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摄影《回国记》

内蒙古纪实摄影

我从加拿大回国,经历了在西安14天隔离后,终于平安回到包头,一路经历分享给大家。 2013年开始学习摄影,作品多次发表在《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和《中国摄影》杂志等全国性摄影媒体杂志。<div><br><font color="#ed2308">摄影感言:</font><br> 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引自美国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div> 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因为疫情肆虐,打乱了世界的格局,也打乱了人们的生活。我本来是去加拿大多伦多探望闺女与家人团聚的,没曾想这归国之路却变得异常艰辛与坎坷。加拿大这里空气好,风景好,食品安全卫生,人们的素质也不错,但再好也不是自己的家啊,总感觉自己是个外来人,回国的想法就愈发浓烈了起来。<div> 由于疫情传播越来越严重,回国的航班越来越不确定。回国的航班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加拿大航空公司取消全部飞往中国的航班。国内海南航空的航班由每周7班改为每周1班。票价2万到10万不等。每天都在心急如焚地等待机票的消息,焦虑而烦躁。</div> 终于有机票可以回国了!加拿大多伦多皮尔逊国际机场。折返式排队机场大厅办理登机,完成checkin全部手续。<div><br><br></div> 登机前机舱口检测体温和绿色健康码。<div><br></div> 登机后机舱里有一半人是穿防护服,全部人员戴口罩和脸罩。航空公司规定只能乘坐70%的乘客,后三排座位空着.......留给发热乘客备用。<br><div><br></div> 从多伦多飞北京的航班,疫情期间,改在西安机场降落。飞行时间:13个小时。飞行距离:13000多公里。为了减少长途旅行被感染的风险,一路上不吃不喝,没有去卫生间,带着两层口罩。<div><br><br></div> 下了飞机,统一排队等候,按座位的顺序前后,做核酸检测。做检测的工作人员将一条好长的棉花棒伸进我的咽喉和鼻孔,在里面转了几圈,真的非常难受。不只是做一只鼻孔,而是两只鼻孔都要做,那个难受的程度,使我眼泪直流。事后我的唾沫里还吐出了一点点淡淡的红色的血。<div><br><br></div> 核酸核酸后(大约一个小时),到海关口接受出关检查。<div><br></div> 下了飞机后,经过核酸检测,海关检查,行李不用自己取,由机场统一运到大巴车旁边,然后到休息厅吃饭(机场免费提供)。吃饭后等待大巴车。<div><br></div> 机场去隔离酒店的大巴车,车厢与驾驶员用隔离网隔离。<br> 夜幕中能看到窗外的国内景色,倍感亲切,有种说不出的兴奋,浮想联翩,我回国了!飞机降落的一瞬间我有种踏实的感觉。想想在国外看到的喧嚣的都市,宁静的湖水,广袤的森林,五彩缤纷的花田,只有走出自己的家门才感觉,哦!这不是我的国,我的家啊…<br> 大巴里每排座位只可以坐一个人。机场到酒店大约40多公里。车费是25元,自费。<div><br></div> 由酒店人员上车,让每人填写入住手续,护照和身份证交酒店统一保管(可能是防止出走)。每人的住宿费290元,餐费100元(三餐),隔离14天。<div><br></div> 大巴车到了隔离酒店(西安**假日酒店),工作人员(全部穿防护服)早就等候在酒店楼前,每个大巴车乘客20人,酒店前工作人员50多人。<div><br><br></div> 工作人员对每个下车的乘客全面消毒,包括行李,鞋底。才能进酒店。<div><br><br></div> 隔离期间见不到人,不允许出房间门。每天能见到唯一的人是早8点准时来检测体温的一个工作人员。<div><br></div> 房间门口放个小桌,工作人员会将三餐按时送餐。没有清洁人员,自己打扫卫生。<div><br><br></div> 伙食还行,每天三餐不重复,搭配合理。<div><br></div> 工作人员在走廊巡视检查。<div><br></div> 隔离的第13天,准备做核酸检测和血清检测,在房间门口自拍留念。<div><br><br></div> 走廊排队进行核酸检测和血清检测。核酸检测+血清检测两项费用是245元,费用自理。<div><br><br></div> 检测报告合格,阴性。我即刻购买了西安到包头的机票回家。<br><br><div><br></div> 登机回包头,感受到了自由的滋味,我回家了!<div><br></div> 回到包头,继续居家隔离14天。<br> 羊肉馅儿烧麦,蒙餐手把肉......才是家乡的味道。<br> 回到家的感觉,真好!<div><br><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本文图片版权归属作者本人 盗用必究 </b></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评 论</b></font></h1><br>读纪实摄影《回国记》<div><br>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世界,回国机票价格暴涨且一票难求。马岩先生焦急地等待了近六个月,才于8月份的一天,他终于搭乘上加拿大多伦多的国际航班飞往祖国。<br> 正值国内严密外防输入新冠疫情之际,按照规定:他必须经停西安接受14天隔离观察,经多次血清核酸检测合格后,才可以转机飞回内蒙古包头的家。<br> 酷爱摄影的他,拿手机记录了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图片来疏解内心的恐慌,焦虑,孤独,无奈,担忧……<br> 作为新闻,这组图片错过了时效。作为图像信息却依然保持新鲜感,能够满足受众未知的好奇。<br> 马岩先生的这段经历很独特!难得一见的图像对我们产生间接体验和开阔见识的价值。<br> 众所周知,中国的疫情能够被成功控制,是党中央果断英明决策;是医护人员英勇牺牲无私奉献;是国人团结坚韧上下一心;是国家“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制度的胜利!<br> 《回国记》从个体角度,见证了他12小时不吃不喝,不摘口罩飞行的归国旅程;见证了他14天寂寞难耐的隔离生活;见证了中国外防输入疫情既科学又人性的严格举措。<br> 图片更让我们读懂了马岩先生的内心:危难时刻,祖国最安全,故乡最美好,中国人最自豪!<br> <br><br>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br>内蒙古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br>内蒙古旅游摄影家协会副主席<br>中摄协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内蒙古分院教授<br>《中国载人航天》专题摄影作者 <br><br><br><h1><b style=""><font color="#333333"> 吴运生</font></b></h1></div> 策划:吴运生<br>统筹:彭晓明 <br>设计:牛 峰<br>编委:陈艳萍 李柏春 郝 光 范志宏 武东煜 巴图巴雅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