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学涂鸦四之山水画

春风燕语

<p class="ql-block">当我意犹未尽,依依不舍的从鸟语花香的“花鸟专项”进入到“山水专项”,风景这边独好的景致,顿时令人视野开阔:幽深朦胧的远山,绵延逶迤的山岭。浩渺的江面上,一叶独舶的扁舟,加之老师魔性的声音,短短的几节课,已令我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p><p class="ql-block">自山水画鼻祖——展子虔开创山水画先河以来,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最独特最辉煌最有成就的,应属山水画。而在这当中尤以宋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山水画艺术尤为突出。在古代,百姓的富足,民众的娱乐,文化的氛围,没有那一个朝代可以和宋朝相比。更没有那个朝代能与宋画山水相比,无数的山水画天才人物,在这个时期横空出世,绽放出万丈光彩,千载之下犹自独美,让人难以超越。及至被世人公认“宋画山水是最好的”! </p><p class="ql-block">古人用拟人化的形式,把四季之山形容的恰到好处。郭熙《林泉高致》云:“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戴熙曰:“春山如美人,夏山如猛将,秋山如高人,冬山如老纳。”“春山如美人,秋山亦如美人。春山如美人之喜,秋山如美人之愁”!这诸多的比喻赞美,更是把山水画推向了国画之首。自谢赫提出“六法论”后,人们更是把“气韵生动”用在了鉴别一幅山水画的好赖,有没有生动的气度和韵致,是否富于生命的活力的法码。</p><p class="ql-block">虽然学习山水对我这个没有上过正规院校的国画小白来说,的确是有点勉为其难,但近三十年的装裱工作,有幸接触观赏过太多老师们的大作,潜移默化中渐渐喜欢上了国画。虽然没有真正实操过,却练就了一双会欣赏的眼睛,只可惜是典型的眼会手不会。</p><p class="ql-block">通过前阶段基础与花鸟的学习,我觉得,山水画更需具备气韵生动,而气韵决非是单指烟雨雾霭,它指的是天地之真气。气是孕化万物的本源,气的氤氲化生被称为“神”。画中没有了气,一切皆无从谈起。韵则是大自然给其留下的一种美的不可方物,且悠远的感受,所以,韵在山水画里是一种风神超逸,滋养灵魂的山川静气。</p><p class="ql-block">说一千道一万,要想学好山水画,必须要有一颗弃低俗而慕高远的心,有一颗对大自然无比热爱和敬畏的心。按部就班的跟着老师,老老实实的学画才是当下唯一的途径。虽然我们还是在形象上模仿对象,因为我们的功底还达不到以形写神,以抽象的笔墨描绘出所画之物的神韵,只要努力,总会有收获。</p><p class="ql-block">所幸,遇到的老师是如我愿的。老师慢声细语的讲课风格正是我喜欢的,喜欢便会入耳,入了耳的,定会记得牢固。所幸,遇到了一群勤奋好学的同学。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如游弋在一片知识的海洋。求知若渴的同学们,个个如满弓的箭,蓄势待发,这也使人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总觉得稍不努力,便会落伍掉队。虽然老师会时常的查夜,提醒同学们不可熬夜,不甘落后的学员,“点灯熬油”夜战赶画的仍大有人在。</p><p class="ql-block">我们这群知天命,已花甲,或古来稀,甚至已耄耋的老年人,似乎都非常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整个群里除了绘画的话题,还是绘画的话题。比、学、赶、帮、超的劲头可谓十足。学画往小了说,是修身养性,打发枯燥寂寞的晚年生活。往大了说,是借助大鹏提供的这个平台,学习传统文化,弘扬国画精神,把一双老翅膀练的再硬朗些,在广阔的艺术天空中播撒余光。有人说过搞艺术的人都有一颗自然的童心,因为艺术家的灵魂是干净的。为了追求这份干净的灵魂,为了追求这份艺术的童真,何乐而不为呢!</p> <p class="ql-block">第一节山水课,披麻皴:披麻皴亦称“麻皮皴”,由五代董源创始。如元汤垕《画鉴》所述:“董源山水有二种:一种水墨矾头,疏林野树,平远幽深,山石作麻皮皴。”其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故曰“披麻皴”。</p><p class="ql-block">老师点评:整个色调较暗,这样画面显的暗沉,不明快。</p> <p class="ql-block">第二节山水课,荷叶皴:创自于元代,形如荷叶的筋脉它是由披麻皴派生的,自上而下,四面散放至山石处开,体现出线的变化气势,用来表现更坚硬的石质山峰。赵孟𫖯以“复古”来改变南宋画院的弊习,山水常以荷叶皴表现,代表作品《鹊华秋色图》等,用笔从山峰的最高处为起点,一线垂直而下,然后左右延伸支线,以此表现出山脉的起伏变化。</p><p class="ql-block">老师点评:荷叶皴主脉太直,不灵动,看上去呆板。</p> <p class="ql-block">第三节山水课,折带皴:画出的墨线如“折带”故以名之。这种皴法用以表现方型石和水层岩的结构。“元四大家”的倪云林喜画折带皴,用“渴笔”(笔头水分很少)画出,虚灵秀峭,极有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老师点评:第一幅树干颜色太深,注意画树小枝深,树干浅。</p><p class="ql-block">笫二幅:颜色太过艳丽,后面的山没区分出层次。</p><p class="ql-block">未完。</p> <p class="ql-block">第四节山水课,斧劈皴:斧劈皴画法的开创者是唐代李思训,笔线遒劲,运笔多扽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这种皴法一般用来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南宋的山水画家以斧劈皴用于水墨山水,加重了皴染,出现水墨苍劲的风格。斧劈皴常用于中锋勾勒山石轮廓,而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皱纹,再用淡墨演染。笔线细劲的称小斧劈,笔线粗阔的称大斧劈。</p><p class="ql-block">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第一幅前方山石上的苔点偏淡,,要点出高山坠石之感。</p><p class="ql-block">第二幅墨色浓淡的变化上表现的不是很好,特别是远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五节山水课,卷云皴:卷云皴又叫云头皴,运笔多多屈曲迂回,向中心环抱,犹如云彩一般,因此而得名。这种皴法由北宋山水画家郭熙创立。卷云皴法,用含蓄的中锋,以湿笔皴出山石轮廓,凹处以片状或卷曲之笔密皴,中侧锋并用。</p><p class="ql-block">老师点评:注意苔点疏密关系,浓淡关系,虚实变化,注意树的趋势与分枝。</p> <p class="ql-block">第六节山水课,解锁皴:它是从披麻皴演化而来的,其运笔一般比披麻皴要长,而且行笔要曲回,形如解开的绳锁,因此而得名。它也是中国画皴法很重要的一种形式,起于宋末元初,赵孟𫖯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已开始运用,真正的代表人物是他的外甥王蒙,王蒙完全把解锁皴从披麻皴解放出来形成独立的皴法。但有时他往往把解锁皴和牛毛皴混合交织运用。其后,明代的沈周、文徵明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使此法更能适用于文人画的审美情趣。</p><p class="ql-block">其画法特点:一般用中锋画皴法,运笔要干燥且呈散状,淡墨浓墨混合 用,不可单一墨色,否则层次单一缺乏变化;此外染法相对要少用,最好伴有丰富的点法,造成茂密苍茫的效果。此法与披麻皴的区别:披麻皴多侧锋用笔,基本直线用笔;而解锁皴是多用中锋运笔,画皴法时要曲线运笔,且呈散发状。</p><p class="ql-block">老师点评:山石外轮廓线要有提按转折,皴法水份太多,不清晰,山石的阴面皴多,阳面少些,树干雷同,要有变化,水纹淡一点。</p> <p class="ql-block">第七节山水课,雨点皴:亦叫豆瓣披,为长点形的短促笔触,常用中锋稍间以侧锋画出。它能表现山石的苍劲厚重,是由盛唐画家诗人王维所创造(水墨山水也就此确立)。在画史上运用雨点皴的成功范例是北宋范宽,他的皴法被人称为“枪笔”,他的山水具有“峰峦浑厚,势状雄厚的独特风格。</p><p class="ql-block">老师点评:近处山石轮廓线要画的圆润一些,皴法笔触要粗壮一些,笔触明确一些,苔点大一些,远山山头要有浓淡变化。</p> <p class="ql-block">第八节山水课,米点皴:米点皴亦称落茄皴,是米芾所创,其子米友仁子承父业,创造出了“米家山水”的新画法,被世人称为“大、小米”。用米点皴画出的山水,“点滴烟云,草草而成,但却不失天真”。扩大和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形式和表现力,寓丰富于单纯之中,使山水画更加符合文人画的意趣,对后世影响极大。</p><p class="ql-block">在临习米点皴山水时,老师点评出了许多问题。从前六节课信心满满中,一下失去了再学下去的勇气,反复问自己是否是学画的料。在专属老师的开导下,加了伯云老师的微信与之交流。伯云老师告诉我,画画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瓶颈期,这种情况下,可以少画多看,巩固之前学过的基础内容,再回过头来,就能看到自己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找到了问题的所在,调整好心态,在接下来的第九、十节课《青山独归远》的临习中,虽然画的还是不尽人意,却是在毫无思想压力的状态下完成的。</p><p class="ql-block">老师点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