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甘 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洮云陇草都行尽,路到兰州是极边。谁信西行从此始,一重天外一重天”。描述甘肃的诗词中,</span>明代王祎的《兰州》虽生僻,但又尽窥世人对甘肃偏远临边、贫瘠苦甲的印象。作为甘肃人,非常乐意聊聊比较真实、更全面的甘肃以及甘肃文化...</p> <p class="ql-block"> <b>“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胡子里长满故事,憨笑中埋着乡音...”</b>,每每听到《父老乡亲》的歌声,都会直抵心底、倍感亲切,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都会忆起“仿佛就在昨天”的老家往事、童年趣事和乡间轶事,<b>乡愁乡情是热炕上焐热的那种温暖,是油灯下流泪的那种思念...</b></p><p class="ql-block"> 我记忆中儿时的甘肃(张掖),“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b style="font-size: 20px;">春天</b>,苜蓿芽还未破土,春风乍起,田地上早已到处是生产队春耕的邻里乡亲,帮不上什么忙的我们,拿个小缸子、瓷碗或小盆盆,成群结队跑向苜蓿地,小伙伴们抢着挑苜蓿芽,在春风里贪玩,过家家、弹盒盖、滚铁环、斗鸡,常常忘了回家吃饭,或是损坏了生产队的物件被父母骂,甚至还会挨顿打;<b style="font-size: 20px;">夏天</b>,故乡是最舒服的了,门前的水渠里总是流淌着清澈的水,从不干涸,高大的白杨树枝繁叶茂,处处是乘凉的好去处,麦子长高了,到处绿油油的,每到中午最热的时候,小伙伴们都会不约而同的来到老地方,脱得光溜溜的,在渠水里洗澡、避暑和玩耍,相互追逐,无忧无虑,那是真正的开心和快乐;<b style="font-size: 20px;">秋天</b>,夏收结束,已看不到金色的麦浪,但一块块轻纱帐,一片片集体垂下头的向日葵,还有大白菜,结结实实地躺满了地,胡麻、高粱和谷子,高高低低、纵横交错又错落有致,把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田野,衬托的像画儿一样美。最让小伙伴们垂涎的莫过于生产队的几个果园了,杏子早没了,但梨和苹果正当时,眼馋了,几个小伙伴就相约翻墙头偷果子吃,每每都能得逞。放牛、马,还有骡子时,悄悄地从地里刨几个土豆,掰几个玉米棒子,找个干涸的小沟渠,点一堆火,把土豆和带皮的玉米埋进去,足够几个小伙伴们美餐一顿了,那滋味,回味悠长,几十年后仍能清晰记得当时滋味;<b style="font-size: 20px;">冬天</b>,记忆里总是冰天雪地的,但冬天印象里最深的还是过年,那是童年记忆里最甜蜜的回忆,儿时快乐记忆大都与过年有关,裁纸、磨墨、写对子,清屋扫雪贴门神,盼着穿新衣,盼着吃卤肉和糖果,盼着磕头挣压岁钱,那有限的几挂鞭炮,拴在大树上的秋千是过年时才会有的,踩高翘、闹社火的热闹也是过年才能等一回的,现在的记忆里满满都是那时快乐而美好的东西,那碗欲罢不能、令人梦萦魂牵的家常臊子面,其实就是家乡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离开家乡这么多年了,渐渐地深知,这就是浓浓的乡恋、忘也忘不了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生于甘肃,长在陇原,贫与富,都是家乡,好与坏,皆为故土。童年在此,青春在此、爹娘与亲人在此,人生最美丽的记忆、最真情的牵绊都在此,《甘肃老家》是世间最撩动甘肃人心弦的歌曲,甘肃故土是甘肃人生生不息、藏根脉、承乡愁的地方。在这儿便熟悉亲切、心安踏实,走出去则乡愁裹履、梦萦魂牵...越是天增岁月,就越是乡情绵长,故有了这篇思磨已久、长存于心的分享陇原文化的美篇小品...</p> <p class="ql-block"> 先了解 一下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b>2013年2月3日,</b>是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自古就有“瘠苦甲天下”之称的甘肃省定西市,考察甘肃百姓期盼了半个多世纪的圆梦工程——引洮供水工程工地,并走进马铃薯原种智能温室,深入偏远山村困难户家,看望慰问乡亲们,给乡亲们送上蛇年新春祝福。当习近平来到海拔2440米的甘肃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看望老党员马岗时,同村民共商脱贫之计。他说,40多年前我在陕北生活也很苦,老乡说“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现在那儿条件改善了。党和政府会关心和帮助大家,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p><p class="ql-block"> 6年后,<b>2019年8月19日至22日,</b>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再次考察甘肃,先后来到酒泉、嘉峪关、张掖、武威、兰州等地,深入敦煌莫高窟、嘉峪关关城等文物保护单位,高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等红色革命纪念馆,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小学、山丹培黎学校,山丹军马场、古浪八步沙等草场林场,黄河水利及防洪工程,读者集团等文化企业等,就经济社会发展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情况进行考察调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敦煌文化作了重要论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习近平指出:“<b>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文化的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习近平强调:“<b>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聊甘肃文化前,先来聊聊关于文化的话题。</p><p class="ql-block"> <b>“文化”</b>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不仅有广、狭义之分,且不同领域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定义。<b>社会学学者认为</b>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实践中进行创造所形成的社会产物,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b>哲学学者认为</b>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个体或群体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被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文化的沉淀是历史,历史的流动是文化;文化死了是历史,历史活了是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纽带、引领前进的旗帜,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文明进步的标志。</span><b style="font-size: 18px;">文化是国家的根、民族的魂。</b><span style="font-size: 18px;">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是我们民族自信的重要来源,</span><b style="font-size: 18px;">坚定“四个自信”,特别是坚定文化自信,是甘肃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时代篇章的发展之本、成事之基、建设之要。</b></p> <p class="ql-block"> <b>广义的文化</b>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就载体和表现形式而言,<b>狭义的文化</b>是语言和文字的总和,是人类在不断识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中,在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并获得人们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符号与声音的体系总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国人对文化的论述比西方人要早得多,《周易》中有所谓<b>“关乎天文以观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b>,这是中国人论述“文化”之始,但其中“文化”一词尚未联结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近代以后,特别是西学进入中国以后,随着时间的演变和空间的差异,<b>“文化”</b>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各类学者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当代中国学者将文化分为以下四个层次:</span><b style="font-size: 18px;">一是</b><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人类文明,认为史前先民的历史遗存就是文化,如山顶洞人、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span><b style="font-size: 18px;">二是</b><span style="font-size: 18px;">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span><b style="font-size: 18px;">三是</b><span style="font-size: 18px;">社会价值观念,如道德品性、人生追求、社会风俗、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实践能力以及文化表现形式等;</span><b style="font-size: 18px;">四是</b><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基本的、简单的一般知识,这时初级的文化信息。在这四个层次中,社会价值观念及习惯性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文化的核心层面,其他则是文化的外形。</span></p> <p class="ql-block"> 我理解,<b>对个人而言,</b>文化是治愚之本、进德之基、成事之要、发展之梯和成功之源;文化可以<b>凝聚人心、提振底气、培育品质、砥砺精神</b>。网上有一个比较流传的说法,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即:<b>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和为别人着想的善良</b>。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让人拥有四样东西,即:<b>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里的善良、融进血里的骨气和刻进生命的坚强。</b>这就是文化强大的教化功能和非凡的滋养意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b style="font-size: 18px;">对一个地域和城市而言</b><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文化体现着地域和城市的形象与品位,文化是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也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推动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b style="font-size: 18px;">对国家、民族和人类而言</b><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文化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传承功能、整合功能和秩序功能,是</span><b style="font-size: 18px;">文明传承之道、创新发展之途、政党巩固之本、国家兴衰之魂、民族强盛之本和人类进步之源。</b><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比如,中国人民历来薪火相传着“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梦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这样伟大的天下情怀,才滋养并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和”文化,“和”文化蕴含了深刻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和人心和善的道德观。</span></p> <p class="ql-block"> <b>地域文化</b>也称区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影响人们的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内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与地理环境的有机融合,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和独特性。地域文化是以地域为基础,以历史为主线,以景物为载体,以现实为表象,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传承导向作用的人文精神。地域文化的内涵主要集中反映在方言,饮食,婚丧礼俗、民风民俗、节庆活动,民间信仰和民居等主要方面。</p><p class="ql-block">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在中华大地上,不同的的地域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资源风水、民俗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情况,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不同个性特质、各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不仅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b>甘肃文化就是灿烂丰富的中华文化星空中一颗耀眼夺目地域文化之星。</b></p> <p class="ql-block"> <b>欲聊文化,先知甘肃。</b>先来重点了解一下甘肃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甘肃简介</b></p><p class="ql-block"> <b>甘肃,简称“甘”或“陇”,</b>名始于11世纪,是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于西夏在其境分置十二监军司,甘肃为其一,1273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成立甘肃路总管府,1281年又正式成立“甘肃等处行中书省”,简称甘肃省,才有了“甘肃省”的诞生,因而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省会兰州市。地理位置“座中七联”,东通陕西,西达新疆,南瞰四川、青海,北扼宁夏、内蒙古,西北端与蒙古接壤。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总面积42.58万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 甘肃地形呈狭长状,地貌复杂多样,拥有世界上除海洋以外的所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四周群山峻岭环抱,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甘肃地处黄土、青藏和内蒙古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气候类型从南向北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四大类型。</p><p class="ql-block"> 截至2019年末,甘肃省下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17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57个县、7个自治县,常住人口2647.43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718.3亿元。</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历史文化</b></p><p class="ql-block"> 甘肃历史跨越八千余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医药学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河岳根源、羲轩桑梓”。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在甘肃。西王母降凡于泾川县回中山。周人崛起于庆阳,秦人肇基于天水、陇南。天下李氏的根在陇西。</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建制沿革</b></p><p class="ql-block"> <b>先秦时期,</b>中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州、凉州,旧称“雍凉之地”。汉武帝元封五年<span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前106年)</span>,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除京师附近七郡外,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史称“十三刺史部”。十三个刺史部中,十一个采取了《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中的古州名,<b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十一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凉州、益州、幽州、并州)</b>,但改其中的梁州为益州,雍州为凉州。而凉州,正相当于今甘肃一带,因“地处西方,常寒凉也”而得名。又因为重要的地理位置,而被称赞为“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p><p class="ql-block"><b> 商代,</b>居于泾河、渭河流域尚处于氏族部落阶段的周朝的祖先周部落,改善耕作,开拓了中国最早的农业。周文王灭商以前,战败了西戎混夷,把境域扩展到密(今甘肃省灵台县)。这一时期,甘肃境内有羌方、共(今泾川县北)、密(今灵台县西)等方国部落。</p><p class="ql-block"> <b>西周时,</b>秦人的祖先在省境东部,即天水地区定居下来,开始了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缓慢过渡,而游牧生活仍占居主要的地位。<b>春秋时期,</b>周庄王九年(前688年),秦国在己被征服的邽戎、冀戎地区,设邽县(天水麦积区南)、冀县(今甘谷县),这是中国历史上建立最早的两个县。<b>战国时期,</b>秦国的疆域已达今甘肃的东南部。秦惠文王更元五年至更元十一年(前320至314年),秦国多次兵伐义渠,平定西部诸戎。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设置陇西郡。9年后,即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再建立北地郡。</p> <p class="ql-block"> <b>秦始皇二十六年</b>(前221年),秦一统天下,设置36郡,甘肃仍属于陇西郡和北地郡。</p><p class="ql-block"> <b>西汉元狩二年</b>(前121年),在陇西郡和北地郡基础上,增设武威郡和酒泉郡,统辖甘肃西北部。元鼎三年(前114年),增置天水郡、安定郡、武都郡。元鼎六年(前111年),分武威郡置张掖郡,析酒泉郡置敦煌郡。始元六年(前81年),从天水、陇西、张掖3郡各分出2个县建立金城郡。自此,甘肃共设置十个郡。<b>东汉时,</b>行政区划大体上是州、郡、县三级制,沿袭西汉建制,增设张掖属国和张掖居延属国两个少数民族管理区,隶属凉州。</p><p class="ql-block"> <b>三国时期</b>沿袭东汉建制。大部分地方属曹魏,南部的部分地区属蜀汉。西晋时期隶属凉州、秦州和雍州。从西晋末到十六国时期,跨境或在甘肃境内先后建立的割据政权有:后赵、前秦、后秦、前凉、西秦、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各占有约当今甘肃一部之地。<b>南北朝时期,</b>甘肃先后为北魏、西魏、北周的统治地区。这一时期,南北对峙,国家分裂,州县林立,政权更替频繁,行政建置混乱。北魏,甘肃境设置8个州、35个郡、91个县;北周,设22州、56郡、104县。</p><p class="ql-block"> <b>隋统一中国,裁并郡县。</b>省内共设16郡,76县。隋炀帝后期大乱,东突厥崛起达到“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强盛程度。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武威郡鹰扬府司马李轨举兵反隋,占领河西,建大凉国,定都姑臧,建元安乐,归附于东突厥</p><p class="ql-block"> <b>唐武德二年</b>(619年),李轨被李渊所灭。唐代改郡为道,省境分属关内道、陇右道和山南道,共辖22州。广德二年(764年),包括甘肃在内的河西、陇右被吐蕃占据。大中三年(849年),唐重占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大中五年(851年),汉人张议潮占据包括甘肃在内的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唐朝再次占据甘肃。<b>五代时期,</b>后梁占有甘肃之一部,后唐约有秦、阶、成、泾、原等州,后晋据有武州(今环县),后周有秦、阶、成州,前蜀占据甘肃的东南部 。</p> <p class="ql-block"> <b>北宋年间,</b>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p><p class="ql-block"> <b>元朝时期,</b>设甘肃等处行中书省,辖黄河以西七路二州,黄河以东地区为陕西兴远路。</p><p class="ql-block"> <b>明朝时期,</b>改省设司,省境属陕西布政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辖地大部继承元朝,按照明的定制,卫、所设于边境和要害地区,在边境重镇设行都指挥使司,每省设一都指挥使司。卫、所实行军屯,属军事机关,但后来在边境地区卫、所也兼理民政。</p><p class="ql-block"> <b>清朝时期,</b>设陕西右布政司,后改甘肃布政司,行政中心从巩昌(今陇西县)迁至兰州市,辖今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省区部分范围。光绪十年(1884年)分出新疆。</p><p class="ql-block"> <b>中华民国元年</b>(1912年)甘肃省境又划分为宁夏(原朔方)、西宁(原海东)、兰山、泾原(原陇东)、渭川(原陇南)、甘凉(原河西)、安肃(原边关)七道。辖今甘肃、内蒙古西部、青海北部和东部一些地方、外蒙古西南边、宁夏。<b>民国十六年</b>(1927年),撤道为省,民国十八年(1929年)分出青海和宁夏两省区。<b>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b>省境陇东地区属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和关中两分区。</p> <p class="ql-block"> <b>民国三十八年</b>(1949年)8月26日,成立甘肃行政公署,下辖酒泉、张掖、武威、兰州、定西、临夏、庆阳、天水、平凉、武都11个分区(专区、市)、73县(局)。甘肃行署隶属于西北军政委员会(后改为西北行政委员会,1954年撤销)。<b>1950年1月8日</b>,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辖今甘肃、内蒙古西部。<b>1954年,</b>根据内务部的通知,将撤销的宁夏省并入甘肃省。<b>1957年,</b>以民国十八年(1929年)的原宁夏省行政区域为基础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划3个专区(自治州)、19个县市归宁夏管辖。</p><p class="ql-block"> <b>1962年,</b>专区增加到13个,即兰州、白银、庆阳、平凉、天水、武都、定西、临洮、武威、张掖、酒泉、临夏、甘南。1965年,共有12个专区(自治州、市)、81个县,32个区公所、1559个人民公社,88个街道办事处。<b>1969年7月</b>,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分别划归甘肃省酒泉地区、武威地区管辖。<b>1979年7月</b>,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甘肃省酒泉地区额济纳旗、武威地区阿拉善右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p><p class="ql-block"> <b>1985年,</b>甘肃省共设14个行署(州、市),辖86县(自治县、市、区),至此,形成今甘肃省行政区域。</p><p class="ql-block"> <b>2004年,</b>甘肃省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86个县(市、区),此后,有个别县改市(区),再无大变。</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甘肃印象</b></p><p class="ql-block"> <b>丝绸之路,</b>一条有2000年历史的欧亚大陆通道,象征着古代文明的辉煌与梦想。甘肃,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长达1600余公里的景观长廊串起了河西四郡、嘉峪雄关、金城古渡、麦积烟云…</p><p class="ql-block"> <b>甘肃位于中国西北部,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上游。</b>多元历史文化,多类自然风光,多种民俗风情,使甘肃成为多彩的旅游天堂。走进甘肃,就是回归历史;走进甘肃,就是融入西部;走进甘肃,就是实现旅游梦想。</p><p class="ql-block"> <b>甘肃是一本历史教课书,汇聚了始祖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和红色革命等多元文化。</b>神奇的土地孕育了神奇的文明,发端于甘肃的敦煌学、简牍学、彩陶学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显学。甘肃境内较好保存的秦、汉、明三代长城长达3000余公里。甘肃是文物大省,文化大省,旅游资源大省,莫高壁画、嘉峪雄关、魏晋砖画,武威天马、西夏古碑、麦积雕塑、无一不是顶尖级国宝,代表着一个特殊时代的艺术顶峰。走进甘肃走廊,就是融入丝绸之路,就是踏进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长河。</p><p class="ql-block"> <b>甘肃是一座自然博物馆。</b>在42.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漠戈壁、森林草原、冰川雪峰、丹霞砂林、峡谷溶洞等各类景观千姿百态。河西走廊戈壁、绿洲相间分布,雪山巍峨,瀚海茫茫,边塞风光壮美神奇;甘南草原牧场广袤,牛羊肥壮;陇中高原千沟万壑,雄浑壮观;陇南山地峰峦叠翠,幽谷密布,大熊猫、金丝猴隐匿其间,一派南国风光。</p><p class="ql-block"> <b>甘肃是一个民族大观园。</b>有汉、回、藏、裕固、东乡、保安、土、满等45个民族,其中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是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甘肃各民族文化特色鲜明,民俗风情浓郁,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p><p class="ql-block"> <b>甘肃,丝绸之路上的景观长廊,一个可以使您触摸历史,品味文化,游历山水,感受风情,实现旅游梦想的旅游胜地。</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特色文化</b></p><p class="ql-block"> <b>一、河西走廊。</b>这里是甘肃著名的粮仓,也是昔日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和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肃南裕固族风情、肃北蒙古族风情、阿克塞风俗、天祝藏区风情交相辉映,民间筵悦、骆驼队等奇风异俗在这里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二、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市和陇南地区。</b><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里是山川锦绣、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称。唐玄奘在天水的传说,使佛公娇、万紫山、渗金寺等地,成为民俗旅游的主要景点。</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三、甘南、临夏。</b><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甘南、临夏两个自治州是藏、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的集聚地,有独具一格的民情和风俗。这里的宗教民俗活动,独特隆重,令人叹为观止。</span></p> <p class="ql-block"><b> 四、甘肃东部的庆阳、平凉地区。</b>这里是具有悠久革命历史的老区。境内除有众多的革命遗迹外,还有道家圣地崆峒山、王母宫山以及公刘庙、菩萨山等庙会,都成为民向文化的传播阵地,特别是唢呐、剪纸、社火、戏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b style="font-size: 18px;">五、敦煌文化—文化圣殿、人类敦煌。</b><span style="font-size: 18px;">敦煌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公元前111年设郡,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和枢纽城市,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享誉全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被誉为“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敦煌市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等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地,是佛教东渐进入中原的第一站,是世界三大宗教的融汇之地。敦煌是世界级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城市,不仅拥有丰厚独特的世界文化遗产,还拥有以“大漠奇观”著称于世的鸣沙山月牙泉等世界级自然奇观。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寺遗址,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较为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代表了公元4—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是两项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全部六项标准的文化遗存之一。20世纪初以来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以及悬泉置汉代简牍的考古发掘,由此发展出国际东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敦煌学,是世界公认的国际显学。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著名旅游胜地,是中国旅游的一张标志性名片。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在我国四大石窟中是开凿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有“人类文化珍藏”、“形象历史博物馆”、“世界画廊”之称。</span></p> <p class="ql-block"> <b>六、长城文化—边关防卫的古战场</b></p><p class="ql-block"><b>万里长城的西起点。</b>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嘉峪关时指出,“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革命先驱孙中山评论长城时说:“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参观了长城后惊叹:“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在几百年前,万里长城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约公元前7世纪楚国最早修筑长城,长城修筑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自信、团结统一精神的象征。“不到长城非好汉”,万里长城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旅游观光的胜地。</p><p class="ql-block"> 秦、汉、明三代修筑的长城都以甘肃为起点,象一条巨龙,穿越戈壁,翻山越岭,蜿蜒东行。甘肃境内保存的长城总计超过3600公里,占全国现存总量的60%以上,除阳关玉门关外,主要有“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关城、距嘉峪关关城2.5公里的官园、距嘉峪关关城20公里的横沟屯庄、金塔县汉长城、山丹县汉明长城、民勤县汉长城、永昌县汉明长城、景泰县明长城、临洮县秦长城、渭源县秦长城、通渭县秦长城、陇西县秦长城、岷县秦长城等遗址。举凡封建社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历史事件,北方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金戈铁马、逐鹿战场方面的军事斗争,都会反映在这些作为边关防卫要地的甘肃长城遗址上。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戍边士卒、骚人墨客、诗词名家,为甘肃省长城内外留下了不朽的边塞诗篇。唐代诗人李白的“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李硕的“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柳中庸的“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等名句,千载传诵不绝。今天,虽然烽火狼烟不再,但历史边关和烽燧墩台仍令人追思,正如王维《陇西行》诗中描绘:“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p><p class="ql-block"> 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嘉峪关(部分),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峪关关城景区,包括嘉峪关关城、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黑山峡等。嘉峪关关城两翼地势险要,南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是连绵起伏的黑山,被称作“河西第一隘口”。整个关城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五里一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现在的“第一雄关”城楼,建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14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整个建筑布局精良,气势雄浑,建筑精良,显示了古代边关将士的杰出军事才能和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嘉峪关关城是明代长城沿线九镇所辖千余个关隘中最雄险的一座,是长城沿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2座关隘之一,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得名“天下雄关”。“天下第一雄关”、“天下雄关”分别系陕甘总督左宗棠和肃州总兵李廷臣所书。如今登关楼远眺,长城似游龙浮动于浩瀚沙海,若断若续,忽隐忽现。天晴之日,或海市辰楼,或塞上风光,奇特景色,尽收眼底。沿戈壁滩南行,至讨赖河北岸陡壁边,与祁连雪峰隔河相望,就是明代长城西端第一个台墩起点——万里长城第一墩,由明代甘肃镇肃州兵备道李涵筑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在古代军事报警中起过重要作用。今天,游客参观茫茫戈壁上的万里长城第一墩,仍可凭吊苍凉冷穆的边关历史,遥想当年狼烟四起,鸣炮报警的肃杀之气,还可以欣赏讨赖河绝壁天险,寻捡大漠风雨奇石,领略戈壁的浩瀚风姿。悬壁长城是嘉峪关关城的左翼长城,位于嘉峪关关城北8公里处石关峡北侧的黑山坡上,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顺城墙顶拾级而上,平坦处如履平地,陡峻处如攀绝壁,有诗赞云:“万里长城万里长,叠嶂黑山暗壁悬”。黑山峡位于悬壁长城南侧150米,是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的真正交汇处。置身黑山峡中,可以领略原始荒蛮的自然风貌,感受黑山岩画的古老、多样和神秘。</p> <p class="ql-block"> <b>七、佛教文化—摄人心魄的佛国世界,绚丽多彩的石窟长廊。</b>唐朝时期,甘肃佛教文化进入鼎盛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佛教艺术从内容到艺术都有新的创造,达到了高峰。五代、宋、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在甘肃大发展,不少佛寺改宗为藏传佛教,重塑佛像或壁画重绘,加入密宗元素。</p><p class="ql-block"> 在甘肃境内的大量佛教窟龛,自河西向陇东, 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丝绸之路”甘肃黄金段的每一个重要节点上,把当时甘肃境内佛教文化的辉煌,表现得淋漓尽致。 据统计,甘肃境内丝绸之路沿线佛教石窟有70多处,除世界文化遗产<b>敦煌莫高窟</b>外,著名石窟主要有:<b>1、麦积山石窟。</b>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公元384—417年),以精美泥塑艺术著称于世,被誉为“东方艺术雕塑陈列馆”,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水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b>2、永靖炳林寺石窟。</b>世界文化遗产,创建于西秦建宏元年(公元420年),现存窟龛196个,造佛像近800身,壁画约900平方米,是保存有国内最早墨书纪年题记的石窟寺。<b>3、瓜州榆林窟。</b>被誉为“莫高窟姊妹窟”,开创于隋唐之前,现存完整壁画的洞窟42个,壁画5650平方米,塑像272身,壁画佛神像10826幅。<b>4、肃南马蹄寺石窟。</b>建于北凉,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现存窟龛70余个,各类塑(雕)像300余尊,壁画约450平方米,寺中有国内仅有的、古朴稚雅的大型浮雕飞天。<b>5、祁丰文殊寺石窟。</b>建于北凉时期(公元401—433年),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现存窟龛100多个,有些壁画内容可弥补敦煌莫高窟之不足。<b>6、武威天梯山石窟。</b>被誉为“中国石窟鼻祖”,创建于十六国北凉王沮渠蒙逊时(公元401—432年),现存3层,大小洞窟17处,雕像100多尊,壁画数百平方米,以及北魏、隋、唐、时期的汉、藏写经、初唐画像等珍贵文物。<b>7、武山水帘洞石窟。</b>建于十六国时的后秦,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拉稍寺那陡峭的崖上有一尊释迦牟尼像结痂趺坐于莲花台上,高达40余米,是中国最大的摩崖浮雕。<b>8、甘谷大像山石窟。</b>凿于北魏,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甘谷大佛释迦牟尼佛造于盛唐,为石胎泥塑,身高23.3米,腰宽10.4米。<b>9、庄浪云崖寺石窟。</b>始建于北魏,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因山崖悬空而得名。其他著名石窟还有:<b>瓜州县东千佛洞、武山县木梯寺石窟、泾川回山王母宫石窟、泾川南石窟寺、庆阳北石窟寺等。</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八、黄河文化—九曲黄河绕陇原,甘肃黄河风情之旅。</b>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全长5494公里,为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第五长流河。黄河之源为卡日曲,出自青海巴颜喀拉山脉各姿各雅山麓,冰封雪覆的高山中涌出的河水,清澈见底,潺潺有声;东流经四川入甘肃,上游穿行在高山峡谷之间,跌荡起伏,湍急回旋,水流依旧清冽;及至河口过宁夏入内蒙古,穿行陕西、山西、河南,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大增,水色乃呈深黄,由山东北部而入渤海,登高一望无垠的高原千万条沟壑如同黄土的巨龙,一齐拥入大河的怀抱。 黄河以她柔韧博大的胸怀哺育了黄河文明的先民,吸纳、融合了各地区的文明精华,形成了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等代表性文化,成为早期中华文明的主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脍炙人口的优美诗句,将黄河文明的大气磅礴,质朴与绝代风华,展现无遗。</p><p class="ql-block"> 黄河自青海东流,进入甘肃,在长达913公里的黄河干流甘肃段上,形成了黄河玛曲第一弯壮美奇观和刘家峡、八盘峡等高峡平湖。 在甘肃境内的黄河流域,诞生了灿烂辉煌的大地湾、马家窑等彩陶文化和黄河农耕文明。 游客沿着黄河甘肃段一路北上,可以欣赏河水清澈、溪流纵横、草场丰茂的黄河首曲美景; 感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情景再现;饱览高峡平湖、绝壁万仞的壮观景色,并体验独特的乡风民俗,探究中华民族文明之源。</p> <p class="ql-block"> <b>九、始祖文化—华夏文明之源,炎黄子孙之根。</b>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曾孕育了中国最古老的创世神话。三皇之首、人文始祖伏羲氏诞生在天水,在此演绎八卦、教化众生,开创中华文明的肇启时代;黄帝诞生在天水轩辕谷;西王母降凡于泾川回中山;周、秦、唐王朝的先祖由此创业兴邦;天下李氏的根在陇西。 <b>木有本而根深叶茂,水有源而源远流长。</b>追本溯源,华夏民族血脉相连。如今,甘肃东部的天水、平凉、庆阳和陇西已成为海内外华夏子孙探寻血脉渊源,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和考察观光游览的寻根朝觐圣地。</p> <p class="ql-block"> <b>十、民俗文化——走进陇原大地,体验特色风情。</b>甘肃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特色鲜明。目前,甘肃省已有甘肃花儿、甘南藏戏等2项民俗文化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54项民俗文化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最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有:<b>兰州市</b>的太平鼓、兰州鼓子、苦水高高跷、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b>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b>的松鸣岩花儿会、临夏砖雕、保安腰刀锻制、东乡擀毡技艺,<b>庆阳市</b>的道情皮影戏、香包刺绣,<b>甘南藏族自治州</b>的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德尔”、藏族民歌、史诗《格萨尔王传》演唱、舟曲多地舞、卓尼巴郎鼓舞,<b>定西市</b>岷县二郎山的花儿会、洮砚制作技艺,<b>天水市</b>的伏羲祭典、清水道教音乐、武山旋鼓舞、秦安小曲,<b>河西走廊各市、县</b>的河西宝卷、夜光杯雕、凉州贤孝、裕固族民歌、裕固族服饰、敦煌曲子戏、永昌万字灯会,<b>陇南市西和县与礼县</b>的七夕节(当地人叫“巧娘娘节”)、武都高山戏、文县傩舞“池哥昼”,<b>平凉市泾川县</b>的西王母信仰习俗、庄浪县抬阁等。这些民俗文化或以民族、地方特色浓郁见长,或以古老风俗本真性的存留而凸显其价值。</p><p class="ql-block"> <b>世界非遗甘肃花儿</b>,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甘肃临夏、定西、甘南等地区劳动人民表达对理想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热爱的一种民族音乐传唱形式,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也有合唱,特别是集体对唱颇具情趣,各由四五位歌手组成的对歌双方,相互间展开风趣、生动的“花儿”对唱,十分吸引人。集体对唱逐渐演变成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的、各民族自发举行的对歌、赛歌集会的“花儿会”,如<b>临夏州和政县“松鸣岩花儿会”、永靖县“炳灵寺花儿会”、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会”、定西市岷县“二郎山花儿会”</b>等。在这些“花儿会”中,影响最大、规模最大的是“<b>莲花山花儿会</b>”,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到初六,穿着艳丽服装的各族人民从四面八方接踵而来,登山会歌,常聚有数万人,整个花儿会包括拦路、对歌、敬酒、告别等程序,都是在优美的歌声中进行的,从山脚到山顶,从河边到树林,整座莲花山都回荡着悠扬高亢的花儿,被国内外专家誉为“民歌的海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甘肃临夏“中国花儿之乡”的称号。 <b>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甘南藏戏</b>,藏语称“南木特”,即“传记”之意。因在拉卜楞寺首次演出,又称“拉卜楞藏戏”。甘南藏戏的演唱,系说唱形式,具有表演细腻,韵白清晰,绘形绘色,唱腔时而高亢爽朗,时而低缓悲凉等特点,兼具京戏和藏戏之优。将歌舞表演和剧情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具特色的是“顺步”,即同一侧的臂和足同时朝着一个方向的动作身段,大量运用到各剧中大臣、仪仗队等人物步法表演中,其速度缓慢,动作优雅。剧目主要以民间、佛经、历史故事、古典小说为原本改编而成,具有故事完整、情节曲折、脉络清晰、联想丰富、比喻生动、语言朴实等特点,以及较强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很深的感染力,目前已发展到《达巴旦保》、《智美更登》、《召哇桑姆》、《诺桑王子》、《罗摩衍娜》、《阿德拉茂》、《赤松德赞》、《降魔》、《松赞干布》等9个剧目,形成了丰富完整的艺术表演手法。</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历史名城</b></p><p class="ql-block"> 甘肃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4座:<b>敦煌市、武威市、天水市、张掖市。</b>4座古城名称由来如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b>敦煌</b>:“敦”意思是“大”,“煌”意思是“盛”,就是盛大辉煌的意思,因其广开西域,故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武威</b>:意为彰显大汉军伍的武功军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b>天水:</b>来自“天河注水”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张掖</b>:意为“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也即张大汉之臂膀,断匈奴之腋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一、敦煌市</b></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敦煌市是甘肃省酒泉市代管县级市,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的交汇处。“敦煌”的词源为汉朝以前的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之汉译。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自汉武帝建郡以来,这里不仅是开拓疆土、经营西域的前哨阵地,更是古代华戎交汇的大都会,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敦煌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艺术宝库、两关遗存享誉中外,古道长城、烽燧驿站星罗棋布,雅丹地貌、名山神泉久负盛名。敦煌莫高窟,是我国和世界闻名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之一,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是融建筑、雕塑、壁画三者于一体立体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百科全书;汉长城玉门关、阳关边陲重关家喻户晓;著名景点还有鸣沙山,月牙泉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二、武威市</b></p><p class="ql-block"> 铜奔马(马踏飞燕)。武威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的东端。武威古称凉州,六朝时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唐初的大凉都曾在此建都,是五朝古都,历代王朝都曾在这里设郡置府。武威是汉武帝为彰显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武功军威”而命名,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重镇,是“丝绸之路”的要隘,一度成为北方的佛教中心。著名的凉州词、曲,西凉乐、西凉伎都在这里形成和发展。天梯山石窟被誉为“中国石窟鼻祖”,雷台汉墓出土了稀世珍宝"铜奔马",白塔寺见证了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明长城穿境而过,烽燧、驿、堡、寨等古遗址星罗棋布…张骞出使西域引进葡萄种子后,武威就开始种植酿酒,是历朝贡酒,是“中国葡萄酒故乡”。世界上唯一的白牦牛故乡在武威天祝县。武威著名景点还有文庙,天祝三峡等。</p> <p class="ql-block"> <b>三、天水市</b></p><p class="ql-block">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享有“羲皇故里”、“娲皇故里”、“轩辕故里”的殊荣,人文始祖伏羲女娲文化,新石器时代大地湾文化,战国时期马家塬文化,秦早期文化、汉晋时期佛教东传之后形成的麦积山石窟文化,三国街亭古战场文化等都是留存在这片土地上的重要文化遗产。天水地处陇山之西,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第一重镇,是西北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后形成茶马古道)的交汇点,多种文化交流融合。这里有国内唯一伏羲塑像的伏羲庙,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东方雕塑馆”的麦积山石窟,玉泉观、南廓寺等著名景点。</p> <p class="ql-block"> <b>四、张掖市</b></p><p class="ql-block"> 张掖以“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而得名,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张掖古称“甘州”,即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河西四郡之一,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中心,自古就有“塞上江南、金张掖、 桑麻之地、鱼米之乡”之美称。这里有1000多年前建造的亚洲最大室内卧佛张掖大佛寺,有1500多年前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室内坐佛山丹大佛寺,有1600年前开凿的马蹄寺石窟群,有汉代黑水国、北凉古都骆驼城等遗址,还有为历代皇家屯兵养马的山丹军马场是亚洲最大的军马场。张掖地貌集雪山冰川、森林草原、沙漠戈壁、河流湖泊、绿洲湿地等多元地貌聚于一域,其中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甘肃世遗</b></p><p class="ql-block"> “丝绸之路”横穿甘肃全境,甘肃省有<span style="font-size: 18px;">7处景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遗产,即:</span><b style="font-size: 18px;">莫高窟、嘉峪关、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b></p> <p class="ql-block"> <b>一、敦煌莫高窟。</b>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合称为中国四大石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二、嘉峪关长城。</b>因建于嘉峪山麓而得名的嘉峪关长城,位于嘉峪关市西南隅,建于1372年是明朝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关城平面呈梯形, 面积33500余平方米, 城墙总长733米,高11.7米。城楼东、西对称, 面阔三间,周围有廊, 三层歇山顶高17米,气势雄伟。关城四隅有角楼,,高两层,形如碉堡。登关楼远望,寨外风光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b style="font-size: 18px;">三、麦积山石窟。</b><span style="font-size: 18px;">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市,遗存包括佛教窟龛遗迹以及相关的佛寺和佛塔。窟龛群开凿于群山环抱的麦积山红砂岩独峰峭壁上,在西-南-东崖面上分层而建,横向分布范围约200米,纵向近20层洞窟、距地面10-80米,洞窟间以错落的栈道相连。现存有5-13世纪建造的198个佛教窟龛,7000余身泥塑造像,l000多平方米壁画遗存。麦积山石窟是甘肃及其周边地区仅次于敦煌莫高窟的大型石窟寺。是中国石窟遗产中西魏、北周石窟的代表窟群之一,也是中国佛教石窟群经云冈石窟汉化的进一步延续与发展。以其位居当时东西南北交通要冲的地理位置,麦积山石窟既受到中原北方云冈、龙门等主流石窟的影响,也受到南方和西方文化的熏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b style="font-size: 18px;">四、锁阳城遗址。</b><span style="font-size: 18px;">锁阳城遗址位于甘肃省瓜州县锁阳城镇,始建于汉代,是集古遗址、古河道、古寺院、古墓葬和古垦区等为一体的古文化遗存地,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汉、唐、西夏古城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b style="font-size: 18px;">五、玉门关遗址。</b><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玉门关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一名小方盘城,是长城西端重要关口。相传著名的“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代“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b style="font-size: 18px;">六、炳灵寺石窟。</b><span style="font-size: 18px;">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四十公里处的积石山大寺沟内,是公元4世纪至10世纪持续开凿于黄河岸边丝绸之路要道上的现存最早纪年题记佛教石窟寺,现存石雕泥塑造像800余尊,窟龛216个,浮雕佛塔56座,壁画约1000平方米,是我国石雕艺术延续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b style="font-size: 18px;">七、悬泉置遗址。</b><span style="font-size: 18px;">悬泉置遗址位于河西走廊西部敦煌与瓜州两市县交界处,地处祁连山支脉火焰山北麓的戈壁坡地,南通悬泉谷悬泉水。悬泉置是汉代交通体系中设于河西地区的驿置机构之一,其主要功能是传递各种邮件和信息,迎送过往使者、官吏、公务人员和外国宾客。</span></p> <p class="ql-block"><b> 吃货眼中的甘肃</b></p> <p class="ql-block"><b> 甘肃人眼中的甘肃</b></p> <p class="ql-block"><b> 驴友眼中的甘肃</b></p> <p class="ql-block"> 甘肃的历史文化虽然浩如烟海,但最独具特色的主要是三大特征:</p> <p class="ql-block"> <b>一是时空上,古老悠久。</b>东西三千里,上下八千年。是对甘肃文化在空间上、时间上最准确的诠释、最简炼的总结。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曾说:<b>“中国历史文化早期的一系列核心疑问和谜团,恐怕都不得不求解于甘肃</b>”。也从一定意义印证了甘肃历史文化古老悠久的特征。古老悠久主要体现在“<b>六地</b>”上:</p><p class="ql-block"> <b>(一)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b>比如甘肃天水秦安据今约8000年的大地湾文化,就是明证,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轩辕黄帝也都出于甘肃。</p><p class="ql-block"> <b>(二)追寻人文始祖的寻根地。</b>“三皇五帝”首推伏羲就是重要标志,据考证,"炎黄”子孙中的轩辕氏黄帝就出生在甘肃天水市清水县境内。</p><p class="ql-block"> <b>(三)周人秦人定鼎中原的崛起地。</b><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先祖后稷、不窋、公刘在陇东教民稼穑耕作,开启了早期农耕文化的先河,史称“周道之兴自此始”。秦人先祖因在陇地为周天子牧马之功而受分封,奠定了秦人、秦族、秦国、秦朝的稳固根基</span></p><p class="ql-block"><b> (四)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本地。</b>甘肃的历史遗存、遗址、遗迹遍布东西三千里,有大地湾文化(8000年)、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马厂文化等,还有<span style="font-size: 18px;">7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遗产,即:莫高窟、嘉峪关、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和锁阳城遗址等,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本。</span></p><p class="ql-block"><b> (五)多元宗教文化的早期传播流行地。</b>无论是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还是沃教、道教,以及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等九流这些多元化的宗教文化,早期都在甘肃传播流行,比如,古印度高僧鸠摩罗什在甘肃传教达十余年之久,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也印证了甘肃是世界四大文明体系唯一交汇融合之地...</p><p class="ql-block"><b> (六)李氏祖根的所在地。</b>陇西是世界李氏的祖根。</p> <p class="ql-block"> <b>二是内涵上,厚重独特。</b>文化浩如烟海,人杰灿若星辰。是对甘肃文化在厚重、独特方面的大胆定位与自信表达。厚重独特主要体现在“<b>四先</b>”上:</p><p class="ql-block"> <b>(一)先河。</b>突出的有6大先河:</p><p class="ql-block"> <b>1、新石器时代文明之先河。</b>建国以来,先后在甘肃镇原县姜家湾、寺沟口、黑土梁,庆阳县巨家塬,环县楼房子和刘家岔处,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早期人类用火的遗迹。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己发现的有1000处,其中著名的有受仰韶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以洮河、大夏河和湟水中下游为中心,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的齐家文化;还有晚于齐家文化,发现己有铜器,己经进入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早期的辛店、寺洼和卡窑文化。天水秦安的大地湾遗址,距今约8000年,涵盖了从老观台文化到齐家文化所有石器时代的文化类型,在已发掘的遗址中发现了<b>“十项之最”——①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②最早的彩陶、③最早的雕塑、④汉字最早的雏形、⑤最早的宫殿式建筑(F901)、⑥最早的“混凝土”地面、⑦最早的人造轻骨料、⑧最早的消防实例、⑨最早的度量衡与十进制、⑩最早的绘画</b>……</p><p class="ql-block"> <b>2、中华医学之先河。庆阳人歧伯的《黄帝内经》</b>以《易学》哲学思想统领全书,阐明了阴阳五运六气说和脏腑经络说,包括了人的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药物学以及治疗原则最经典的医学典籍,其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生物、农艺、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是中国首部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中医典籍,开启了中医历史先河,庆阳因此被誉为“歧黄故里”。</p><p class="ql-block"> <b>3、中国针灸学之先河。</b>出生灵台的皇甫谧是中华“针灸鼻祖”,其所著的《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p><p class="ql-block"> <b>4、华夏农耕文化之先河。</b><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先祖后稷、不窋、公刘在陇东教民稼穑耕作,开启了早期农耕文化的先河,史称“周道之兴自此始”。</span></p><p class="ql-block"> <b>5、世界博览会之先河。</b>万国博览会遗址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焉支山,《资治通鉴》对此盛会记载:“其蛮夷陪列者,二十余国”。盛会持续了6天,西域27国的使臣向隋炀帝献上西域数千里版图,隋炀帝非常高兴,当即颁诏下旨,郑重宣布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隋炀帝在焉支山举办的万国博览会,开了世界博览会之先河,是当今世博会、博览会的雏形。</p><p class="ql-block"> <b>6、世界皇家马场先河。</b>山丹军马场是当前世界最大和历史最悠久的马场。公元前121年由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始创,距今2130多年,面积2195平方公里(比两个香港特区稍大),在苏联顿河马场解体后,山丹马场占据了世界第一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b> (二)先祖。</b>有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轩辕黄帝;周人(发祥于庆阳)秦人(肇基于天水、陇南)先祖;李氏(陇西)先祖;中华医学先祖歧伯(庆阳);中华针灸先祖皇甫谧(灵台)等。</p> <p class="ql-block"><b> (三)先贤。</b>甘肃的杰出人物灿若星辰,在全世界、全国有影响的有1400余人,除了人文始祖伏羲、女娲、轩辕黄帝,周秦先祖,李氏先祖,歧伯外,还有:<b>如</b>李广、赵充国、姜维、庞德、吴玠那样忠心耿耿、驰骋沙场的战将;<b>如</b>皇甫谧、牛弘、邢澍、张澍那样学识广博、著述丰硕的学者;<b>如</b>窦融、张义潮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功臣;<b>如</b>李白、李益、李贺、李梦阳等杰出的诗家,众彩纷呈,各具千秋。</p><p class="ql-block"> <b>还有</b>“崆峒问道”的广成子,“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的伯夷叔齐,道家先祖老子,以及“列孔子72贤的陇上儒学三贤”的秦祖、壤驷赤、石作蜀,东汉时全国一流的思想家王府,著名书法家草圣张芝,五凉文化的杰出代表郭瑀等等。</p> <p class="ql-block"><b> (四)先烈。</b>甘肃的红色基因和革命传统薪火相传,无数先烈先辈在东西三千里的陇原大地上抛头颅、洒热血,引领和导引中国革命的熊熊烈火在甘肃由星星之火不断燎原...</p><p class="ql-block"> 甘肃为中国革命做的最大贡献和在中国革命的地位作用,最核心的就是“<b>两点一存</b>”。“<b>两点</b>”是指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长征中的党中央和各路红军提供了落脚点,在中国革命重要转折关头发挥了扭转乾坤的作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是红军三大主力开赴抗日前线的起点,也是中国革命走向全面胜利的出发点。“<b>一存</b>”是指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是西北红军的摇篮。</p><p class="ql-block"> 红军长征两年多,有一年多在甘肃,时间最长。红军足迹遍布甘肃14个市州86个县区中的12个市州52个县区,范围最广。</p><p class="ql-block"> 长征中,党和中央红军一系列定方向、定路线的重要会议和重大文件均在甘肃召开和起草,<b>俄界会议</b>危急时刻定乾坤,为红军长征战略转移指明了前进方向;<b>榜罗镇会议</b>彻底结束了红军长征长期没有落脚点而四处转战的局面;<b>哈达铺</b>是红军长征的加油站,<b>会宁县</b>为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地。另外,红西路军转战河西、英勇奋战,做出了重大的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贡献。建国后,石油摇篮玉门走出了以铁人<b>王进喜</b>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石油人,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b>我的爷爷张经国,</b>就是一位红西路军流落战士,16岁从安徽金寨当上红小鬼,成为红四方面军30军的一名传令兵,历经鄂豫皖根据地四次反围剿、长征,作为红30军炮兵团的一名排长随红西路军征战河西走廊时,在肃南康隆寺一战中,身中3枪负重伤,流落民间,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先辈中普通的一员,即使靠讨饭、当伙计谋生时,也始终隐姓埋名,不暴露身份,解放后,即使在牛棚、林场受不公正劳动改造时,仍坚信党和军队,珍惜红军身份,不屈服,不妥协,一身正气,身上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先辈们所共有的铮铮铁骨和坚硬脊梁...</p> <p class="ql-block"> <b>三是形态上,多元浩繁。</b>道则人勤文丰,器则地绝物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丰盈、器华绝是对甘肃文化多元丰富、浩翰繁盛特征的突出表述和集中阐结。多元浩繁主要体现在<b>5个</b>方面:</p><p class="ql-block"> <b>(一)地形地貌多元。</b>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山地和高原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复杂的地貌形态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地、北山山地。</p><p class="ql-block"><b> (二)物种物象多元。</b>仅动物,甘肃省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05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31种(哺乳类有18种,鸟类有13种);二级保护动物74种(哺乳类有24种,鸟类有48种,两栖类2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陇南),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甘肃普氏野马(河西),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甘肃雪豹(祁连山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甘肃动物藏羚羊(甘南),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斑尾榛鸡,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骆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甘肃蓝马鸡,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甘肃省省鸟“红腹锦鸡”,还有盘羊、高鼻羚羊、扭角羚、白唇鹿、野驴、野牦牛、岩羊、藏原羚、哦喉羚等珍稀动物。</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 <b>(三)文明文化多元。</b>“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甘肃文化总体以丝路文化为主,可概括为敦煌文化、长城文化、佛教文化、黄河文化、始祖文化、中医药养生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9大类。</p><p class="ql-block"> <b>(四)生产生活多元。</b>与很多人对甘肃的印象停留在“偏远的西部省份”不同,甘肃是中国最多元、最包罗万象的省份,“愈多元愈美丽”。陇东、陇中黄土高原与周朝,陇南山地与秦朝,河西走廊与汉唐,甘南高原与元清,每一区域均由地理与历史共同织就。三大自然区划、四大温度带、五大植被区划、五大动物区划在这里交会,丰富地貌在这里共存,不同生产生活方式在这里融合,环境与人类一起创造了多元的甘肃。</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b style="font-size: 18px;">(五)民族民俗多元。</b><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现有5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219.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7%。世居甘肃的少数民族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萨拉、哈萨克、满等16个少数民族。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为甘肃的独有民族。民俗有农牧工商、饮食服饰、居住行旅、婚姻嫁娶、生老病死、岁时节庆、家庭伦理、信仰禁忌、乡俗民规、艺术游艺、方言土语等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 甘肃,历史悠久,民俗活动和名胜古迹不胜枚举,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古城3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3个、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26个。相传三皇之首的伏羲氏便诞生在这里。远自上古,黄河两岸的农业文明已经萌芽。璀璨的古代文化与现代风采展现在唐诗、宋词、元曲之中;展现在古老的洞窟内、绚烂的壁画上;展现在“花儿”的歌声里、香浪节的笑语中;展现在无边无际的雪山草原深处……行走在甘肃大地上,到处都有民俗风情、动人传说。</p><p class="ql-block"> <b>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市和陇南地区</b>,是历史悠久、山川锦绣、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称。境内除有举世闻名的麦积山石窟和秦安大地湾古文化遗址外,伏羲文化、秦文化、三国文化在天水的遗风民俗也十分丰富。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的伏羲庙会和农历五月十三日的伏羲文化节,将天水民俗活动推向高潮。唐玄奘在天水的传说,使佛公山乔、万紫山、渗金寺等地,成为主要民俗景点。三国的古战场街亭、祁山堡、木门道、诸葛军垒、阴平古道、姜维墓祠等遗迹,不仅能使您重温三国历史,而且至今流传的孔明帽房屋、正月十五点灯盏等民俗,使人深感三国遗风的浓郁。</p><p class="ql-block"> <b>和天水、陇南相临的甘南、临夏两自治州</b>,是藏、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的集聚地,有独具一格的民情和风俗。境内的拉卜楞寺,作为黄教三大寺,不但有着精美绝伦的建筑,而且每年7次规模较大的法会和众多的节庆,使拉卜楞寺的宗教民俗活动空前丰富多采,古朴典雅的临夏清真寺,是穆斯林民众们的聚礼之地,这里的宗教民俗活动,独特隆重,令人叹为观止。规模宏大的莲花山和松鸣岩花儿会,不但是临夏民俗风情的充分展现,而且在世界民俗风情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更有那甘南藏区的浪山节、采花节;临夏东乡族、保安族的婚礼、饮食等习俗,使甘南和临夏成为甘肃民俗的黄金地域。</p><p class="ql-block"> <b>甘肃东部的庆阳、平凉地区</b>,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区。这里除有众多中国革命遗迹外,更有轩辕“黄帝得道于广成子”的道家圣地崆峒山、西王母设宴招待周穆王的王母宫山,而公刘庙、菩萨山等庙会,都成为民俗文化主要场所。特别是唢呐、剪纸、社火、戏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p><p class="ql-block"> <b>定西地区和白银市</b>,虽干旱少雨,植被较差,但也不乏引人入胜的民俗风情。陇西是天下李姓的祖地,是海内外李氏寻根问祖之地;岷县是当归主要产地,由此而形成的生活、礼仪、节庆等民俗,在海内外都有一定影响。会宁县的会师楼则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p><p class="ql-block"> <b>河西走廊是甘肃著名粮仓,更是昔日铁马金戈的古战场河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b>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肃南裕固族风情、肃北蒙古族风情、阿克塞风俗、天祝藏区风情、雷台奇观、古酒泉传奇、嘉峪关传说、玉门关和古阳关遗址、桥湾人皮鼓、民间筵悦、民勤骆驼队等奇风异俗在这里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b>省会兰州市,</b>不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这里民俗风情更是多彩多姿,连城鲁土司衙门、黄河古渡和铁桥、五泉山庙会、安宁堡桃花会、皋兰闹元宵与打春牛、水车与皮筏、太平鼓和太平歌以及雕刻葫芦、黄河石、水烟、白兰瓜等,让人流连往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对于甘肃敦煌的特殊地位,季羡林先生有一句经典表述: “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盛世之时,甘肃是丝路枢纽、国家门户。乱世之时,甘肃又勇于担当,成为中华文明的避难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b>伟哉,甘肃,壮哉,甘肃文化!</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