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和合天台山之循诗仙足迹游晥浙诗路(九)

江涵秋影

<p class="ql-block">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p><p class="ql-block"> 今天,2021年第三天,循诗仙足迹,游皖浙诗路D13。早7点半从天台县城出发,14km(其中8km上坡)到桐柏宫,9点40分从桐柏宫往所谓的天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爬坡12km近2小时到达石梁镇,20km的坡海拔从60上升到1100。如果要去看太白庙(李白游天台山遗迹),从石梁镇还有11km到华顶(天台山最顶峰),因一个人而放弃,从石梁镇下山12km到国清寺。国清寺出来14点半午饭后直达临海县。骑行94km,总里程1189km。</p> <p class="ql-block">天台山,这里有道教主流全真派南宗祖庭桐柏宫;还有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国清寺:韩国,日本佛教各流派的老祖宗。佛教和道教,从大唐开始,在天台山神奇的交汇,使天台山成为佛教道和合文化的发源地!</p><p class="ql-block"> 天台,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终点,我的《循诗仙足迹,游皖浙诗路》行程顺利结束,明天开始返程。</p> <p class="ql-block">天台山,是中国最美的宗教名山,以佛教天台宗祖庭、道教南宗祖庭所在地和济公“活佛”的故乡而闻名于世,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著称海内外。</p><p class="ql-block"> 天台县,最有禅意的“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佛宗道源”“和合文化”为主线的历史文化遗存。“佛宗道源”在天台山得到很好的体现,佛教、道教在这里曾经各领风骚,和谐相处。佛教主要涉及人与心的关系,道教主要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儒教主要涉及人与人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台山,李白的恩师司马承祯道士,三朝皇帝奉他为国师,他就长期隐居在天台山桐柏宫。</p><p class="ql-block"> 在本次的游记《序》篇讲到司马承祯与李白,俩人江陵一别后未再见过。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司马承祯奉召入京师,天台山路途遥远不便,旋命司马承祯于王屋山置阳台观以居之,曾于此处著《修真秘旨》十二篇行于世。至开元二十三年卒,享年八十九,葬于王屋山西北之松台。</p><p class="ql-block"> 司马承祯仙化以后,李白没有忘记司马承祯,没有忘记天台山,也没有忘记恩师最后修道至羽化的王屋山阳台观。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与杜甫、高适等人同游司马承祯最后的修道处王屋山阳台观,李白瞻仰了道观内墙上司马承祯亲手所画的巨幅山水壁画,而老师司马承祯已经仙逝,无缘再见,遂有感而作《上阳台帖》四言诗,并亲笔书写成帖,通过赞颂司马承祯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对其的仰慕之情。以此来纪念这位老师和忘年交。</p> <p class="ql-block">  天台山,也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历代文人墨客争相前往的圣地。这个地方也是唐朝很多达官显贵,网红诗人们寻仙问道之旅的目的地。这个地方也是唐朝很多达官显贵,网红诗人们寻仙问道之旅的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据悉,无数唐朝诗人走过天台,《全唐诗》收录了2000多位诗人的近5万首诗歌,其中300多位诗人在1100多首诗歌里写过天台。</p><p class="ql-block"> 天台是一个盛开着传说的地方,南朝高僧智者大师在这里创立了天台宗,同时也是道教南宗祖庭所在地。天台华顶是会稽诸山的最高峰,海拔还不到1100米,而李白认为“天台四万八千丈”。孙绰在《游天台山赋》中盛赞此山“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p><p class="ql-block"> 开元十八年(730年)中秋,孟浩然沿着曹娥江、剡溪溯流而上,准备天台寻访他的道友太乙子,一来求仙问道,二来摆脱官场失意。他写下两首诗:</p><p class="ql-block">《寻天台山》</p><p class="ql-block">吾友太乙子,餐霞卧赤城。</p><p class="ql-block">欲寻华顶去,不惮恶溪名。</p><p class="ql-block">歇马凭云宿,扬帆截海行。</p><p class="ql-block">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p><p class="ql-block"> 不过当时孟浩然没有碰到太乙子。当慢慢接近天台山时,他心情越发开朗起来,兴致盎然地写下《舟中晓望》:</p><p class="ql-block">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p><p class="ql-block">舳舻争利涉,来往任风潮。</p><p class="ql-block">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p><p class="ql-block">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和孟浩然一样失意的,还有比他小十来岁的李白。</p><p class="ql-block"> 时光倒回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乘舟沿京杭运河南下。他渡过钱塘江到会稽,又沿曹娥江溯流而上,来到剡中登天台。然后李白又从剡中出发前往天台山,登上华顶峰,作《天台晓望》:</p><p class="ql-block">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p><p class="ql-block">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p><p class="ql-block">凭高远登览,直下见溟渤。</p><p class="ql-block">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p><p class="ql-block">风潮争汹涌,神怪何翕忽。</p><p class="ql-block">观奇迹无倪,好道心不歇。</p><p class="ql-block">攀条摘朱实,服药炼金骨。</p><p class="ql-block">安得生羽翰?千秋卧蓬阙。</p> <p class="ql-block">天台山之所以名重天下,关键在于拥有天台宗祖庭国清寺和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桐柏宫,原名桐柏观、桐柏崇道观,初创于西周,发展于三国,兴盛在唐宋。二千年来,桐柏宫屡毁屡建,也与数代皇家结下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桐柏宫位于县城西北的桐柏山,“高居群峰之上,俯临千仞之余“,最居形胜。此地“九峰环抱,碧溪前流,连山峨峨,四野皆碧,茂树郁郁,四时恒青,大岩之前,横岭之上,双峰如阙,中天豁开,长涧南泻,诸泉合漱,一道瀑布,百丈洒流,望之雪霏,听之风起”。南宋以来,张紫阳真人等五位祖师,弘扬妙道,天下人从之者颇众,道风大振,成为中国道教南宗祖庭。</p> <p class="ql-block">据有关典籍记载,桐柏宫建造时间比国清寺足足早了360年。</p><p class="ql-block"> 最初,三国吴赤乌元年(238),高道葛玄来此炼丹,建法轮院,唐景云二年(711),睿宗下诏在法轮院墟址上建立桐柏观,五代后梁开平间(907-910),桐柏观升为宫。道学大家陶弘景、司马承祯都曾在此隐居过,道缘之深,世间罕见。至北宋年间,天台人张伯端流放岭南时,偶遇真人刘海蟾得授真诀,后作《悟真篇》传世,因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与王重阳创立的北宗遥相呼应。</p><p class="ql-block"> 其鼎盛时期为唐代和宋代。那时,楼台争耸的宫观有三十六处,有千僧万道的规模。到最盛时期,仅桐柏道观一个宫就"接客可容千众"。它不但有接待一般香客的馆舍,甚至还有接高官甚至皇帝的元命殿。整个宫观,穹楼杰阁之雄丽,云窗雾阁之高下,皆隐约于乔林翠霭之中,崇饰像丽无以加矣。壮丽无比。</p> <p class="ql-block">在桐柏宫周围,以前还有福圣观、鸣鹤观等道观。自葛玄以后,许多高道,如葛洪、陶弘景、司马承祯、吕洞宾、徐灵府、杜光庭、张伯端、白玉蟾等到此修炼。吕洞宾有诗写道:</p><p class="ql-block">青蛇绕地月徘徊,</p><p class="ql-block">夜静云闲鹤未回。</p><p class="ql-block">欲度有缘人换骨,</p><p class="ql-block">暂留踪迹在天台。</p> <p class="ql-block">重建的桐柏宫</p><p class="ql-block"> 现在看到的是重建的桐柏宮。1973年,桐柏水库建成蓄水,桐柏宫址沉于水底,撤出的部分建筑和文物及道士移往鸣鹤观,也就是现在天台人叫作“老桐柏宫”的道观。</p> <p class="ql-block">重建后的桐柏宫新址,位于旧址北面一处风水极佳之地。此处三面靠山,一面临水,南边开阔平坦,一片水面,东边山峰高于西边山势,北边为小瀛洲山。从小瀛洲山顶向北瞭望,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山峰九重,故此地符合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格局。</p> <p class="ql-block">新建的桐柏宫,特色之处:一是在灵官殿正门外两侧,两只石狮子高大威猛,与一般祠庙的狮子不同的是,它们都脚踩阴阳八卦球。</p><p class="ql-block"> 二是紫阳殿,殿内供奉着紫阳真人张伯端。张伯端像高约五米,周径二三米,由一整块花梨木雕成。据说这块木头重约27吨。张伯端像庄严大气,栩栩如生,左手握着《悟真篇》,右手拈着一颗内丹。自唐宋以来,道教分为南北两宗,天台人张伯端是道教南宗的创始人,倡言性命双修、道禅融合。张伯端的《悟真篇》是道教内丹学名著,用诗歌形式阐述了内丹宗旨及炼功方法。</p><p class="ql-block"> 在紫阳殿的两侧墙上,挂着与道教有关的书画,内容大多取材于《道德经》等经典。</p> <p class="ql-block">游览桐柏宫后爬坡12km到天台山石梁镇后下山12km到国清寺。</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p><p class="ql-block">天台千年古刹,天台宗的祖寺。</p><p class="ql-block"> 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南宋列为“江南十刹”之一,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全寺总面积7.3万平方米,由南而北依次为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殿;还有放生池、钟鼓楼、聚贤堂、方丈楼、三圣殿、妙法堂(上为藏经楼);伽蓝殿、罗汉堂、文物室等,构成一个拥有2万多平方米、8000余间房屋的古建筑群。寺宇依山就势,层层递高,既有佛教建筑严整对称的特点,又给人以灵活自如之感。</p> <p class="ql-block">与其他名刹相比,国清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更具有地方特色。</p><p class="ql-block">从自然景观来看,国内大部分古刹均选址于三面环山的谷地,而国清寺却坐落于四面环山的“五峰层叠郁苕绕,双涧回环锁佛寮”世外桃源式的地理环境之中。</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的山门与其它地方的寺门都不同。</p><p class="ql-block"> 在河的对面首先看到的是“隋代古刹”一照壁,过桥后正面没有看到寺门,要向东走数步,方见古刹山门。国清寺山门一反常规,不象其他寺庙一样面南而坐,具有正规的建筑轴线,严格的布局,但在山门处理上,却陡然转过九十度。国清寺坐北朝南,而进寺的门不朝南却朝东而开。这种处理方法并不是因地形之故所使然,而是完全出于匠心独运。因为这样一变化,便给古寺增添了无限生趣。</p><p class="ql-block">进山门转直弯,甬道两旁浓荫蔽日,修竹夹道,平添了深幽神秘的气氛。进弥勒殿,国清奇观“到眼宛如展画屏”。这就是国清寺匠心独运的建筑布局的“起、承、转、合”。</p> <p class="ql-block"> 国清寺内景色清幽,隐入深山闻鸟鸣,身处寺中,确有世外桃源之感。你在闲暇之余,不妨至寺中清心养性,沉淀心灵,修禅悟道,洗涤尘埃。</p><p class="ql-block"> 国清寺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刹。孟浩然、李白、贾岛、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洪适、郭沫若、邓拓、赵朴初等文人雅士均留下不朽名篇。</p><p class="ql-block"> 纪念唐代著名诗僧寒山、拾得、丰干的“三贤堂”,重13吨的明代释迦牟尼青铜像,18尊元代所雕的楠木罗汉,王羲之、柳公权、黄庭坚、米芾、朱熹的摩崖手迹,寺外有纪念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为编制《大衍历》至国清寺求算学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碑及“一行禅师之塔”等。</p><p class="ql-block"> 更主要的是陈隋之际,智者大师(538-597年)在天台山创立了中国汉化佛教第一宗——天台宗。唐贞元年间,日本高僧最澄至国清寺求法,回国后在京都比睿山创建了日本天台宗。11世纪,高丽僧人义天至国清寺求法,又将天台宗传入朝鲜半岛。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国清寺已成为名扬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走进国清寺正门,迎面可以看到两只雕刻地惟妙惟肖的威武石狮子,一头母狮一头雄狮,据说是“母狮戏小狮,公狮踩绣球”。此对石狮,原为中国故宫博物院所有,后放置于国清寺内。石狮子猛一看,完全相同,但细看之下,方能发现其微妙之处。一狮手下轻抚小狮,充溢母爱,为母狮。另一狮手握滚球,运筹帷幄于一身,为公狮。雕刻技艺,实为一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隋梅:</p><p class="ql-block"> 天台山国清寺千年隋梅相传为国清寺第一任住持灌顶禅师亲手栽植,距今已有 1300余年的树龄,树杆老似龙爪,但仍枝繁。 国清寺千年隋梅与湖北沙市章华寺内的楚梅、湖北黄梅县江心古寺遗址处的晋梅、浙江余杭县大明堂院内的唐梅、浙江超山极慈寺前的宋梅并称为我国五大古梅。每到大雪纷飞之际,暗香浮动,游人在梅亭小憩鉴赏,倍感清新。千年隋梅成为国清寺一宝。</p><p class="ql-block"> 邓拓对国清寺千年隋梅有《题梅》诗一首,曰:</p><p class="ql-block">“剪取东风第一枝,半帘疏影坐题诗。</p><p class="ql-block">不须胭粉添颜色,犹忆天台相见时。”</p> <p class="ql-block">廊沿:</p><p class="ql-block"> 天台山国清寺坐北朝南,由数十个大小不同、风格各异的院落和建筑群组成。近2000米廊沿贯穿全寺,通道廊沿有挑檐廊、连檐柱廊、重檐柱廓、双层柱廊、单层柱廊、双层双檐廊等,集中了中国古代建筑中各种廊沿形式。廊沿互应,禅门重重,高低错落,明暗相间,是国清寺建筑的鲜明特色,实为中国古建筑的瑰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隋塔:</p><p class="ql-block"> 天台山国清寺重要景点之一隋塔。位于寺东南的山坡上,该塔建于1300年前的隋代故称隋塔。塔高59.3米,塔身黄褐色,六面九级,空心,虽然外表已经显得非常破旧。但从塔脚四周砖壁上雕刻的佛像,依然能感到栩栩如生的隋塔在当年是多么如此的精美。千年隋代古塔在历史年轮的蚕食下,显露出了岁月的沧桑。历经千年,古塔依旧能屹立不动,据说与造塔的技术和材料有极大的关系。当时古人采用了当地的粘土拌和食用的糯米粉汁,搅拌均匀,将塔砖紧密相砌,砖砖之间都用粘土和糯米汁填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千年的岁月已流淌而去,当年追慕先贤的诗人们可能未曾想到,曾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他们又再度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而浙东的山河不仅哺育了一方百姓,也为中国奉献出了一条光芒万丈的唐诗之路。</p> <p class="ql-block">如果把浙东唐诗之路比作一张锦绣屏风,天台无疑是最迤逦的那一幅。从山水神秀的天台山到深幽空灵的古刹,这座小城,总有着太多天然的魅力元素让人无法抗拒。</p><p class="ql-block"> 天台是唐诗之路的终点,一路走来,几无一处让人能感受到纯净寥廓的天地,直至在走近国清寺的时候。国清寺如同一个隐士,匿藏在山林中,避开世间的纷扰喧嚣,遗世独立。</p> <p class="ql-block">在游览国清寺后,结束了我这次的骑游主题,往临海开始返回。</p><p class="ql-block"> 临海也是座历经岁月淘洗,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丰满的古城。临海有如一颗沧海遗珠,静静散发着江南古城独有的古朴韵味并浓郁的市井气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循诗仙足迹,游皖浙诗路D14(2021.1.4):临海市-55-仙居县-25-皤滩古镇(神仙居景区)-75-永康。</p><p class="ql-block"> 早7点从临海市区出发,经仙居县城、仙居皤滩古镇(本想进去看看,到那说要买票?买票谁去看那破房子),此时已下午1点半,距今天的目的地还有75km,还不知道路况如何!走哪是那吧。结果是骑了20km起伏路后(已下午2点半)就开始爬坡,两个多小时到山口,此时已5点,而距永康有30多公里,没办法夜骑呗,好在有部分下坡,晚7点到永康住下。骑行148km,总里程1337km。</p><p class="ql-block">这次跟着诗仙太白走皖浙,昨天(2021.1.3)天台山,结束诗路行。因天气变化赶紧返回,所以今天只赶路,途中也确实没有什么景色。</p><p class="ql-block"> D15(2021.1.5):永康-52-金华市-86-衢州市。骑行106km(今天骑行133km,行者记录106km?),总里程1443km。早晨起来看天气预报没有☔️,永康市到金华市还好,刚出金华市区就开始下雨直到衢州市,只好早早的住下。明天还有75km,中午可以到家。</p><p class="ql-block"> D16(2021.1.6):衢州市到玉山,骑行80km,总里程1520km,安全到家!</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 “人生得意须尽欢,使金樽空对月…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p><p class="ql-block"> ——李白《将进酒》</p><p class="ql-block"> 从安徽皖南到浙江浙东,这是一条山水长廊,又是一条文化之路......感谢在李白及之前的魏晋先贤们,选择了这里,开启了这场延绵千年的文化创造! </p><p class="ql-block"> 我的2020~2021跨年诗书骑行之旅顺利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