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有人说甲骨文中无夏字。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五帝时代就有夏字,甲骨文岂能无夏字?
</p><p class="ql-block">一、 百度百科的说法
</p><p class="ql-block">夏(汉字) 百度百科
</p><p class="ql-block">夏,汉语一级字,读作xià或jiǎ,最早见于甲骨文[1],其本义是雄武的中国人或中国人(两处的“中国”都特指“中原一带”),即《说文解字》所谓的“中国之人也”,后假借指一年四季之中的第二季。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汉字源流,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图一)。“夏”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p><p class="ql-block">夏,象形字。关于“夏”的字源,主要有两种观点。</p><p class="ql-block">其一,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夏”字(图①)是一个人的象形:头、发、眼、身躯、两臂、腿脚一应俱全,且双手摆开呈现出一种强而有力的架势。金文中的“夏”字(图①)较其甲骨文字形大大地复杂化:人的头和身躯变成繁体的“页”字形结构;其左右两边的两个呈锯齿状结构的部分,是手的象形;其下是脚趾朝向左边的两只脚的象形,也就是“止”。小篆中的“夏”字(图①)由其金文字形发展而来,只是“脚”只剩下了一只,整个字的结构看起来也更为明朗。约在隶书阶段的后期,“夏”字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简化:上面繁体的“页”被写成了图①中隶书“夏”字所示的形状,两边的“手”被省略掉了,下面的“脚”变成了“夂”。由此演变为楷书中的“夏”字。在字义上,“夏”字的本义为“雄武的中国人”(这里的“中国”特指“中原一带”)。</p><p class="ql-block">其二,在字形上,“夏”字的上古形体较为复杂。金文中的“夏”字(图②)实际上就是“人”形:上为“头”,中间为“躯干”,两侧为“手”,其下为“足”。小篆中的“夏”字(图③)也是“人”形,但已经发生了伪变,人的身躯部分没有了,只是一只大脚还在。楷书中的“夏”字(图④)从小篆演变而来,已失去人的形象。在字义上,“夏”字的本义是“人”——“中国之人”(这里的“中国”指黄河中游流域,即中原),后假借指一年四季之中的第二季。</p><p class="ql-block">(以上摘自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百度的说法离事实还有差距。</p><p class="ql-block">二、非主流说法:</p><p class="ql-block"> 下边是搜索中见到的几幅图片。有人判断下面三图也是夏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图二)</p> <p class="ql-block">(图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图四)</p><p class="ql-block"> 我看倒像是尧字的变体。请和下图比较。跪姿之人是尧!</p> <p class="ql-block">(图五)山东日照天台山尧碑(局部) </p><p class="ql-block">有人判断,夏朝的都城很可能在成都,甲骨文的“夏”字就是就是“蜀”被污蔑后的变体。</p><p class="ql-block">成都的确是夏朝的都城之一。不过她是姒桀丢失中原后,夏朝势力保住的半壁江山的都城。我们这里不作讨论。</p><p class="ql-block">甲骨文的夏字就是“蜀”被污蔑后的变体,这一猜测可以否定,因为甲骨文的夏字指的是商族人,其字形是一只头顶着太阳的三足金乌,是商族人的太阳崇拜和鸟崇拜,是商朝人的图腾。</p><p class="ql-block">商朝人不敢对蜀字进行污化。因为那是老祖宗谈情说爱的产物。《中华林氏第一世<黄帝生平年表》(网络资料)中黄帝造蜀字的说法可采纳。黄帝与嫘祖婚后,为褒奖西陵氏之女嫘祖发明栽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黄帝以吐丝的蚕为字形,以西陵氏的图腾“白鼠”的鼠作字音而创造了蜀字。商族人敢去污化?其实蜀字用不着污化,你口里念着蜀字,心里想着蚕子,效果不是很好吗?</p><p class="ql-block">三、五帝时的夏字</p><p class="ql-block"> 这是山东日照天台山景区的一块石碑。右边的字类似于甲骨文:王其焚吉或王凶焚吉。中间是一幅画。请注意太阳下的人,那就是古夏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图六)山东日照天台山石碑</p><p class="ql-block">民间学者马贺山在《我发现了夏朝文字》一文中把这块碑释读为:“夏日,星月,王凶,焚吉。[少昊祭天碑]。【黄帝文字】</p><p class="ql-block"> 其大意为:夏人祭拜日月星诸神,王帝用柴祭天,逢凶化吉,能迎来五谷丰登,天下太平。</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篇先王率子民夏人到天台山祭祀日月星之神的大典,先王有疑,祭祀前进行了占卜,兆文彰示,用柴燎祭,逢凶化吉,于是,先王与子民一同到扶桑山顶,燃起木柴,送月迎日,鼓乐齐鸣,载歌载舞,一片欢腾。这是最早用文字记录的华夏民族对太阳神的顶礼膜拜,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华夏民族,用象形文字记载的一次祭日盛大典礼。那么这个王到底是指什么时代的国王呢?山海经曰:少昊之国,少昊之国的地理位置即在今日山东日照天台上一带,史书记载少昊是黄帝长子,名嚣,将侄子扶上帝位。司马迁在史记中写的五帝,不包括少昊,但这并不影响少昊之国的国王,所创造的先进的灿烂的华夏文明和华夏历史,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仍令后辈高山仰止,备受推崇,堪称英雄时代的杰出英雄。刻在山顶上的文字,与著名的传世文字【仓颉书】一脉相承,皆为黄帝文字,距今为五千年左右的时间,与商朝甲骨文、金文等均属汉字体系。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用文字记述的由帝王组织的大型祭祀太阳神的隆重的典礼活动辉煌篇章,事后刻文记之。需要指出的是,碑上共刻了八个夏字,一大七小,表示王率领诸侯百姓,祭祀日月星辰,虽然仅仅有十五个字,已经是非常难得,非常宝贵的了。</p><p class="ql-block"> 天台山上的文字石碑,到底跟哪个王有关呢?我认为,跟黄帝长子少昊有关。这里最早有少昊之国,国王为少昊,一个崇拜太阳神的民族,一个崇拜鸟的民族“。(以上引自马贺山《我发现了夏朝文字》)</p><p class="ql-block"> 马贺山是从那群人开始,顺时针读。日星月用图画替代易看懂。王其焚吉和甲骨文一样。画的是人,却读成夏字,让人不理解。古夏字我听说过,是一只鸟驮着太阳飞翔。碑上画的不是人,是驮着太阳飞翔的金乌的简笔画!正是古夏字。这块碑上的文字真的是黄帝字。</p><p class="ql-block"> 如果那群人是金乌,就不应该是八只,应该九只才对!仔细看,最左边那只抵不住岁月的侵蚀,被风化掉了。笠翁对韵中不是有“九夏对三冬”之句么?碑上那群人就是九夏。这块碑堪称最古老的中国画!画的旸谷浴日的场景。这块碑是三星堆青铜神树的源头。三星堆青铜神树上的九只金乌,就对应着画中的九个人。从这块碑,可以看出三星堆的青铜太阳轮与青铜神树是组合使用的。神树顶就是高悬的太阳轮,第十只金乌正驮着太阳在天上值班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怎么证明这是商朝的老祖宗玄嚣留下来的呢?从地理环境和《竹书纪年》看,这里四千多年前是海中的一座岛。是当时人们认识中的最东方,正是人们观察太阳,祭祀太阳的好地方。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禹族的老祖宗是玄嚣的学生,太阳崇拜、鸟崇拜是玄嚣传给颛顼,颛顼再传给他的子孙。八九百年后,夏朝失中原,颛顼的子孙们汇聚古蜀,在三星堆以各自的视角和传承,建造了颛顼殿(二号坑是该殿遗存物),祭祀祖先。 </p><p class="ql-block">结束语:山东日照天台山,四千多年前是海中的一个岛。是传说中的旸谷。有许多太阳崇拜、鸟崇拜的遗存。少昊国王、帝尧都曾在那里祭天。都有石碑留下。现在成了旅游区,对两块石碑都缺乏保护!我想通过此文告诉各位,有国宝蒙尘民间,盼大家设法保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