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故事--探索新时代儿童阅读的新媒体之路

武旭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互联网技术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社会,其中当然也包括教育。如今说起新媒体教学、‘互联网+’教育这些时髦的概念,我们往往会想到在线远程授课、多媒体课堂等围绕课堂教学开展的新媒体活动。但很少有人认真思考和研究这样的变化对学生的阅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工作这些年积累的经验,慢慢摸索着走向儿童阅读推广结合新媒体的探索之路。</span></p> <p class="ql-block">缘起:新媒体潮流冲击下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身为教育工作者,观察社会的发展,观察教师、家长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变化,并深入思考这种变化会对我们的教育改革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我个人的一项爱好。这是我为何走上新媒体阅读推广道路的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智能手机普及和4G网络的全面开通,让每个人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接收和传递信息的广阔渠道。然而对于相对封闭的小学校园,以及较少接触电子设备的孩子来说,这种变化的影响应该是微乎其微的。但事实真是如此吗?我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探访,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我们不能再把校园视作‘躲进小楼成一统’的象牙塔,孩子们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小书生。现实情况是,家长们对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沉迷’已经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孩子。以快手、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App的迅速流行,吸引了一大批成年人,“低头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个数量庞大的成人群体,自然会对家庭生活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孩子们有样学样,接触到五光十色的互联网世界,并迅速沉迷。带来的后果清晰地反映在了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各项体能指标数据上,如近视率飙升、长跑成绩大幅下滑等。比缺乏体育锻炼更严重的是,孩子们原本就十分有限的课外阅读时间几乎被侵占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互联网各个角落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庞杂信息,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然而一个无奈的现实是: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很难改变的。无论怎样宣传发动,都难以有效地禁止孩子们在写完作业以后拿起父母的手机,也无法让家长们彻底放弃刷短视频、微信聊天和玩手机游戏的娱乐生活。经过一番思考后,我认识到:既然新媒体的潮流无法阻挡,那不如主动接受它,发挥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家长和孩子把这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用在正途上。新媒体技术本身是一种进步的工具,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投入到更有价值、更有积极意义的地方。新媒体改变的是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与阅读息息相关。因此在我看来,优先值得探索的领域就是儿童阅读。</span></p> <p class="ql-block">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规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正式开展线上儿童阅读计划之前,我要做的准备工作有很多。首先,需要寻找一个稳定、普及度高、传播范围广的新媒体平台经过反复的对比、试验,我最终选择了微信。因为作为一款相当成熟的产品,微信的各项功能都十分稳定可靠,简洁易懂,并且拥有人数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的用户,保证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能轻松地上手,不会因为繁琐的界面和复杂的功能而产生学习门槛。如今,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已经是许多机关单位、企业乃至学校的‘标配’了,对于宣传自身的政策、品牌等有显著的成效。但我们要做的远不止如此。有了平台,下一步自然是规划组织具体的活动内容。离开内容,再好的平台、工具、架构都只是无根浮萍、空中楼阁而已。我所追求的是引领孩子们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回归最本真的儿童阅读,回归经典学习。因此在内容层次还是要向课堂、向教材、向推荐读物等寻求帮助。古文和诗词推送都附有详细的注释和译文,有音频朗诵。以此为参考,鼓励学生们放声诵读,以视频的形式投放到线上平台,让教师们进行点评指导,极大地丰富了这种线上读书模式的内容,激发孩子和家长们的参与热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最后,我对学校这些年来陆续举办过的阅读活动进行了细致的归纳总结,加上许多同事、教师在儿童阅读教学、推广方面多年积累的心得体会,结合双沟镇中心小学的现状,确立了“童蒙养正,赋能未来”读书项目的开展。这个得名于《易·蒙》的项目是学校打造书香校园,推广儿童阅读的总纲领,从诞生之初就确立了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的“OMO”模式(Online-Merge-Offline)。希望用这种线上课程与线下教育融合发展的模式,为学校打造一个全场景的教学闭环,为孩子们提供高品质、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和阅读生活。这个项目寄托着我的教育理想乃至人生目标,它不仅是我对这些孩子阅读生活的规划和展望,也是实现我自己人生价值的一个途径。”</span></p> <p class="ql-block">改变:创新与坚持所引导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受新冠病毒引发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国各地的学生们都不得不推迟返回校园,在家里接受在线远程教育。对于大多数习惯了校园生活和课堂教学的孩子而言,学习环境的改变和教学平台的变化来得有些突然,一时间难以适应。为了响应教育部号召,让孩子们停课不停学,我从一名教师变成了设计师。我每天都会精心挑选一篇古诗词赏析,附上朗诵音频乃至精美的动画小短片,把诗句所描绘的场景进行生动的还原,对诗句中的重点字词加以详细的讲解,并指导孩子分析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学着参考音频的朗诵学习有感情地背诵诗歌。当然,动画短片中的赏析和讲解都有完整的文字附在下方,方便孩子们摘抄复习。除此之外,公众号每天还会推送一篇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诵读音频,以文字的形式对作品作一个简单的介绍,随后附上3集音频,每集的时长在5-10分钟。原著作品均选自名家大师,如曹文轩的《青铜葵花》、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等,音频的制作方则是专业的有声读物工作室,作品的质量有充分的保障。有兴趣的孩子可以找来原著书籍,每天跟着最新的音频边听边读,从朗读者语气和声调的变化中去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和表达的思考,对于作品的理解无疑能更上一层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停课期间,我在“儿童悦读”公众号每日的推送中增加了以统编版教材为基础的线上课程,以语文课程为例,内容包括课文音频、课本内页的高清扫描图、配合课文内容的小视频、重点字词讲解、知识点总结和课后习题等,自上而下井然有序,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此外,每篇线上课程的推送都还附有精美的课件图,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图文并茂的剖析讲解,并在最后提供针对本节课程学习内容的小练习(附答案)。在如此详尽、合理又有序的安排下,孩子们既可以跟着推送的内容自主学习,也可以让家长“客串”老师的角色现场教学。微信公众号的作用更多地侧重于宣传,上面的所有内容都通过百度网盘分享,所有家长都可以下载打印。为了让孩子在业余时间,在家里远离短视频App和手机游戏,也为了让家长从虚拟的世界中抬起头来,关注孩子的读书和成长,我发起了读书打卡活动。鼓励家长们每天把孩子背诵或朗读一篇古诗文的完整过程用手机拍摄下来,上传到班级的QQ群或微信群,由教师汇总整理后,逐一加以点评。后来我发现这样的工作过于繁琐,不利于激发家长和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也是额外的负担。于是,找了一款叫“趣练习”的微信小程序。这款小程序内置的功能十分契合我对读书打卡活动的要求,然后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开来。家长们在手机上登录这个程序以后,用微信号自动注册,就可以在“课程”这一栏找到“诗词进校园——童蒙养正 赋能未来”的活动报名入口。报名时用孩子的班级和姓名再次注册,就正式参与了活动。此后,家长只需每天拍摄一段孩子诵读诗词的视频上传到小程序里,完成打卡,系统就能按照班级和姓名自动整理汇总到相应教师的个人页面上。教师可以在每个视频下方留下自己的点评和意见,帮助家长指导孩子及时纠正读音、断句等错误,提高朗读水平。简便的操作和完善的交互功能成功地调动了家长和孩子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家长一起加入了这项日常活动。在系统的后台上有一目了然的数据统计:截止2020年11月25日,“诗词进校园——童蒙养正 赋能未来”课程的报名人次达36695,打卡总数有140多万,访问总数则突破了170万。我校坚持每天打卡最久的一个孩子,已经连续打卡300多天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身处这样一座交通发达、日新月异的城镇,与其纠结于过去,徘徊在当下,我还是更愿意放眼未来。</span></p><p class="ql-block">&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