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天境怒江,云南最后的净土,无数人向往之,然而由于山高谷深、交通建设滞后,阻碍了许多人的脚步,2017年10月份开始全长达287公里的云南怒江美丽公路开工建设,自贡山县丙中洛镇始,经贡山县、福贡县到达泸水市城西,美丽公路于2019年底建成通车。如今游人可在美丽公路沿线自驾、骑行露营、步行、泡露天温泉、品尝民族美食,领略民族风情与自然风光。路在江边走,车在画里行,人在景中游已经在怒江成为现实!</p><p class="ql-block"> 此前独龙江一直处于封闭管理状态,行程中不包括独龙江。<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0年春季,怒江到独龙江的公路刚修好不到半年,便又在雨季遭到自然灾害的严重损坏,独龙江就一直处于关闭对外开放的状态。临出发前得知独龙江于</span>2020年11月15日恢复对外开放旅游观光,疫情期间网上预约每日仅限200人。“云南大树” 户外旅行在不增加团费的基础上为我们增加了独龙江游览项目,这意外的惊喜更提升了我们对此趟行程的期待,也由衷地感谢 “云南大树” 为客户作出的慷慨举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云南大树”旗下的“滇西秘境”户外团在大理古城的“那一年”酒店集合出发。</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早晨七点,天还未亮就出发,小学生们更早,已陆续等在了校门口。</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一站去腾冲银杏村。</p> <p class="ql-block">龙江大桥</p><p class="ql-block"> 云南保(山)腾(冲)高速公路上的龙江大桥,官方称龙江特大桥,位于腾冲市区东南约40公里处,2011年5月施工,2016年5月1日正式通车,为双向6车道公路桥。 </p><p class="ql-block"> 龙江大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控制工程,它当年创造了多项第一, 峡谷跨径世界第一,海拔高度亚洲第一。它象美国的金门大桥一样,釆用重力式锚碇构造,桥型为主跨1196米双塔单跨钢箱梁悬索桥,桥面宽33.5米,总长2470米,桥面距谷底280米。该桥工程技术含量高,景观功能强,是保腾高速公路历史文化之旅、自然景观之旅、国际通道之旅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龙江大桥主缆</p><p class="ql-block"> 龙江大桥主缆分为左、右幅共2根主缆,每根主缆有通长索股169股,每根索股由91根直径为5.25MM、公称抗拉强度为117OMPa的高强度镀锌钢丝组成,主缆外径728MM,主缆总重10193吨。大桥主缆由上海浦江缆索股份有限公司制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龙江大桥主缆切割面</p> <p class="ql-block">腾冲固东镇江东银杏村</p><p class="ql-block"> 这是腾冲的一座古村落,全村有三万多株银杏树,其中不乏数百年树龄的老银杏,这里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银杏林。每年10月下旬—12月中旬为最佳观赏期,那时这里会变成一个金黄的世界,民居掩映在古老的银杏树中,阳光洒下一地的斑驳,透出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成为中国十大最美银杏观赏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飘落的银杏叶儿满地金黄,铺满村里的大小院落,<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是落地成伤,而是回归故土,宁静祥和。</span></p> <p class="ql-block"> 村子里几乎每家院子都有一颗银杏,问了下主人,说是这里当年是个穷村子,因为银杏有产果,能带来收益,所以每家都种上。如今成规模后,村子打造成了一个闻名中外的景区。</p> <p class="ql-block">腾冲,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悲壮的过往,美丽的今朝……</p> <p class="ql-block"> 天蒙蒙亮,折返龙江大桥去往和顺古镇。</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和顺古镇古名“阳温墩”,位于腾冲西南4公里处,由于小河绕村而过,故改名“河顺”,后取 “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今名,全镇人口6000多,而侨居海外的和顺人则达12000多人。六百多年来,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诏文化、边地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使和顺成为云南省四个典型的生态文化村之一。</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传统民居一千多座,其中清代民居有一百多幢,可以领略到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神韵,还可以欣赏到江南古镇小桥流水的倩影,也可以寻觅到西方建筑、南亚建筑的元素。</p> <p class="ql-block"> 和顺图书馆是中国第一座农村图书馆,门廊上五个大字由胡适所题,很难想象这样一座保藏珍贵古籍万余册的图书馆会出现在远离中心城市的西南边陲小古镇内。</p> <p class="ql-block"> 文昌宫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是和顺文化的摇篮,曾是1940年由华侨捐资创办的益群中学旧址。文昌宫的《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记录了和顺历史上出了8个举人,403个秀才。</p> <p class="ql-block"> 和顺八大宗祠中,寸氏宗祠修建得最早,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8年)。寸氏宗祠大门的建筑风格与其他宗祠不同,其他大门均为传统的飞檐斗拱、瓦木结构。而寸氏宗祠大门则由三道罗马柱式的石制半圆拱门组成,三角形的石制门头满是浮雕,充满浓浓的西洋风情。门外月台上树有两根石标杆,悬两层方斗,每个方斗上的雕刻亦呈西洋风格。</p><p class="ql-block"> 1936年,旅缅寸氏族人在缅甸请印度工程师设计大门,并请印度工匠到和顺施工修建而成。在和顺所有宗祠中,寸氏宗祠是最“阔”的,建造所用的钢筋、水泥、沥青等全部从缅甸用马帮驮运回来。匠心独运,精雕细琢的西洋大门,配上中国传统的匾额楹联,最终成就了华夏文化与西方文化水乳交融、珠联璧合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 腾冲和顺小巷总兵府,原系清朝从一品大员振威将军腾越总兵张松林老宅,建于光绪末年,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06年柏联集团将其改建成客栈。</p><p class="ql-block"> 一品振威将军第 ,可见和顺总兵府的地位和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 一条小河绕村而过,为“河顺”之意,这里有老巷子,老街道和历史悠久的马帮文化。</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登埂澡塘。</p><p class="ql-block"> 登埂澡塘距六库12公里,紧贴着怒江,海拔一千余米。一百多年来傈僳族人民按照传统习惯,每年春节初二至初六都在泸水县鲁掌镇登埂举行“澡塘会”,进行对歌、射弩、上刀山、下火海、洗温泉浴等活动。 据说澡塘会是傈僳族阔时节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阔时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阔时”是傈僳族译音,表示“岁首”的意思,时间大约在农历十二月初五至次年的正月初十。澡塘会是在正月初二、初三两天,在六库以西约30公里的天然温泉里举行。他们认为这几天在温泉里洗过澡一年都不会生病,所以就从四面八方聚集过来,洗澡后还举行射弩比赛,打秋千比赛,也有一些商品交易,因此,澡塘会也是怒江两岸傈僳族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p> <p class="ql-block"> 源源不断的天然地热泉水温度非常适宜,维持在摄氏40—45度。这是大自然的慷慨与恩赐。</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怒江</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路不间断可见到大批政府免费为怒江州贫困人民建造的安居楼房,听说每单元住房内必需的设施都一应俱全。当地老百姓透露心声最多的就是:感恩共产党、感谢总书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过了登埂澡塘,车辆行驶中发生了有惊有险、但无伤害的意外,经多方协调后换车到福贡县城入住,由于耽误了时间,调整行程天亮后直接北上前往怒江州的尽头丙中洛。</span></p> <p class="ql-block">福贡县城的夜晚一片寂静,滔滔怒江水从县城穿行而过……</p> <p class="ql-block"> —————————————— </p><p class="ql-block"> 1954年自治州成立时,怒江境内尚没有一座像样的桥梁,人们囿于山林,进出只能依靠溜索。这是一种风险很大的运输方式,但因为便捷和成本低廉,在江两岸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桥梁在怒江上全面铺开,“溜索”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已经成为了游客体验式旅游的平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丙中洛</p><p class="ql-block"> 丙中洛位于怒江僳僳族自治州,是滇西北三大山脉即高黎贡山、怒山、云岭,与三江,即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形成倒”川”字的”三江并流”核心区,怒江由北向南贯穿全境,东面为碧罗雪山,西面是高黎贡山,两山夹一江形成明显的高山峡谷地貌。这地方由于交通隔绝,长久以来都处于封闭的状态,近年来道路开通后丙中洛的神秘面纱也被逐渐揭开。</p><p class="ql-block"> 丙中洛原为怒族居住的地方,自清朝道光年间,藏传佛教由西藏喇嘛督拱几带进丙中洛并扎下根之后,藏族人从西藏、德钦、中甸等地陆续迁徙而来,成为这里的主要居民。丙中洛原名为“碧中”,藏语意为“藏族村”,当地怒族人称为“麻白克劳”,傈僳族从澜沧江流域和怒江下游迁徙到此处定居后,在原“碧中”的基础上加上“ 洛 ”的音,意为“ 箐 ”或“ 地方 ”之意,于是就从“ 碧中 ”演变为“ 碧纠洛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宁静秀丽的天堂,这里是人神共居的丙中洛。深谷中的田野,白云深处的桃园秘境,茶马古道旁散落的村庄,怒江的柔情无处不在。</p> <p class="ql-block">桃花岛 </p><p class="ql-block"> 桃花岛也被称为坎桶村、扎那桶、扎拉桶,座落在怒江第一湾的中心,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状小平原上,坎桶村是怒族人的小村庄,坎桶意为长竹子的地方,村落周围的景色优美,村中种满了桃树,每到春天,粉红色的桃花盛开,弥漫了整座小岛,所以人们就把扎那桶村称为桃花岛。一座小桥把桃花岛和外界联系起来,据说三月份左右是岛上最美的时候,桃花盛开,弥漫着整座小岛,一派和谐美好的山水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 怒江第一湾位于丙中洛南部,因怒江被山坡阻隔绕行270º大弯而形成。怒江流经丙中洛日丹村附近时遭遇王箐大悬岩绝壁的阻隔,江水的流向从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流出300余米后,又被丹拉大山挡住去路,再次调头由西向东急转,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半圆形大湾。</p> <p class="ql-block"> 怒江水,“愤怒”与“温柔”同在,雨季滔滔奔流的怒潮,旱季温婉贤淑的江面……</p> <p class="ql-block"> 远处是终年积雪的嘎娃嘎普雪山—丙中洛十大神山之首。嘎哇嘎普,意为高大的雪山,高黎贡山山脉,海拔5128米,是丙中洛最高山峰,也是怒江州境内的最高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恰洛峡谷。那恰洛峡谷的尽头是滇藏边界,这里山体雄浑、江流湍急,人烟稀少,此段峡谷显得异常幽深神秘,景色很美。</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滇藏边界。丙中洛通往察瓦龙和察隅的唯一通道,现在路已修建得很好了。</p> <p class="ql-block"> 想象着走到西藏去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那桶</p><p class="ql-block"> 秋那桶位于怒江州贡山县北部,是云南省在怒江大峡谷北端的最后一个村子,人称“人神共居”之地,村内环境优美,具有突出的怒族民居特色。</p><p class="ql-block"> 一个优美的田园风光小村落,不多的几户人家散落于山谷中的平地上,从这里再往前走,经过一段没有人烟的地带就进入西藏了。2016年12月9日,秋那桶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茶马古道.雾里村 </p><p class="ql-block"> 雾里村最有名气的,就是那段全国现存的唯一“活着的”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有着一千多年历史,是迄今为止保留得较为完好的茶马古道。 2004年,著名导演田壮壮的首部录片《德拉姆》曾拍过这里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在云南的许多地方已被现代交通公路所取代,唯有丙中洛镇通往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的马帮队今天仍在古道上穿行。</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中,由下往上看有1、2、3三座不同时期的桥。1和2都只可以供人和畜通行,不能通行车辆,且第一座桥已残断成了历史印记,第二座桥目前供人和畜进入茶马古道去往雾里村,第三座是近年建造的现代公路桥。三座桥印证着怒江边远地区日新月异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最传统的茶马古道,自古以来马帮运输茶、盐、粮食的古道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对我们旅游的人而言,茶马古道只是意味着一次充满了神秘未知感与浪漫色彩的精神追寻,但对于数千年来穿越于崇山峻岭的马帮来说,这仅仅只是生存的一种方式,仅仅是生活的一部分,在这里的人们为了生存,必须跨越大山大河这些自然屏障而走出来的路……</p><p class="ql-block"> 这条古道今天仍然是雾里村民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依旧是生活的一部分,村民生活物资进村都走这条古道,依然要靠背或者马帮来驮。</p> <p class="ql-block"> 打听下来得知,这批马帮驮运的是盖一所希望小学的建筑材料。千辛万苦的马帮,我们唯有行以注目礼!</p> <p class="ql-block"> 远远望去,一条在山体上开凿出的缝隙,在绿色中蜿蜒着,我们沿着那条开凿在悬崖绝壁上的缝隙,徒步一个半小时进入雾里村。</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山谷和乡村,总有一块地方让你流连忘返。过分赞美未免言过其实,但你会对一草一木心生敬意,这里的每一颗沙粒、每一滴江水、每一朵鲜花的身后都有神灵在祝福它,不论人们来自何方,什么民族,使用什么语言,在丙中洛,传统和文明,神话和现实,在各民族的守护下,神圣而和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怒江石门关</p><p class="ql-block"> 怒江石门关位于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镇,是怒江北与西藏茶马古道上的必经通道,左侧为碧罗雪山,右侧为高黎贡山。怒江从石门关中喷涌而出,奔泻而下。</p><p class="ql-block"> 石门关当地人称为“纳依强”,意为神仙也难通过的关口,怒江到了这里,江水夺路而出,在这里拐了一个小弯后再往丙中洛流去。石门关的摩岩壁上刻有5幅藏文,侧面有两个石坠,形状似伞,称为石伞。崖顶的平地上生长着一种绝世棕榈树,为世界仅有的表稀植物。2001-2004年这里连续在端午节前后,有数条颜色各异的大蟒蛇爬出山洞晒太阳,最长的约有10米左右,巨莽的出现使丙中洛变得更加神秘。石门关出现巨莽的历史最早在300年前的佛经里有记载,最近的有50年前的目击见证。传说石门关岩壁上的藏文,就是为了镇住被当地土著民族称为“龙”的巨莽的镇邪禅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独龙江</p><p class="ql-block"> 独龙江是云南六大水系之一,伊洛瓦底江上游之干流,是云南西北部横断山脉四江并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于西藏察隅县伯舒拉岭南部山峰然莫日附近。源头称为嘎达曲,向南流经但当利卡山和高黎贡山之间的峡谷,即中国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乡,之后转而向西进入缅甸,改称为恩梅开江。全长250公里,因独龙族世居于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从贡山到独龙江乡有80多公里的盘山路,</span> 1999年才通土路,但每到冬季,因降雪大半年封山,2014年新建的高黎贡山独龙江隧道开通,才真正意义上的通路,2011年才开始部分通电,当下正在进行架设输送国电的工程。2017年到2019年封闭改造,全境升级为水泥路面,2019年下半年才开始接待游客,每天限制人数500人,目前疫情时期每天网上预约限定200人,相对于偌大个独龙江景区,算是很清净了。</p> <p class="ql-block"> 由于地势原因,这里的路很窄,弯大坡陡,大客车是不被允许进入独龙江乡的,我们是在贡山换乘小车进独龙江。来独龙江游玩,自驾是首选,也可从贡山包车过来,大多数游人是从保山包车或租车沿怒江一路北上尽兴游玩,要记得提前网上预约才可进入噢。</p> <p class="ql-block"> 独龙江乡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的独龙族唯一聚集的地方,现今有独龙族人口四千多,也是中国独龙族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区(已于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还是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还过着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原始生活,被称为“太古之民”。封闭式的地理坏境,瑰丽多彩的自然风光、原始粗犷的独龙族文化和每年长达半年的风雪封山期使得独龙江和外界隔绝充满了神秘。</p><p class="ql-block"> 2014年4月独龙江公路隧道贯通,独龙江发生了巨变,独龙族也走到了民族历史的转折关头。由于独龙江特殊的地理位置,进入旅游的人极少,但是那里的秀丽风光和独特的文化给人们带来极大的诱惑。</p> <p class="ql-block"> 乡政府驻地孔当村,在独龙江畔。江水清澈纯净,沿江建筑错落有序,绛黄色墙面和绘有彩虹独龙毯色调的尖顶群房将孔当村打造成具有浓郁独龙族风格的旅游小镇。政府多年来的大力扶贫,为仅有四千多人口的独龙族拨款造新房、买苗种草果、发放生活费,独龙族人已脱离原始生活状态融入祖国民族大家庭。</p> <p class="ql-block">独龙江乡九年一贯制学校</p><p class="ql-block"> 独龙江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每一座大楼都按照独龙族文化进行过精心的装饰和彩绘,这能让独龙族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便于他们在学校里安心学习和生活。在几栋楼房之间,有寛大的操场供师生们进行体育锻炼,这是一所学杂费全免的全寄宿制学校。</p> <p class="ql-block"> 以前的独龙江只有小学,初中学生都要到离家乡九十多公里的贡山一中读书,路途崎岖遥远,学生回来一趟几乎要耗费整整一天时间,周末或者假期只好留在学校或寄宿县城的亲戚家里,特别是每年长达半年的大雪封山期间,他们更是有家难回。初中生还只是孩子,却一年到头难以见到父母,幼小的心灵难以承受这份相思之苦。他们心里非常渴望能在自己的家乡读书。</p><p class="ql-block"> 如今他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以前独龙江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对其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和建设不过是最近几年的事。即便是到了今天,很多学生还是很难用汉语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其文化基础的薄弱由此到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地步。独龙族要想跟上其他兄弟民族一同进步,除了教育,别无他路,唯有知识的火种,才能照亮这个古老民族前进的步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独龙江原始村落普卡旺</p> <p class="ql-block"> 普卡旺村是独龙族原始部落之一,整个村子被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所包围,独龙江支流普卡旺河从村边淙淙流过,我几乎认定这是今生遇见的最清澈的河流。这里空气清新江水嫩绿,一橦橦木板房屋,全部都是由政府出资为独龙族村民新建的,山谷间清脆的鸟鸣,普卡旺河水如同翡翠般丝带在村前静静流淌,是独龙江峡谷的精华所在。</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独龙江是人间秘境,那普卡旺便是这秘境中最神秘的境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两位同队的美眉,热情、美丽、开朗!</span></p> <p class="ql-block"> 提到独龙族,人们常常会联想到纹面女,这的确是独龙族最有标志性的民俗文化,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后的纹面女也即将离我们而去。为了不留遗憾 ,经过努力我们去到龙元村探访了一位八十多岁的纹面女。</p> <p class="ql-block"> 过去的独龙族女子到了十二岁就要进行纹面,<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官方统计数字,1985年纹面妇女90多人,1988年80多人,2003年65人,2010年37人。而截至2017年6月,仅剩27名纹面女。</span>这种古老的习俗传承随着2013年最后一位掌握纹面技术的老人去世而消失,在尚存的纹面女中,年龄最大的已经有一百多岁,年龄最小的也有六十多岁。在不久的将来,独龙族纹面女将在这个世界上彻底消逝。</p><p class="ql-block"> 纹面仅限于独龙族女性,至于纹面的文化根源,历史上没有详细记述。有的说妇女纹面是美的象征,不纹面的姑娘是嫁不出去的,有的说防止异族土司和奴隶主掳掠独龙女为奴而纹面,有的说纹面习俗与该族早已消失的图腾崇拜物有关,也许永远得不到正确答案。</p> <p class="ql-block"> 这位纹面老婆婆已八十多岁了,看到她的生活状况让人心情很沉重、难受 ,以至按了几下快门立刻打住以示尊重,老婆婆不懂汉语 ,她的话我们也听不懂。不知何故,这位老婆婆不愿下山住进国家提供的安置房,打听下来她自己的儿女和孙辈都住进了脱贫安置房,且儿女对妈妈还不错,孙女每天会上山给奶奶送一次烧好的饭菜。难道过去漫长的困苦生活已让她习以为常了?不得而知,只能祝福她健康自由地生活下去。</p> <p class="ql-block"> 如今走进独龙江乡,能看见家家户户屋顶上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因为这些新建的住房都是国家免费提供的。生活在中缅边境的独龙族同胞用这种方式表达着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心,彰显着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骄傲和自豪。</p> <p class="ql-block">晨雾中的独龙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独龙江,一条能给人带来无限遐想的河流,清澈如翡翠般的江水,任何时候都清得发幽。独龙乡偏僻闭塞、生态原始,远离尘世纷扰,有着绝美的自然风光。</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月亮</p><p class="ql-block"> 从贡山去老姆登的路上,经过石月亮,位于高黎贡山山脉中北部福贡县石月亮乡境内的怒江西岸海拔3200米——3500米之间的山颠中,是一个天然大理岩溶蚀而成的深洞穿透整个山体而形成的。深洞呈椭圆型,洞前有一棵约20米高的干枯云杉树。从远处眺望恰似一轮明月高高悬挂于山林峰海之中,与天空连接为一体,群峰簇拥,形成一个集宏大、奇异神秘、秀丽为一体的怒江大峡谷地质奇观,傈僳语叫“亚哈吧”,是傈僳族的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子罗 </p><p class="ql-block"> 知子罗在傈僳语中是“好地方”的意思,坐落于碧罗雪山西麓海拔2023米处的山梁上,在长达上千年的时间里,知子罗都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和集市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一度成为怒江流域的核心城市,1974年以前怒江州府和碧江县府都设在这里,知子罗是怒江州最繁华的政治和经济中心,1974年怒江州府下迁到六库。<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86年,因有关专家警言县城处在巨大滑坡体上,</span>碧江被撤销县制被拆分为两部分,分别并入泸水县和福贡县,昔日辉煌的碧江县就这么从地图上消失。</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知子罗村,依然保持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格局和风貌,八角楼、青砖白墙的建筑让人恍然回到了过去,时间仿佛在这里凝固,只在原址上留下一座时光的记忆之城。</p> <p class="ql-block"> 八角楼是知子罗的标志,也是知子罗撤县时最新的建筑。八角楼是当时特意从大理请工匠打造的碧江县城新景观,可惜刚刚竣工,县城便被撤了。</p> <p class="ql-block"> 仍有一些当时不愿离开的人居住在知子罗,也有外来盲流人员留住在这里,似乎属于无政府状态,因为现在知子罗不设政府行政管理机构。</p> <p class="ql-block"> 这间破旧的大屋曾是以前的学校教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弹指一挥间,几十年过去了,山崩地裂的滑坡至今仍未到来,昔日繁荣的知子罗却成了一个废弃破村落,谁也不知道明天的知子罗还会不会存在。知子罗虽比不上诸多古迹遗址,但它在怒江州的发展史上却也算得是深刻的一笔。</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姆登</p><p class="ql-block"> 大山深处的老姆登村,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是个怒族村寨,距福贡6公里。<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老姆登村,怒族语的意思是人喜欢来的地方,村子坐落在碧罗雪山的缓冲地,也是去往知子罗的必经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老姆登村对面有高黎贡山北段皇冠山,皇冠山因形似王冠而得名,在群山之中独树一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小村一片宁静,一座建在悬崖边上,红白相间的房子,就是怒江流域最大的基督教堂--老姆登教堂。走到教堂前,看着远山近草,那种乡村教堂的朴素和自然让人心静如水。红色十字架直指天空,“神爱世人”字体鲜艳醒目。</span></p> <p class="ql-block"> 怒江地区的基督教堂均来自于法国传教士,在山高水急,地形险恶的怒江峡谷两岸的村庄、密林里隐藏着许多教堂,据说怒江境内有六百多座教堂。</p><p class="ql-block"> 1888年,法国传教士在峡谷中修建了最早的天主教堂。他们不仅传播教义,还帮傈僳族发明了自己的拼音文字。星罗棋布在怒江大峡谷中的教堂构成了怒江一道独特的风景,因而被称为“人神共居的福地”。</p><p class="ql-block"> 老姆登教堂始建于1930年,是怒江州最大的一座。从外表看,这座教堂并不壮观,没有常见的玻璃彩窗、穹顶、和标志性的哥特式尖塔,甚至也没有管风琴等乐器,有的只是长条凳和红漆木窗,<span style="font-size:18px;">简单朴素,更显出人们信仰的纯粹和虔诚。</span>老姆登村有千多人,有怒族、傈僳族、藏族等,绝大部分村民都一致信仰基督教。教堂用的圣经、赞美诗都是用傈僳文写的,因为怒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每到礼拜天,周边乡村的信徒们都会集中在这里做礼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云龙太极图,别称云龙太极,位于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城北面1公里处,因沘江水在这里绕出一个“S”型的大湾子,形成了类似道家“太极图”的天然地貌奇观,在这天然太极图东面有诺邓河流入,古人称之为“太极锁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诺邓古村</p><p class="ql-block"> 诺邓古村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深山里,一个美丽安逸的小山村。 诺邓是一个因盐业而发展起来的聚落,历史上长期以煮盐为生,曾一度是滇西地区的经济重镇。随着盐业颓废,渐渐在人们记忆中淡化,正是这种冷落,才使诺邓有幸保持着依然纯美的身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千古盐井 </p><p class="ql-block"> 西汉元封二年(08公元前109年)置益州郡,下辖比苏等24县,比苏县即在以诺邓为中心的沘江流域,夔语“比苏”为“有盐的地方”。诺邓盐井自汉朝开采以来至今历史两千余年,这是一ロ21米深的直井,古代用人工汲水的方法从下面取卤再分给各家“灶户”煮盐。</p> <p class="ql-block">盐史物件</p> <p class="ql-block"> 现在古盐井还在被定期提取卤水,供村民自家提炼诺邓盐,蜚声四方的诺邓火腿必须得用诺邓盐来制作,说是诺邓盐能渗透火腿肉质大过普通盐百分之三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古老的白族村落,依山而建,纵横村中的石阶小道陡峭,运送货物靠骡子穿行其间。黄土夹杂着稻草包裹着石头的房子,青褐色的屋顶经历着时光的冲刷,村落中几乎没有新式民居,所有的房屋还保持着原有的模样,依然安静的晒着太阳,开着新鲜的花朵,给人一种一眼千年的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北山重楼</p><p class="ql-block"> 诺邓北山民居依山构建,层层叠叠,前后人家楼院重接、台梯相连,往往是前家后门即通后家大院 ,全村院落形式如“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五滴水四合院”、“一颗印四合院”等等,风格各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量山樱花谷</p><p class="ql-block"> 本次行程最后一站,无量山樱花谷。很多人也许不知道无量山在哪里,但一定知道《天龙八部》,无量山是金庸笔下段誉遇到神仙姐姐的地方,<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位于云南大理南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无量山的樱花谷被誉为中国春天最早到达的地方,90年代末,有个台湾商人买下了这片茶山,为了给茶树遮阳,移植了当地的野樱花。如今每年11月下旬至12月初,满山的冬樱花悄然开放,茶树的翠绿和樱花的粉嫩交错在一起,远远望去,一座座青山、一片片茶园、一树树樱花,把原本萧瑟的时节点缀的如同花房一样,加上暖暖的阳光,让人感到一种由衷的温馨和浪漫,造就了这片冬日里的刹那芳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清晨云遮雾罩,日出时金色的光芒照亮樱花谷,光影灵动,天与地,茶园与樱花,阴阳搭配竟是如此和谐。</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EN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