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初夏的一天,因去位于北大街的西安电信大楼办事,途经座落在西华门附近的"人民剧院"</p> <p class="ql-block">眼熟的雕梁画栋、醒目的赤红立柱、仿铜的工农塑像、爬墙的紫滕绿叶,不禁让我驻足,刹那间经年往事浮现眼前,眼圈有些潮润……</p> <p class="ql-block"> 记忆的小河,永远都是那么清澈、激越,不经意间就流入心园,沁肺润脾,慰贴舒朗。</p><p class="ql-block"> 儿时,父亲经常领我去西安人民剧院看戏。</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父亲在文化系统任职,晚上经常会审查或观摩在这里举行的各种演出,因不放心晚上把我们单独留在家里,常常会把我们几个孩子一同带到剧场,所以我们有了这种便利,可能比别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更早的接触文艺。</p> <p class="ql-block">我记得凡在人民剧院的演出,大都是陕西省歌舞剧团的,很多节目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比如流行于西北的"花儿",陕歌就改编成歌舞"花儿与少年",我至今还记得领唱的是男高音演员姚维启,头戴回族小白帽,穿件棕色中式褂子,风度翩翩。</p> <p class="ql-block">当年午蹈演员中很有名气的是一对姐妹,叫大西、小西,</p> <p class="ql-block">还有文革中陕歌排演芭蕾午剧"白毛女",饰演喜儿的叫薛莉娜,是父亲在文化系统的同事薛增禄的女儿。</p> <p class="ql-block"> 我每次随父亲去人民剧院,都会见到父亲的好朋友、人民剧院的经理蒲克叔叔,当时我很好奇这人为什么叫"扑克"?蒲克叔叔是陕西蒲城人,好吃面,和父亲一见面就约着一起去吃燃面,父亲教给我吃面的口诀:辣子调红、陈醋调酸可能都是从他那里学的。这都是儿时的记忆,可是留给我最深刻印象的还是下面的故事,它和人民剧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 1972年底,一年一度的征兵开始了。还在农村插队的我,因为想当兵而多次放弃招工,这也成为父亲的心病。</p> <p class="ql-block">这一年,西安警备区宣传科的龙科长听说此事,专程找到父亲,说警备区要成立一支战士文艺宣传队,听说你的孩子会几种乐器,还能说会唱,今晚刚好要面试一批学生,让他晚上到警备区来试一下。</p> <p class="ql-block">当晚,我就要去应试,父亲恰好又要在人民剧院观摩演出,说好我应试完后去人民剧院与他汇合。应试很顺利,前去应试的有许多人,大都是应届毕业生,由老师带队,有唱歌跳舞的,也有搞乐器的。我是独自一个人挟着单簧管去的,在西安警备区小礼堂找到龙科长报到后,龙科长就让我上台应试。我用单簧管吹奏了芭蕾午剧"红色娘子军"中的"快乐的小战士"一段乐曲,刚吹完,龙科长挥挥手说行了,你回去等通知吧。当时我感觉到现场应试的其它学生都有些呆愣,可能是演奏水平在他们之上吧,只听人群中有人小声议论说这人没问题,肯定被录取了。我从人群中穿过,明显感到被羡慕的眼光追送着</p> <p class="ql-block">出了警备区,我直奔人民剧院,在观众席找到正在观看演出的父亲。父亲看到我自信的表情,心中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p> <p class="ql-block"> 当年11月12日,还是在人民剧院的院里,父亲、我的两个妹妹和在西安话剧院工作的表姐专程给我送行,当时我穿着还没有领章帽徽的新军装,与全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后来在部队的日子,我凭着父亲从小给予的文艺薰陶,靠着自己后天的努力,发扬敢想敢干的精神,创作编写数来宝、小歌剧、小演唱等,连编带演,组织乐队,吹拉弹唱,力争一专多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魅力,取得成绩那都是后话。</p> <p class="ql-block"> 今天,有故事的人民剧院依然屹立真乃幸事,看到人民剧院已经被列入西安市文物保护单位,我很欣慰,它不仅承载了西安乃至陕西的文艺发展之史,也是我喜爱文艺和当兵的起点,同时也记录下了我个人的成长故事,<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的美好记忆会随着她的保护而永久留存。</span></p> <p class="ql-block"> 写于2016年7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