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位于松花江畔的吉林市土城子乡渔楼村,被称为“鹰屯”,该村将古老的满族鹰猎文化传承至今。渔楼村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渔楼村始建于明代后期,后金和清初时是朝廷的渔猎之地,并建有冬季存放渔网的渔楼,因此将该地称为打渔楼村。</p> <p>清初时,清廷贡品基地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设立后,因该地东依松花江,西傍大黑山,适宜渔猎,故将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署下的狩猎八旗中的镶红旗和镶蓝旗移居此处,从此渔楼村便成为满族的世居地。</p> <p>现在在此居住的满族关、赵、杨、奚、付、曾、刘等家族,即是他们的直系后裔。他们也将清代的渔猎习俗薪火相传延续至今,尤其是捕鹰、驯鹰、放鹰习俗更为突出,形成了厚重的鹰猎文化。</p><p><br></p><p><br></p> <p>在鼎盛时期,全村从事驯鹰、养鹰户达到70%以上,现在全村仍有养鹰户50多户,因此该村也被有关部门命名为“鹰屯”,鹰把式赵明哲被命名为非物质文化杰出传承人。</p> <p>数百年间,打渔楼村传承了古老的鹰猎文化。培养了诸多驯鹰和养鹰能手。至今300多户滿族人家仍然保持着捕鹰、驯鹰、养鹰的传统,全屯鹰把式50余名,其中著名的鹰把式赵明哲己被认定为中国民间文化“海东青驯养”的杰出传承人。</p> <p>鹰猎文化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鹰把式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鹰猎技能已成为一笔宝贵财富。鹰猎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满族的女真先人,当时女真人以鹰为伴,把鹰称为“海东青”,意为“从大海之东飞来的青色之鸟”。</p> <p>祖先靠鹰捕捉猎物来维持生计,近千年的历史更迭,传承的鹰猎文化完整的保存下来,并做为活的文化展现给国内外游人实属不易。现在打渔楼村已成为中华民族古老的生态基地,并且有了另外一个真实而又具体的名字一一鹰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