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话轶事

池塘

<p>  昨日小寒,北来的寒流,顺着南望山与瑜伽山之间的豁口,凛冽的呼啸掠进了校园。</p><p> 此时,我家所处的楼房,演变成了抵御朔风南侵的第一道屏障。</p><p> 武汉气象预报,今天的气温,介于零至副七度之间,这样的温度对于北方人来说,算不了什么,可对于习惯了温暖的武汉人,则已达耐受力的极限。</p><p> 清早晨练,走出家门,寒风刺骨,忽然一激灵,想起王永彬的《围炉夜话》。</p><p> 回家后,关掉暖气,翻出红泥火盆,燃起木炭,一会儿,温度竟然比先前高了许多。</p><p> 燃烧后的木炭,被灰色的白灰包裹着,微弱的黄色火苗,在白灰中徘徊游荡,缓缓不断的释放出暖暖的气流,充盈在家中,温暖着每个角落。</p><p> 扔两个红薯在盆中,挑了包武夷肉桂。围炉而坐。红薯的焦香,肉桂的辛锐乳味夹混在暖流中,岁月静好。</p><p> 记忆中的冬天,武汉永远都是寒冷的。清晨的窗上挂满了窗花🌸,屋檐下倒杵冰凌,地面上结着厚厚的霜冻(感觉应比现在的冬天气温要低许多,没有考证)。</p><p> 那时的人们,缺乏肉类作为食物。没有蛋白质的摄取,仅靠素类食材维持需求,身体内很难积淀起脂肪抵御冬天的寒冷。蜷缩身躯,瑟瑟发抖,是那时武汉街头巷尾常态画面。</p><p> 那时的武汉,物质远没有现在充盈,物流也没有今天这样便捷,取暖不似现在有暖气、空调、油丁……,这样多的方式可供选择。烧炭,是那时不多的取暖方式之一。</p><p> 母亲自幼在武汉生活,习惯了冬天烧炭取暖。木炭产自遥远的山区,湖北省只有通山、通城、随州等山区才有,非常稀缺。对于武汉市民而言,购买木炭,无异于奢想。可父亲总有办法每年冬天前,给家里备几大包木炭取暖。</p><p> 待冬天,吃过晚饭,一家人围炉而坐,静静的听着三位姐姐轮流读书给大家听,让家人在寒冷中感受到家的温暖。</p><p> 家虽温暖,外面的世界则很严峻。学校的教室,是没有取暖设备的,只能关紧门窗,靠相互散发的体温取暖,也只比室外稍许暖和点。</p><p> 教室内五味杂陈,空气混浊。放在今天,我是断然不会进这样的场所的。</p><p> 还记得中学时的体育委员王亦平同学,每到课间休息,铃声响起,他都会大声的吆喝着大家去跳绳,以此暖和身体。</p><p> 年轻人,生命力旺盛,新陈代谢快。早餐,中餐食物生产的热量,是无法维系到放学时间的。</p><p> 每到放学前夕,总会有饥寒交迫感觉,肚子咕咕叫唤,仿佛呼唤着,尽快回家,吃一碗热腾腾的米饭,解除饥寒。</p><p> 我的小学、中学班主任都是女老师,且都是湖南人,用当下标准,为人师表堪称楷模,都是好人。</p><p> 也不知道是我们班的孩子特别调皮,还是别班孩子比我们更加强完美。总之,两位老师都特别喜欢留堂,这个、那个喋喋不休的点评,慨慨而谈,无休无止。</p><p> 诺大的学校,其它孩子都放学了,老师也下班回家了,空旷的学校,静谧无人的教室。唯有我们班,座无虚席,同学们翘首以盼的祈祷着,老师快结束吧,别把祖国接班人饿坏了,冻死了。</p><p> 至今我都很抵触湖南腔的普通话,可能就源于那时饥寒的经历。</p><p> 时光熬煮到了今天 早已荡去曾经的饥寒,烧炭取暖也早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p><p> 当炭火再次在家中燃起,在平添了几许悠闲和禅意同时,也唤醒起沉睡的记忆,述说着那曾经不堪岁月。</p><p> 一切都过去了,愿尘世从此无恙,岁月皆静好……!</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