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土楼

钻 天 鼠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土楼”是客家人独有民居建筑,是集防御、储物、憩息和繁衍生活的居所。一般一楼是厨房,二楼是仓库,三四楼住人,多为圆形或方形,也有现代简约长方形。最初仅从摄影作品知道土楼,被其独特外形而吸引。这次退休出行,特意绕道福建以探究竟。从漳州市南靖到龙岩市永定,参观游览了三个土楼群,哈哈,我终于享受到了半价门票。据当地客家人说,南靖全盛时期有土楼一万余座,让我不由慨叹客家人先辈的智慧和勤劳。</p> <p>绳武楼,是世界遗产福建土楼群中最精致的楼。 历经嘉庆至光绪五朝,终于建成,长达一百多年。楼中共有二十四个开间,处处可见石雕、木雕、泥塑、壁画等,仅木雕就有六百四十多处,被专家称为“木雕博物馆”。</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田螺坑土楼群主要由一座方楼、三座圆楼、一座椭圆楼组成,分别是步云楼、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方楼步云楼居中其余4座环绕周围,号称“四菜一汤”。屋基依据《考工记图》中的“明堂五室”进行规划布局,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次序建造,是独具特色的建筑形体经典之作。</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土楼群曾被美国中央情报局误判为大型核基地,从此让土楼名杨天下。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顾问史蒂文斯-安德然称:“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建筑模式”。日本建筑学家茂木计一郎称:“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的蘑菇”。</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田螺坑土楼为黄姓客家人的小聚落,我们留宿民俗的老板娘介绍,到他们已是第二十八代。当地为保护土楼和开发旅游,规划让“四菜一汤”内居民,全部搬迁异地安置,以后每年按人头补贴900元,但多数人不愿意迁出。</p> <p>承启楼</p><p>&nbsp;&nbsp;&nbsp;&nbsp;&nbsp;号称客家土楼群中的“土楼王”,距县城47公里,占地面积5376.17平方米。始建于明崇祯年间,经三代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建成,为江氏家族之城。</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承启楼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1986年发行“中国民居”邮票,其中面值1元的福建民居土楼为承启楼。&nbsp;因建楼夯墙时,天公作美,都是好天气,故当地人称承启楼又叫天助楼。承启楼按《易经》八卦进行布局,外环、二环、三环均分为8个卦。东西两井一清一浊,暗合太极阴阳眼。该楼为环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客家圆形土楼,鼎盛时期居住800余人,现仍居住300余人。</p> <p>车行县道穿越村庄,随处可见年代不同,或圆或方的土楼。</p> <p>在“文攻武卫”世道纷乱的1965年,仿古土楼而构建的姐妹楼。</p> <p>七百年不倒的东歪西斜楼</p> <p>翻身楼</p> <p>长方形楼内</p> <p>网上补课:土楼,是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夹墙板夯筑而成墙体(少数以土坯砖砌墙)、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楼屋,简言之,就是以生土版筑墙作为承重系统的任何两层以上的房屋。福建土楼建筑有3000余座,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龙岩永定县、福建省漳州南靖县和华安县。土楼的兴建高潮是客家民系在中国动乱由中原向南方迁移之际。这些时期包含唐末黄巢之乱、南宋政权南移与明末清初。直至17世纪之后,不但让客家人最后定居于中国东南沿海,也让土楼分布地点以中国闽粤地区为大宗。出于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需要,并体现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种形式特殊的建筑的。</p> <p>网络图片</p> <p>网络图片</p> <p>网络图片</p> <p>网络图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