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岁月像一只嬉闹的猫儿,衔住尾巴转着一圈又一圈。最冷的节气中,世间冰冷的凛冽里暗藏无限生机,大雪飘然而至,雪后屋外的窗台最适放一盘果子糕了。</p><p class="ql-block"> 那是冬天孩子们的最爱。没有瓜果的季节,一盘果子糕,就能让清苦人家的孩子甘甜一整个冬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果子,是我们这里花生的方言讲法。秋收后,摘出的花生,一部分去皮榨油,一部分留作明年的新种,若还有盈余,总要卖一部分,然后留一些自家食用。</p><p class="ql-block"> 新摘的花生,还没有晒干水分,洗净泥土,带皮加盐,煮透装盘,就是新鲜的盐水花生了,它口感软糯,常是下酒的小菜和闲谈的零嘴。或者,将皮去掉,取出小颗花生来,和黄豆,加少许盐一并煮熟,放凉盛入碗中,加咸菜、香菜等辅料,酱油、醋、香油等佐料,拌成一碗色香味俱全的风味咸菜,是农忙时必备的“救急菜”。除此之外,花生作为主角,去皮干炒、油炸加盐或加糖,便可上桌,香脆可口。带皮干炒则就可装进口袋,每当有人家办红公事(办婚宴)的时候,男女方家里都是要炒上几十斤的,凡携红包贺喜者,主人都要送回一个红包,里面有三分之二是花生,三分之一是喜糖,再塞进两盒喜烟,带着满满当当的祝福来,拿着满满当当的感谢回。新娘子从娘家带去婆家的箱包里,也必有花生,开箱散喜糖时,一并捧给前来凑热闹的大人小孩。大约是因为花生有着添子多福的美意,也大约因它是入口生香的美味,逢年过节时,总会有它。作为配菜,花生酱可做蘸料,花生碎拌菜拌面,炖鸡时加上栗子花生,主温补。听说花生养胃,红衣也可做药用。然而,这许多种吃法里,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果子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那些童年时期的美味和趣事,时常能够治愈我们整个人生。大寒天气里,滴水成冰,屋里的火炉温暖可爱。夜幕降临,时间却还尚早,吃过晚饭,父亲拿出留用的花生种子,坐在火炉边,滚烫的炉火烘烤着脸,全身都变得暖融融。花生一个个被剥出来,放进瓢里,碰撞着瓢壁发出沉闷的咚咚声。那些已经生芽的,晒干皱皮的被全部挑出,只有个大饱满的,才能在明年的春天扎进泥土,长出新的繁茂。从前,种子贵重,母亲就用被淘汰的花生来做果子糕。把花生放在干锅里炒熟,掌握火候,炒到稍微欠缺就停火,用锅的余温继续加热,最后恰到好处。炒好的花生外衣从粉红色变成正红色,放凉生脆,倒入簸箕,揉搓去皮。每当这时,小孩子们就会凑过来,给母亲帮忙,顺便拿起一颗还未凉透的花生,从左手倒右手,然后快速的放进嘴里,却不敢咀嚼吞咽,只哈着热气,等它变凉。母亲在灯下,轻轻一吹,花生的外衣便簌簌的落下,最后簸箕里只剩下白色的花生仁了。皱皮厉害的花生,外衣时常搓不干净,但也不影响口感,那样的花生往往更甜,星星点点的红色却也更好看。母亲重新洗锅,加水放糖,白糖融进水里,吐着泡泡,从大泡到小泡,最后变成亮亮的浅焦糖色,倒入炒好的花生,翻拌均匀,盛到盘子里铺好,端到屋外的窗台上,天然冰箱十分给力,不一会儿就把糖冷却凝固,花生也紧抱在一起了。果子糕一端进屋里,孩子们就迅速聚拢过来,你一块,我一块,伸手掰走,然后在各自嘴里甜脆生香。</span></p> <p class="ql-block"> 后来,收获愈加宽裕,每家饭桌上的花生都是种子规格的了。果子糕也被各式各样的巧克力、糖块取代。寒冷的冬天,孩子在被窝里抱着手机,发烫的,也只有手机的后盖。</p> <p class="ql-block">后记:人生中的甜,很多都不是甜本身决定的。延迟满足,多一些长久努力,少一些轻易得到,幸福往往会深刻的多。踮一踮脚尖吧,不是为了摘取伸手可得的果实,而是此刻会离阳光更近一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