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眠 <p class="ql-block">聖誕夜,微信圈聊天。做祖母的同學說“嘸沒忘記常州話咩⋯,常州是你的第二故乡,香港是你的第三故乡”。怎麼能忘呢,語言也是烙印,让人一辈子記住走過的地方。人啊,像天邊的鳥,又像飄動的雲,從出生的地方長大飛走,追尋著所謂的人生夢想,飄到一個又一個地方。</p><p class="ql-block">走遠了,那個生養之地轉而成了歇腳之地。那個弄堂口目送的父母,在不捨和寂寞中漸漸蒼老,直至消失,故鄉也就成了遙無歸期的思念!</p><p class="ql-block">按同學給我故鄉的划分來計算,第一故鄉15+1+4,第二故鄉3+6,第三故鄉28有餘。人生的光陰就這般被切分去一半了啊⋯⋯</p><p class="ql-block"><br></p> <p>庚子年最磨心的是疫情困城,生活的日常被打亂,出不了城關,回不了家鄉,去不了遠方,刃在心上(忍)是何等煎熬的一年!終於到了聖誕夜,微信群十一時半還熱鬧著,連平常少說話更罕有發相片的英國同學,竟也曬了聖誕大餐及拆禮物過程,隆重而熱鬧。幸好生活有這樣的儀式来記載,讓那些沉悶、平淡、普通的日子添几分期盼和聲色,真好!</p><p>西餐桌上有茅台,大家皆受撼動😋😍 話題由茅台熱烈聚焦,引伸到五糧液、夢之藍⋯⋯。遙居海外的人,忘不了的還是故鄉故國的味道啊!來來來,干一杯,今夜有茅台,定一醉方休⋯⋯</p><p>也讓我在凌晨三時醒來又興奮輾轉到了天光。</p> 困惑 <p class="ql-block"> 曾聽過隨父母移居海外的小朋友聊起,在異國他鄉因是中國人被欺凌的事,他們迷茫。再長大些,孩子說不知道自己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他們困惑。記得回歸前的92年,在太子金都商場頂樓的中醫診所,僱主醫生指著樓下彌敦道說:“看看街上的人,都無精打采的,因為要回歸了”。其實對於為一日三餐奔波的我來說,根本不會留意街上的人,只覺得人人腳步忽忙,經濟并不差,遍地都是工作機會。只能說不同階層的人主觀認知不同而已,至於移民,有哪個外國地方好過香港? </p><p class="ql-block">每一個浪潮來時總會帶走一些隨波逐流的漂浮者。 近年移民話題又來了,如果發生在身邊,有多少傷感!明明是想出去,可看到的卻還是帶著迷茫困惑。在這個不安寧的世界游走,增添的是父母親人多少難言的掛慮。香港多好的一個地方,無論如何,有自己的文化習俗,自己熟悉相融的生活環境⋯⋯</p><p class="ql-block"><br></p> <p>“溪水急著要流向海洋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喜歡這句詩。亞洲電視曾有個節目叫《尋找他鄉的故事》,專訪那些在異國他鄉奮斗生存的中國人,難忘那些血與淚的故事,令人感動、感慨又心酸。 每個年齡段對人生和自己的認知都不同,終有那麼一個年紀,浪潮會渴望重回土地。只是希望不要把自己弄得傷痕累累⋯⋯把日子過得平安和順才是美好初衷!</p> 他鄉是吾鄉 <p>“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 三毛寫的就是她自己。萬水千山走遍,心卻還是飄浮著的。她用盡其一生在尋覓什麼?是不是一片可以生根的土地呢!流浪一生,可心卻無處安放,她是否是那回不了故鄉找不到根的人?</p><p>人們懷念故鄉,因為有生養自己那片熟悉的土地。心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那代代相傳的傳統文化習俗,那是心中的根。</p><p>香港是一個中西合璧的地方,但感覺更深的還是中國文化。在此生活久了,便會愛上它,喜歡它,把這個他鄉當故鄉。如果不是疫情,花園街、女人街、廟街、各處大排檔⋯⋯,永遠彌漫著熱熱鬧鬧的人間煙火味。還有那山那海,每日上班都穿行在秀麗的山海間,這是一個福地啊!在屬於自己的福地,自己的家園里,那份踏實的心情,才是余生最好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