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小木楼

语过添情

<p class="ql-block">  题记: 在上个世纪五十至九十年代,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的院内有一幢小木楼,那是学校的中心——校长和老师的办公楼,还兼有图书室、阅览室 、会议室。 1997年后,随着扩班增生,校园扩建,拆掉了小木楼。2009年,由部分校友提议并捐献,依照原样仿建了一幢小木楼,现成为校史展览馆。由此可见,小木楼给校友们留下深刻印象,也带给了师生们共同的情思。</p> <p class="ql-block"> 初来乍到</p><p class="ql-block"> 1979年2月19日,我来沭中报到的第一天,就认识了这座小木楼。上下两层,底层最西边是教导处,紧连着校长室,中间是会议室,摆了几十张长条椅子,一架钢琴,学生的音乐课也在这儿上。东边几大间是图书资料室。楼上是教师办公室,那时是按教研组办公的。语文,数学各占一间大的,其余的都是合并的。教研组活动和教职工会议全在小木楼里。小木楼是全校的政治中心,行政、教研中心。</p><p class="ql-block"> 我刚到那儿,校长葛恒迹同志接待了我,寒喧后简单介绍了学校情况,领我到校园转一转。古老的校园,很简朴。小木楼东西两边各有一条南北路,从南大门穿过小木桥一直走到北门,路两旁的法桐树很粗很壮。校园的法桐树不仅记载着历史,也是校园一景。春天绿芽满枝,无须几日,枝条上满满地,一簇簇嫩叶,绿中带黄,写满春意;夏季郁郁浓浓,偌大的法桐叶密密麻麻,象撑起一柱柱绿色的太阳伞,遮雨蔽日,送来清凉一片;秋季金黄一片,绘满成熟的画面,秋风落叶,象金色蝴蝶漫天飞舞;冬日里只剩下秃秃的枝干,长长的枝条挂着成对的小绒球,在寒风中摇弋,带有几分萧瑟。粗壮的树膀挂着还未落地的脱皮,展示了法桐的年轮和透出了健康的身肌。小河北路西边并排三幢平房,每排四口教室,那是高中部。靠西边院墙立着全校最大的露天厕所。北门直对的东首操场边矗立着一块偌大的语录牌。操场内是巴根草草坪,炭渣跑道。东北角是木工房和水泥制品厂,操场北边一排平房,住的主要是单职工老师。小木楼的东边是从大礼堂向北穿过东小木桥,也是并连三排平房教室,那是初中部。穿过平房教室向东,是一块南北蓝球场,再东边从南到北几排平房宿舍,北面的一部分是学生宿舍,南面的几排是教师宿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校园梧桐秋景</span></p> <p class="ql-block">  小河南面主要是大礼堂,学生食堂,实验室,医务室。葛校长带着我从北转到南,看遍了校园,教室,绿篱,操场,食堂。中饭就在食堂吃,师傅炒了四个菜,我和葛校长,胡俊川、刘井祥主任一起吃中饭,没有多少客套,也没喝酒,简简单单。我一个年轻后生,在三位前辈跟前,虽有拘谨,但心里还很踏实。那时的领导对来了一位新成员,大多是这样人文关怀,朴实,认真,期待,温暖。这样的体验,我在1973年参加工作到新单位报到时也是感受过的。</p><p class="ql-block">  我是调来沭中团委工作的,因此主要分给我的是行政工作。尔后的几年中,有时候被抽调借用在文教局,还有一阵子借用在县委组织部。我在教育系统工作了好几年,己经基本上习惯了。有几次改行从政的机遇,皆因种种原因没有改,直到1987年我再次回到沭中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我在沭中累计工作36年,从青年小伙子一直到退休,相伴八任校长,历经沭中教育的风风雨雨,见证沭中发展壮大的历程,分享了沭中红红火火辉煌的成就。沭中的一切给我留下了许多印象,有许多难以割舍的忘怀……</p> <p class="ql-block">周成锦老师拍摄的小木楼</p> <p class="ql-block"> 小木楼的灯光 </p><p class="ql-block"> 沭中原来的小木楼就座落在现在的育华楼前面的广场上。青砖青瓦木板结构,一共两层,楼梯,楼上的走廊,地板全是木板铺就,人走在上面硿硿作响。小木楼的东西两边全给梧桐遮着,白天光线也不足,遇着阴天,老师办公整天都要亮着灯光。老师办公桌并排着,对面而坐。排排的电棒,照得也还很亮堂。星期一晚是教职工政治学习(或集体会议),星期五晚业务学习(或教研组活动)。平时的晚办公,晚辅导全是无偿的统一要求。那时候按教研组办公,同科老师在一起遇到什么难题最好商量了,同一教学目标,同一教学进度,集思广益,大家和谐相处,共同探讨,讲求集智共进。小木楼晚上的灯光下,老师们批改作业,备课,辅导学生,师生谈心,老师间讨论问题,经常到下晚自习后的好长时间。每天晚上校长朱琴生,包括后来的曹如杰,程日乾等校长,都习惯了在晚自习后到老师办公室转一转。夜深了,是他们在催促老师们早点下班休息。这一简单的举动,时时温暖着老师的心。那时候的条件不能与现在相比,有时候晚上还常会停电,学生们都自备蜡烛,学校教导处也储备一些蜡烛供老师们晚办公之用,每当停电时,教室和小木楼内一片烛光,一支支烛光照亮了一张张凝思的脸庞,一双双凝重的手耕耘在字里行间。尤其是学生们看到小木楼闪烁着灯光,更是被老师们无声无息的身教深深感染,倍增了孜孜以求的学习动力。周成锦老师的摄影作品《停电瞬间》(后改“停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并且获得江苏省教师书画摄影优秀奖(那时没有一、二、三等奖,只设优秀奖)。难忘啊,小木楼里的灯光和教室里的灯光,闪闪的,亮亮的,随着叶影的晃动,摇曳辉映,也像闪闪星星,点亮了师生们心中的盏盏明灯,撞击着师生们智慧的火花。灯光里的寂静几乎听得见心动,沙沙地字里行间的耕耘声造就了多少学子成为祖国的栋梁。真的难忘,时时想起,感叹不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夏日炎炎,排排梧桐送来一片凉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仿建的小木楼,现在是校史馆</span></p> <p class="ql-block"> 长者的风范</p><p class="ql-block"> 我所说的长者就是许燕海老师。他是现在沭中校址最初的创建者,建设者之一。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就是他们这一代人把颠沛流离的沭阳中学,肩挑手推,辗转搬迁,一砖一瓦建设起来的。他们在校史上是一群默默耕耘,悠悠奉献的一代,深受师生爱戴的尊者,更是最显平凡而伟大的教育圣者。我来的时候许老师还没退休,仍然是教导处副主任,与王铭礼副主任共同负责全校师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我在许燕海老师跟前是个晚辈,年青后生,虽然相处时间较短(没几年他就退休了),但他的言传身教,使我终生受益。我所感受的,一是他的敬业精神崇高。那时候的教导处只有两个人,他是全天候全身心地投注在工作上。早上天蒙蒙亮就见他的身影,巡视在校园,在操场,在食堂,在教室……他静悄悄地脚步声伴着学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晚上下了晚自习后,又见他去学生宿舍,督促学生早点休息。整天几乎没有看到他休闲过,也没有节假日,就是看他一天到晚在学校忙忙碌碌。二是他工作态度严谨,对老师要求严格。好像他各学科都贯通,年龄都那么大了,从不忘了充电自己。假如哪节课老师请假,他就会主动去代上一节。哪位老师拖堂,哪位老师上课迟到他都要管到。和善的面孔,轻声慢语,但炯炯有神的目光却总显一种无声的威严。三是待人和善可蔼。他个子不高,花白头发,饱经风霜的脸庞爬满了皱纹。拄着一根轻便的拐杖每天都来回走遍了校园的各个角落。看见谁都礼貌地招呼,给人亲切,亲近,可敬,可爱的感觉。四是教育严以至爱。他对师生严格要求,循循诱导,身教胜于言教。他见校园谁随手丢了一片纸屑,就轻轻走过去拣起来,对学生从来都是和风细雨,充满暖暖的爱。有一次一位老师在教室里批评学生的声音大了些,他靠近了窗口,用目光和眼神提醒了他。也还是在这小木楼,一天晚上,学生们都就寝了,我看他在办公室跟一位同学谈话。走过去才了解到,这位同学熄灯后还在路灯下看书,天冷了,身上衣服单薄,许主任批评教育了他,刻苦学习精神可贵,但要遵守作息时间,临别还脱下了自己的棉衣给他披上。五是追求崇高信仰不动摇。许主任做了一辈子园丁,做了几十年的教导处副主任。他总是默默耕耘,默默奉献。他的入党申请书递上了几十年,随着文革的风潮飘得无影无踪,可他追求的崇高信仰却从来没有动摇过。他怀揣理想,坚持脚踏实地。退休了,他仍然坚持学习英语,学数学。因为住在校园,每天看到校园里不顺的还会指指点点。他还满怀深情地再一次向校党总支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化崇高的信仰为具体的责任和担当。一天早上,天下着零星小雨,地面还没湿透,也没积水,完全可以做操。我听了个别人的建议,请示领导后,就广播通知早操因下雨暂停了。后来当我回家路过他门前时,他拦着我很严肃地说:“这早操不要随便停,能上的一定坚持上。养成学生按时起身的好习惯不容易。”他给我讲了原因,我记住了他的话,领会了他的心意,在以后的学校管理中悟出了许多类似的道理。他就是这样的人,教育者的风范总是体现在细微深处,总是善于捕捉教育时机,如不认真揣摩,很难理解他的深层涵义。在他70岁的生日时,他终于获得党组织的批准,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 <p class="ql-block"> 难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在沭中工作的岁月,在小木楼里与领导和老师相处,磨不灭的记忆许多,可我说最主要的是“风骨”。 </p><p class="ql-block"> “风”,即是“风气”,教与学的风气。教师的“教”,教风正,教学严谨认真。学生的“学”,学风浓,学习上勤奋攀登。这样的风气,是沭中老一辈教师传承和培养出来的。五十年代初,为了支援苏北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苏南一些高等学校来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后来又调来一些骨干老师。他们教学功底扎实,师德师风纯正,教学水平较高,很快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教育成果也很辉煌,这些老师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和爱戴。六、七十年代,经过文革的冲击和洗礼,教育教学的步伐进展曲折缓慢,但转入八十年代后,教育教学发展又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峰,沭中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当时的淮阴地区十三个市县中名列前茅,影响与日俱增,赢得社会的普遍赞誉。究根溯源,沭中的精神,沭中的魂,沭中的“风骨”,影响一代又一代的老师和学生,这就是“校风”。良好的“校风”是在好的“教风”、“学风”基础上形成的。你见过校长在下晚自习后去老师办公室催促老师们早点休息的情景吗?你见过校园路灯下那些好学者滞留读书的身影吗?你见过没有额外报酬情况下老师们早五晚十的工作精神吗?你见过在那贫困县中还有助学绿卡吗?你见过校食堂为高三师生供应夜餐吗?你见过校工会给农村家庭的老师购买紧张的化肥吗?你见过全体教职工每年一次的辞旧迎新聚餐席吗?你见过师生并肩扒校内小河的热火朝天场面吗?你见过停电后教室里一片烛光而师生仍在静静地辅与学吗?你见过振撼的百日冲刺誓师大会吗?你见过那整齐划一,铿锵有力的校园跑操队伍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校内小河,后来在师生整治下宽敞漂亮,小木桥也改建成水泥桥了。</span></p> <p class="ql-block">  在那穷苦的年代,学生住大礼堂,每星期回家来带些粮食交食堂,在大棚间就餐。可学习的那股拼劲,刻苦的那种精神,是我永远抹不掉的赞叹。我常常在晚自习后催促路灯下背书的学子,也常常在检查就寢后杀个“回马枪”,逮着那些还躲在被筒里打手电读书学习的孩子。批评也是善意的,更是心疼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俯瞰校园全景</span></p> <p class="ql-block"> 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规模办学。政府在三年时间内每年掐掉学校的财政拨款三分之一,三年后经费自筹。那么大的摊子,每年上千万的经费开支,靠收取自费生还得有限制,且收取的经费还要由政府管理划拨,学校陷入困境,简直寸步难行。我从心底里由衷佩服时任领导的智慧和能力,他能力挽狂澜,带领一班人,我们不止一次地用自家房产作抵押,贷款支撑,使学校得以正常运转,并逐步走出困境。尚有那一段时间,私立中学纷起,但凡心动的都鼓噪而起。学校一学期竟走出去四十多名优秀教师,他们怀揣梦想,另劈蹊径,去搭建新的平台,放飞自我。虽有苦口婆心,增薪和许诺,提拔与重用,去意已决,怎能挽回。可想而知,师资的困乏有多艰难。校领导打破常规,外引内借,广聘良师;自主培训,快速提升,致使教育教学年年上升,成绩卓著。辉煌和口碑,是靠几代沭中人奋斗得来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校园秋景</span></p> <p class="ql-block">  呜呼!悠悠岁月,宛如苍海一粟,白驹过隙。代代沭中人薪火相传,扬鞭奋蹄,不断刷新着这百年名校耀眼的光环。</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来,我虽然退休了。每每想起小木楼,情思梦绕。每每回忆起与同仁奋斗过的历程,欢乐与辛酸相伴,记忆与思念相随。沉浸在深深地追忆之中,见证着小木楼的清风倩影,分享着小木楼的辉煌与喜悦,深深爱着这所具有百年沧桑,记录着世纪历史的美好校园。</p><p class="ql-block"> 小木楼,你的倩影已深深嵌入几代沭中人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感谢周成锦老师提供信息和图片资料。由于时间长,记忆模糊,对文中有些差错欢迎同仁和校友们批评指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