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读书小记-上

芝麻开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使女的故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证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人类在面临环境污染、道德滑坡等问题时开出了许多乌托邦式的药方,这些药方无一例外的要通过强权和管制扼杀人性,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结果却是所有希望建立天堂的企图都让世界变成了人间地狱。《使女的故事》描写的基列国正是这样一个国家,一场政变,让美国从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变成了神权独裁统治的国家。这里宗教至上、等级森严,大部分女性沦为生育的工具,过着朝不保夕的可怕生活。小说以女主的视角和独特的时间叙述方式再现了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p><p class="ql-block">《使女的故事》同《美丽新世界》一样,都是对未来世界的一种幻想,或许未来并不在这种种幻想的可能之中,但至少我们可以警惕,从而避免走入这样的境地。作者称其笔下的社会都是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样态,并非凭空想象,只不过通过这个故事把它们集合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使女的故事》虽然写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却是一本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都十分“后现代”的作品。2017年,根据小说改编的美剧热播,再次掀起阅读的狂潮。当时刚刚上台的特朗普一系列歧视女性的讲话,让人们纷纷联想到这部小说的情节。</p><p class="ql-block"> 2020年出版的《证言》,是《使女的故事》的续集,这一次,作者从三个不同女性的角度,通过她们的叙述,立体地展现了基列国不同阶层人物的命运。最终基列国从内部被瓦解,世界回归正轨,人们从噩梦中醒来。</p> <p class="ql-block">  3、《夜晚的潜水艇》</p><p class="ql-block"> 如果不是贾行家老师的推荐,我可能永远无缘看到这本90后新生代的短篇小说集。庆幸没有错过这样拿起来就不忍放下的好书。这本小册子由9个独立的短篇组成,最令我震撼的是作者瑰丽的想象力,而这些想象力都根植于最乡土的情节之中,就像在故事的背景上开了许多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小洞,可以让人自由切换,毫无违和感。另一个方面,从来没有读到过这样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三言两语就把一个很难表现的画面呈现在眼前,让人有一种打通任督二脉的酣畅感,第一次感受到文字还有如此的魔力,可以翻翻江倒海,可以惊天动地。</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文字被严重污染的时代,这本书,将抚慰你受伤的审美。</p> <p class="ql-block">  4、《巴黎烧了吗》</p><p class="ql-block"> 1944年的夏天,盟军节节胜利向巴黎推进,希特勒亲自指派了一名忠实执行他命令的铁血将军去镇守巴黎,并给了他一个命令,如果守不住就烧掉巴黎。而此刻围绕巴黎的还有另外三股力量且各自有不同的诉求。第一支力量是法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抵抗运动组织,他们希望尽快在巴黎起义以夺取对巴黎的控制权。第二支力量是戴高乐领导的法国抵抗运动组织,他们要阻止共产党提前发动解放巴黎的行动,以确保戴高乐能够占据德军撤退后留下的权利空间。还有一支是在巴黎郊外的盟军,他们为了获取战争的更大利益希望能够绕过巴黎,暂时不解放这座城市。</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各方力量开始了围绕巴黎的角逐。这本非虚构的佳作,就是通过详实的史料和访谈,还原了巴黎在那个至暗时刻不为人知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在权力面前,在忠于职责和道德准则面前,在个人命运和一座城市的兴亡面前,个人会作出如何选择呢?这本书既有宏大的叙事,也有丰富的细节和众多的人物,围绕着巴黎解放的前夕展开,即使你已经知道了巴黎最后的结局,依然会为其间的惊心动魄和危机四伏捏一把汗,哪怕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巴黎都将不再是现在的巴黎。</p><p class="ql-block"> 总之,这是一本除了精彩外还让人热泪盈眶的书。</p> <p class="ql-block">  5、《寻路中国》</p><p class="ql-block"> 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的书最早看过他的《江城》,当时被那本书所吸引,以为只是作者独特的外国人的视角,可以把书写得新奇而妙趣横生。在读《寻路中国》时,无意中得知何伟曾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牛津大学文学写作专业,受过非虚构文学写作的专业训练,才知道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写出这样出色的作品的。</p><p class="ql-block"> 该书从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角度记录了何伟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间见到的发展变化。第一部分是何伟开着租来的汽车,沿着中国地图上标识着古长城的路线,从三海关出发向西一直到嘉峪关的见闻,沿途那些正在消失的古城墙在他的笔下再一次被人们看见。第二部分是他在北京怀柔县一个叫三岔村的小村庄租住的见闻以及他与村民之间的互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在发展中的得与失,作者用他的眼睛看,用他的笔记录,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难得的样本,成为一段有着丰富细节的历史。第三部分是作者被中国南方的蓬勃发展所吸引,随着打工者的脚步来到浙江丽水这个正在改革开放中寻求发展的小城市,见证制造业在中国快速崛起的过程。那些原始和莽撞,那些热情和倦怠,那些探路者和失败者,无不令读者感叹。 </p><p class="ql-block"> 作为顶级杂志《纽约客》驻中国的记者,何伟的中国三部曲《江城》《寻路中国》《甲骨文》都值得一看,跟随他的脚步来一次深入历史的穿越时光之旅,是一种美妙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  6、《小径分岔的花园》</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读到赫尔博斯是一种大幸运,虽然读完了这本书,但不得不承认我是囫囵吞枣,并没有真正读懂。也许是我的涉猎不够,作者提到的人名和书籍大多比较陌生,我领略不到其中的深意或隐喻;也或者我的头脑还没有构建一个形而上的抽象世界,与作者达成某种心领神会的契合。就如同面对西方绘画,我没有足够的神话和宗教的知识背景去读懂传统绘画表现的场景,也没有现代思想观念的工具去理解各种泛主义的流派。</p><p class="ql-block"> 当然,看不懂并不意味着一无所获,作者用华丽的幻想构建出的世界,因为文字的力量,那些隐隐约约充满哲学思辨的世界有了一种画面感 ,也因此令我印象深刻,所以,我决定过几年重读此书,并阅读赫尔博斯的其他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7、《人生海海》</p><p class="ql-block"> 这是麦家在2019年出版的新作,个人觉得是他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阅读时仿佛进入心流状态,再抬头时,已恍若隔世。 </p><p class="ql-block"> 故事以一个10多岁孩子的角度,通过交叉回忆,讲述了一位叫“上校”的人物充满英雄主义的悲情人生。上校虽然出生农村,但他聪明绝顶,靠着一套黄金打造的手术刀,缕缕幸运地趟过人生的绝境。他被抓过壮丁,当过军统的间谍,也当过解放军,在朝鲜战场上立下累累军功。他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又坐过国民党的监狱,文革期间他再次入狱。在他起伏跌宕的人生中,救过许多人的性命,也被许多人误解、伤害,这样的人依然保留着内心的善良和对生活的热爱,因而他赢得了村民的尊敬,也赢得了一个终生追随他的爱人。</p><p class="ql-block"> 人生海海,潮起潮落,被生活伤害的人依然热爱生活。那就是,罗曼罗兰的英雄主义。</p> <p class="ql-block">  8、《少有人看见的美》</p><p class="ql-block"> 熊逸老师这本书起初是当作关于艺术的书来读的,读着读着就发现他的角度与传统讲艺术的书截然相反,一般的书会从一幅画入手,揭示出其背后隐藏的神话故事、宗教理念、哲学思想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诸多元素,而熊逸则是用一幅幅作品来诠释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历史脉络的演变。比如关于灵魂是否有重量、关于永恒的时间、关于雄心与卑谦的对抗、关于人生的悖论等等,他都列举了各个时代画家是如何穷尽其想象力用具象来诠释抽象的。</p><p class="ql-block">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给了新古典主义画家雅客.路易.大卫大量的篇幅,通过他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来诠释一个画家在法国大革命前后那段波诡云翳时代的内心巨变。读来颇受启迪,且熊大师的文笔令人十分享受,在艺术与思想的世界来回穿插,不失为一本另类的艺术书籍。</p> <p class="ql-block">  9、《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p><p class="ql-block"> 最近因为三星堆考古有了震惊世界的新发现,在搜索资料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了这本书。</p><p class="ql-block"> 这是2021年1月才出版的新书,作者萧易跟随《中国国家地理》寻访考古遗址10年方写成此书。此书从专业的角度将多年来四川地区的考古发现,按照时间线串联起来,形成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的四川微观历史。这是一部可以触摸和踏访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宝墩古城到商周的三星堆、金沙遗址,从汉家陵阙到唐代的石窟,从宋代的古城到宋末抗击蒙古人的方城遗址,从明末江口沉银到清代的字库塔,一个个考古现场将许多原本已消失在历史中的细节再一次清晰地呈现出来,也让历史变得格外鲜活起来。</p><p class="ql-block"> 作为四川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一本必读书目,跟随此书在</span>了解和探究历史的过程中,沉浸于蜀国灿烂悠久的文化魅力之中,心中油然生出无比的自豪感。</p><p class="ql-block"> 书中特别提到了绵阳市平武县的报恩寺,这座隐没于偏僻之地的现存结构最完整的明代寺院 ,过去对其了解非常肤浅,让我立马升起再次造访的冲动。</p> <p class="ql-block">  10、《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不论苏联解体前,还是解体后,中亚几个斯坦国的存在感一直很弱,在我的印象中,中亚似乎只存在于辉煌激荡的历史中,如今这个地方已经没落,激不起人们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作者用9年的时间,数次深入中亚腹地探访,这些艰难而危险的旅程 被作者用简洁动人的文字记录下来。与此同时,作者带领读者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穿梭,时而在现实的场景中驻足,跟随其脚步,那些存在于书中的名字,一个一个的从记忆中跳出来,与眼前残破的遗迹一起,让人唏嘘感叹。</p><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与中亚有交集的朝代,无一例外都是强盛的时代—汉、唐、元,特别是蒙古人的征服在这里留下了最深的印记。这个曾被不同文明和族群征服和塑造的地方,如今依然深陷在历史与宗教之中,困于地缘政治和民族主义之中无力解脱。</p><p class="ql-block"> 中国开启的一带一路,似乎正以不可阻挡之势,重新让中亚成为一个陆上的枢纽之地,正如作者所期待的那样,中亚将会被彻底改变,中亚的未来和中国的未来一样可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感谢送了这本书给我的朋友,让我没有与这样的好书失之交臂。</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1、《想点大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人世间的规则不外乎道德和法律,道德准则存乎于内心,而法律需要宣示于大众。因此法律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东西,如何超出法律条文来理解法律规则就显得尤为重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作为法律思维的通识读本,此书做到了兼顾专业和通俗,用</span>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翔实的案例讲述了法律的底层逻辑和哲学内涵,不管你是否是法律专业的人士,都可以从中获得对法律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本书的核心主旨在于让更多人懂得,人人都有必要站在一个更大的时空中在法律之外审视法律,最终理解最高级的法律思维是备而不用。书中讲述的许多观点很反常识,读者的思维和逻辑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受到极大的挑战, 如果能够理解并消化这些挑战,相信能够就此建立一套更高阶的思维体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本书的作者刘晗博士,有非常亮眼的名校背景,曾就读于北大和耶鲁大学,现就职于清华大学。相信这样一位学贯中西的博学之师能给读者带来不少启发式的阅读体验。</span></p> <p class="ql-block">  12、《我的二本学生》</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高考竞争中,考上二本,算不上胜利。许多人的目标是一本,一本之上还有许多人为划分的层级直到高不可攀的名校。</p><p class="ql-block"> 来到二本学校上学并没有多少前途远大的兴奋,反而有些挫败感。与其他二本学校的学生不同的是,广东F学院某几级的学生遇到了黄灯老师,他们的人生因此有了另一种可能,至少他们迷惘的青春岁月曾经被人启蒙过、点燃过;他们的忧伤和困顿,曾经被人温柔的抚慰过。</p><p class="ql-block"> 本书就是以这样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做样本,记录了他们从来到这个学校前、在这个学校生活以及离开这个学校之后的人生轨迹。<span style="font-size: 18px;">黄灯老师在与他们相处的四年中,通过她教授的中国文学,引领了许多人也改变了许多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多年以后,凭借这本书还能清晰地看到时代大潮中每一个个体的微弱痕迹。在这些个体的不同命运背后,黄灯老师看到了令她担忧的阶层固化正在一天天变得牢不可破,她因此对现行大学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批评,并试图在这个人逐渐被物化被工具化的时代,替她的学生找到一条更好的出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结果,可能更多的是</span>无奈和叹息,作为老师的她不得不亲眼目睹她的学生因为家庭背景的不同,有的人能够幸运地赶上时代的大潮实现更高的跃迁;有的人通过给自己更多的时间思考未来,从而做出更加正确的选择;而更多的人则是在各种压力之下无助地挣扎,最终被锁死在曾经所属的阶层中无法动弹,其所受的教育让他们更加迷惘和痛苦。</p><p class="ql-block"> 虽然在现今的大学里,黄灯这样的老师凤毛麟角,但总归让人对中国的教育存着一丝希望。随着这本书的畅销,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为改变现状而努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3 、《江湖外传》</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80年代的北大才子云集,回想起来,那真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年代,以后便渐渐暗淡下去,不复当初。蔡恒平正是这些惊才绝艳的才子中的一个,他用王怜花的笔名写出了《古今兵器谱》这样绝妙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这本《江湖外传》收录了他早年的《古今兵器谱》和后来写的《怜花宝鉴之人物志》。早年《古今兵器谱》一出版便被买空,一时洛阳纸贵。后虽几次再版,一本十万字的小册子,在旧书市场上仍然被炒到了几百块钱,可见人们对这本书的追捧。</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中国青年读金庸、古龙最狂热的年代。一般人读的是故事和江湖情仇;更高层次人读的是历史和命运;王怜花则从中读出了人生道路的哲学意义,从古金笔下的每一个人物中看到人生的可能性。作者借着说古金,回忆了北大的校园生活——因古金的小说而丰富起来的人生和联系起来的友情。作者也通过这本书,让更多喜爱古金的小说迷在回忆中建立起更深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本用赤诚之心写就,用青春和热情编织,又不乏哲思的作品,其中的妙处,读过的人必定会心一笑,引为知己。</p> <p class="ql-block">  14、《第一堂课》</p><p class="ql-block"> 本书作者巫鸿在哈佛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史,这本书是他在新学年教的第一堂课的集结,学生们根据第一堂课的感受,选择是否选修这堂课。作为老师的巫鸿在第一堂课上,带领学生们讨论的是:艺术审美从何处开始,而不是在何处结束。我不知道历年的哈佛学子如何选择,反正我看了每一章节的第一堂课后,都非常渴望了解后面的课。</p><p class="ql-block"> 总结巫鸿老师的课程,有以下几个独特之处:</p><p class="ql-block">1、对艺术史的独特划分。过去的艺术史都是按朝代来划分,而巫老师根据艺术演化的内在规律,去掉朝代更替的因素,从艺术变化的关键节点对中国艺术史做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分期。</p><p class="ql-block">2、强调艺术作品的原境。他主张将艺术品还原到其最初所处的环境和历史中去理解,而不是按种类被分类放置到博物馆中。</p><p class="ql-block">3、使用西方美术史的研究方法,比如图像学和图像志来研究中国美术史,通过中西方艺术的对比研究,拓展了艺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同时,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使他能关注到中国艺术史学家不太关注的领域,比如说对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他给予了极大地重视。</p><p class="ql-block">4、因为有大量流失到国外的中国艺术品,使他能够使用一些藏于国外博物馆中的艺术品,而这些艺术品国内的学者极少关注到,极大的丰富了中国艺术的形态和样貌,拓宽了人的眼界。</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已经建立的框架中,用另一个新的视觉审视自己的文化艺术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作为一个研究中国美术史的西方学者,巫鸿老师难得地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如果</span>你已经看过中国艺术史的其他书籍,那这本书正是你最需要的拼图。</p> <p class="ql-block">  15、刑法学讲义</p><p class="ql-block"> 网络男神罗翔的刑法学入门书籍,根据罗翔在B站上的视频内容改编成书。抛开罗翔的颜值、幽默以及情怀,个人需要学习刑法学的理由,我认为如下:</p><p class="ql-block"> 1、刑法为个人的行为画定了底线,这个底线让我们对个人行为有了一个合法的预期。如果人生如行舟,刑法就是压舱石,确保行得稳走得远,不会翻船。读完此书,你会有些后怕和庆幸,原来违法和犯罪很多时候就在一念之间,以后行走人生江湖也会谨慎小心,多个心眼。</p><p class="ql-block"> 2、刑法也是保障个人权利的有力武器。面对不法侵害,刑法的威慑力不容置疑。知法犯法的人毕竟是少数,很多人犯罪在于无知和侥幸。<span style="font-size: 18px;">面对不法行为如果能够及时点醒,或许一些犯罪就会中止,于国于民,善莫大焉。同时,正确</span>使用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可以最大化保护自身的利益。</p><p class="ql-block"> 总之,这本有趣有料的刑法入门书,值得认真对待,潜心研习。</p> <p class="ql-block">  16、《等待》</p><p class="ql-block"> 上一次看华裔作家用英文写作中国的故事,又翻译回中文还是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哈金这部小说遵循了同样的路子,这种不同语言气质上的差异,让这部小说拥有了叙述的独特魅力。同样是写文革,哈金在情感上特别克制,没有太多的控诉或泛滥的情绪,只有节制而简朴的语言。</p><p class="ql-block"> 内心里其实一直回避去看文革时期的伤痕文学,看一次心里就苦一次。但另一个方面,对于文革的反思还远远不够彻底,每个人都需要去直面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文革的背景,给这部小说打上悲剧的底色。</p><p class="ql-block"> 故事很俗套,讲了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爱恨纠葛。作为军医的男主接受父母的安排,在老家农村娶了一位裹小脚的妇女,男主与妻子长期分居两地,妻子在家毫无怨言地照顾男主生病的父母和养育子女。后来男主喜欢上医院一名年轻的护士,于是开始了漫长的18年的离婚诉讼。当男主终于与发妻离婚,娶了等待他多年的护士后,新的婚姻生活却让他精疲力尽。护士妻子在为他生下一对双胞胎男孩之后,身患重病不久于人世,男主在发妻那里重新找回了家庭生活的宁静和轻松。</p><p class="ql-block"> 在这段折磨人的感情纠葛中,女人总是艰难爱情或婚姻的牺牲品。她们要么放弃幻想,默默地熬干自己,要么心生怨恨,变得面目可憎,最终失去苦苦追求的一切。而男人总是承担得最少得到的最多。</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国内陆的读者对哈金还比较陌生,我也是被贾行家种草,才读完这部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作品。把一个俗套的故事讲得引人入胜,富有感染力,正是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span></p> <p class="ql-block">  17、《五种时间—重建人生秩序》</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曾被罗胖隆重推荐过,但在互联网上,对这本书的评价却走了两个极端。就我个人而言,这是一本对我启发很大还特别想推荐给好朋友的书。就像这书名一样,我希望更多的人通过这本书厘清目标,重建自己的人生秩序。这本书对我有两点重要的启发:</p><p class="ql-block"> 一是用五种时间的分类,构建了一种新的时间体系,它的魔力在于,一旦接受了这个独特的体系,你就主宰了你的时间,是的,是主宰,而不是管理。因为你的时间就此不再是有限的,而是可以折叠和延长的。这五种时间分别是生存时间、赚钱时间、好看时间、好玩时间和心流时间。人的一天可以有这五种时间同时存在,而且因为优先级的不同,人的面貌也会迥异。</p><p class="ql-block">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好看的定义,一个好看的人不仅仅有美丽的外表、健美的身材,还应该加上迷人的内在气质,只有这三者结合起来从内到外流动着生命力的人才是真正好看的人。这种人一看到,就能从芸芸众生中识别出来。</p><p class="ql-block"> 二是作者在开篇就提到的一个场景模拟——为自己策划一个追悼会。这种临终拷问提供了一个从终点倒推到此刻的场景,倒逼自己思考和厘清这一生真正追求和渴望的东西,拷问自己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后还有什么值得留下。</p><p class="ql-block"> 阅读此书,你也许会开启一个新的体验——在今后的每时每刻,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时间种类,并逐渐将更多的时间折叠起来,从而提升生命的丰度和广度,这难道不是一件十分美妙的事情吗?</p> <p class="ql-block">  18、印象派的敌人</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个时代对印象派以及相关的画家都非常熟悉,而与印象派对立代表着当时主流艺术的学院派画家却早已被人遗忘,尽管他们曾经红极一时、炙手可热,但<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他们的对手成了最后的胜利者。如今,他们大多淡出了人们的视线,</span>只是作为印象派的背景和映衬而偶尔被提及。如果要了解印象派的来龙去脉,就必须回到十九世纪,从学院派兴盛的时代说起。</p><p class="ql-block"> 该书的作者马萧试图通过对学院、沙龙、画廊以及学院派艺术家的介绍,还原十九世纪法国作为世界艺术中心的历史场景。在梳理了学院艺术随着王权的衰落、宗教的式微、思想观念的改变以及照相技术的出现所发生的巨大改变后,分析了艺术在题材选择、风格表现、技巧展示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如何一步步催生新艺术的诞生。印象派正是当时最具革命性的流派,但其依然是从学院艺术中长出来的一根斜枝,因为印象派画家多是通过学院教育被培养出来的,他们在掌握了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开始反抗传统,可以说正是学院艺术孕育了印象派。</p><p class="ql-block"> 书中提及了许多活跃在那个时代的学院派画家以及他们的作品,虽然作者力求营造出历史的现场感,但因为这些画家及作品都比较陌生,因而显得信息量过大,如果对西方艺术史没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本书读起来会有一些吃力。但毋容置疑,相比于其他传统的西方艺术史,这本书提供了大量此前其他的书籍没有提供的信息,是对这一空白的填补。</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