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编辑:赵 军</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是中国古代保存最为完整的皇家园林,原名清漪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重建并改用今名。</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主景区由万寿山、昆明湖组成,总面积300.9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内现存各式宫殿、园林古建近7万平方米,并以珍贵的文物藏品闻名于世。1961年成为全国第一批重点保护单位。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从颐和园南如意门入园游览。这是我以前没有走过的路线,很期待。</p> <p class="ql-block"> 在进入颐和园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桥下聚集了众多冬泳爱好者,为他们的勇敢而点赞。</p> <p class="ql-block"> 绣漪桥——昆明湖(古瓮山泊)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绣漪桥是昆明湖和京城长河的连接点,也曾是昆明湖最大的出水口,历史上湖水自桥下流入长河,补充护城河水,直至流入通惠河,接济漕运。清代时绣漪桥南建有可开启的木板桥,有闸军看守,专供御船通行。现桥南水闸为1993年新建。</p> <p class="ql-block"> 沿着西堤游览小道,绕颐和园一圈。</p><p class="ql-block"> 西堤——是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从南向北依次筑有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界湖桥六座式样各异的桥亭;在柳桥和练桥之间为取《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命名的景明楼。沿堤遍植桃柳,春来柳绿桃红,有“北国江南”之称。</p> <p class="ql-block"> 冬季昆明湖寂寞的荒岛。</p> <p class="ql-block"> 黑天鹅与麻鸭。</p> <p class="ql-block"> 柳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名取自“柳桥晴有絮”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 一桥一柳醉西堤。</p> <p class="ql-block"> 冰面上残荷点点。</p> <p class="ql-block"> 景明楼——由三座楼宇组成。始建于乾隆年间。楼形制取自元代赵孟頫所绘之《荷亭纳凉图》,楼名则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一八六O年之后逐渐破败,沦为遗址。一九九二年复建。</p> <p class="ql-block"> 远眺南湖岛、十七孔桥、廓如亭。</p> <p class="ql-block"> 试试冰有多厚,大概13厘米。</p> <p class="ql-block"> 练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上建有四角重檐桥亭 ,供观景和憩息之用。</p> <p class="ql-block"> 镜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名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 寒冷的冬天,也少不了人们划冰车游玩的乐趣。但还是感觉天寒地冻,园大人稀。</p> <p class="ql-block"> 夏季乘”龙船”游园,一定很惬意。</p> <p class="ql-block"> 玉带桥——建造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拱高而薄,桥身、桥栏用青白石和汉白玉雕砌,呈曲线型,宛若玉带,故得此名。桥下为昆明湖最大的入水口,西通玉河,当年帝后乘船由清漪园至玉泉山,往返均经过此桥。</p> <p class="ql-block"> 喂养的黑天鹅很是悠闲。</p> <p class="ql-block"> 豳风桥——清漪园时期名桑苧桥,光绪时期为避咸丰帝(奕詝)名讳,改为今名,取自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农业生活的作品——《豳风》。以“桑苧”或“豳风”为桥名都是为了表明帝王对农桑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西堤的古柳很多,保护有加,听说树龄最大的有300年了。</p> <p class="ql-block"> 界湖桥——始建于乾隆年间,桥亭毁于一八六O年英法联军之劫,因处于内外湖的分界处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走累了,前去迎旭楼茶馆小憩一会儿,遗憾,门开着不开张。</p> <p class="ql-block"> 荇桥——始建于乾隆年间。桥亭于光绪年间重建。桥名出自《诗经》“参差荇菜,左右采之”之句。</p> <p class="ql-block"> 清宴舫——原称石舫,建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舫身系用巨石雕砌而成,通长三十六米,原有中式舱楼,一八六O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九年(1893)重建时改为洋式舱楼,并取“河清海晏”之意,命名为“清宴舫”。</p> <p class="ql-block"> 宿云檐城关——始建于乾隆年间,又称贝阙。城上原有楼,内供关羽银铸塑像,一八六O年被英法联军掠走。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时改为亭式建筑,内供关帝牌位。</p> <p class="ql-block"> 云辉玉宇牌坊,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从很陡的台阶向上攀登,有多少阶不得而知,有点费劲。</p> <p class="ql-block"> 佛香阁——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一八六O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按原样重建。阁结构为八面三层四重檐,通高36.44米,耸立于20米高的石造台基上,气势雄伟,是颐和园全国的构图中心。阁内供奉有铜铸金裹千手观世音菩萨站像。像高五米,重万斤,为明代万历年间所造,在八根贯通全阁上下的承重铁梨木擎天柱的衬托下,美妙庄严,熠熠生辉,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佛香阁北门出去有一亭子的风铃响起来清脆悦耳,现在关闭了。</p> <p class="ql-block"> 佛香阁左侧小景很美。</p> <p class="ql-block"> 右侧景观也不错。</p> <p class="ql-block"> 排云殿——原为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大雄宝殿,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在其废墟上建成排云殿,是为慈禧祝寿的场所。现殿内陈列的展品为当年王公大臣进献的寿礼。</p> <p class="ql-block"> 穿堂殿</p> <p class="ql-block"> 德辉殿——光绪十二年(1886)建于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原清漪园多宝殿旧址之上,是当年慈禧到佛香阁拈香礼佛时的更衣之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站在佛香阁远望昆明湖全景。</p> <p class="ql-block"> 长廊——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后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共二百七十三间,全长七百二十八米,枋梁上还绘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彩画14000多幅,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游廊。长廊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依山临水,以排云殿为中心,向东西两边对称地展开,将分布在万寿山前的建筑连成一气。</p> <p class="ql-block"> 长廊上共有四座重檐八角亭,都建在了长廊的转弯之处,从而使长廊有了灵动的感觉。这四座亭不仅调节了长廊的节奏,还寓意了春夏秋冬四季。留佳亭是长廊上的第一个重檐八角亭,亭名为乾隆所取。这里的“佳”特指春天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听鹂馆——原是乾隆为其母看戏所建,内有两层的戏台,因古人常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的优美动听,故名之为“听鹂馆”。一八六O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改建。在徳和园大戏楼建成前,慈禧经常在这里看戏、宴饮。现在听鹂馆已成为专营宫廷菜式的餐厅,先后接待过上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成为中国著名的宫廷菜系饭庄。</p> <p class="ql-block"> 贵寿无极院——始建于清光绪年间,院落的垂花门坐西朝东,一殿一卷式顶。院内南殿3间、北殿3间,周围有廊连接,绘苏式彩画。西侧敞厅月门处曾与听鹂馆相通,慈禧前往听鹂馆听戏,曾在此院休憩、用茶点。现贵寿无极院内可以品尝原创特色宫廷食品。</p> <p class="ql-block"> 清华轩——前身为清漪园时期的五百罗汉堂,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烧,今仍存八角形水池、汉白玉石桥、乾隆御制平定准噶尔碑等遗物。光绪重修颐和园时,在罗汉堂的基址上建成了这组前后两进的院落,取东晋谢混《游西池》“水木湛清华”的词意命名,前后院之间有游廊相连。</p> <p class="ql-block"> 芳辉殿——始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原为清漪园时期大报恩延寿寺妙觉殿。现在殿中陈列的文物皆为当年王公大臣进献慈禧寿礼。</p> <p class="ql-block"> 玉华殿——始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原清漪园时期大报恩延寿寺的钟楼,现在殿中陈列的文物皆为当年王公大臣进献慈禧的寿礼。</p> <p class="ql-block"> 云锦殿——始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原清漪园时期大报恩延寿寺的鼓楼。现在殿中陈列的文物皆为当年王公大臣进献慈禧的寿礼。</p> <p class="ql-block"> 水木亲自码头——昆明湖御码头之一。慈禧从绣漪桥水路出入昆明湖,多由此码头登岸,进入乐寿堂。</p> <p class="ql-block"> 永寿斋——建于光绪年间,毗连慈禧太后的寝宫乐寿堂,是清末总管太监李莲英在园内的住处,俗称“总管院”。</p> <p class="ql-block"> 德和园——位于颐和园万寿山东麓,始建于光绪十六年(1891年),历时四年建成,前后四进院落,建筑面积达3900余平方米。其中三层的大戏楼巍峨高耸,是中国古代宫廷戏楼之最,慈禧太后看戏的颐乐殿高大軒敞、陈设华丽。另有当年王公大臣看戏的看戏廊,以及庆善堂及配殿等。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常在此观戏,晚清一大批名伶在德和园舞台上唱做技艺得到进一步锤炼和规范,促成了中国古代宫廷戏剧演出的最后一次高峰的形成。德和园大戏楼成为中国京剧发展与成熟的重要舞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麒麟——铸造于乾隆年间,形状奇异,龙头,狮尾,牛蹄,鹿角,遍体鳞甲,是传说中的瑞兽,具有镇恶辟邪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青芝岫——俗称“败家石”,,据史料记载,明朝官僚米万钟于北京的房山发现了这块色青而润、状若灵芝的巨石,在运往米氏勺园的途中,由于财力不支,不得不弃于郊野,后被乾隆皇帝耗巨资移置于此,取名“青芝岫”,是中国最大的园林置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有一家文化用品专卖店门前放置了一对磁兔,觉得好奇拍了下来,但不知何用意。</p> <p class="ql-block"> 仁寿殿——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取《论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为颐和园听政区的主体建筑。</p> <p class="ql-block"> 寿星石——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颐和园时从墨尔根园(现在的北京大学校内)移来,色青而润,造型奇异,状如寿星,俗称寿星石。</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东宫门</p> <p class="ql-block"> 知春亭——建于昆明湖东岸边、玉澜堂前的小岛上,北有山为屏,南面朝阳,得春较早,因此为名。此处是饱览万寿山、昆明湖全景和玉泉山、西山借景最好的观景点。</p> <p class="ql-block"> 美女快乐自拍照。</p> <p class="ql-block"> 文昌阁——颐和园内六座城关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一八六O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主阁两层,内供铜铸文昌帝君和仙童、铜特。文昌阁与万寿山西供武圣的宿云檐象征“文武辅弼”。</p> <p class="ql-block"> 铜牛——铸造于乾隆二十年(1755),称为“金牛”,卧伏于雕花石座上,神态生动,形似真牛,据传是为镇压水患而置。牛背上铸有乾隆撰写的八十字篆体铭文——《金牛铭》。铭文:“夏禹治河,铁牛传诵。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鼉鼋。潫此昆明,潴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邱淮水,共贯同条。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p> <p class="ql-block"> 初冬的颐和园,虽然寒冷,园大人稀,但许多游人饱览美景热情不减流连忘返,迷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 十七孔桥——乾隆时(1736~1795)建,是连接昆明湖东堤与南湖岛的一座最大的石桥,由17个桥洞组成,桥长150米,状若长虹卧波。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一个桥栏望柱都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共544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4座,十分生动。桥额北侧书“灵魂偃月”,南侧书“修饰凌波”,桥北端还有一副对联写着“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浆影翻明月照还望”。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文物价值。</p> <p class="ql-block">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每年冬至(12月22)日前后,阳光直射到十七孔桥的桥洞中,景象甚是难得,此景一年一度,吸引了许多游客与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涌入南湖岛东侧窄道,不畏严寒,众多的摄影爱好者都要提前数小时来占机位,耐心等待16点钟的到来,直到出现“金光穿洞”奇观。</p> <p class="ql-block"> 15点钟拍到的银光穿洞。</p> <p class="ql-block"> 金光穿洞——每年冬至前后,十七孔桥都会呈现“金光穿洞”奇观,当太阳黄经达270度时,太阳高度只有26度34分,与十七孔桥成垂直状态,在夕阳西下日落时分16:10分,阳光最大程度照射桥洞时便会贯穿整个桥洞。真是“霞光十七孔,夕阳坠湖中,又逢冬至日,桥下挂金灯”。</p> <p class="ql-block"> 2022年,因疫情关闭了拍摄美景的最佳位置南湖岛。虽然冬至已过,我还是抱着好奇心到此一观。薄冰上的古桥依然壮观,桥上小石狮和桥头异兽精致别样,十分有趣。终于等到了红色余辉穿过孔洞,功夫不负有心人,意外之笔,窃喜!</p> <p class="ql-block"> 廓如亭——面积达一百三十余平方米,是中国古建筑中面积最大的亭式建筑。清漪园时,东堤无围墙,此亭可四面观景,视野开阔,故名廓如。因形制为八角重檐,内外三层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支撑,独具特色,又俗称“八方亭”。亭内悬挂之匾的内容为乾隆御制诗和古典名著的摘抄。</p> <p class="ql-block"> 远眺玉泉塔</p> <p class="ql-block"> 东堤昆仑石碑——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立。石碑阴刻乾隆御笔题诗二首,记述了(昆明湖的前身)西湖的西堤改为昆明湖东堤的历史变迁,也表达了对昆明湖水利功能的充分肯定。</p> <p class="ql-block"> 绣漪桥昆仑石碑——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立。昆仑石碑象征昆仑山,石碑四面阴刻乾隆御笔行书御制诗。诗文描述夏季乾隆皇帝从西直门外高粱桥乘舟至清漪园避暑时长河两岸美景及水利设施与农事景象。</p> <p class="ql-block"> 二孔闸——是东堤上最重要的一座出水闸口,主要用于调控昆明湖东部地区用水,可用于泄洪、调节水位、灌溉园外农田,还可接济圆明园、畅春园等园林用水。由于有两个出水闸口,所以也被称作“二龙闸”。</p> <p class="ql-block"> 如果你运气好,还可以和仙鹤不期而遇,欣赏仙鹤的优美舞姿。</p> <p class="ql-block">赵军,昵称荒草地,来自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在职期间,多研自然科学,美丽无垠的大草原,开阔了我的视野,宽厚了我的心胸。退休后喜欢摄影旅游。在人生路上,“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秉持顺其自然、与人为善的信念而快乐生活。我本性情中人,多愁善感乐于诗文采景自得其乐。我愿带上我所有的真诚,在时光的隧道中播种美好,欣然每一个日出,释然每一个日落,抖落岁月的尘埃,以一颗无尘的心,还原生命的本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