革命样版戏和电影的人们目不暇接,遇上有新电影和外地剧团、歌舞团来演出,票很紧俏,可以说是一票难求,买票要排很长时间队,想买一张好位置的票更难,要开后门找关系。遇到剧院放新电影或演新戏,能给学校的老师或亲戚朋友送两张位置好的票就是很好的礼物。于是,头脑灵活的人就打起了倒票的主意。</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父亲在剧团工作,也能通过关系弄来几张票,但不能多,他们是工作人员,和剧管会的人都熟,不能自己去卖票,就让我们去卖。倒票也是要有一定的经验的,不能像卖东西一样随意吆喝,这样让剧管会的人抓住了不仅票要没收,而且父亲还要受单位领导的批评。我们是孩子,没人太在意,就把票装在口袋里,在售票处周围四处转悠,看到有人从售票处过来没买到票,或是有人问别人有没有票要转让时,就凑上去问他们要不要,如果他们说要,我们判断不像是剧管会的人,就把票掏出来给他们看,(因为剧管会的人基本上都是脸熟,因此没有被抓住过。)是好座位就是“甲票”每张能赚一两毛钱,位置差的“乙票”至多能赚一毛钱,一晚上能赚上块儿八角的就是最大的收获啦。</p> <p class="ql-block"> 这些都是学生年代的事了,只是挣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真正做生意时间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个体经济发展,干部职工下海经商办企业。就如开办“星期天市场”就是一种方式,到了1992年,根据上级要求,我们单位也出台了政策,要砸“三铁”,就是砸“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分流人员经商办企业,并且单位给出资,还保留原单位公职,但人们那时的思想观念还不解放,怕生意做赔了或丢了被称为“铁饭碗”的工作,没人愿干。领导就说上面的政策单位要执行,自己经商也可以,工作和工资可以不受影响。我有点动心了,一方面当时年轻,想干点事,在单位混日子也觉得没意思。另一方面,自己年龄也不小了,要购房结婚成家都需要钱,除了这些原因,现在看起来,觉得人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都占,一是符合政策、上级鼓励个人经商,这占天时,在以前你想干还不能干;二是地利,我工作的单位是工会,性质是服务职工,开展职工文化宣传活动,工会文化宫、职工学校有场地,并且我们所在的工人文化宫的门面房正好完工,具备了经商的条件。三是人和,1993年这一年,我母亲六月份从市幼儿园退休,她从事幼教工作三十多年,在当地教了两代人,在我们这座小城是比较有名气的幼儿教师。父亲也于那年十月份退休,他一直在剧团从事摄影和美术,有专长,两位老人为革命工作干了一辈子,兢兢业业,退休了能够发挥余热,为家庭做些贡献。</p><p class="ql-block"> 先说办幼儿园吧,母亲是老幼师,热爱教育事业,退休了猛一下让她闲下来,还真有点不适应。让她干老本行,她很乐意。我们单位有教室,开展比赛等活动购置有小桌子、椅子。我们就着手布置教室,父亲能写会画,他们带着我们兄妹画画剪剪贴贴,就成了,摆上桌椅,放台电子琴就成了,基本上不用啥投资。我就用毛笔书写招生广告,在附近张贴宣传。母亲当教师,父亲单位的一个同事的女儿学校毕业没找到工作,就来帮忙,万事具备,准备开张了。大概是1993年8月中旬开的学吧,结果那天只来了一个学生,大家感到很失望,好在那时文化宫主任的爱人在隔壁的汽车站工作,是我的父母老朋友,第二天就在她工作的单位宣传,在她的努力帮助下,不断有新生来,很快就有了二十多名幼儿了,由于母亲的名声和对待孩子耐心细致、关心爱护,不断发展壮大,第二年分了两个班,随后就分成大中小三个班了,幼儿发展到120多名,发展成为当时颇有名气的个体幼儿园。随后我爱人所在的企业不景气,她下岗失业后接着把幼儿园办下去了。</p><p class="ql-block"> 再说办照相馆吧,父亲的态度与母亲的大相径庭,不愿意干,他在单位兢兢业业工作一辈子,思想有些保守,让他出来干个体,面子上也觉得放不下,我们就做他的思想工作,勉强同意了。因为上面有政策支持,单位领导就在文化宫大门南侧给分了一间房,我拿单位证明到工商局办了商业执照,登记为“虹雨摄影部”注册资金3000元。文化宫搞宣传有照相机和冲洗黑白照片的设备,我和父亲一起自己动手,画画写写,制作了牌子,画布景,安装灯光,只增添了一些简单的设备,节省了很多成本,因陋就简,在1993年国庆节正式开张了。平时父亲在店里照相,黑白照片他自己能冲洗,彩色照片要到彩扩店里洗,我就骑着车子来回跑,就这样工作和生意都能兼顾,这才真正是像模像样做起了小生意了,全家人都能发挥专长、各干其所、劳有所得,虽然紧张、辛苦点,但增加了收入,使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善,步入了小康之家。</p><p class="ql-block"> “下海经商”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特殊时期的产物,随着时代发展,渐渐被人们所淡忘,但其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发展理念,提高了经济效益,“观念一变天地新”,很多人通过自食其力摆脱了贫困,特别是一些人放弃了原来单位的“铁饭碗、铁工资”,自主创业、抓住了机遇,通过摸爬滚打,一步步发展壮大,很多人搏击浪花、勇力潮头,成为举足轻重的民营企业家,撑起了我国经济的半壁江山,愿这种精神长久不衰,激励着一代一代人自强不息,努力拼搏、靠智慧和勤劳去实现人生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悠然自得写于庚子年冬月</p><p class="ql-block"><br></p> 我的下海经商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