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斋微诗社】隐喻写作方法学习

人民影视

作者:灵岩放歌 推荐人:诗心斋微诗社编辑部 隐喻 听语音 [yǐn yù] 修辞学术语更多义项 暗喻、也称简喻。巧妙地使用隐喻,对表现手法的生动、简洁、加重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比明喻更加灵活、形象。 中文名 隐喻 外文名 Metaphor 也称 暗喻、简喻 特点 比明喻更加灵活形象 释义 听语音 在英语中(汉语见“暗喻”),隐喻(Metaphor)是和明喻不同,不用like或as表示出来,而是进行隐藏的比较的这样一种修辞手段。隐喻又称暗喻。表达方法:A是B。 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诗歌特别是现代以来的诗歌,在词句搭配方面有重要特点,喜欢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把相互之间似乎缺乏联系的词句结合在一起,新批评家一般称其为隐喻 。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常用比喻词“是”、“似”、“变成”等连接,有时不用比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但不是所有有是连接的语句都是暗喻,因为比喻必须要符合: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暗喻种类 听语音 ①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例如: 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②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例如: 这里是花的海洋(“花”修饰“海洋”) ③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 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北京——祖国的心脏) ④本体和喻体是复指关系。例如: 让我们对土地倾注更强烈的感情吧!因为大地母亲的镣铐解除了......(大地母亲复指关系) 诗歌的隐喻艺术 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诗歌与隐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歌隐喻具有创造性、灵活性、和连贯性等特点。 诗歌隐喻研究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传统上一直囿于修辞领域。隐喻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的装饰,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法之一。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隐喻的研究就突破了传统的修辞学的范畴,并在70年代进入多学科的研究阶段。 尤其是Lakoff等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的认知功能进行研究,开辟了隐喻研究的新天地 在研究者看来,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 维柯在他的《新科学》一书中就说,“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切语种里大部分涉及无生命的事物的表达方式都是用人体及各部分以及用人的感觉和情欲的隐喻形成的 像俄罗斯白银时代的大诗人勃洛克,就直接被文学理论家日尔蒙斯基称为隐喻诗人,在他看来,“勃洛克是一名隐喻诗人,他将世界的隐喻知觉确认做真正的诗人的基本属性。 隐喻知觉是确认做真正诗人的基础 对诗人而言,依靠隐喻的帮助对世界进行浪漫的变形,——并不是一个随心所欲的诗歌游戏,而是对生活的神秘本质的真正领悟(《论亚•勃洛克的诗歌》)。”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说明或理解某一事物(Lakoff & Johnson,1980:5)。 隐喻是语境间的交易,不相容的两个事物,完全是不同质的,放在一起艺术表现力会更强。你要把西瓜个大比作冬瓜,就没什么意思了。 “我的整个一生就是一个伟大而模糊的梦……”,象征主义诗人明斯基曾这样慨叹,就是今天,诗歌所表现的仍然是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诗歌隐喻的特点决定了其在诗歌中的功能:修辞功能、陌生化功能、构建功能、认知功能和美学功能。 这非常明确 诗歌隐喻存在于诗歌的任何层面,从标点符号、单词拼写、诗行排列,到整个语篇意义的构成。 因此,诗歌隐喻是诗人运用源域(source domain)对目的域(target domain)的阐释。诗歌阐释的根本任务是对诗歌隐喻的把握。增强隐喻意识,提高隐喻能力,从认知的角度理解诗歌隐喻是诗歌欣赏的最好途径。 法国诗人马拉美认为,“在诗歌中只能有隐语的存在,它一点一点把对象暗示出来,用以表现一种心灵的状态。”他说得这个隐语即隐喻,又称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并举的一种语言技巧,营造的大多是一种意象。 语言的本质特征是隐喻的,以己度物,隐喻是在相似中把握相似的直觉力,化抽象为具象,把不具形态、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思绪、品格、声音转化为具象的画面,开拓崭新的视野,带来新的洞察力。 这就是所谓意象构形。 这种形象思维(艺术思维)的运用,使诗歌技艺永无止境,艾青就说,“为事物寻找比喻,是诗人的几乎成了本能的要求。” 我们这里的诗大多数没有隐喻, 这是对诗歌认识不够。 隐喻使读者对前面的铺叙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应该说,通过新奇的隐喻来扩张强化自己的思想和描述,是诗向自身的复归。 隐喻与诗性言说  至情、至味、至悟无法用概念、判断、推理加以言传,这已是诗学领域中不言自明的事实。但诗人并没有放弃言说,反而更执著地沉醉于语言的狂欢与舞蹈,就因为诗歌走向了隐喻。 它从语言出发,穿透语言,投射于意象,并扩展至整个文本结构。诗人所创造的可见、可感、可闻、可听的艺术感性世界,其实都是诗人情感、心灵与精神的象征。   诗作为语言艺术文本,从文本角度讲,是一个多级化的意指系统,一个指称不确定的含蓄意指系统,一个不断在语言的能指与所指间建立新的意指关系的系统。 这是文学专业术语:意指,其实就是语意指向 从意义角度看,诗的意义可分为语言层面上的意义和审美层面上的意义。语言层面上的意义成为能指时,审美层面上的意义才会作为所指而被表现出来。 所以,就意义的生成来看,语言层面上的意义要转化为审美层面上的意义,就必须使语言层面具有能指优势,这一能指优势的塑造离不开隐喻。 隐喻扩展了语言意指优势 隐喻通过“所言非所指”使语言的外部指称虚化,促使读者对语言层面上意义的接受转向对审美层面上意义的追寻。 而在审美层面上,意义也分为情感、意味、感悟,这些意义的实现都离不开隐喻的构形性言说、表现性言说和创造性言说。   隐喻的构形性, 说土就是意象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