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

千秋

<p>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位于广州黄埔长洲岛,是大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建立的一所新型军事学校。孙中山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办校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培养革命的军事人才。</p> <p>宽阔的珠江</p> <p>坐南向北的校本部,前临珠江,上挂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所书“陆军军官学校”横匾。</p> <p>黄埔军校校本部一至七期教职员名录</p> <p>黄埔军校校本部一至七期学员名录</p> <p>学校二门</p> <p>黄埔军校校歌</p> <p>官长饭厅、大会议室</p> <p>总理室——孙中山办公室</p> <p>校长室——蒋介石办公室</p> <p>教练部</p> <p>校长会客厅</p> <p>墙上挂着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照片</p> <p>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手书对联“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导游戏称“定”写得像“完”,意味着蒋介石在中原完蛋。</p> <p>秘书处</p> <p>校本部办公室</p> <p>教授部</p> <p>入伍生总队部</p> <p>书报阅览室</p> <p>自习室</p> <p>学生宿舍</p> <p>校本部抗日战争时期曾被日机炸毁,1996年重建。</p> <p>升官发财请往他处</p><p>贪生怕死勿入斯门</p><p>革命者来</p> <p>黄埔军校史迹展览</p> <p>第一单元黄埔创校</p> <p>黄埔军官学校校训</p> <p>第二单元组织编制</p> <p>第三单元军政教育</p> <p>第四单元显赫战绩</p> <p>北伐军序列表</p> <p>学生籍贯统计</p> <p>军服</p> <p>一至七期办学情况表</p> <p>毕业证</p> <p>学生用品</p> <p>黄埔同学李默庵证书</p> <p>赵一曼</p> <p>左权</p> <p>孙总理纪念室,俗称“孙中山故居”,是一幢2层楼房,面积345平方米,原是粤海关黄埔分关旧址,孙中山曾在此小憩,孙中山逝世后,辟为孙总理纪念室。</p> <p>孙中山纪念碑建于1928年,1930年落成。碑的造型可以说是独具匠心、构思非常奇巧的,它远看犹如一个巨大的“文”字耸立天穹。孙中山名文,号逸仙,碑上的“文”字则暗含了孙文的意思。细看铜像和碑身是“文”字的一点,两边的阶梯交叉而上,构成“文”字的一撇和一捺。</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孙中山先生铜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宛如他生前站在讲台上讲述“三民主义”的原理。铜像是孙中山先生生前的好友、日本友人梅屋庄吉赠送的。</span></p><p>纪念碑身正面刻有“孙总理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是胡汉民的笔迹。</p><p>碑座底层7级,上层5级,中间隔有较长的平级将其截然分开。据说这7级代表军校在此地办了7期,而5级则代表军校师生共参加了五次战役,且屡战屡胜。</p> <p>西面刻有总理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广义是从。矢勒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1927年国民党定都南京后,“总理训词”便成为中华民国国歌。民国时期,每逢星期一举行总理纪念周时,都要唱这首歌,背诵总理的遗嘱。</p> <p>东面刻着“和平、奋斗、救中国”。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平生命弥留之际,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呼唤:“和平、奋斗、救中国”这七个字,来表达他心中的理想。</p> <p>碑身背面刻有总理像赞:“先生之道,天下为公;先生之志,世界大同;三民建国,允执阙中;况在吾校,化被春风;江流不废,终古朝宗。”这是孙中山革命一生的写照,也是师生继承孙中山遗志的誓言。</p> <p>一般的纪念碑多是坐北朝南的,但这座纪念碑却坐南朝北。据说,其中隐含着孙中山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遗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