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19世纪初,西方文学兴起浪漫主义思潮,一大拨诗人作家象流星雨,耀眼地划过文学的天空。前后30年,转瞬即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艺复兴呼吁人性解放,针对千年的教会统治,以人性对抗神性,关注人类群体。到了浪漫主义,强调人的解放,焦点在于个体,对抗的是社会制度习俗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要求绝对自由,不受丁点儿委曲,以个人为中心,伦理道德社会舆论,统统不在乎。我行我素,天马行空,惊世骇俗,随心所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可能么?今人都明白。回头看,经过了18世纪启蒙运动,相信理性万能。在人类精神探索途中,浪漫主义恐怕也是水到渠成的一个张狂姿态。</p> <p class="ql-block">最任性率性的,当属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济慈。都英年早逝,拜伦36,雪莱30(溺亡),济慈26(病故),一个比一个短命。都是帅哥,定格于英姿勃发的历史面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时想不通,按说应是浪漫的法国人啊?英国人一向保守持重,怎么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举一例,雪莱。“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明天会更好,信心满满,鼓舞人心的名句。在个人情感上,放浪形骸,备受社会诟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在牛津大学宣扬无神论被开除,与一个年长的思想同道交往,不顾老爸反对,与其16岁的女儿结合,逼得前妻自杀。出格的是,另一个女儿也痴迷发癫,投怀送抱。命不长矣,艳福可不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比起此文要谈的主儿,他还不算出格。</p> <p class="ql-block">直言不讳,我不喜欢拜伦。可是,读其才华横竖都溢的诗作,那叫一个酣畅!吓得我好一段时间不敢动笔,自惭。提到浪漫主义,无论如何,这个“才子加流氓”是回避不了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生于破落贵族家庭。其父不是个玩意儿,挥霍完妻子的丰厚嫁妆,颠了。他妈脾气能好吗?发作起来,劈头盖脸,逮啥是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拜伦还是个残疾儿,腿跛。还好,穿上定制的鞋子,不大看得出来。</p><p class="ql-block">10岁时,天上掉馅饼,叔祖父无后,遗产和爵位(勋爵)都留给了他。进了哈罗中学,又读剑桥大学。一毕业,就继承了上议院议员席位。</p> <p class="ql-block">去南欧转了一圈,回来写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出名了,成了上流社会交际圈的宠儿。随后又创作了一组《东方叙事诗》,如日中天,红得发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贵族女子都想一睹其容,宴席上宁愿饿着,因为他不喜欢女人吃东西的样子。有的甚至女扮男装,为他牵马拉镫,比现在的铁杆粉丝还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才貌双全,要找媳妇,还不由着他海选?最后定了一个,嫁妆丰厚。结婚一年,穷得把睡床都当了。三天两头大宴宾客,不是过日子的主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毋庸讳言,绝对的花心大萝卜,有其诗为证:“天下女人一张嘴,从南吻到北”,恁大气魄。太太气得回了娘家。</p> <p class="ql-block">他在议会上发表演讲,反对处死破坏机器的工人,反对镇压爱尔兰人,与当局唱对台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觉醒来,又发现自己身败名裂,被社会唾弃。于是,愤然走人,炒英国鱿鱼。“如果你们说的都是真的,那么是我不配住在英国;如果是假的,那就是英国不配给我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瑞士邂逅雪莱,相见恨晚,同病相怜。两人诗兴大发,佳作频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如其人。课堂上虽重点讲代表作《堂璜》,但主人公并非考试重点,而是“拜伦式英雄”。这是他许多诗作中的人物,性格类似。</p> <p class="ql-block">所谓“拜伦式英雄”,概言之:具有愤世嫉俗的思想、叱咤风云的勇气和各种狂热而又浪漫的冒险经历。单枪匹马的复仇者,侠肝义胆,爱好自由,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神秘而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反抗到底的叛逆者英雄。一句话,烙印着拜伦的思想个性气质。(摘自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开英国,诗人先在瑞士,后到意大利,参加反对奥地利统治的地下政治活动。五年后烧炭党人起义失败,他召募了一支队伍,奔赴希腊,率军与土耳其人作战,争取民族独立。可惜壮志未酬,骑马出巡淋了雨,一病不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的遗嘱是,心脏留在希腊,尸体运回故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希腊的拜伦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可以说,这是一个不可理喻的狂人,用中国传统观念来看。外表柔弱,内心狂放,才华盖世,放荡张扬,自称有100多个情人。他为爱犬之死写诗咒骂全人类,却又为破坏机器的工人呼吁同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普遍认为,拜伦其人其作不只是诗人和文学,他是19世纪西方精神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素评价:“卢梭是感伤的,拜伦是狂热的;卢梭的怯懦暴露在外表,拜伦的怯懦隐藏在内心;卢梭赞赏美德,只要是纯朴的美德,而拜伦赞赏罪恶,只要是霹雳雷火般的罪恶。……拜伦和许多其它著名人物一样,当作神话人物来看的他比真实的他大极了”。他甚至说,“拜伦的遗产——民族主义、撒旦主义和英雄崇拜,成了德意志精神复合体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安德鲁.桑德斯在《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里说:“他最流畅地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精神、不满和经常表现出来的狂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拜伦是个鼓吹思想和行动自由的人,是个行为不羁的人。他毫不迟疑地担当了对自己所处时代公开进行评论的角色,因为他欣赏自己的名望,又欣赏后来那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浪漫姿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的诗歌体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贵族式个人主义,……他以一个流放者和局外人的身份,清楚地表达了他对现存文化的蔑视”。</p> <p class="ql-block">有人比较辛辣,说他对文学创作只抱着玩玩的业余爱好态度,觉得这样才不失体面,结果成了大气候。但在丝毫也不打算业余的政治领域中,反而成了一个真正的业余爱好者——感情用事和冒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心栽花,无意插柳,人生几多遗憾与惆怅,表露在他的绝唱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时候了,这颗心该无所感/既然它已不再感动人心/可是,尽管我不能为人所爱/我还要寄情于人!……寻求一个战士的归宿吧/这样的归宿对你最适宜/看一看四周,选择一块地方/然后静静地安息。”</p> <p class="ql-block">我想,或许是他活得年头太短,思想性格未及成熟,只予后人过于狂傲张扬的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拿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与《浮士德》比比,就能看出这位活了八十多岁的文学巨匠,前后的文学辙印有多大变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看雨果,早期是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克伦威尔>序》即为浪漫主义文学宣言。到了《悲惨世界》、《九三年》,已转向现实主义,跨越两个文学思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无论怎样,好好活着,才是硬道理,才有可持续发展的时空和可能。 (教学笔记之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