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画坛自唐始,即有子承父业的父子档书画家,唐李思训、李昭道,宋米芾、米友仁,元代赵松雪、赵雍,明文徵明、文彭文嘉父子三人,清王时敏王原祁祖孙至近代傅抱石父子,潘天寿父子,李可染父子,李苦禅父子,几乎都是一二不过三,第三代继续画的很少,几乎没有什么记载,第三代还在画坛能独撑一面的画家成为一方的书画之家,三代以上从事的是很少的,而且基本是第二代很难超越第一代,要想成为书画之家,想来很难,大部分三代后出不了什么大画家了,基本上很难超越父辈。而在近代中国画坛,吴门苏州吴䍩木祖孙连续三代成为书画家,是很少见的,三代相承且一代胜一代的现象可说是中国画坛绝无仅有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祖父吴伯滔(1840-1895)浙江石门人字伯涛号铁夫,画家能诗工书,师承奚冈,擅山水兼作花卉,晚年苍润熊放,清秀沉郁,水墨淋漓。绰然成家,立无甜俗之习,尽管不预外事,在当时专心作家并培养二子吴涧秋、吴待秋如同北宋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在文坛立足,而吴氏三人同样在画坛立足,吴待秋成了近代美术史上家喻户晓的三吴一冯之一。成为一个时代在江南地区一个代表人物,他承清四王衣钵。远追元四家、明四家文脉,与王原祁入手,傍及众家,在书法、山水、花卉上都有自我独到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还远超越了他父亲吴伯滔的艺术成就。次子吴涧秋也从事书画功力非凡,惜英年早逝。而吴待秋又生三子,吴䍩木、吴石耕、吴青门,且又子承父业从事书画,按吴冠中对学习书画从事艺术创作是殉道者的行业,绝不主张子承父业。而吴氏已是三代人习画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由于吴石耕(一九二五- )建国初,1950年支援大西北在商业部工作,在甘肃兰州商学院,自幼传承家法,初学奚冈对元四家、清四王朱佳山水进行系统学习。摹古功力十分深厚。传统扎实,年轻时已名起一时。陈叔通先生极力推荐赞赏。晚年渐入佳境,墨韵笔力老辣,其山水谴去机巧,意冥玄化,愈臻佳绝,惜很少见到他原作,有幸购得起两幅甚为欣喜。2009年被列入文化部文化艺术中心,庆祝建国60周年,影响中国100位艺术大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吴待秋长子吴䍩木(1923-2009)从小耳染目睹,在书香门弟家庭成长,海上画派巨头吴昌硕是他家的常客,六七岁时学画图时,多少次是吴昌硕抱着坐在膝盖上画画的。从小苦练书法,练线运腕,画圈圈做到线条工整有弹性,年仅19岁拟王原祁山水扇面也是墨色浑润,章法严谨,2005年,北京一场拍卖会,见得功夫十分了得,惜当时无经济实力同人竟争。尽管吴䍩木先生没有上专业的书画学校,而学的是财经。当初在上海银行工作,但他笔不离手,一直在翰墨丹青中熏染。一九四九年其父吴待秋仙逝后,他回到了苏州,苦练书画,最早被聘苏州工艺美校的老师,培养一批学生,后又转入苏州国画院,成为专业画家。他同全国画家一样深入生活,反映时代,从传统中走出来,他创作的《天平红枫》跳出古人的范畴,侧锋斧劈,山石坚实厚重,枫叶红黄带紫,构图开张有力,现代气息强烈充分显示了他深入传统,打破传统,脱离了父亲吴待秋在传统中打转的局面。另一幅《延安宝塔》侧锋皴石,层层叠叠,山石开合互为转换,远近相推,似是实景而非实景,用中国画的散点法组合有序。田舍石岸亦具生活场景,走出了他父亲辈书房造景的程式,延安宝塔高高屹立,在朝霞晨光中又歌颂了一个新的时代。在我印象中还见到一幅画面,整个山头用坚点横皴画出茂林郁郁之感,解放牌车子。占居画面一角,十分显眼,造型精准,这是吴门画派有史以来典型一幅融入生活的一件生活体验之力作。我一直在想。吴䍩木先生是一个比较固执,而且是一个宅居在家,不愿多出门,可那个时代画出了一批接近生活反映时代精品力作。走出了传统巢穴,那种创新精神早已超越了他父亲在艺术上的成就,由于他的传统功夫扎实编著了中国画技法一书,中英文发行,影响深远。他的各类皴法、树法、水法经典老到,至今还是一本很好学习教课书模板。可以说吴䍩木从传统到生活,在艺术上突破了古人圈圈,走出了他父亲程式。可他没有停止,直到60开外,他在已有传统程式中苦思冥想,再次冲破古人,反其道而行之,做了一批所谓第三类画,他是近代艺术史上的一个闪光点,可惜世人看不懂这光点的意义。90年代初,我有幸同吴老长谈,他给我看了不少他的第三类画作品照片,并同我解读了他的创作构想,探索意义及人的习惯视觉,用摄影反转胶卷理念,把传统的近深远谈来个反之,近淡远深,而视觉感现同样看得舒服不失视觉效果。他把黑白灰虚实画的不合理中做出另一番空间。有时也用构成几何分革画面,使画面空灵,跳出了传统开合模式。以简删繁,追求精神灵魂的深处。以禅宗无我的状态。写心中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而并不是常人见的模式。一般人难以看懂他的想法说什么,而恰恰是这些显示他灵魂的闪光。他曾有诗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百尺飞泉水一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山高相约试登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可怜老眼已昏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却把远山作近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就是以深色远山衬出近山。就是他跳出传统,追求艺术精神的自由。所谓第三类画,他认为第一类是日常欣赏到传统之画,第二类是传统走向生活反应时代的画。第三类是追求精神自由,反其道而行之的上升到哲学层面上的自我探索之画,画面在对比空白开合处留有更多想象空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著名山水画家陆俨少八十年代来苏州,多次同吴老见面交流,十分倍服吴老的在第三类画上的探索。在陆俨少晚年作品也能看到他俩之间的相互影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吴老在色彩上也大胆应用了,古人不敢用的紫色和黄色,有时也应用西画写景法探索色彩丰富性,很难想象的是他画了一幅航行的飞机,晚霞普照,山河壮观,色彩黄紫相衬。积染厚实,细细密密。十分繁琐的画,而不失墨韵色感,由此可见,有在东西方文化上也做了探索和实践。另一方面,从简笔写他的花卉,构图奇特,幅幅异想天开,纵观他的山水花鸟,开合千姿百态,用笔中侧并用,有他的特点,有个人面目,各类皴法应用自如,几乎统一在他的图式中。他的书法也是在他的父亲的书法胚胎里寻找到自己个性特点,有一股憨劲的力度,也有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面貌。这种书法用线用笔构成了他的梅竹独特的格调,书画一体,并且他在诗词题词上十分讲究平仄用韵,那怕是单句也讲究平仄压韵,几乎从应用也留下不少自作诗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深山寻虎迹,古桥俯泉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伴侣何时别,春风送我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吴䍩木一代弟兄三人都是画画的,目前我只是收到吴石耕之作二件,三弟吴青门未曾见过画作,是上海交大教授,据说早期功力不比两兄差。总之吴䍩木一代中是出类拔萃,从吴门祖孙三代中也是独领风骚。一代高过一代,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是绝无仅有书画之家,吴䍩木二子又是从事书画,在他四代传承书画,他是高峰的一代,也是中国画的高峰。在苏州这块吴门画派文人画的土地上,象他诗书画全面修养的画家也是500年来一座高峰。我敢言当代没几人能挑战这座高峰,这座高峰可惜淹没在苏州这块以DGP经济为中心的浪潮中。</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