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 <p> “为什么不让你们出身不好的同学出去串联?这是为了保卫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安全。”红卫兵大串联期间,学校领导这样劝导我们。尽管这些话在今天看来,是多么荒唐,多么让人啼笑皆非,但在当时,这却是活生生的现实!</p><p> 1966年夏秋之际,出身于红五类的红卫兵串联全国各地。他们所经之地,文革烈火被点燃,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而我们这些出身不好的学生,全部被留守在校园里动弹不得。羡慕、急躁、失落、自卑的情绪笼罩在校园上空。</p><p> 1966年9月,大连海运学院“红卫兵步行长征队”胜利到达北京,十月一日,他们光荣地登上天安门,受到毛主席接见,这一消息迅速传遍全国。中央文革鼓励开展步行长征,给我们这些正在茫然不知所措的同学们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p><p> 长征去!我们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经风雨见世面,走向北京,走向延安,重走新时代的长征路!一股革命的激情在我们心头涌动。</p><p> 长征去!因为长征队员不论出身,我们这些被红卫兵排斥在外的同学都可以参加。于是,以我班同学为主的十几名同学迅速组织起来,开始步行串联的准备工作。</p><p> 行前,我们全体队员研究了去往延安的行军路线,经过讨论,我提出的方案得到了通过,其中要点是:</p><p> 1.锦州至北京段,沿着现有的铁路线走;</p><p> 2.北京至延安段,我们既不走北京~太原的南部铁路线,也不走北京~张家口~太原的北部铁路线,因为这两条线路地势平坦,城市众多,比较顺利;我们选择的是从北京~保定~易县~西柏坡~盂县~太原的中线,这条路线,远离铁路,沿途山高路远,条件比较艰苦。</p><p> 我们之所以作出这样苦行僧式的选择,是想通过几千里的艰苦行军,锻炼我们的革命意志,宣传毛泽东思想,像当年的红军长征一样,“越是艰苦越向前”,完成长征的“宣传队、战斗队、播种机”的伟大历史使命。</p><p> 几十年了,现在回想起来,依然为我们当时年轻人的革命豪情感到几分骄傲。</p><p> 感谢我班长征队员唐明智同学,为我们提供了珍藏至今的部分长征资料和日记,使我们得以较为准确地回忆出当时长征途中的点点滴滴。可惜的是,日记的后半部分以及最宝贵的照片遗失,至今未见踪迹。</p><p> 姐夫大力支持我们的长征,他不但送给我一套军装,还把部队新近发给他的毛主席像章赠给了我,并且语重心长地嘱咐我,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广阔天地里好好锻炼。</p><p> 1966年10月18日,我们一行16人,高举“锦州石油战校毛泽东思想长征战斗队”的红旗,一路西行,雄赳赳、气昂昂地向着北京,向着延安,出发!</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当年我绘制的北京~延安长征路线草图。狼牙山、西柏坡依稀可见。</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北娄山~太原途经各地图(选自唐明智同学日记)</span></p> 致敬塔山 <p> 昨天,我们长征队在双树大队参加了“双树毛泽东思想大学校”的成立典礼,同学们被当成贵宾,受到贫下中农的欢迎,大家心情十分激动。</p><p> 今天我们乘胜赶到了塔山村。</p><p> 塔山,一个百余户的小村子,连接关内外的公路从村中穿过,因为解放战争时期的一场阻击战而闻名中外。</p><p> 塔山村东山坡上,坐落着塔山阻击战烈士纪念塔和陈列馆。馆里陈列着大量的战争遗物与照片文字,向我们讲述着这场阻击战的英雄史诗。</p><p> 1948年10月,辽沈战役在锦州打响,东北野战军首长率六个纵队将锦州团团包围。锦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它是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要道,东北野战军一旦解放锦州,那么就会对东北战场上的国军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辽沈战役将以我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p><p> 为了挽救败局,蒋介石多次亲临沈阳和葫芦岛,分别组织西进兵团和东进兵团,增援锦州。如果这一计划得逞,不仅解放锦州受挫,而且参战的东北野战军也将陷入绝境。</p><p> 东野领导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布置重兵,分别在黑山、塔山两地阻击东西增援之敌。</p><p> 1948年10月10日,塔山阻击战打响,我东北野战军4纵、11纵、独立4师、6师在塔山地区阻击锦西、葫芦岛增援锦州的国民党军队。截止10月13日,我军将士奋勇杀敌,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阵地前,敌人尸横遍野,硬是没让敌人前进半步。</p><p> 在蒋介石的严令下,<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1948年10月14日凌晨6时,国民党海、空军配合东进兵团,由敢死队领头,向塔山解放军阵地发起了疯狂的进攻,双方展开了几天来最为惨烈的阵地争夺战。</span></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 </span>战前,我军上下各级进行了战前动员,战士们把手指咬破,书写血书,“人在阵地在,寸土不失!” “誓与塔山共存亡!” 表示自己誓死守卫塔山的坚强决心。</p><p><span style="color: rgba(0, 0, 0, 0.85);"> 在这场惊天动地的战役中,涌现了无数战斗英雄,纪念馆内陈列了多幅反映他们英雄事迹的油画。有的战士身负重伤,但仍然顽强地端起刺刀,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刺向敌人。没有了武器,他们就用石头砸、用牙咬,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在大批敌人冲上我军阵地时,一名班长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冲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span></p><p>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东野第二兵团司令程子华向东总报告:“战斗异常激烈,部队伤亡很大。” 此时总攻锦州尚未开始,如果塔山失守,敌东进兵团将像潮水一般在一个小时内涌来,即可直逼锦州,攻城部队腹背受敌,解放锦州必将功亏一篑。</span></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东总指挥员斩铁截铁地命令程子华:“我只要塔山,不要伤亡数字!”</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经过6天6夜的浴血奋战,我军以9个师战胜了拥有海空部队支援的国民党11个师的优势兵力。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劣胜强的光辉战例。塔山阻击战为保证我军攻占锦州、取得整个辽沈战役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负责守卫塔山的东北野战军4纵12师34团,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战斗结束,全团仅剩下12人。这支铁的队伍,被授予“塔山英雄团”的英雄称号,成为全军的一面旗帜。</p><p> “塔山,无塔也无山。但解放军战士们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座无法逾越的塔和山,塔山精神永世长存!”</p><p> 秋风瑟瑟,战旗猎猎,夕阳的晚霞中,长征队旗显得分外鲜红。队员们肃立在纪念塔前,庄严地宣誓:“我们一定继承你们的遗志,努力学习,做一个合格的革命事业接班人!”</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塔山阻击战烈士陵园</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塔山阻击战烈士纪念塔</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塔山英雄团团旗</span></p> 抵达沙后所 <p> 10月25日下午,我们长征队抵达兴城县沙后所镇。</p><p> 沙后所,距离锦州市180里,是锦州市的水稻产区,朱校长为我校选择的校办农场,就在这里。前一年,班主任张老师曾经带领我班同学到农场参加秋收,所以我们对这里比较熟悉。</p><p> 时已仲秋,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里,去年我们记忆中的遍地金黄早已无影无踪,只留下一片片白生生的稻茬。农民们正在打谷场上忙着打场,田野里,偶尔有一些孩子挎着小书包,低着头,在仔细搜寻着散落在地里的稻穗。公路上,不时可以看到一队队步行串联的学生长征队,高举红旗,雄赳赳,气昂昂地穿过。</p><p> 城内大队的李书记与小学的张老师一起热情地接待了我们。</p><p> 晚饭前,沙后所小学的师生同留宿此地的全国各地的长征队员一起联欢。小学的老师和学生演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精彩节目,各长征队也都表演了自己的拿手好戏。我们队比较惭愧,因为文艺人才不多,加上准备不足,只表演了几首毛主席语录的小合唱。</p><p> 晚饭后,我们被安排在小学教室里休息,几张桌子拼成一张床,每人发了一套被褥,再加上我们自己的行李,已经很享受了。</p><p> 今天是我们离校的第七天。头两天,大家都很冲,每天可以走上五六十里地,第三天开始,问题慢慢出现了,同学们的脚板陆续开始打泡,曾经整齐的行军队伍开始凌乱,一些同学则只能走一阵,歇一会儿,每天最多也就能走上三十多里。每天一到宿营地,除了必须的宣传活动,余下的头等大事,便是用热水烫脚,然后用针穿上头发在火上烧一烧,刺破水泡,将头发丝留在水泡里,这样,既可以减少走路时的疼痛,也能加速伤口的愈合。</p><p> 收拾完毕,同学们简单地聊了几句,便分别躺下休息了。</p><p> 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教室,屋里明晃晃的。大家又累又乏,很快地进入了梦乡。</p><p> 我静静地躺在被窝里,回味着这几天长征队里发生的事情。</p><p> 出发前,长征队推举了各方面的负责人,王敏盛根正苗红,是自然的领导人选,担任了我们的队长;唐明智原来是班里的生活委员,在队里负责安排队员的生活;我负责宣传方面的工作。</p><p> 年轻人的朝气、革命的激情,没能燃烧太久。很快,一些队员就在困难面前产生了动摇。步行的艰辛、饮食的单调和不应时,活动的不自由,都可以让人望而却步。队长做了思想工作,公开的怨言少了,但实际上收效甚微。开始时,我们高举红旗、每天整齐地行进。从脚上打泡开始,队伍的战线越拉越长。待到伤势好转,队员已经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人心有些散了。</p><p> 前景堪忧,这个队伍不好带啊!</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前进中的红卫兵长征队</span></p> 山海关分裂 <p> 一个星期后,我们来到了山海关。</p><p> 这应该是我第四次经过山海关。前三次是往返于锦州~湖北之间,每次车到山海关,我只能站在窗前,眺望远处山峦上逶迤的万里长城,今天,我终于来到雄伟的山海关前,亲眼目睹这一伟大的工程了!</p><p> 我们兴奋地来到山海关城楼,很遗憾,“破四旧”运动中,为了防备遭到红卫兵的破坏,城楼上已被封闭,谢绝参观。</p><p> 站在远处,我们被气势非凡的山海关城楼所惊艳,楼顶的建筑飞檐斗拱,红墙黛瓦,城门后紧接着瓮城,像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镇守在中原的北疆。它<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7, 247); color: rgb(62, 62, 62);">依山傍海,雄关锁隘,被后人赞誉为“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是当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重要军事要塞。</span></p><p> 悬挂在城门楼上的“天下第一关"匾额,五个楷书大字,笔锋苍劲,浑厚有力,这里的人传说是康熙大帝所书,当时作品完成后,发现“下”字少了一点,原来这是康熙大帝有意所为,只见他将手中的笔潇洒地向上一掷,一个巨大的黑点不偏不倚地落在纸上,恰到好处。</p><p> 极目远望<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7, 247); color: rgb(62, 62, 62);">,长城似一条巨龙蜿蜒直上山峰,消失在白云深处燕山之巅。</span></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7, 247); color: rgb(62, 62, 62);"> 万里长城,是我们祖先智慧与力量的结晶,是中国人民坚强意志的伟大象征。</span></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7, 247); color: rgb(62, 62, 62);"> 该来的还是来了,队长的思想工作没起什么作用,长征队在山海关正式分裂,16名同学中,9人另行组队,我们7人仍然高举原来的旗帜前进。</span></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7, 247); color: rgb(62, 62, 62);"> 还好,留下的这7人当中,队长王敏盛、生活委员唐明智和我都留下了。组织还在,目标没变,这杆旗由我们继续打下去,名正言顺。</span></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7, 247); color: rgb(62, 62, 62);"> 此后,在前往北京步行长征的途中,再也没见到这9名同学的身影。</span></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7, 247); color: rgb(62, 62, 62);"> </span></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7, 247); color: rgb(62, 62, 62);"> </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雄伟的山海关</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抵达山海关(借用)</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山海关分裂(选自唐明智日记)</span></p> 穷棒子精神 <p> 离开山海关,我们7人走北线沿着遵化、玉田方向,向北京继续前进。</p><p> 遵化,这里有两个地方值得我们去参观,一个是“穷棒子合作社”,另一个是清东陵。</p><p> 我们首先来到了遵化县的西铺村。全国劳动模范王国藩就生活在这里。</p><p> 那时,王国藩是遵化县文革运动中的名人,工作很忙,我们没有机会见到他,只能到展览馆里参观他的先进事迹。</p><p> 1952年,在解放前就参加革命的村干部王国藩,把西铺村里最穷的23户农民联合起来,办起了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办社之初,他们很穷,只有靠农闲的时候上山砍柴,换来一些简单的农具。社里唯一的一头驴,还有四分之一的使用权属于没有入社的村民,三条驴腿的穷棒子社因此得名。但是,正是靠着这三条驴腿,他们从砍柴换农具做起,在第二年就发展到了83户。粮食亩产从120多斤增长到了300多斤。王国藩合作社的名气越来越大。</p><p> 毛主席被这样的创业之举深深感动了。他说:“遵化县的合作化运动中,有一个王国藩合作社,23户贫农只有3条驴腿,被人称为‘穷棒子社’。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在3年时间内,从山上取来了大批的生产资料,使得参观的人感动得流下眼泪。我看这就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难道6万万穷棒子不能在几十年内,由于自己的努力,变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又富又强的国家吗?”</p><p> 王国藩的“穷棒子精神”成为全国农民学习的榜样。</p><p> 1957年王国藩被选为全国首届农业劳动模范;1959年、1964年又先后两次出席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p><p> 接着,我们赶到了遵化县西北的清东陵,很遗憾,同山海关一样,出于保护国家文化古迹的原因,清东陵停止开放。</p><p> 无奈,我们只得心怀不甘地继续西行,向北京进发。</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毛主席接见王国藩</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条驴腿的合作社</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清东陵</span></p> 毛主席接见 <p> 1966年11月21日,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我们终于来到了北京,来到了毛主席身旁。</p><p> 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我们从锦州这样的小城市来到北京,看什么都十分新奇。每天,我们七个人分开行动,有的到大学里去看大字报,有的去逛公园、逛商店,晚上,回到住宿地后,便是议论到底哪一天能够受到毛主席接见这个大事。同学们心里着急,不停地向接待站的工作人员打听,但是谁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p><p> 等待的时间是最难熬的。</p><p> 11月24日晚上,我们总算等来了期盼已久的好消息 ,明天,毛主席将要接见我们,接见全国来京串联的同学们!</p><p> 第二天凌晨,天还没亮,我们就背着书包,里面装着领来的面包、鸡蛋、榨菜,还有一瓶汽水,排着队伍,在解放军战士的率领下,向市中心出发了。</p><p> 我们一个个跌跌撞撞,在街道上走着、转着,从昏暗走到黎明,大约走了有两三个钟头,最后在一条街道旁停了下来。解放军同志再一次向我们宣布了严格的纪律,不要乱走,尤其是接见的时候不准乱动,一定要听从领队的解放军同志的指挥……。</p><p> 一队队学生队伍从四面八方涌来,不一会儿就挤满了两旁的街道。领队的解放军同志指挥各自的学生方队唱歌,一时间,街道上空歌声嘹亮,此起彼伏,好不热闹!</p><p> 我们坐在那里,等啊,望啊!从清晨到上午,从上午到下午,大家翘首企盼,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多么希望能马上见到您啊!</p><p> 一阵“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声从远处飘来,“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 队伍一阵骚动,大家向着歌声方向望去。</p><p> 不一会儿,一辆军用吉普车缓缓地开过来,车上坐着几个着军装的人,向街道两旁巡视着,“哦!原来是来探路的。”</p><p> 队伍安静了,歌声又响了起来。</p><p> 大约半个钟头以后,又有两辆吉普车开过。同学们抬头望了几眼,歌声没有停止。</p><p> 忽然,一阵激昂的歌声传来:“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前方,街道两旁的人群如潮水般地涌动起来,“*****!毛主席万万岁!” 口号声震耳欲聋。</p><p> 啊!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同学们“呼”地站了起来,一面高呼着“*****!” 一面使劲地向前涌去,目不转睛地望着“东方红”歌声传来的方向。</p><p> 随着“东方红”的歌声,一列整齐的车队慢慢地向我们驶来,前面是几台摩托车开路,紧接着是十几台军用吉普车,车上坐着的人都穿着军大衣,我们睁大眼睛,仔细地寻找着一一</p><p> 只见第二台吉普车上,毛主席满面红光,巍然屹立,高举右手,不时地向我们招手。我们欢呼着,跳跃着,目光紧盯着毛主席伟岸的身影,久久不忍离去。</p><p> 毛主席远去了,串联的师生队伍就地解散,街道两旁遗留下满地的军帽、鞋子、毛巾,甚至还有手表……</p><p> 我激动地跑到路边的邮电所,向家里发去一封电报:“我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毛主席第八次接见串联师生</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锦州石油学校长征队天安门留影(借用)</span></p> <p> 离京前夕,我们的长征队遭到又一次分裂。三名同学不辞而别,只剩下王敏盛,唐明智,付永安和我四名队员。</p><p><span style="color: rgb(62, 62, 62); 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7, 247);"> 在艰苦与困难的考验面前,有人表现坚强,有人表现畏惧;在矛盾与分歧面前,有人选择团结,有人选择分裂,古今有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62, 62, 62); 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7, 247);"> 1966年11月28日,我们四名长征队员,打点行装,高举“锦州石油战校毛泽东思想长征队”的旗帜,向着长征的目的地——延安,坚定不移地,继续前进!</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END~</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