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从军记 海西

海西

<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span><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2px;">妈妈从军记</b></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海西</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1937年“77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暴发,我妈妈老家安新县也处于日宼入侵的铁蹄之下,但随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组织也在敌后开展起了斗争。</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那时,妈妈已高等小学毕业,准备升至中学继续学习,由于姥姥去世早,姥爷十分疼爱这个“老闺女”,一心想把妈妈培养成为:“小学教师”。</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由于抗战的全面暴发,人们都纷纷退学,不能继续读书了。</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妈妈有个二叔叫:张鸿模,在我们县可是个传奇人物,早年就参加了地下党,是参加过“高蠡暴动”时期老党员,妈妈在他的影响下参加了本村的儿童团,任儿童团团长,参加鼓动,宣传抗日等的革命工作,工作积极。</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1940年7月的一天,趁姥爷去外村赶集,几天不回家的机会,妈妈的二叔悄悄找了到妈妈,动员妈妈出去参军。于是,妈妈约了平时要好的女伴一同去参军。妈妈回家拿了盒牙粉,一条毛巾,就匆匆跟接应的同志上路了,给家里人留下的话说是:“上区里学唱抗日歌曲去了……。</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这一走就是九年渺无音信。</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接应的人连夜把妈妈等二人送往深泽县抗日根据地,暂时住在地道里,集中学习了数天,待各地的人员到齐后,上级又派专人将这批学员利用“昼伏夜行”的形式护送“过路”,来到了唐县葛公村抗日根据地的白求恩卫生学校,参加了八路军,当兵了!</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白求恩卫生学校成立于1939年9月18日。是在聂荣臻领导下、由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倡议并参与创建的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是共产党领导创建的最早的医学院校。</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1939年11月,白求恩以身殉职,12月,毛泽东主席发表了著名的《纪念白求恩》。1940年,学校更名为白求恩卫生学校。</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印度援华医疗队柯棣华大夫,曾任学校外科教员和附属医院——白求恩和平医院院长。</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当时,到白求恩卫生学校学习的人大都有些文化,文化高点的分到军医班,学军医;稍低点的分到调济班,学司药;再低点到护理班,学护理。妈妈被分到调剂班,学习司药。</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学员大都来自于冀中各地,其中还有来自于北平、天津、保定等大中城市参加革命的青年学生。</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1941年8月下旬,驻察哈尔和华北的日本鬼子同时对平汉路以西的山区进行了残酷的秋季大“扫荡”,目的是报复一年前八路军开展的“百团大战”,日军将这次“扫荡”的方式称作“铁壁合围”。</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率部向易县狼牙山北部一带转移,10月5日,完县和唐县交界的花塔山和梯子沟一带遭遇了敌人的袭击。杨成武指挥部队趁夜色突围,当天晚上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但是卫生学校的学员近200人和伤病员却因为人数多、携带物资多以及体力不支等缘故,暂时停下了转移的脚步。</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最后经研究决定,这些人员暂时休息片刻再行转移,杨成武和主力部队冲出了包围圈后,令人没想到的是,卫生学校人员在行经陡界岭向槐树青沟转移时,被紧追不舍的敌人包围了。</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当时卫生学校用于自卫的枪支很少,大家在院长指挥下用手中仅有的几杆枪和敌人作战。其他人员则伺机突围。但是扑上来的敌人人数众多,战斗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动。</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一方是武装到牙齿的敌军,一方是缺乏战斗经验的非武装学员。双方在战斗中,学员们处在了下风,男学员保护女学员后撤,他们赤手空拳和敌人展开作战。有的学员抱着敌人滚下山崖同归于尽,有的女同志看实在突围不出去,就跳入龙潭湖而光荣牺牲……。</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女学员们宁死不屈,多数死在了敌人的刺刀下。在战斗中学校的王院长、俞政委和丁队长先后牺牲。很多女学员被惨无人道的敌人当做了拼刺刀的活靶子。和妈妈同去参军的好友也在这次战斗中被日本鬼子用刺刀活活挑死,光荣牺牲。</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此战八路军“白校”学员有150多人牺牲,突围出去的只有不足50人,而妈妈正是突围冲出去的其中一人。战斗结束后,恼羞成怒的敌人把这些还不满18岁的牺牲者们的尸体用刺刀挑烂以示羞辱。</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杨成武司令员知道这次战斗后,这位开国上将是老红军出身,身经百战,得知此惨景还是不禁泪流满面。杨成武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这次战斗让他悔痛终生,特别是这么多“白校”学生!他们大多都是知识分子,不少女同志放弃了名门闺秀的优裕生活,自愿参加八路军,抗日救国。他们是我们整个革命队伍中不可多得的宝贵人才呀”。</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当时妈妈才18岁,有消息传回妈妈的老家,只知道当年出去当兵的两个女孩有一个牺牲了,但却不知道是谁。</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经过1942年“五一大扫荡”后,地处晋察冀根据地的“白校”处境更加困难,于是就提前毕业了,妈妈先被分配到了延安,随后,又分配到陕北绥德县的“抗大七分校”卫生所担任司药工作。 “抗大七分校”附近,是八路军120师独一旅的驻地,爸爸当时在独一旅714团担任营长,1943年11月经组织上介绍,妈妈认识了爸爸,一个多月后,1944年1月份经组织批准,爸爸妈妈结婚了,大姐10月份出生,妈妈又调入独一旅卫生所任司药。</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抗战结束后,紧接着解放战争又开始了,妈妈随着爸爸每天都是:“骆驼、马背”的带着我年幼大姐行军、作战,几乎参加了保卫延安,转战陕北的每一次战斗。</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1947年7月份二姐出生,8月份打榆林战斗时因失利,部队紧急撤离,父母不得不将出生才40天的二姐托附给老乡代养,直到53年爸爸去朝鲜慰问结束后才接回来,可惜的是二姐因年幼时患重病,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成了聋哑人……。</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1949年9月青海解放后,爸爸所在的部队进驻西宁,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妈妈才依靠记忆,给她的老家发出离家参军后的第一封信,老家的人才知道妈妈还活着,这时她已离家九年了……。</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1953年,上级选调已三十岁,四个孩子的妈妈去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学习,学习回来准备让她担任驻军医院小儿科主任。妈妈趁着去西安上学的机会提前出发,开始了离家十三年后的第一次探家。</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那时刚解放不久,解放军在人民群众中威信极高,看着妈妈参军归来,老家的姥爷及家人都格外高兴,有半道街的人出来迎接妈妈,妈妈还稍信给他在解放后已在北京建工部工作的二叔,是二叔把妈妈领上革命道路。</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妈妈还去了县里,找到有关部门,给她同去参军牺牲的战友做了烈士证明。</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妈妈入西安第四军医大学习后,仅仅一年,因父亲要调到青海海西分区担任司令员,不得不发电报让妈妈退学,因为家里四个孩子,实在没办法带,妈妈只好退学。</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因为退学了,那就不可能避开五四年的全军女兵大转业。五四年年底,妈妈带着可能授衔的遗憾,离开了她当兵十四年的军队,转业到了地方。</span></h1><p class="ql-block">(注:1960年妈妈又调回了青海军区,在军区门诊部青海军区教导大队、草地家属卫生所担任司药工作,1969因文革时被强制退职休息,1976年平反,补发八年工资,恢复其县、团级离休待遇,关系转回保定,2015在保定去世,终年92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