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流年之寄情书画

雪山飞云

<p class="ql-block">  寒来暑往,岁月如流,匆匆中已是不惑之年。青春不再有,往事如烟。我想将自己曾经的百余篇诗文进行编辑整理,给自己的心路历程做个阶段性总结。忽然有个想法,想给自己的书画之路也来个回顾,权当作业之一吧!</p><p class="ql-block"> 我与书画结缘,应该说比较晚。中小学时期,由于农村教育条件差,几乎没上过书法美术课。只是隐约记得小学时交过大楷作业,中学时上过两三节美术课(好像老师教的是学写美术字),这些暂且算作启蒙吧!正式有美术、书法课,应该是在我十四岁那年进入师范学习之后,但那时只是普师众多课程中的两门课,学到的东西自然有限。真正的专业学习是后来到河南大学的两年脱产学习和洛阳师院的三年函授学习,虽然时间并不很长,但却为我后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由于缺乏长期连续、系统的学习,所以许多知识、技能的获得主要靠的还是自学。</p><p class="ql-block"> 回首过去,自己一路走来,起初书画诗文广泛涉猎,进步缓慢。近几年的学习,将主要精力用在了书法上,特别是有幸得到了郭朝卿老师的悉心指导,心中非常感激。<span style="color: inherit;">但终因工作、生活等杂务缠身,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较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用心不专、用功不够,进步依然较慢,很是惭愧。总觉得时光荏苒、步履匆忙,而收获不丰。孔子说“温故而知新”,那就不妨停下来,品味、思考、再出发!</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绘画篇</b></h1> 素描石膏写生训练为自己造型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素描石膏头像写生,1开。照片是以前拍的,不太清晰。这个应该是我之前画的最大的素描了。还记得在开封那个充满沧桑感的铺着木头地板的画室里,一边听着收音机,一边画画的那些夜晚。 素描头像、半身像、全身像写生,有些造型还不够准确、刻画还不够深入。 素描静物写生和速写作业,有些已经丢失,有些可能在老房子里,搬家时没有带来,只找到以前拍的几张照片,不太清晰。 几幅线描临摹作业 线描人物写生训练,对老师说的“有时候,少就是多”的话记忆深刻。 色彩静物写生,或水粉、或油画,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学习、实践。 两幅油画风景临摹作业 当年制作这些图案,还是费了些功夫的。 两张海报设计作业 两幅工笔花鸟画,半临摹半创作。姓名章太大了,这个印章是我二十多年前刻的,幼儿园水平吧。当时想给自己刻几个印章,但是又舍不得买石头,就自己在田野里捡了些不太坚硬的土黄色石头回来,用钢锯条锯开,在砂纸上磨平使用,至今还保存着几个。记得自己最早开始画工笔画,是在上师范的时候,当时还有一幅被选登在校报上。原来还存有几幅小画,后来在单位的住室失火烧掉了。 当年的国画写意,或花鸟、或山水,都是临摹的多、创作的少些,尚待进一步的学习。 <p class="ql-block">  翻看往日的习作,满满的全是回忆。时光如水般流逝,已经多年不画画了,希望自己能够尽快重拾画笔。</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书法篇</b></h1> 找到一些早年的临帖作业,早年临帖比较广泛,对唐碑、魏碑、汉碑、王羲之、智永、黄庭坚、文征明等都下过一些功夫。但无论是楷书、隶书,还是行草书,都不够深入,都没有达到背临的程度。 早年的创作临创分离、缺乏帖意,信手涂抹、用笔随意,自己的书写习惯随处可见。 那些年在舞台上现场书写的大字(部分) 早年的时候,有空了也练练硬笔。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还是有较大差别的,要想练好也不是很容易的。 背临苏帖十二篇(局部)。临帖中,遗忘确是一个问题,明明当时已写得较像、并已达到背临,但过一段时间后有些字却又生疏了,尤其是一些用笔细节。我想大概是因为临帖并没有真正入心,亦或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变差的缘故吧! 近几年的创作,显得有些拘谨。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越发觉得自己知道的太少。每每提笔,总觉得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 怎样将古人的笔法、章法等技能得心应手的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并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是每一个书法人不懈的追求。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工作、生活都需忙碌,身心疲惫,仍要坚持。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远方依然很远,但我希望自己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在缩短与理想之间的距离!<br>  感谢多年来各位亲朋师友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我将不忘初心、不负韶华,带着灵魂、逐梦前行!<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