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团校岁月 更念同事深情 吕宜明

吕宜明

<p class="ql-block">  我是1978年从西藏部队转业到山东省团校的。报到前,对团校知之甚少。这是一所什么性质的学校?我能适应这里的工作吗?我能融入这个集体吗?心中多少有些忧虑。</p><p class="ql-block"> 我上班时,学校正筹备第41期培训班。这一期的培训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分配给我的任务是辅导《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八封信》。对于讲课内容我不打怵,但如何联系共青团工作实际,深入浅出地进行辅导,我犯愁了。</p><p class="ql-block"> 正在我为难之际,冯缵芳老师主动来找我,给我介绍基层团干部情况和她的教学体会。正是在她的帮助鼓励下,我初战告捷,获得了进团校后第一堂课的成功。</p><p class="ql-block"> 冯缵芳老师五十年代初就在团校当教师。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后来我们俩个人又一起被任命为副校长。但她始终像老大姐一样,关心我,帮助我。她是我进团校遇到的第一个“贵人”。</p><p class="ql-block"> 慢慢地,我融入到团校这个集体之中,并决心在团校当一辈子教师。决心既下,那就必须深入弄清团校的性质和任务,以便不断地修炼自己,做一个合格的团校教师。</p><p class="ql-block"> 关于团校的性质和任务,当时的团校党委书记刘元才同志有着深入地思考。在他主持工作期间,多次带领党委一班人学习文件,引导班子成员正确认识党、共青团和团校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制定出正确的治校方略。</p><p class="ql-block"> 在那段时间,刘元才同志不论大会小会,几乎是逢会必讲:团校是具有党校性质的干部学校。是新时期的“抗大”。“团校姓党”,“团校姓团”,团校一定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当作办好团校的头等大事。</p><p class="ql-block"> 刘元才同志是一个党性非常强的人,对人对己要求都非常严格。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p><p class="ql-block"> 第一件事。70年代末80年代初,逢年过节,学校都想方设法弄一些海鲜水果之类作为群众福利,一人一份,就地摆放在操场,让大家自行领取。每份重量一样,但质量不可能完全相同。他在党委会上郑重要求,学校领导一律等群众拿了后再去取。</p><p class="ql-block"> 第二件事。由于山东省团校名声在外,来参观学习的很多。那时外面没有饭店,都是在学校食堂吃。第一顿饭难免要接接风。刘元才同志反复强调,谁陪同,谁交粮票和菜票。他每次都是第一个上交。</p><p class="ql-block"> 这两件事,事情虽小,但却看出,当时学校风气是多么纯正。</p><p class="ql-block"> 刘元才作为“班长”,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在党委明确分工后,便让副手职权责统一,放手大胆工作。有一段时间,为了将团校升格为“青干院”,他带着办公室主任乔平同志经常在济南北京之间奔波。他多次和我讲:“现在我们的工作分成了‘前方’和‘后方’,‘后方’的教学等日常工作就拜托你们几个了”。我每次向他汇报工作,他总是给以鼓励和支持,让我有一种浓浓的信任感和安全感。</p><p class="ql-block"> 正是由于刘元才同志不失时机而又锲而不舍地努力,终于实现了由“团校升为青干院”的第一次飞跃。以后团校又实现了“转为普通院校”和“专升本”两次飞跃。</p><p class="ql-block"> 根据团校党委的要求,那时我们每次办班都是紧跟党的中心工作和团省委具体部署。切实做到,“党中央有号令,团省委有要求,省团校有行动”,把“议大事,懂全局,管本行”落到实处。</p><p class="ql-block">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我们马上推出“全面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讲座。在团省委举办的《团县委书记学习班》上进行了宣讲。</p><p class="ql-block"> 1983年,为配合团省委在全省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我们推出了《热爱您,伟大的祖国》讲座。1985年,为配合团省委的“青年理想教育活动”,我们推出了《当代青年的理想和理想教育》讲座。1986年,团省委在枣庄市团校举办《贫困地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培训班》,我们又及时推出了《更新观念,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讲座。这些讲座讲完之后,都分别被邀请单位根据录音整理成小册子,下发给基层团组织。</p><p class="ql-block"> “团校姓团”,其中还包括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为共青团工作办实事,为团干部排扰解难。 </p><p class="ql-block"> 8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了干部要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当时广大团干部因没有学历,虽德才兼备,却进不了领导班子。为此,我们从1983年起,与山师大联合举办了五届团干部大专学历班。其间还举办了应届高中生大专班,以充实基层团干部队伍。</p><p class="ql-block"> 要想真正办好团校,就必须潜心培养出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对这件事,团校党委头脑非常清醒,认识非常明确,措施非常得力。</p><p class="ql-block"> 作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我对党委书记刘元才是发自内心的感激。他对教师队伍建设非常重视,并倾注了大量心血。当时,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有:</p><p class="ql-block"> ①大力强化“团校性质与任务”的教育,要求团校教师必须具有区别于普通学校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p><p class="ql-block"> ②大胆从基层挑选优秀团干部充实教师队伍。</p><p class="ql-block"> ③现有教师中凡没有大专学历的,一律送出去学习。</p><p class="ql-block"> ④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p><p class="ql-block"> ⑤让刚出大学校门的年轻教师通过到基层调研或当班主任等方式更多地了解青年工作。</p><p class="ql-block"> ⑥为扩大视野,取得“前沿”知识,有计划地组织老师“走出去”,参加各种培训及研讨会。</p><p class="ql-block"> 我们之所以能这么做,主要是得益于“学校有政策,经费有保证”。刘元才同志在党委会上多次强调,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也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团校!</p><p class="ql-block"> 为了弥补我们师资力量的不足,更是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我们定期不定期地外请专家或领导来学校做报告。有时请中央团校的(如吴木副校长),有时请驻济高校的(如山东大学臧乐源教授),有时请省委有关部门负责人作国内外形势报告。碰巧了还抓住来访的团校校长介绍外地经验。我们还特意开办了一期”全国青工理论知名教师教学观摩班”(来讲课的有中央团校黄志坚老师,还有上海市团校、河南省团校青工教研室主任等)。让学生们开阔了眼界,也让本校教师了解了全国青工理论教学的”前沿”状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在此期间,我们还承担了团中央委派的培训宁夏、新疆两地团干部的任务。承担了济南军区委托的培训部队青年干部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在80年代初那几年,山东省团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学生管理和后勤服务,都得到了团中央和中央团校的高度赞扬。其原因除了团省委和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之外,全体员工的奋力拼搏是一个重要因素。</p><p class="ql-block"> 我先说说教学口的同事们。</p><p class="ql-block"> 80年代初,当时只有两个教研室,一个是马列教研室,一个是青年工作理论教研室。那时全国团校没有统編教材。我们只好自己动手编写。记得当时编写的教材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义》、《共青团工作知识问答》、《基层团干部工作指南》(83级编)、《团县委书记岗位培训教程》等。这些教材现在看来,水平有限,质量不高,但在当时却发挥了很大作用。</p><p class="ql-block"> 在80年代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青年工作理论教研室。先后在教研室主任刘景章、沈永曦、张华带领下,形成了一支沈永曦、张华、韩伟波、戴明来、杨锡田、崔建中、权福军、刘鲁会、程刚等人强马壮、实力雄厚的队伍。他们既是校内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是全国各省市团校最为羡慕的“闪光点”。由于他们的勤奋刻苦,迅速成长为全省乃至全国青年工作理论的知名教师。他们除在校内讲课,还深入基层,足迹遍及全省各县市。特别是张华,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坚守在青年工作理论阵地上,让山东省团校在这个领域成了全国团校的佼佼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是青工理论教研室的第一任主任,后来的团校副校长刘景章同志。他是省团校青年工作理论教学的开拓者。1981年因工作需要调到团省委。很不幸,他于1990年因病去世。病重期间我去千佛山医院看他,他仍然念念不忘团校青工作理论教学,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p><p class="ql-block"> 1983年我校与山师大联合办大专班时,全部课程都是由山师大承担。到了1985年,我们初步建立起了一支能胜任大专教学的师资队伍。于是准备按照“成熟一门接替一门”的原则,逐步接课。但学生们听说后,出于担心,表示反对。于是,我与84级全体同学在礼堂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对话交流。一方面详细介绍接课老师的备课情况,另一方面公开承诺,若我们的教学达不到同学满意,可以随时撤换。结果,一学期下来,经学生评议打分,我们的接课老师全部达到优良标准。事后,同学们激动地说,以前我们真是小瞧团校老师了。这些年轻老师讲的都是前沿知识,联系的都是最新实际,更适合我们团干部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由此,我们团校老师开始踏上了讲授大专课程的新征程。</p><p class="ql-block"> 在那几年,我们老师所花费的努力,所付出的心血,至今历历在目。当时学校图书资料缺乏,老师们就到附近的中医学院和山师大查阅。有些老师还到附近一些高校旁听所教课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的老师上讲台前总是多次默读或口述讲课内容。有的老师还专门找来录音机给自己录音,一句一句地修改雕琢讲稿。几十年过去了,每当谈起那时备课的艰难情景,老师们仍然感慨不已。当时,我们还建立了严格的近乎“残酷“的试讲制度。也正是由于经历了这些难以想象的磨炼和奋斗,我们的老师迅速成长,独立承担起了大专班的全部课程。</p><p class="ql-block"> 下面再说说学生管理口的同事们。</p><p class="ql-block"> 学校党委非常重视学生管理工作,刘元才同志在党委会上曾多次指出:”管不好就学不好。要把精兵强将调去做学生管理工作”。所以,学生管理工作的历任负责人解北振、李长文、赵熙山、武增光等都是学校“人才”中的“人才”,“能人”中的“能人”!</p><p class="ql-block"> 赵熙山同志任副校长后,分管学生工作。那时的学生工作搞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创新举措一个接一个,曾多次在全国团校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可以说,我们教学口取得的所有成绩,都有学生管理的一大半功劳。</p><p class="ql-block">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姚新生老师。他是“一专多能”的多面手,完全符合了当时刘元才同志对员工的要求:“放下木锨拿起耙”。他不仅很会做学生工作,还会放电影和摄影。他用照相机记录下了团校发展的历史。同时,他还用照像机把团校时期的孩子们“联系在一起”。每年都给孩子们来个“集体照”。听说这些孩子们现在还建立了一个“团校后代群”,时不时地拿出当年“姚叔叔”给照的照片,回忆那“两小无猜”的童年生活。 </p> <p class="ql-block">  再说说后勤口的同事们。</p><p class="ql-block"> 80年代初的后勤工作是王诚同志负责。王诚同志勤勉踏实,处处身先士卒,大家都很尊重他。他那埋头实干的“管家”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学校党委提出了“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要求。后勤口的同事们身体力行,用出色的服务影响感染学员。让我最感动的,一是小车班的刘志刚和徐延平两位师傅。他们虽是普通司机,但却非常关心团校建设。对全国各地来考察学习的人,不仅热情接侍,周到服务,还能主动地介绍团校情况,尽心回答他们询问的各种问题。我曾多次听到来访人员对我说过,您们那两个司机师傅,就是山东省团校的一个窗口,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学校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p><p class="ql-block">  再就是当时的炊事班长张兆森。每逢办培训班,一下子拥来几百号人就餐。“众口难调“,其难度可想而知。但他带领炊事班全体人员,不辞劳苦,精心制作,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特别是每当学生病了,只要班主任上报食堂,他们都会根据不同病情做出合口的病号饭。记得前些年见到一位80年代初的短训班学员,问到在团校学习期间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他半开玩笑地说:“是我感冒后,炊事班张班长给我做的那碗倒入小磨香油的鸡蛋面”</p><p class="ql-block">  关于那个时期的“团校精神”,我总结提炼不出来。但我觉得至少应包括这么几个方面内容。一是紧跟中国共产党的忠诚精神,二是紧密联系党和共青团实际,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三是全体员工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和团结协作的奉献精神。</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那个时期,同事们感情纯朴,融洽和谐,亲如家人。每每想起那些同事间相互帮助、肝胆相照的点点滴滴,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暖流,激动不已……</p><p class="ql-block"> 我来团校后,对团干部和青年工作不熟悉是我最大的“短板”。在补齐这一“短板”过程中,我永远忘不了解北振同志对我的帮助。解北振来团校前就是团县委书记,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记得有一次我们俩个一起到滨州等地搞了十几天调研。那十几天,是我激动兴奋的十几天,也是我收获满满的十几天。在十几天的朝夕相处中,解北振同志对共青团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对新时期青年工作的思考和探求,特别是对我的关心和帮助,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说我是个有福之人。我自己也觉得是个有福之人。在团校80年代初那段日子里,上有学校党委鼎力支持,下有同事们全力相助,中间有班子成员紧密配合,顺风顺水,让我度过了一段难以忘怀的美好岁月。</p><p class="ql-block">  回顾那段岁月,我衷心地感恩团校,感恩所有的同事们。感恩他们对我的关心支持,更感恩他们对我缺点毛病的包容谅解。</p><p class="ql-block">  岁月不饶人。一晃40多年过去了。我现在已是“奔八”之人。当时最年轻的同事也都退休了。</p><p class="ql-block">  衷心希望同事们多多保重,一切安好。</p><p class="ql-block">  也衷心祝愿亲爱的团校,亲爱的青年政治学院越来越兴旺发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2021年元月</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