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金榜题名之荣,并非马到便可功成,大多如万里长城般,来自一砖一石的垒砌。<div><br>幕后人生数载,曾桀骜不驯的我,越来越无野心,去脱颖成一名拔萃的制作人,几度寒来暑往后,看遍人事兴废,落尽芳华终不悔。眉间雪,唇边焰,如斯风情万种已然厌倦。水净天阔,湛然常寂,不若轻捻一阕梨花词。</div><div><br>半程山水半生悟,或许更愿意中途切换身份,易辙为一位股掌之上的编剧。</div><div><br>不为余生杜撰跌宕的剧情,去吸引睽睽众目,只为了纪实这一路走来,原味的悲喜,以青丝白发的布衣日子,感动饱经忧患的自己。</div><div><br>终是被你漂白了。最后的最后,许我如玲珑的岁月一般,温润如玉。</div><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题记</b><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 <div><br></div>有时候觉得,编剧写戏就像一场漫漫旅途。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急着赶路、奔向设计好的情节,会遮蔽此时此刻的真实感受。看不到风高日长、水草丰美,感受不到气息与心动,为什么一定要赶这段路呢?本来没有路,也没有一定要去的地方。此时此地,真实地活着,才重要。<div><br>生活里的细节之所以动人,在于无意流露,就像爱一个人藏不住眼睛里的神采、下意识的反应、细微处的关照。戏里的细节之所以可贵,在于和人物百分之百地贴合。每一秒都附体在他身上,才能跟他一起,在细微处做出最准确的“下意识”。</div><div><br>心力不足,功力不够,顾得了情节就顾不了细节,就会从人物状态里掉出来,达不到最打动人心的那个点。人物差一口气,就没有真正活起来。</div><div><br>语言本身貌似繁杂无序,特定情境下、特定人物的心理逻辑只有一种。精准地找到这个方向,像拧螺丝一样,一环扣一环地拧下去,不跑偏、不松劲,才能到达最爽、最酣畅的那个点。沉住气,练笔力,练戏感,磨炼对人物心理、情感的理解,拧到头,拧到位。<br></div><div><br></div> <div><br></div>作为编剧,不该急着在开篇就把主人公的性格刨个底儿掉。用前几集抓人的危机感太强,总想把最吸引人的东西一股脑给人看,其实是对整体布局谋篇的不自信。层层剥开,步步反转,尽量让每层都有趣,也许更动人,更有意味…… <div><br>该写什么写什么:疯狂、荒诞、荒唐、污、中二、戳心的泪点、形而上的高度……澎湃自由,有种出奇制胜的清新与诗意。能限制作者的,不是风格类型,是想象力、创造力与心界。</div><div><br>把环境写得越真实,越能让人感受到对情感、心理的冲击、压抑,人物的知其不可为而为、能人所不能才更可贵。人物状态的形成,本身就是戏……</div><div><br>情感戏“情感”是筋骨,要写准,写透,有共鸣,有高度。筋骨强健,“戏”才撑得起来。不是写情节的奇巧。太阳底下无新事,人心的变化幽微,情感的复杂澎湃,永远都写不尽。内心与情感,是发力点,也是着力点。 </div><div><br>情感戏是天梯,往往只差针尖似的一点。写到了,就能打动人心,让观众接通人物,感受到所有的情感含量。写不到,就是隔岸观火,看“戏”而已。“准确”、“到位”重若千斤……不管自己想得多好,设计得多热闹。看的人没有接收到,就是有问题,就是无效的。最终要改到让大家都说好,能让大多数人都觉得好,就是好戏的标准。<br></div><div><br></div> <div><br></div>写戏有时候跟说相声一样,先要知道包袱在哪儿,戏眼是什么。句与句之间,看似自然流畅,其实把握精准。只有铺平垫稳,每一秒每一句都抓住观众,与他的心理期待严密对应或截然相反,包袱才能响,才能获得最大的戏剧效果。<div><br>关键点上铺陈不够、胃口吊得不足、期待不强烈,包袱就不响。非关键点上浪费太多笔墨,淹没了重点,观众就不跟着你走,不会产生共鸣。轻重适宜,疏密得当,才有行云流水,水到渠成。</div><div><br>把自己写哭了,像说相声的先逗笑了自己,很没面子,也很释然。写戏是一场隐秘的自我解剖,最疼的,最惨的,最心动的,无法释怀的,都在故事背后,人物心里。像小时候见过泡着蛇的酒,蛇的命,都在酒里。</div><div><br>喜剧难写就是编剧生怕不好玩,就往上加,导演和演员也加,观众看起来就觉得很尴尬。我们要看的并不是那种强烈的夸张,而是云淡风轻地把你逗乐了。关键在于设计一个情境,尴尬尽在里面,设计的时候尽可能准确、到位,但不要加太多夸张的东西。</div><div><br>戏感和喜感是一致的,都是急不得,抓不紧。舞蹈家不会念着口诀上台,收、放、进、退、轻、重、缓、急,都在音乐里,都在舞蹈本身。 </div><div><br>“三番四抖”、“把戏做起来”。要精准地磨练戏感,知道最后要的效果是什么,才能让每一场都向同一个方向使劲,突出同一个重点,把胃口吊得足够高。让最后的包袱、戏眼呼之欲出,又是意料之外,才足够响亮、震撼。真好玩,真难玩好。<br></div><div><br></div> <div><br></div>所谓剧本打磨,打磨什么呢?就是编剧看有没有更好的表现方式。不放过任何一场戏,一个动作,任何时候都是有人物的。慢慢人物就会给你回报,会贡献一些很准确的细节。”<div><br>用人物关系而不是外界的偶然因素推动事件。不能让过于强烈的戏剧性带跑了人物,丢掉了内心。越是不一样的设定,越要说清楚是怎么形成的。不知道这一步是怎么来的,就不知道下一步要去哪儿。要让观众相信是一样的人,按照一样的人之常情,做了不一样的事。</div><div><br>建立有弹性的人物关系,可以冲突,冲突可大可小,不是哪说哪了,都是可以引发后面无穷灾难的戏。人物的设置也一样,进可攻,退可守。有自己明确的动机与目的,和周围人有矛盾,就有主动性、攻击性。退回来,还有无数温情的点。进退之间,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事发生。</div><div><br>创作本身是千变万化的,所有的规律都有反规律,如果只有一面,没有另一面,就是数学公式,不是艺术创作了。把所有的元素都堆在一个戏里,也不一定是好看的,关键是注入一口气让它活了。每一部戏,归根结底,都是寻找、灌注这股生气的过程。</div><div><br>越是胡编的戏,越必须把它写成真的才行。两件事之间距离越远,越要用特别逻辑、平实的内容往里带。抹平一切不合逻辑的情节和细节,就会让人觉得这事儿是真的。<br></div><div><br></div> <div><br></div>人物与人物关系是一体的,人物关系没编好,一定是人物出了问题。特别是在开篇布局的阶段,不能急,一急人物就飘起来,各种巧合、不舒服、人物被操控感就都来了,后面只能用更多、更狠的胡编乱造去弥补。从一开始,就要踏下心来,设身处地,扎根去想。<div><br>情节发展的关键点,人物遭受重创、做出重大人生选择的前后,都是写人物的好时机。可以有掏心窝子的地方,把人物往深里挖一挖,让观众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做,是个什么样的人。</div><div><br>每场戏考验的都是“人”、“这个人”在某种情感状态下的反应,知道共性,才能写出个性。不同职业、阶层,对问题的关注点、敏感度、是非判断不同。不同的人物关系,又决定了对话的方式、态度、与情感属性。 </div><div> <br>特定情境、特定人物与人物关系,最该有的反应、最该说的话,只有一种。全方位地跟住人物,才能做到点对点的准确。<br></div><div><br></div> <div><br></div>人物哪里没想清楚,哪里就会出问题。包括背景与前史,空洞的地方,就找不到发力点。人物就会沦为事件的工具,直奔目的,没有复杂性,没有真实感,没有个性与魅力。<div><br>让他扎进现实生活的土壤,长出根来。站在自己的立场,遵循现实逻辑,才有真实的反应,真实的喜怒哀乐。</div><div><br>人物的前世今生抠准了,脑子里自然就有他了。越往后写积累的信息越多,他就会回报给你越多,告诉你还可以这么写……善待你的人物,人物会报答你。</div><div><br>凭空建造一个让人相信的世界,人物是基石,人物关系是筋骨,整个世界的运作都依托于人物关系的交汇。无论主次,任何一个人物的坍塌,都会带来整体的崩坏。</div><div><br>警惕“没立场、没情绪,没状态”,一个环节都不能松懈。<br></div><div><br></div> <div><br></div>好的文学字字血肉,细节里都是人生,扫荡着一大票人的似曾相识、心有戚戚焉。戏里的人物写得太急了,为了让他鲜明、强烈、吸引眼球,急于完成指定动作,戏剧连着戏剧,只有行动,没有人生。终究是物,不是人物。漫漫长路,心上学,事上练吧。<div><br>台词是个很妙的东西,要有超乎大部分日常语言的精炼准确、有趣、有意蕴,又要像日常语言一样自然。没废话,但不突兀。层层推进,但不能直奔主题。要话赶话,一句搭一句,上一句能引到下一句,下一句搭得上上一句。话不能掉到地上,不到位不能戛然而止。该说的要都说了,没说出口的也要让观众感受到。编剧藏得越深,戏就越真。</div><div><br>好玩儿,不容易玩儿好,能玩儿一辈子。</div><div><br>不能写成单纯依靠台词的情景喜剧,要写情节喜剧,保证一集有很多事件,要有趣、有翻转、有喜剧含义、对人物、人物关系有帮助。认真琢磨情节的构成,每集的点在哪:喜点在哪,人物、人物关系的点在哪,每过一段就要往前定新的点。越是喜剧台词越不能水,不能单纯地聊,哪的包袱不响哪里就塌下来了。</div><div><br>插科打诨、吐槽斗嘴、职场生态、职业信息、生活气息,都要跟着事件走,要有事儿。静态展示、单摆浮搁都是水戏。和谐轻松都是瞬时态。不断打破平衡,让人物不断被碾压。归根结底还是写不同的、有一定代表性的人生。有各自的不满、困惑、欲求、悲欢、起落,有理想在其中。<br></div><div><br></div> <div><br></div>编剧不要自我束缚。要敢想,先想没有不可能,再想怎么让它变得可能。不要轻易满足,要有极致之后再极致的戏剧要求。看看能不能往前、再往前推一步,有意识拓宽戏的可能性。不要自己设限,吓退自己。<div><br>做剧不要急,跟住人物,身临其境,让人物自己说话。一急编剧自己就跳了出来,人物就掉下去了。小心呵护,让他每一句、每一场都是活的,才能活过一场又一场。</div><div><br>细细密密的都是人生,是生态,没有刻意引入强情节,也没有稀释情节、掉节奏。用轻喜的方式讲悲伤,沉得下去的感动,点到为止的轻松。不同体制,不同的欣赏习惯,做戏的方法不一样,隐约有个好戏的标准,都一样。每次畏难,都让自己看一些更难的好戏。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div><div><br>比如、好的医疗剧,能写出一切滋味。突然觉得得,“医”、“疗”,本身就是希望。医疗剧看到最后,发现留在心里的不是病情的危重、救治的曲折、手段的高妙,不是普世的惨、必然的离别,而是困境中的孤勇,绝望中的相信。</div><div><br>写戏的时候,先要说服的是自己,不是在为一个职业树碑立传。是在将心比心,讲共同的人生命题。触动医生的心、患者的心和观众的心,都是一回事。还是要写温暖与明亮,善良与信念。让人看完心里暖一些,出去对周围的人好一点。如果可以,善莫大焉。</div><div><br>看美国医疗剧就像看编剧界的华山论剑,总有更牛的招式,更深的造诣,更高的追求。名门正派,邪门歪道,臂力千钧,剑走偏锋,一律的鬼斧神工,挑战想象力与对戏的认识。看得腰膝酸软,五内俱焚。<br></div><div><br></div> <div><br></div>感受到好的文字,常常充满动力,又常常灰心沮丧。语言本身是有重量、分寸、方向和力度的,就是有人可以运斤如风,砍掉鼻尖薄如蝉翼的白垩土,看起来毫不费力。天赋、才华、亿万次的挥斧,总有一些是梦寐难求。但是斧子,总是可以再挥一次的吧……<div><br>每次修改都有好的东西,都要放在下一稿里,没放进去就觉得没有上一稿精彩。历次修改最终都能留下的,就是好戏。一定要避免写顺理成章的戏。逻辑是这个逻辑,但不是这样的写法。不能观众想到的是什么,你写的就是什么。</div><div><br>一直提醒自己简洁,加快节奏,加大情节量,自觉尽量俭省,删无可删。深深感慨,很多东西,只对编剧自己有用,对观众来讲就是水。喜剧的叙事更强调跳跃、翻转和突然:“都这么做”、可以脑补的不要。“都能想到”的不要。戏剧目的重复的不要。戏眼一出、包袱一抖就停,不出彩的反应不要。</div><div><br>寸土寸金,带的零碎越少入戏越快。不要前史带来的附加值,就写正常男女、在现实时空,从零开始建立感情。不要把戏做在其他人物身上,就是男女主人公对决,真正冲撞,相互引爆,每一拳都打在对方身上才有效。不用加勾连。前一段戏预定后一段戏的逻辑是合理的,事件连着事件,突兀转折,急速碰撞。</div><div><br>编剧就是人活一口气,这口气一松下来就瞎了。有时候,总喜欢把自己关在宁静的空间,自赏、自省,这或许也是一种自信,一种乱而不剪、杂而不梳的简单。翕门闭户,自己环抱自己温暖的臂弯。用全部精力把你的气顶上去,贯通起来,气场才能打开,才能营造出一个虚拟的世界,人物才能活起来。<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