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弯弯忆乡愁

历史的天空

<p class="ql-block">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的家乡位于辽东半岛,居住的村庄属于半山半水地貌。山是海拔不过几十米、植被不够葳蕤的丘陵。水是長不过百十里、宽不过二三十米的小河。终年生活在河边,感受不到大江大河的浩淼,聆听不见急流险滩的咆哮。唯有周而复始的潮涨潮落,裹挟着我的喜怒哀乐,穿流于沧桑的河道,汇聚成思忆的海洋。</p> <p class="ql-block">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音。家乡的小河,见证了我童年的美好时光,增添了我中年的失落和惆怅,承载着幽幽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忆得起乡愁。看似简单的愿景,成了记忆中的奢求。而今,山依旧,水照流,不见当年的乡愁,只有无尽的思绪。河水不再清澈,河道充满淤泥,河堤堆满垃圾。不再是我儿时欢畅嬉戏的游乐场,再也找寻不到当年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家乡的小河有三个名字:上游叫汤池大河,中游叫石浪河,下游叫柳林河。我的家就坐落在中、下游的交汇处,房子距河边不过五十米。我的童年因这条小河而快乐!</p> <p class="ql-block">春天,两岸野草萌动,芦芽初生,一片新绿,映在水中,河水青碧。微风抚来,水面是荡漾的波纹,两岸齐刷刷的草尖摇摆起伏,绿浪滚滚。若是站在河道拐弯处,顺着河道放眼望去,草是绿色的浪,水是碧色的波,恍惚间感觉河面陡然增宽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夏天是我最为留恋的季节。两岸野草丰茂,芦苇高过头顶。清凉的河水驱走了炎热的暑气,成了我和小伙伴们的天然浴场。河床布满黒色粘土,经过長年离月的流水冲刷,呈现一道道凹凸不平的沟槽,偶而沟槽内会淤满细沙,间或一两块棱角磨平略呈浑圆的石头。赤脚踩在沟槽的棱坝上,滑滑的粘土磨擦着脚掌,感觉就象踩在了大块的肥皂上,舒服极了。选一处岸边苇草遮阴铺满细沙的缓坡,仰面躺在水里只露出脑袋,任凭清凉的河水从周身缓缓流过。一动不动的盯着高天上的流云,看着看着便产生了错觉,感觉身体在飘,竟分不清自己究竟是泡在水里还是浮在天上,感到万分惬意,那真是莫大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尽管经常在水中嬉戏,但直到十五岁才学会游泳。1985年夏天,因连日大雨,上游水库库容暴涨,为防止溢坝溃堤,水库紧急泄洪。下泄洪水冲出河道,淹没了农田,漫进了村庄。门前道路水深半米,流速湍急。父亲找来废旧汽车轮胎,充满气,让我坐上去,父亲扯着绳子跟在后面,顺道而下,父子玩起了免费的漂流。洪水过后父亲觉得有必要让我学游泳,于是带着我和妹妹来到河边,教我们最简单的蛙泳。先在岸上比划动作,掌握基本要领,然后下水。父亲一只手托着我的肚子,借助水的浮力,按照父亲教我的动作要领手脚协调划水蹬水,以父亲为中心转圈,转着转着,父亲松开了手,自己居然没有感觉到,继续向前游,等到发觉时,一慌张,手忙脚乱,忘了动作要领,一头扎入水中,连呛好几口水,好在水深不及胸口,探出头连声咳嗦。父亲笑了,说:可以了,记住要领不要慌,慢慢练!原来游泳这么简单!妹妹学得也很快,只是比我多了一份惊险和后怕。因当时父亲只顾教我游泳,一时分神没留意身后,等回过头不见了妹妹,父亲急忙冲到妹妹站过的地方,伸手向水面冒泡处抓了下去,一把将妹妹从水下提了出来,好在有惊无险。按照父亲的说法:学游泳没有不呛水的,喝几口水后也就学会了!</p> <p class="ql-block">对于童年的我,夏天最大的乐趣莫过于钓鱼。艳阳高照,选一僻静处,委身于芦苇丛中,伸杆垂纶,两眼紧盯着浮漂,等待着下一刻激动人心的渔获时刻,即是紧张,又是惊喜,更是刺激。感觉那个时候的鱼特别多,不但多在数量,也多在品种,而且个头也不小,偶而钓上一条大家伙,幼小的心脏会扑通扑通跳个半天难以平静。</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物质生活匮乏,没有现在市面这些高档钓杆,能买上一根插接口的竹制钓杆已算是奢侈品了。我和小伙伴们的钓杆都是自制的,买根当年砍伐的细竹杆,也就是现在农村搭黄瓜架用的那种竹杆,为增加弹性,细头那端接上一枝从扫院子的竹扫帚上拔下来的实心细竹枝,一支实用不错的钓杆就算做成了。钓线、浮漂、钓钩和铅坠统统就地取材。随便找根细一点结实的尼龙线就是钓线,至于是什么颜色那就得“随缘”了。钓钩是用缝衣服用的针做的,用尖嘴钳子夹着缝衣针放在烛火上烧红,围成钩状,虽然钩尖很锋利,由于没有倒刺,溜鱼过程中脱钩跑鱼是常事,总之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凡是没钓上来跑掉的鱼都是最大的。浮漂是用枯干的高粱秸杆做的,铅坠用废旧牙膏皮围卷而成。别看这钓具简陋,却照样收获颇丰。小<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23, 222, 212); font-size: 18px;">时候上学每周也放两天假,周三、周五各一下午,周日一整天。只要是放假,小伙伴们也说不上是谁约谁,扛着钓杆,拎着小桶来到河边,一坐就是一下午或是一整天,中午饭都顾不上吃,傍晚时分回家准能吃上一顿酱焖鱼。不过第二天上学轮到老师收家庭作业时便傻眼了,我和另外两名同党中午放学准被老师留校补写作业。尽管每次都暗暗发誓下次一定及时完成作业,怎奈终究抵制不住河边垂钓的那份诱惑。成年</span>后虽然依然保留着垂钓的兴趣,成套的制式钓具动辄几百、上千元,但却再也找不回当年那种易于激动的心情了。</p> <p class="ql-block">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小河最美的季节,美在景色,美在口食。景色的美体现在两岸的芦苇上。连片的芦苇逐水而生,连绵不绝,夹河而峙,黄绿相间的苇叶密不透风,洁白的芦花随风起舞,有一种乱花惭欲迷人眼的感观效果。多年之后偶然读到诗经,被一首诗所吸引: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跟当年秋天的河景多么相似啊!清晨,河面波平如镜,两岸芦苇婆娑,苇絮沾露不扬,一派静谧安逸,只是少了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好在那时候自己还只是个情犊未开只知贪耍的小屁孩儿,不知道这诗意的景色还寄托着美好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口食上的美因蟹而起。河中盛产河蟹,学名应为中华绒螯蟹,也就是江渐一带俗称的大闸蟹。不但多,而且个头也大。因河两岸有大片的水稻田,平时河蟹就生活在稻田中,当秋天来临,河蟹便倾巢而出,进入河中,顺流而下到入海口江海交汇处越冬产卵。正所谓秋风响,蟹爪痒。于是居于河边的人们便多了一道口食上的美味。小时候的生产力水平还是低下的,不像现在有各种各样的网捕工具。找一根長度足以跨过河两岸的粗草绳,每隔七、八十公分别上一穗红红的高粱穗子,傍晚横跨河面沉入水底,绳子两端固定于河岸,晚上每隔两个钟头去巡视一边,俗称“溜蟹”。从河这岸提起绳子依次检查高粱穗子,便会发现贪吃的蟹用它那巨大的螯钳死死夹住高粱穗子不肯松开,于是便成了贪嘴人类食物链上的一环。秋天的蟹是肥美的,煮熟的蟹掀开甲盖,母蟹的黄儿呈金红色,公蟹的黄儿是白色略呈透明的膏状,甭提多么鲜香了。为了雨露均沾,河岸边的人家相互约定,每天只准一家去溜蟹,一家一晚轮流排号儿,倒也公平,相安无事,颇具古仆君子之风。</p> <p class="ql-block">冬天的小河谈不上美,失去了植被的覆盖,光秃的两岸及河床在寒风中诉说着不尽的荒凉。能够吸引我们的是那弯延曲折的冰面,那是天然的溜冰场!小伙伴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拿出家長给做的各式各样的溜冰用具齐聚冰面,一场激烈的比赛是少不了的。要说速度最快的还属那种单根冰刀的冰面犁具,我们俗称“单腿驴子”。因为只有一根较短的刀刃与冰面接触,摩擦阻力极小,速度非两根冰刀的爬犁可比。操作时需要两脚并拢踩在上面,身体以前倾的姿势蹲着,唯一的难度就是刚蹬上去的那一刻,掌握不好平衡就容易摔跤,跑起来就稳当多了,原理跟自行车一样。一声令下,冰椎扎在冰面冰花四溅,借助臂力的助推,刃具在清澈透明的冰面上留下一行行不断延伸的辙迹,耳边风声呼啸,寨冷的河道上演一出热火朝天的速度与激情。如今偶而领着儿子也会到冰面溜冰,儿子坐在爷爷给留下的爬犁上,我在前面扯着绳子拖,多了一份温情,少了当年的激情。</p> <p class="ql-block">長大后,小河渐渐发生了变化,失去了当年的模样儿。最初的变化源于1985年的那次洪灾。洪灾过后,县上水利部门的人来测绘,不久挖掘机等各种机械便开到了河边,整整一冬,小河两岸堆起了高低宽窄整齐划一的河堤。行洪流量提升了,但小河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荡然无存。感觉任何事物只要是整齐划一的统一制式便失去了鲜活的个性,与美也就无缘了。连绵成片的苇荡不见了,代之以星星点点、丛丛簇簇的零散芦苇,多年也未能连成片形成规模。加上近些年来大自然极端气候,長年少雨,上游水库已是多年未下泄排洪,连年潮水周而复始裹挟混浊的淤泥上溯沉淀,河床淤泥一米多深,河水变浅河床平坦,根本就藏不住鱼。两岸水稻田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河蟹数量锐减,个头也小,当年的美味也成了奢求。岸边农家的生活垃圾逐年增多,随意抛弃于河堤,满目破败荒芜的景象。站在河边,再也找不到当年绿苇秀水绕山梁的感觉,徒增失落与惆怅!</p> <p class="ql-block">现在看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正确的。但愿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能够继续加大力度,让美丽乡村早日呈现,让久违的乡愁不再成为遥远、奢侈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部分图片摘自网络,铭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