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韵 <p class="ql-block"> “平水韵”是由其刊行者刘渊,原籍为江北平水(今山西临汾)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其书今佚),<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是更早的206韵的《广韵》的一种略本。</span><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出韵、错用。</b></p><p class="ql-block"> 清代康熙年间,后人所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平水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平水韵共一百零六韵,分为平声三十韵(其中上平声十五韵,下平声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p><p class="ql-block"> 所谓上平声、下平声,是平声上卷、平声下卷的意思,没有别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平水韵</p><p class="ql-block">平声</p><p class="ql-block">上平</p><p class="ql-block">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p><p class="ql-block">下平</p><p class="ql-block">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p> <p class="ql-block">仄韵</p><p class="ql-block">上声</p><p class="ql-block">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琰、二十九豏。</p> <p class="ql-block">去声</p><p class="ql-block">一送、二宋、三绛、四寘、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二十二祃、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p> <p class="ql-block">入声</p><p class="ql-block">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p> 中华新韵 <p class="ql-block"> 1941年10月10日,国民政府公告,共列出十八个韵。</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04年,中华诗词学会认为并提出“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四条诗词创作用韵方针,</span>经过集体讨论,整理出了《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制定原则:</span></p><p class="ql-block">1.<span style="font-size: 20px;">韵部划分标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b style="font-size: 20px;">同身同韵</b></p><p class="ql-block">2.<span style="font-size: 20px;">平仄区分原则</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只分平仄,不辨入声。</b></p><p class="ql-block"> 为了同时使用《平水韵》时更加方便,在每个韵部的后面标出该韵部平声字中所含的原入声字。仄声部分中的原入声字不再标出。</p><p class="ql-block">3<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多音字归属</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音随意定,韵依音归。</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4.与旧韵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b></p><p class="ql-block"> 创作旧体诗,提倡使用新韵,但不反对使用旧韵,如《平水韵》,但在同一首诗中,对于新旧韵的不同部分不得混用。为了便于读者欣赏、便于编者审稿,使用新韵的诗作,一般应加以注明。</p> <p class="ql-block">附录:</p><p class="ql-block">中华新韵(十四韵)韵部表</p><p class="ql-block"><b>韵部 韵母</b></p><p class="ql-block">一麻 a、ia、ua</p><p class="ql-block">二波 o、e、uo</p><p class="ql-block">三皆 ie üe</p><p class="ql-block">四开 ai uai</p><p class="ql-block">五微 ei ui</p><p class="ql-block">六豪 ao iao</p><p class="ql-block">七尤 ou iu</p><p class="ql-block">八寒 an ian uan üan</p><p class="ql-block">九文 en in un ün</p><p class="ql-block">十唐 ang iang uang</p><p class="ql-block">十一庚 eng ing ong iong</p><p class="ql-block">十二齐 i er ü</p><p class="ql-block">十三支 (-i)零韵母</p><p class="ql-block">十四姑 u</p> 中华通韵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9年11月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韵部由原来的十四韵变为十六韵。</p><p class="ql-block"> 中华通韵的实施不会取代旧韵书,将在尊重个人选择,“<b>知古倡今、双轨并行”</b>的原则下,与当前使用的旧韵书并存。提倡和引导使用《中华通韵》,将推动中华诗词新韵使用的规范化,更好地满足新时代韵文需求,助力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升,促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p><p class="ql-block">附录:</p><p class="ql-block"> 中华通韵(十六韵)简表(按照汉语拼音韵母顺序排列)</p><p class="ql-block"><b>韵 部 韵 母</b></p><p class="ql-block"> 一啊 a ia ua</p><p class="ql-block"> 二喔 o uo</p><p class="ql-block"> 三鹅 e ie üe</p><p class="ql-block"> 四衣 i -i</p><p class="ql-block"> 五乌 u </p><p class="ql-block"> 六迂 ü </p><p class="ql-block"> 七哀 ai uai</p><p class="ql-block"> 八欸 ei ui (uei)</p><p class="ql-block"> 九熬 ao iao</p><p class="ql-block"> 十欧 ou iu</p><p class="ql-block"> 十一安 an ian uan üan</p><p class="ql-block"> 十二恩 en in un ün</p><p class="ql-block"> 十三昂 ang iang uang</p><p class="ql-block"> 十四英 eng ing ueng </p><p class="ql-block"> 十五雍 ong iong</p><p class="ql-block"> 十六儿(零韵母)er</p> 词林正韵 <p class="ql-block"> 清代戈载依据前人作词用韵的情况归纳的词韵。</p><p class="ql-block"> 书分三卷,分平、上、去三声为十四部,入声为五部,一共是十九个韵部。</p><p class="ql-block"> 他的分部,实际上是依据前人作词用韵的情况归纳而来,这就是他所说的“取古人之名词参酌而审定”。戈氏的分韵虽是归纳、审定工作,但其结论却多为后人所接受,论词韵之士多据以为准。</p><p class="ql-block"> 戈氏所分的词韵十九部,事实上也是进一步归纳诗韵即“平水韵”而来。其十九部所归并的,主要是:第一部:东冬钟(平赅上去);第二部:江阳唐;第三部:支脂之微齐灰以及去声的祭泰(之半)队废;第四部:鱼虞模;第五部;佳(之半)皆帕以及去声怪、央泰(之半)韵字;第六部:真谆臻文欣魂痕;第七部:元寒桓删山先仙;第八部:萧宵交豪;第九部:歌戈;第十部:佳(之半)麻,第十一部:庚耕清青蒸登;第十二部:尤侯幽;第十三部:侵;第十四部:军谈盐添咸衔严凡;第十五部:屋沃烛;第十六部:觉药泽;第十七部:质术栉陌麦昔锡职德缉,第十八部:物迄月没离末黠锡屑薛叶帖。第十九部:合盍洽牌业之。</p><p class="ql-block"> 他所归纳的韵类,基本上与唐宋人作词的用韵情况相合。这十九部大约只能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 其实在某些词人的笔下,第六部早已与第十一部、第十三部相通,第七部早已与第十四部相通。 其中有语音发展的原因,也有方言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词林正韵》为清嘉庆年间江苏吴县人戈载所撰。戈世其家学,尤擅倚声之业。他弃官不做,以词学终老,所撰《词林正韵》为世所重,为清中叶以后词家奉为圭臬。此书从道光元年至光绪十七年五次刊印。解放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过影印本,2004年古籍出版社《中华韵典》载有除序言和凡例(说明)外的全部分韵部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附录:</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谈谈如何学诗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文/汗牛</b></p><p class="ql-block">一、学习诗词必须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p><p class="ql-block">一是诗教传承。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华诗词是国学精髓,诗词曲联赋是中华诗词百花园中各具特的奇葩。</p><p class="ql-block">二是学诗修性。为了陶冶精操,精化心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标准鉴赏中华诗词可吸收其精华,为当代中华文化建设服务,如爱国廉洁亲民,勤劳节俭,尊老爱幼,读书求学等,有人归纳25个方面。</p><p class="ql-block">三是写诗乐人。“诗言志”,这就是诗人的初心。为学习写作好诗词,倾诉心思,开心自己,快乐他人,服务社会。好诗词包含两方面,思想性和艺术性。所谓思想性,简单地说,就是诗意,就是在诗词中蕴藏或体现的作者的观念、理念、情景、情感、情怀、胸襟、气度、格局等东西。如何写好?如何表达?这就需要学习研究诗词艺术。</p><p class="ql-block">二、学习诗词必须要有严肃的学习态度。</p><p class="ql-block">一是学知识,要认真学(聚精会神脚踏实地)。中华诗词是一门知识(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知识是有层次性、传承性和实践性三个特色。分层次学,循序渐近性提升,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必须严肃认真学,来不得半点虚假。</p><p class="ql-block">二是求学问,(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丿系统学。中华诗词是一门学问,博大精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必须全面系统地学。如刘征先生所讲两种办法:一是蜜蜂式的,有固定的程序,固定的方式,目的是为了获得“蜜糖”。二是蝴蝶式的,没有固定的程序,没有固定的方式,也没有固定的目的,只是随着春风的吹拂,飞来飞去,这里停一下,那里尝几口。零存整取,归纳总结,了解诗词格律的发展,韵声的发展。</p><p class="ql-block">三是学艺术,(开动脑筋联系实际)深入学。要思考消化,实践总结!转化成能力水平和应用成果!</p><p class="ql-block"> 中华诗词是一门文化艺术,如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学习有技巧,创作有遗憾,各有其道,永无止境。所谓艺术性,简单地说就是诗技,就是为了表达思想情感而所使用的技能、技巧的东西,包括驰骋想象、塑造形象、巧用修辞、遣词造句,等等。作为近体诗,格律严谨、音调铿锵,是艺术性的重要方面。</p><p class="ql-block">三、学习诗词必须要有辨证的学习方法。</p><p class="ql-block"> 一是古为今用。学习古诗词,养性今日人,贴近新生活,服务中华梦!</p><p class="ql-block">二是知古倡新。知道古韵,提倡新韵,支持通韵!写作诗词师古而不泥古!</p><p class="ql-block">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p><p class="ql-block">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p><p class="ql-block">(唐·杜牧《山行》)诗中石、斜、车三个字古新韵不一样,但吟诵要统一协调,不能顾此失彼!</p><p class="ql-block">三是求正容变。从学习了解古诗词文化发展历史研究今后发展方向,不断创新。天地人世,万物皆变!永远不变的真理就是一个字:变!但必须先知再创!</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学习诗词:知在格律,贵在养性,乐在悦情!创诗诗词:高在意境!美在语言!重在流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