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直想拍一组荥经黑砂锅的记实已经许久了,一、非常喜欢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题材;二是荥经黑砂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品,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能记录下这一幕,我感觉非常有意义!</p> <p> 现在好像特别不喜欢很刻意,这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一行三人。对于我们上班族也只有周末有时间,但一到周末就堵车,呜。。。。。。,因此目的地也没明确,就随心随意吧!</p> <p> 无意间走到了雅安方向,准备到泥巴山寻雪,恰好路过荥经县六合乡古城村(古城坪古城上),就想着去看看黑砂锅碰碰运气,希望有惊喜。</p> <p> 寻了两三家黑砂锅厂,因为是中午时间,厂里没人,冷冷清清,看不到那种热火朝天工作的场景,多多少少有些失望!</p> <p> 因为喜欢摄影,所以一直很执着,我们继续找下一家黑砂锅厂,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里我们碰见了黑砂锅出窑洞。哇!简直是运气爆棚,我的心愿终于能够实现了。</p> <p> 这家的小师傅很热情,他说你们也算是有缘人,还有十五分钟黑砂锅就出窑了。按我们四川的习俗给师傅买两包烟,再聊一些家常事儿,大家慢慢也就熟悉了起来。</p> <p> 在出窑的过程中,小师傅非常的配合,我那个兴奋劲啊!甭提了,只听见相机快门啪啪啪啪啪啪!围着场子360度的拍摄,不能把精彩瞬间记下来,那多遗憾!那需要手勤,脚勤,脑勤,我那阵仗,可想而知了,呵呵呵。。。。。。!</p> <p> 出窖时火炉温度很高,师傅们为了防止烫伤,专门穿上特制工作服,护脸帽子几乎让你看不见他的脸,还有那披肩式的厚厚防护服,这一身武装不为是一种地方特色。</p> <p> 我们四川雅安荥经县烧制出的黑砂器也是一绝,就用当地黄土泥巴和煤渣混合,磨粉拌合抽空成黑砂,制胚晾干后烧制成各种茶壶、瓦罐等生活用品时,让人眼界大开。</p><p>在雅烧林窑现场,一个直径不过2米的地窑,一下子颠覆了我们以往心中想象的那种类似烧砖窑的形象。一根电杆粗的吊棒,悬挂在支撑架上,一头捆绑着一副旧轮胎压重;一头吊着硕大的用耐火材料做成的“锅盖”,盖着平平的“窑灶”,灶下一台鼓风机嗡嗡作响,在强风劲吹下,“锅盖”与“窑灶”四周缝隙喷射出耀眼的橘黄色火星和火苗,十分壮观。原来烧窑是这么烧啊!</p> <p> 据师傅介绍,这一带烧黑砂器有着2000多年历史了。烧制黑砂器,是选用当地的黄泥巴和筛出来的煤渣,配合起来的材料,煤渣要粉碎出来和泥巴在搅拌机里进行搅拌,再过真空,材料出来后就可以做生产的土胚了。在烧制工艺上沿用传统的馒头窑烧制,砂锅瓦罐一般烧至2个来小时,而茶壶和精巧工艺品为1个多小时,温度都在1300多度以上。</p> <p>最精彩的是起窑时刻,两位烧窑师傅穿上自制的防火防热服,来到馒头窑前,一位师傅压住轮胎一头的杠杆,缓缓地吊起“锅盖”,炙热的热气便顿时迎面扑来,驱赶走四周的寒冷。伴随窑内摆放整齐通红透亮地黑砂烧制品出窑,一副壮丽奇妙的景象呈现出来。火窑四周瞬间溢出浓浓的温暖。红通通的烧制品,被师傅用一根长长的金属杆,一件件地从窑盘上挑出来,放置到旁边另一个地窑口里,同时撒上易燃的锯末粉上釉,再用渣土盖住喷上来的火苗,让烧件慢慢冷却。至此,烧制的主要环节也就告一段落。上釉原料由杉桠发展为现在的锯木屑、木渣等代用品,这也是荥经黑砂器的独到之处。</p><p><br></p> <p> 一个荥经黑砂成品的完成,大致要经过泥料准备、制柸、上架、晾干、烧制、上釉、出炉打磨、清洗等多个阶段。</p> <p>黑砂的魅力更在于其独特的艺术特色——窑变。黑砂制作者们秉承着对传统技艺的传承,荥经砂器多采用传统地窑烧制。这种烧制方式时常会带来不可控的化学反应,使得砂器表面产生不同的颜色,形成令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所谓的“窑变”。这种不可控制、不可重复的变化,使得每一件发生特殊窑变的砂器作品,都成为了独一无二的绝品。</p> <p>最后还是留影两张,作为今天拍摄的收尾。</p> <p>谢谢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