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有一个“三苏”在铜山。</p> <p class="ql-block"> 铜山古城是一个具有六百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治地在今德阳市中江县广福镇、距中江县城40公里。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因境内产铜而设置铜官署,而后建铜山县,辖7乡。宋朝末年,遭蒙军荼毒,城毁人稀,无法设县。元初铜山县并入中江县,前后共历604年。</p> <p class="ql-block">铜山寺,也称广福院,旁边有高大的观世音佛塑像。</p> <p class="ql-block">寺前空地旁一片荒野。</p> <p class="ql-block"> “昔文物之都,风韵之雅”,有俗传铜山八景诗描述:“当阳胜处古招提,走石梅坡世罕稀。万仞山临狮子窟,一泓水泊放生池。飞来泉里神龙现,金锁桥边野鸟啼。几度登临观不尽,漫将彩笔写新诗”。当阳石,曲涧深阻,每太阳初出,正照石上,日出唯石先迎晖”。上刻宋理宗时任铜山县令夷夫所题“当阳胜处”四个大字。招提指佛寺、禅院。古招提即广福院,或名铜山寺,元尚书赵世卿创建。家训有:“现在福不可享尽,未来福不可不修”语,因称广福院,市镇以此名。</p> <p class="ql-block"> “走石,在铜山玉江之中,逆流而上。司马温公刻风火家人卦于此”。清代有诗云:“一片飞来石,飞来自何处?迩来平地风波恶,何不飞向中流作柱。”这片飞来石共十几方,多集中在狮子窟、金锁桥滩口上,石体高大约百余立方左右,其中一石特别神奇。《中江县志·古迹》载:“走石,在玉江中,形若舟,而槎木擎之,动而不倾。相传此石在十里外,一夕乘风雨逆流而上,人因名此处为走石沟。”此石高长约十米,宽七八米,状如船,故又名“船石”。传说石顶有坑如碗,每晨有白米欲盈,或有七枚铜元,故又叫“神米坑”、“金钱窝”。附近招提寺中的住持和尚发现了这个秘密,每日黎明前乘船去江中,爬上船石取坑中米钱,恰够一日之用。后来和尚贪心渐重。又嫌早起下河上石太辛苦,就将此坑凿深扩大,企图多得米钱,从此米钱俱无。梅坡在江右岸,有石数堆,雨后色泽班烂可爱,艳如红梅花朵盛开。这是广福地区铜矿石质在承受阳光雨露后透析变化出来的一种自然景观。</p> <p class="ql-block"> 玉江石刻群是古铜山遗址的旅游文化宝库,古代金石云集之地。26处碑碣、诗文、题辞、图画分别产生于唐、宋、元、明、清各代,楷、行、隶、篆诸体皆备。乡人、明朝进士、官至陕西布政司左参议的王惟贤撰写的摩崖石刻《铜陵纪胜碣》,成为文章、书法、石刻三绝。北宋司马光题书的《风火家人卦》是教育后代的有名家训。初唐书法家虞世南手书的“登金门、上玉堂、攀龙鳞、附凤翼、凌九霄、振六翻、竭中节、赞皇猷”24字为书法珍品。江中一幅半出水面的石刻“美女晒秋(羞)图”尤为珍奇:一群披发跣足的裸女,百媚千娇,神彩飞扬。一组观音佛像刻于巨石洞顶,游人必须跪下仰视方能一睹菩萨尊容,因此石上刻有“千人下跪”大字。金锁桥侧北石刻:“数字水俱尽口,夜至三更雨到明,太平兴国岁次戊寅”,字大4寸,笔划瘦硬,力透顽石。许多书法家以得此一拓本为幸事。</p> <p class="ql-block">曹殿平校长和广福镇党委书记邓高辉、铜山文化馆馆长杨平研讨如何继承“三苏”文化,把铜山“三苏”做得更加有影响。</p> <p class="ql-block">广福镇的“五粮春”希望小学,由五粮液老板(广福人)捐款修建。</p> <p class="ql-block">苏易简是今德阳市所辖6个县(区)一千余年来,唯一获得“状元”称号的人,也是宋代四川省第一名状元。苏中状元时只有22岁,是四川省、也是全国中状元中年龄最小者。</p><p class="ql-block">苏易简很受皇帝器重,官至副宰相,但是苏太喜酒,被酒所害,年仅38岁就死亡了。</p> <p class="ql-block">在铜山的这所学校(有的说是中学,有的说是小学)塑有苏易简、苏舜钦、苏舜元、苏耆和苏伯起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三苏”中的苏舜钦,是苏易简的孙子,苏耆的儿子。是铜山三苏最为被世人知道的一个,他为人率直,敢于疏谏,精于诗文,和范仲淹、欧阳修齐名。但35岁时被削职为民,气走苏州,建造沧浪亭,与清风明月为伴。他的沧浪亭记成为旷世绝篇。</p> <p class="ql-block">“三苏”中的苏舜元,是舜钦的哥哥,苏舜元的草书绝佳,人称“圣草”。</p> <p class="ql-block">苏耆是状元苏易简的儿子,也是苏舜钦、苏舜元的父亲,也是北宋早期的进士。</p> <p class="ql-block">苏伯起――铜山十四苏之一,是苏易简的九世孙,称“处士”。</p><p class="ql-block">“三苏”在这里怎么会有“五苏”,的确有文史资料认为铜山“三苏”不确切,苏耆、苏伯起也应该属于其中之一,故出现有“五苏”“六苏(将苏易简父亲也算在内)”。这里才有了苏耆和苏伯起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苏易简958――996,22岁时考为进士,状元,任翰林学士、副宰相,在三苏中学历最高,官位最高,可惜寿命太短。三苏中只有苏易简在铜山出生和生活,其孙辈后代均出生在汴京(开封)。</p> <p class="ql-block">苏易简的塑像和后面“宝峰书院”的石碑放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宝峰书院记碑正面</p> <p class="ql-block">宝峰书院碑背面</p> <p class="ql-block">这个学校是宝峰书院旧址无疑。据说苏易简故居就在后面的山上,还曾有人盗挖过。</p> <p class="ql-block">何谓“铜山三苏”</p><p class="ql-block"> “铜山三苏”是指宋代梓州铜山县的三位姓苏的文学家,即苏易简、苏舜钦、苏舜元三人。梓州铜山县在什么地方呢?是在今德阳市中江县的中部。那里在公元679~1283年间,曾建置一个铜山县。因地产铜矿、钱、治铜而得名。历时604年,毁于宋末元初的兵燹。这个县在唐、宋时代上属梓州管辖,梓州治所在今三台县城。为什么将“三苏”认定铜山人,这是国家正史《宋史》上写定的,《宋史》是宋代灭亡后的元代人,国家组织由脱脱等人编纂的。虽然后代人有些不同看法,但难以推翻《宋史》关于“三苏”传记的认定和苏氏自述家史籍贯等著述。但是,现代不少文章简称为“中江三苏”对不对呢?我认为不完全对,概念不准确。称中江三苏是以今概古追述语,不符合记述历史人物事件应依据当时当地的名称的通则。中江县这个县级政区地名是公元1012年才产生的。其时,苏易简已去世,孙子舜元、舜钦才五、六岁,可说“三苏”不是中江籍,当时由玄武改名的中江县,并不管辖铜山县,也就是说在“三苏”时代中江县与铜山是两个县。</p> <p class="ql-block">宝峰书院记</p> <p class="ql-block">铜山三苏及与眉山三苏各自特点及比较</p><p class="ql-block"> 两地三苏特点有六:①铜山三苏早于眉山三苏;从生卒年时间看,苏易简958~996,苏舜钦1008~1048,苏舜元1006~1054;苏洵1009~1066,苏轼1037~1101,苏辙1039~1112。即铜山三苏比眉山三苏出生早51~81年;卒年早70~116年。②基本相同点,6人都是《宋史》立有传记,《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皆列名为文学家。③6人都是进士出身,中进士年龄平均分别为28岁和28.7岁。其中以苏易简最年轻、学历和官职最高、死得最早:22岁为进士、状元,翰林学士、副宰相,38岁逝世。其余五苏均官府县级。④文学及著述特色:苏易简、翰林文苑多,除参与宰相李昉合编《文苑英华》1000卷外,个人独著《续翰林志》及《文房四谱》等10种137卷;苏舜钦:爱国、革新派诗人,有《苏学士集》一部,书画家;苏舜元:爱国、革新派古文家,有《才翁集》一部,书画家。眉山三苏:苏洵,散文家,官秘书省校书郎、著有《嘉祐集》一部;苏轼:文学家,诗词家,书画家,官翰林学士,知州,著有《文集》、《乐府》等;苏辙:散文家,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著有《栾城集》一部。⑤铜山三苏,中年早逝,比眉山三苏平均年龄少活23岁;苏易简享年38岁,苏舜钦40岁,苏舜元48岁,平均在42岁;苏洵57岁,苏轼64岁,苏辙73岁,平均年龄65岁。宋代年过花甲为高寿。⑹以中进士为出成果年计,铜山三苏为14年,比眉山三苏(36.3)少21.3年。</p> <p class="ql-block">宝峰书院碑记</p> <p class="ql-block">在状元桥旁拍张照片,沾沾状元的福气,灵气,喜气。</p> <p class="ql-block">铜山三苏为何知名度不大</p><p class="ql-block">主要原因是死得早、死得快,出成果不久,都是刚中进士、步入仕途,从事著述,成熟初期就是谢世了;而且,都是以行政职为主,缺少专职文学著述时间。特别是苏舜钦是爱国疏谏,诗文革新的先驱和闯将,35岁时就被削职为民。虽然各有丰硕成果,亦宣扬得不够。假如都能活至老年,或各多活10年,无疑会有更多更大的成果和贡献。其实,北宋初期,铜山三苏在文学上的开拓革新精神及书法成就是并不亚于眉山三苏的。其次是,铜山三苏,由于祖籍是铜山,只易简出生于铜山,舜元、舜钦出生于汴京(开封)。且铜山县毁于宋末兵燹,原不归中江县管,元初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即中江县成立272年后才并入中江县的。因此,对这个县虽存在600多年,后代的中江人及现在的德阳人,知道这个古县及其地方文化遗产也就很少了。</p> <p class="ql-block">为何现在又提出“铜山三苏”</p><p class="ql-block"> 首先肯定这是祖国历史文化的客观存在,本文前已述及。明清时中江文庙供祀有易简、舜元、舜钦“三苏”牌位。20世纪80年代新修地方志时,1983年春绵阳市志办及中江县志办已经提出(当时中江属绵阳),并分别发表有关苏易简、苏舜钦的文史资料。中江县志办主编的《中江地方志通讯》第一期,出版的一篇名为《铜山十四苏及十三贤考》的署名文章,将古铜山历史文化名城宋代官至知县以上(包括处士苏伯起)的14名文人及事迹编录出来。文中特别将《宋史》和《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有传记的苏易简、苏舜元、苏舜饮三人抄录出来。指出古代“铜山三苏,易简为首”现代评价“铜山三苏,舜钦为魁”、有其时代特色及政治、文学意义。笔者1984年在《市政协文史》和1994年德阳日报发表《铜山三苏》,明确与眉山三苏在年龄、时代、贡献等方面作了比较,指出弘扬与发掘地方史志文化遗产,是很有必要的。至于三苏、四苏(或四君子、加苏耆)、五苏(加易简之父苏协)五进土,或“文章著五苏”,有将苏协易为苏伯起,这都是可以的。但提铜山三苏为易简、舜钦、舜元三人才是较有根据而名正言顺的。</p> <p class="ql-block">这被称为“苏公笔”,有说的是近期造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这块石头像不像一条船,旁边刻有碑文。</p> <p class="ql-block">文字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资料提供:曹安智</p><p class="ql-block">照片:龙敢、王兰、曹安智</p><p class="ql-block">制作:李俊杰</p><p class="ql-block">日期:2021年元月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