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经历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抗美援朝纪实作者:杜成松原志愿军12军卫生员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朝鲜战争的第五次战役是我所在的十二军入朝参战的第一仗。战役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打得很顺利。为了扩大战果,部队经过短暂休整就投入了第二阶段的战斗。我医院跟随穿插的三十一师执行任务。穿插部队的任务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指定地域将敌人分割开来,为后续部队消天有生力量创造条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一、目睹战友冲锋陷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九五一年五月十六日黄昏,经过激烈战斗,前沿萍差不断向前推进,敌人开始溃退,我们跟随大部队前进。半夜时分我们来到一座山上,此时山下枪炮声齐鸣,曳光弹你来我往,爆炸的光焰此起彼伏,为的是争夺敌人的二线阵地。一段时间后枪炮声渐渐稀疏了。我们就在山冈上等待着。东方渐渐发白的时候,敌机又开始活跃起来了,侦察机在空中盘旋,战斗机在群山中盲目地轰炸扫射。上午十时左右,突然山下又响起了密集的枪炮声,我们在由冈上看得十分清楚:距我们四、五百米处有一片开阔地,只见许多志愿军战士正在向敌阵地发起冲锋,战士们前仆后继、奋勇当先,他们手中的爆破筒,甚至他们向敌人投手榴弹时手臂挥动的动作都看得一清二楚……经过激烈的争夺,敌军阵地被我军占领了。我们是救护队,不是战斗队,这种场面生平还真是第次见到。这一天天空睛朗,受敌机搔扰,队伍不便行动,我们就一直隐蔽在山上树丛中,时不时有敌炮弹从头顶呼啸而过,落在附近山沟里爆炸。中午时分有一枚迫击炮弹正好落在我们七八个人附近,苹好这是一发臭弹(霾弹),否则我们这几个人都得“光荣”了。天慢慢黑下来,敌机“回窝”了,枪炮声也停止了,群山一片寂静。我们沿着山沟往下走到了公路边,看见一块不大的空地上,摆放着十几具被凝固汽油弹烧焦了的战友的尸体,整个身躯也不过两尺来长了,有七、八个战士在附近挖坑,推备掩埋洒牲的战友。我们经过烈士身边时都不由自主地摘下军帽致哀!同时也更激起我们内心对侵略者的仇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二、“坐飞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坐飞机是种享受,而我们的“坐飞机”是种唐难。朝解五月,方物丛生,春腰花开,艳丽的“金达”意相开放,县是养眼,深夜幽静的山各里不时传来布容鸟“布谷!布谷!的鸣叫声,十分动听。五月份也是朝鲜的雨季。我们行进的第三天就下起了大雨,虽然我们每人都有一块雨布,但下半身总是被雨淋得湿的。为了避开故人,我们走的都是山间小道,有些山坡很陆,行走非常困难,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也确实如此:山陡路滑,走的人多了加上雨水冲刷道路显得更加流泞光滑,许多山路不是走下去的而是两手两脚和股着地滑下去的,有些地段滑行速度还相当快,我们都笑称为“坐飞机”一回“飞机”坐下来双手双脚和衣服上就都沾满泥巴。由于成天爬山涉水,鞋子磨损很历害,一双力士鞋穿上四、五天鞋面就破了,鞋底也磨穿了,后来还是靠双回力牌球鞋为之后二十多天行军作了“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三、打白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朝鲜作战,粮食弹药等等一切物资都要靠国内提供,当时制空权又完全控制在敌人手中,敌机经常破坏我运输线,加上雨季洪水泛滥,时常冲毁公路桥梁,给前方补给造成十分困难的局面。出发时我们每人都带足十天的粮食,有大米、炒面,还有罐头,加起来有二十多斤重,还有必不可少的洋锹、雨布、鞋子,我们每人还要背一个药包,每个人的负荷都在四十斤左右。天公又不作美,因此损耗很大,实际上到了第五;六天食物就开始紧张了,一个星期就断粮了。部队穿插到三七线附近,后方根本不可能补给。肚子饿了必定得想办法;到敌人撤退的阵地上去找,有一次还真找到几听牛肉罐头和一些米粉,但这也只能暂时充饥。朝鲜有一种野菜叫灰灰菜,据说可以吃,我们就挖来放点盐充饥;听说封锁线上有被炮弹击毙的马匹,我们就乘敌炮击的间隙去割一块马肉来煮了吃。还有一招,就是向***老百姓“借粮”。受***李承晚政权的负面宣传,我们所到之处的老百姓都已跑光了。老百姓跑了粮食不可能带走,很有可能藏在什么地方?我们就在房子周围找,发现有可疑的地方就用棍子捅,回声发虚的地方就用洋锹挖。用这种办法还真找到装在缸里埋在地下的六谷、麦子、豆子等。此时真是如获至宝,狠不得都搬出来带走,可院长说不行,他说我们虽在异国他乡,大家都饿着肚子,但是群众纪律不能忘,我们只能借点,够吃一、两餐就行了,再说他们回来也要吃的呀!我们医院就四十多号人,遵照领导指示,一次“借粮”不超过百斤。“借”了之后写上借条,借条是这样写的:今借到贵户六谷(或麦子、豆子)某某斤,请予解放后向当地政府索还。此据,中国人民志愿军某某部队,1951年5月某日。然后将“借条”放在缸里,用土盖好,恢复原来的样子。这是名符其实的白条,恐怕也是世界战争史上少有的白条。这种白条我们医院也就打过两次。由于是原粮也没时间加工,只好将“借来”的粮食分给个人,放在罐头盒里煮到半生不熟就吃了,因此好些人消化不良闹肚子,但这也比饿着肚子好受呀! 突围出来前的半个多月里就这样有一餐无一餐,基本上处于半饥饿的状态下生存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四、胜利突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担负穿插分割敌人任务的三十一师,原属刘邓大军主力之一的十一军,因抗美援朝才划归十二军。三十一师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部队,下辖三个团中有两个是红军团,其中九十三团原是朱德警卫团,尤其是九十一团,在国内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善打硬仗恶仗,战功卓著,英雄辈出。此役在团长李长林的指挥下进展神速,提前完成了预定任务。因前进较远,粮弹更难接济,战役于五月二十日结束,部队开始北撤。敌因摸着了我进攻只能持续一周左右的弱点,敌称之为“礼拜攻势”,故当我部队转移之际敌得以增援,即向我反扑追击。向北转移遇到许多困难:公路被炸毁或者在公路上搁置重型坦克致使部队行进极为不便,敌机又不断搔扰,敌炮在我必经之路上建立炮火封锁线;还有敌人搞的心理战,每到黎明和黄昏,敌人的宣传机上的高音喇叭就用汉语广播劝降,每天都撒下大量传单,妄徒动摇我军心。殊知敌人的这些伎俩对为正义而战、对由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国际主义战士来说只能是妄费心机,也是徒劳的。当时部队的通讯装备也相当落后,军师、师团之间有电台联络,下面就靠通讯员送信传递了。有一天上午我们和师指挥所走到一起了,他们正在架设电台,用手摇发电机为电台发电。只见师长赵兰田(老红军,五五年授少将军衔,后任武汉军区空军司令员)拿起话筒直接向军三号喊话(军三号是副军长肖永银,五五年授少将军衔,后任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员、军区参谋长、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向首长请示下一步行动方向,情况之紧急可见一斑。因为部队进展太快,师部和九十一团失去了联系,听说是师长命令师作战科副科长枫亭带一个通讯员追了一天一夜,找到九十一团直接传达后撤命令的(失去联系是因团里电台在下山时不慎摔坏了)。突围了十几天友邻部队上来了,将敌人阻击在三八线附近。突围出来后我们就回到军卫生部的序列。九十一团在团长率领下绕道东海岸建制完整地回到后方,受到志愿军司令部的嘉奖,李长林也由团长提升为副师长。此役虽然仅一个多月时间,但十分艰苦。医院的救护物资在战役第一阶段就被敌机炸得所剩无几了,药品奇缺,生了病也没药医治。医院有个女文化教员(名字记不起来了)也是浙江人,她是马宁的夫人(马宁,战斗英雄,时任空军师长,后来曾任过空军司令员),天下着大雨正逢她月经来潮,不慎跌入水渠,患了尿路感染,小便次数很多,为了不掉队,只好蹲在队伍边上“解决”,一直坚持到部队休整地才得以回国诊治。整个穿插过程中我们医院只收容过三批伤员,每批六、七十人,医院为每批伤员留下两名医务人员和一名炊事员为他们服务,其它人员继续前进。留下来的伤员和工作人员,他们的医疗和生活是如何解决的及以后的去向我们就不得而知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五、战友情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一个战场上的新兵,在第五次战设这样残酷的战斗环下能坚持下来:華的是必胜的信含和战友的帮助,特别值得一操的是我最垂密的战友郭树科同志,他1943年参加八路军,在我们医是护士长,他除了管好属下两个看护班外,几平把所有的心面都化在我和另外一位战友的身上了。他教我们如何防空防地,掩护我们过封锁线,在自己同样挨饿的情下找到一点食物总是让我们先吃,稍有一点体息时间总是叫我们先体息,他却为我们烧水烫脚,为我们把衣服鞋子供中,在困境中给我们讲述抗日战争期间粉碎日寇扫荡的艰苦斗争,鼓励我们要坚强、要坚持再坚持,绝不能掉队,坚信胜利一定属于我们。说真的,如果没有他的帮助与鼓励,下知要多吃多少苦,多受多少罪呢?1951年底部队整编,郭树科同志调三十四师工作,我们就失去了联系。后经多方打听终于在1994年得知他离体河北省故城县,得知消息我很快赶去故城县探望,此时离我们分别已整整四十三个年头了,见面时别说有多激动了!这在当地还被传为一段佳话。郭树科同志1997年去世了,但他水远活在我的心中。</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杜成松1935、6月10曰生。籍贯浙江东阳1949年6月10曰入伍。1951年3月入朝1954年4月回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正雪1935年11月10日出生,籍贯四川重庆1951年2月入伍1951年12月入朝1954年4月回国(李正雪和杨志小学同学,中学同学,同一天在重庆北碚考入十二军卫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杜成松,李正雪回国后结为伉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正雪调动地方后二次返回愿部队穿军装。</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那场战争已过去70年,当年参战的数十万志愿军烈士早已化入黑山白水,归国的将士也离世了许多,幸存者更是到了耄耋之年。不幸的是杜成松叔叔在2020年过完春节逝世。时光会不断地带走各种记忆,但杜成松叔叔亲笔写珍贵的回忆录留在历史中,留在后代人的脑海中,并一辈辈的继承着、流传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4, 222, 227); 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志愿军12军野战医院3分院李正雪(卫校毕业)</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此文是杜成松叔叔的原稿一点没改动,连错字都没改。今年是杜成松叔叔逝世一周年!把回忆录做成美篇永远怀念前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祝李正雪阿姨身体健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此文是杜成松叔叔亲笔写的回忆录不许复制粘贴!违着必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