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老革命

侍郎神韵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家的老革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回忆大伯大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作者:李自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说我家是一个红色革命家庭,估计世人都不太了解。我说我家有一位红色的老革命,或许人们会问我,为什么此时提起这个话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如果我对世人说,我家有个外号叫“黑包公”的老人,或许大部分人会对此话题有很感兴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此文远近不说别人不说,专门和大家聊聊我家和新中国的革命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文中的老革命也罢、“黑包公”也罢,都指的本文的主人公——我的大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爷爷(名讳文华)和奶奶的儿女们有父亲兄弟姐妹九人。兄弟姐妹里边的排行,大伯名讳官儒。”《我的姑姑》一文中已经叙述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七十年代以前,在彬州水口南原,父辈和长辈的名讳,大家可以问问村里人,那个当儿女的敢随便乱叫,还别说陌生人。彬州南原人都很讲究规矩和礼貌,尊老爱幼这件事,在彬州南原,人们更讲究的是一个”礼”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让我说,其实讲究的太多,讲究的有点太过了。因为讲究太多了,所以才导致古时水口南原,大部分老百姓活了一辈子,不但不知道父母和自己的名字年龄,最终所有家族世袭,将难以延续家族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以至于好多个家庭和个人,不知自己来自哪里,自己的根在哪里,最终,却让自己成了一位没底没面的野孩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关于大伯名讳官儒、乳名“等娃”,儿童时代的我,一个也不敢随便乱喊,这是要挨揍的事。因此,要不是为了记录家史,我更不会随便地告诉任何人这些家里的事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关于大伯乳名讳“等娃”,没想到确实存在一个传奇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很小的时候,听大人讲过大伯乳名叫等娃,为什么叫等娃,到底要等什么,我们都不得而知。大伯的一生是个传奇,包括他的出生。也是个传奇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出生后四十天,也就是奶奶大祭大奠的那天,我的气息变化,死去活来,搅黄了奶奶的大祭大奠仪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大伯出生那天,曾祖母正在去天堂的路上。当时,一边我的奶奶将要临盆生产,一边曾祖母将要咽气。当时实际情况就是,家人正在准备给去世的曾祖母送去老衣(授衣)时,正是我的大伯新生命诞生的时候,换句话说,正是大伯出生的良辰吉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因此大伯和曾祖母,我和奶奶,我们彼此都是生死路上,无缘相见之人。不过坏事往往就是好事,起码我们全家人都记住了,奶奶是1967年古历11月去世的。曾祖母是1922年去世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大伯生于1922年,大妈(孙氏水口镇小王村人)生于1923年,具体生日不祥。(?)大妈名讳不祥,大伯十六岁结婚,第二年参军。所在部队是第一野战军陆军十一师。具体团营班有待考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大伯大妈当时十六七岁,小伙姑娘正当年。具体结婚时间恰好是1938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也就是说,我们家的老革命,我的大伯1938年结婚,参军时间是1939年。换一句话说,我的大伯参军的时代背景是,卢沟桥事变之后,抗日战争开始的第三个年头,大伯参军部队生涯整整十三年,至于为什么参军你品,你先细品,待后叙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大伯退伍转业时间是1952年,此时的大伯已经三十岁,正值青春年华。三十岁转业复原退伍后,前线退伍老兵的大伯,首先被安置于天水市照相馆工作,后被安置于甘肃省天水市蔬菜公司任经理职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关于大伯当兵的理由,儿女们估计不会理解,但是,只要读懂历史,一切全然明了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国民政府颁布《兵役法暂行条例》,当时的邠县实行义务兵役制。壮丁专办征派设立有军事科,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军事机构已经涉及到各个乡镇,抗日战争吃紧,国家征兵任务繁重。所以征兵在当时那个时代,如果涉及到当时邠县的每一个儿女,我想绝对不止我们一家,自认为不应该从内心有任何抱怨的想法。因为国难当头,外敌侵略,匹夫有责,这是国家大事,也是民族大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大伯1938年结婚,1939年就去参军,说实在的,不用全家任何人站出来,给我提供任何历史资料,我也能想象得到,我的爷爷作为一家之主,当时他老人家有多么的无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虽然说我父辈兄弟姐妹多,但是在父母的亲眼里,哪个儿女不是娘的心头肉,说实话,当时的爷爷啊,实属无可奈何之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虽然无奈之举,当然也就成就了大伯的戎马生涯。大伯戎马生涯,参加过好多战争,受过好多次伤,荣获军功章和勋章无数,大伯去世后,所有军功章勋章,由大伯的二儿子,也就是我的四哥收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大伯1939年参军,大妈白天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夜晚星斗更远,岁月夜长漫漫,大妈只身孤守空房。旧社会的女人地位地下,她是时代的奉献者,也是时代的牺牲者,她为时代奉献了青春,她为时代牺牲了自己的爱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然而仔细想想,当时的战争年代,只要是华夏国民,谁又能逃脱得了民族的命运。又又能逃脱得了水深火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39年的中国,国民党开除汪精卫党籍并撤销其一切职务,当年年底,汪精卫与日本签订《支日新关系调整纲要》即《日汪秘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国民党当时抗战方针是“溶共、防共、限共、反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一年,国民党国防最高委员会在庆成立,蒋介石为委员长。39年3月日军占领南昌。4月日军占领庐山,5月日军轰炸重庆,10月长沙战役打响。12月国民党阎锡山发动晋西事变,第一次反共开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的大伯,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当的兵,服的兵役。大家说说看,战争年代部队会养闲人吗?至于我的大伯到底在部队具体干什么,别说我,估计我的爷爷父亲,他们也从来没有问过,儿子和哥哥在部队从事什么工作,因为这在当时是个秘密。其实不用问都知道,打仗是肯定的,能从死人堆里爬出爬入的,能活着回来的,已经是全家人的万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幸运的是,学校毕业后我回家劳动,大伯文革右派帽子已经摘掉。从右派到老革命,而且曾经工作过的天水市百货公司,已陆续恢复了大伯的一切工作关系和工资待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因为大伯年事已高,所以有幸亲自帮大伯给单位写书信文涵,绝对是我的荣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因为帮大伯书写信件,大伯又知道我爱看书,临终赠送我一套《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还有一张国庆十周年(1959年)纪念日的五寸照片。遗憾伯伯所赠照片遗失,为寻觅此照,翻遍家里所有存物,有点惭愧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幸运的是,伯伯遗像正好是此照放大版本,虽然有点受潮,仍然不减当年英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和大伯临终前聊过,关于参战事,大伯讲过一些重要战例,虽事情经过不够详尽,其实足以说明军人生涯的不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大伯参军十三年,他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经历未曾问及,所以没有详细记载,以下内容是临近解放,大伯所参与的主要战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解放西安,击退国民党军胡宗南、马步芳、马鸿逵等部的反扑活捉二马,有伯伯参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7月半间,第一野战军与从西安败退的17万国民党军,进行了“扶眉战役”,完全解放了关中。伯伯七月份参加了扶郿战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8月26日,兰州市步入新的历程。随着时光的推移,曾经饱经沧桑的西北城市兰州解放,我的大伯也在解放军之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大伯在世,曾经给我的侄子海林讲说,在他当班长时有次执行任务,当时只带了五个兵,突然被国民党一个连包围,大伯面对当前的突发事件,他脑子里迅速反应过来,心里想着跑是个死,打也是个死,于是他们一个班,当时抱着死的决心,在激战之后,他和战友们突围成功,并击毙敌军十多人。大伯在杀场上,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军人,他更没有忘记自己上战场的军人使命,这就是我的大伯,他是一位坚强而英勇的共产主义指战员,他是一位合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历史终归已经成为历史,说多说少都是一样的效果。无非自己的亲人确实亲力亲为地参与并经历了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当时全民抗战的艰苦岁月,全国草木皆兵,伯伯参战确实值得我们一家人骄傲。但是,话又说回来,他也是人民子弟兵当中普,普通通的一员。所以我们作为儿女,我辈不敢随意地骄傲,更不敢以此为骄傲的资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此文行至此处,肯定有人看出来一点端倪,大伯当时参军是旧社会,是国民党征兵,为何穿上了解放军服装,并且成为解放军优秀干部,而且加入并并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我不想用过多的笔墨,对此事做过多的叙述。因为全国人民都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人间正道是沧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世上的事情,总有它的双重性。大伯1938年结婚后不久,于1939年离家参军,当时大伯参军浴血奋战于杀场,直至1958年大伯才终于回到老家团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大伯参军后,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我想大家肯定十分地好奇,以下资料,属于我的姑姑和姐姐提供的信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姑姑说:“自你大伯参军后,家里发生了许多事情,王宝钏寒窑等了十八年,你大妈整整地在家等待了19年。”十九年,对于一个貌美如花,年轻的中国普通女性来说,付出了多大代价,大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看来大妈确实比王宝钏冤枉得多,王宝钏一个人寒窑孤守,她敢说敢做敢干,她有王丞相的夫人前去探望,有丫鬟家院常送银两。而我的大妈,身处民国时代,而我们家,又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传统大家庭。当时我的父亲还未出生,爷爷奶奶当时管家,姑姑说:“你大妈经常暗自一个人以泪洗面,没有人的时候,哭哭泣泣,再也正常不过了。”大妈曾经生前告诉我的小霞姐姐说:“你伯参军以后,家里发生了许多的事情,你二娘去世,三娘相继去世,接着四娘又离婚,你伯失去了联系。然后,家里给你三大四大续娶媳妇,然后你五大出生。直至十九年以后,你伯才回家团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十九年期间,别说其他,就连家庭成员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二妈三妈去了,四妈离婚了,三伯四伯等待重新续玄,家里出生的许多孩子,都已经是没妈的孩子,这是远在前线的大伯根本不了解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当时部队和地方通讯十分困难,大伯部队参军,一去杳无音信,大妈一人孤守空房,爷爷奶奶和当家的二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当时的大妈走也不是,留更不是。为了让大妈安心,为了让大伯家门永远地开着,当时爷爷奶奶和二伯商议下,二伯过继我的大姐,到大妈大伯名下,然后由二伯张罗,再给大伯抱养了一个男孩,就是我的大哥。(关于大哥身世问题,大妈一直守护很紧,大妈从来不想让世人的眼光,对此事有任何流言非语。)从此大伯大妈,军营家园两地孤守清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由于二妈去世,三伯四伯要续娶,大妈在家却也没有闲着,于是,家里所有孩子包括我的父亲、大姐灵巧、二姐白灵、三姐惠玲、四姐芍药,大哥新民、二哥改民都成了大妈的责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虽然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如果搁到如今社会,肯定是一位光荣而靓丽的军嫂,然而当时的旧家庭,大妈简直就成了保育院的院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大妈一生仁爱、慈祥、贤惠、善良、她真的就是我在《我家的老屋》里边所叙述:“爷爷有五个儿子,父亲老小。父亲生下来,奶奶由于负担太重,被奶奶放到村前的文昌楼旁边不要了。大妈抱回家,用面糊糊养大的。因此父亲称呼大妈为姐姐。”我后来才知道家事国事的难缠不易,今天看来,这件事也不能埋怨责怪我的奶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大妈去世的时候,母亲已经去世一年,父亲当时哭嫂子哭妻子,父亲哭的很难过,很是伤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所以说中国传统中,“长嫂如母”一说,我觉得一点不言过其实。时间推移到大西北全部解放后,1949年8月兰州也解放了,大伯转业复退于甘肃省天水市,任职天水市蔬菜公司经理后,当时的地方政府和军队通讯恢复正常,大伯当时给家里来了第一份家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根据姑姑叙述说,大伯的第一封信是写给爷爷的,他向家里人问安并询问爷爷,当年他离开家时,自己娶的媳妇还在不在家,爷爷及时回信告知大伯:“大妈不但还在家,而且还给大伯过养了一儿一女,还有十几年来,家里发生的所有事情,以及家的巨大变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后来,大伯断断续续地,也经常回家探亲,随后和大妈一起生养了会侠姐小侠姐,还有我的四哥宝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家里非常困难,大伯在天水日子也不好过,所以他于1960年,彻底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彬州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后来的日子,大伯当然大多数时间在农村生活,他既是老党员也是村里的出纳会计,大伯回到农村后,居然军人的作风一直不未变。凡事都有一个比较认真的态度和做事风格,正因为大伯坚持认真,辨别是非,阶级立场比较严明,所以村子里有人用心良苦。因此,大伯才有了“黑包公”的外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十年动乱开始后,一位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位解放战争的功臣,却被打成了右派,他给生产对放羊当保管员,自始至终,却从来没有听到过大伯有过任何怨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大伯之所以在三年困难时期舍弃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是为了全家二十多口人的生活,大伯是一个愿意舍弃的人,如果没有他放弃他的事业,家里当时的困难难以想象后果。村里人之所以叫他黑包公,是因为他在村上工作当中,一直铁面无私,他在部队养成的工作习惯,工作作风一直坚持原则问题,因此才有黑包公的外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的母亲去世后,父亲让我们兄妹全部辍学,因为家里已经无有任何能力供我上学,父亲的想法告诉大伯,大伯首先不同意父亲的想法和做法。因为有大伯在前,所有我才有了今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鄙人已经知命之年,此时此刻的心情,感恩大伯在天之灵,感恩大伯让我今天懂得,珍惜现在,就是对烈士大伯的最好回报,努力地坚持生活,就是对社会最大的回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母亲去世时间不长,大妈大病卧床不起,我一天不去大妈身边,大妈都会想到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记得大妈去世的前一年的初冬,我去底店赶集,用一个带有骏马花样的搪瓷碗,在小车庄合硷卖甑糕老汉跟前,给大妈买了五毛钱甑糕,趁热端着跑了二里路回家,让大妈吃点解馋,然而大妈吃了一口,却言道:“娃呀你吃,妈临死能吃到我娃买的甑糕,妈已经甜到心里去了。剩下的我娃赶紧吃,妈不敢多吃胃里不接受,妈已经心里十分高兴,妈今生算没白疼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如今,想着大妈这些暖心的话语,再想想大妈大伯的一生,曾记得关于什么是文化,作家梁晓声用四句话总结:“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大妈于1980年古历四月初四日撒手人寰。大伯于1996年正月初五日离开了我们。他们永远地去了另一个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大伯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大妈为了家庭的和睦发展,他们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也算是一种家国情怀,更是一种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值得我们后人学习传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愿大伯大妈,在天之灵永远安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21年1月3日于文昌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李自立,昵称:侍郎神韵、文昌侍郎,祖籍陕西彬县,1967年出生。1987年毕业于彬县中学,中交一公局六公司试验检测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爱好秦腔、书法、散文、诗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作品刊发纸媒和各种载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格言:自立,自信,自強,自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