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到山西,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大省,佛教胜地五台山、精美的云冈石窟、壮观的壶口瀑布以及传奇的平遥古城等等,都是一张张亮丽的名片。“天下第一醋” 更是享誉中外。</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说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起源地,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犹如河之源头,华夏文明之摇篮。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三千年,它记录了历史,也参与了其发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位于中国北方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的太原盆地西南,山西省的中部。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是我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于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在山西省中部平遥县内,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 “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中国仅有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另一座为丽江古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平遥城墙现存有6座城门瓮城、4座角楼和72座敌楼,其中南门城墙段于2004年倒塌,除此以外的其余大部分都至今完好,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历史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亦是世界遗产平遥古城的核心组成部分。此外,还有镇国寺、双林寺和平遥文庙等也都被纳入世界遗产的保护范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晨,我们在平遥的古巷中穿行,古城还在沉睡,街上人非常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平遥有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整座城市非常周正,街道横竖交织,街巷排列有致。市楼位于城市中央,明清街位于南北中轴线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沿着衙门街,一直往前走,过了听雨楼,右手侧看到的就是平遥古城县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平遥县衙是平遥古城的代表性建筑,距今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它的规模在全国是最大的,也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县衙之一。<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平遥县衙</span>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二百余米,东西宽一百余米,占地26000余平方米。平遥县衙作为中国现有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衙。县衙整个建筑群主从有序,错落有致,结构合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004年5月19日,第十一世班禅莅临县衙考察时欣然提词:“平遥县衙 古衙之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平遥县衙不仅布局的设计,而且职能部门的设计更是和皇宫相一致,可以说平遥县衙的设计是皇宫的一个缩影,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皇宫的辉煌,内心会受到很大的震撼。县衙坐北朝南,正门的两边蹲着两只大石狮子,开着大口样貌很威武。衙门的门栏很高,两扇大门又厚又重,漆着朱红的颜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县衙遵循封建礼制,左文右武,前朝后寝,中轴线上有六进院落,由外至内依次为:大门、大堂、宅门、二堂、内宅和大仙楼;东侧线上由北至南有花厅、常平仓、赞侯庙、土地祠,常平仓又叫钱粮厅;西侧线由南至北有:牢狱、公廨房(遗址)、十王庙、洪善驿、督捕厅,(其中十王庙、洪善驿、马王庙正在复修尚未对外开放)整个建筑群主从有序,错落有致,结构合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从建筑布局,还是职能设置,都堪称皇宫缩影。</p><p class="ql-block"> 大堂又叫 “亲民堂”,内宅叫 “勤慎堂”,县衙共占地两万六千平方米,房屋二百余间,是中国现存的明清时期县衙的典型建筑。明清时期,共有149任知县在这里为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衙署大门。要进衙署,需先通过衙署大门。县衙作为一级行政机构,在封建社会实际上同时也是司法机构,如此重权在握之地,门是必不可少的,县衙又叫衙门,俗话说 “自古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由此可见,要进衙门,得有经济做保障。</p><p class="ql-block"> 穿过大门,就进入县衙的第一进院落,可以看到东西各有窑洞六间,取六六大顺之意,这就是赋役房,为明万历年间的建筑,是收取赋税钱粮的场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仪门是县衙署中最为高大雄伟的一座门,立于两层三级台阶之上,青墙灰瓦,乌梁朱门,上有黄铜大钉,足以显示其威严庄重之仪。由于官府均为红漆大门 , 于是朱门便成为官府的代名词,成为封建上流社会的象征,仪门门外有联曰: “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 此联通过对比反衬出衙门内外氛围的天壤之别。“四时春” “和风甘雨” 意味着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若没有 “案内三尺法 ”、“烈日严霜”、"除暴安良" 又怎会有百姓的安居乐业?仪门内侧也悬一联曰: “百载烟云归咫尺,一暑风雨话沧桑。” 此联以烟云、风雨比喻世道变迁,官海沉浮,告诉我们通过对县衙的研究,可以小见大,透视到我国整个封建社会的社会风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根据清光绪八年的《平遥县志》记载,当时县衙建有30多座明清建筑。县衙分东、中、西三个院落。主体建筑集中在中间的四进院落,沿南北向的中轴线对称布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平遥县衙是平遥古城游的主要风景点之一,每天上午十一点大厅前有判案演出,所以在这一时刻游客相对比较集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衙门大堂。是古代县太爷办公的地方,上头挂着“明镜高悬”的大匾,左右两边放着许多审堂用的刑具,让人进去有一种森严的感觉。大堂 坐北朝南,高耸威严,在建筑上是县衙署中最为宏伟的,在职能上也是最为重要的,全县所有的大案、要案、命案都要在这里审理,大堂为五楹厅堂,中间为三楹公堂,一县之长,官虽不大,但毕竟是一方百姓所仰仗的父母官。因此,知县的优劣直接影响黎民百姓存亡,关系国家兴衰。</p><p class="ql-block"> 大堂上书 “亲民堂”,这座古县衙的主要建筑均有楹联,如大堂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二堂楹联 “与百姓有缘才到此地” ;“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p><p class="ql-block"> 正堂共分三间,最左边的那间只有那么几件兵器和刑具孤零零的摆放在那里。而右边的那间陈列着明清时代官服的仿制品。从最低层的九品衙官乃至高贵的皇帝,全部都有。中间那间是县官审问犯人的地方,每天固定时刻,会有仿古审问犯人的演出活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仪门与大堂间的第二进是个大院,东西厢设“六房”即吏、户、礼、兵、刑、工房。</p><p class="ql-block"> 大堂是知县办理公务的主要场所,在县衙署建筑中,规格最高,因而堂前配有月台。大堂为五楹厅堂,中间三楹为公堂,大堂屋檐下悬横匾 “亲民堂”。为了旅游的需要,现在每天固定进行 “升堂” 表演:周一至周五,上午:10:00、11:30;下午:3:30。周六、日、节假日下午增加一场,时间为16:30。我们到的时候时间太早,因此没有看到 “升堂” 表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堂背后为二堂,自成四合院落,且同后面内宅相通,所以二堂院门也称宅门。二堂是知县处理日常公务、<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个别召见下级,小范围研究工作审理民事案件的场所。正中屏风绘有 “松鹤延年图”,比大堂的 “山水朝阳图”,多了几分生活气息,公案上的令签也只有黑色令签,没有红色令签,在这儿是不能判死刑的。</span>二堂内东西耳房分别为 “简房”、“招房”,为县丞、典史的办公处所。县丞为知县之助手,正八品;典史无官品,即 “未入流” 。“掌稽检狱囚。无丞、簿,兼领其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绕过大殿进入后院,是县太爷吃饭和休息的地方,门口挂着一副对联,意思是视人民如父母。为人民办实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穿过二堂即为内宅,是知县的生活区。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是“大仙楼”,上面供奉着守印大仙,即狐仙,清代官衙奉狐仙为守印大仙。<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历任知县为求得仕途平安,就将它供奉起来,请它保护官印。俗话说“官凭印,虎凭山”,保住了官印,也就等于保住了官。</span>这座大仙楼是平遥县衙中仅存的元代建筑物,下层为窑洞式建筑,上层为楼阁。原名观云楼,清代改称大仙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屋檐下左边放的是民国期间的两个碑,矮的上边是“吸烟、缠足、赌博。民生三害,非改了不可”,高的是当时山西省督军阎锡山的训示“贪官污吏,劣绅土棍,为人群之大害,依法律的手续,非除了他不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县衙前面是办公地,后面是县老爷的居住地。另外还有后花园,戏台,衙役房,牢房,刑房。总之,这是我看见过古代最大的县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大仙楼东侧门穿过,便是县衙的后花园。这里有山水花草,亭台楼榭,是县官吟诗作画、喝茶对弈休闲好去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县太爷餐厅的对联也很有意思:“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孝悌忠信礼义廉无有铜钱可做来”,意为除了神仙以外每个人都需要柴米油盐,都不能免俗,但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就算是没有钱也一样可以做的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戏台,戏台下有个通道,据说是为了表示对神的恭敬,所以修建的比较低矮一些,经过这里的人都会不自觉的低头通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平遥县衙内有一个面积较小的地方 — 监牢,</span>牢狱有 “重狱”、“轻狱”、“女狱”、“狱神庙”、“子孙房”。牢头办公的场所,里外套间。狱神是皋陶,尧舜时代的刑官,是他发明的监狱,每到初一、十五的时候,犯人狱吏都来拜祭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县衙出来,我们在街上漫步,这里全是明清时代的古建筑,各个店铺的门面和牌匾也是古代的样式,如果你有兴趣穿上古代的服装,感觉就能够在这儿拍古装剧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南大街,也是明清一条街。这条街基本保持了明清风格。街面不宽,房屋大多也是砖木结构的屋子,<span style="font-size: 18px;">街道两旁,老字号、传统名店比比皆是,是繁盛的传统商业街。可以想象当年的平遥古城多么繁华,在清朝时期,南大街控制着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机构。这里</span>铺面林立,结构井然有序,与平遥商人精明强干的美誉交相辉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平遥的酒吧,店面都很小资,可以说很有特色,也为古城凭添了不同的色彩。最吸引人的是,每个酒吧都有一句打动人心的话挂在那里,最让人感觉暖心的是 “我在平遥等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沿着南大街一直走到尽头就到了迎熏门(古城南大门),由此可登上城墙,在城墙上可以看到城内的古建筑,也可以看到古城外的现代平遥。平遥古城又叫龟城,传说是刘伯温设计建造的。为了避免风沙,整个城池的城门与街道都是错位的。街道纵横交错却不笔直,俯瞰时犹如龟背纹路纵横交错,所以叫做龟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墙,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为夯土城垣。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筑,平遥城墙又在原来夯土城垣的基础上外面包了一层砖,就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明代砖土混合城墙,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古城上俯瞰平遥古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城墙上可以看到城内的古建筑,也可以看到古城外的现代平遥。透过古城墙的垛口向城外望去,是一片现代化的建筑,看到几个市民在公园里健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座坚如磐石的古城,在古代起过抵御外敌的作用。如在清末,曾把抢劫商号,骚扰民宅的清军拒之于城门外,使平遥免遭其害。在抗战时期,城墙为挡住气焰嚣张的日寇作出了特殊贡献。另外,在洪灾到来时,可抵挡滔滔洪水,使城里面居民安然无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城墙上的敌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西平遥古城,不仅以古老完好的城墙闻名于世,而且古寺庙、古市楼、古街道、古店铺、古民宅,荟集一城,构成了一个宏伟壮观的古文物建筑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城墙上走一会儿,就到了云路老街的入街口,从城墙上下来,穿过有 “云路老街” 牌坊,就到了酒吧街,街道两旁布满了林林总总的餐饮酒吧和当地特产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酒吧一条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家招牌温馨的酒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云路风情街位于街区中部南侧,北接文庙,南连城墙。风情街长约百米,是一条明清建筑老街改造而成的酒吧一条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过风情街就是平遥文庙,它位于平遥县城内东南隅,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其大成殿为金代重建,至今保持原貌,是我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是全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p><p class="ql-block"> 平遥文庙乃中国六最。是我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是全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有中国最大的孔子及儒学先贤塑像群;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中国科举史展;是中国惟一的专业性摄影博物馆。文庙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各类建筑物、构筑物达16类112座。依中轴线自南而北分为四个区域,即服务区、祭祀区、儒学区和科举区。主要景点有:棂星门、泮池、泮桥、名宦祠、乡贤祠、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等。整个景点文化气息浓郁,还陈列着中国现存唯一的一张状元试卷、清代文官系列服饰等一大批珍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1300多年科举史上硕果仅存的平遥文庙有“小故宫”之称,规模宏大,规制齐全,也有一条类似的中轴线。魁星楼却在文庙外城墙上的东南角,她小巧玲珑,却直指天空。登上此楼,有“手可摘星辰”之感,平遥古城尽收眼底。据说,当年凡中状元者要从东门城楼登上云路,然后再登魁星楼、文昌阁,经过云路坊(凌空而架,像云中虹桥),再跨进棂星门,经过拌桥(也称状元桥),再到大成殿祭拜孔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从隋朝确立科举制度以来,那科举路上的七百多名状元,十多万进士,以及难以计数的举人,在经历过“十年寒窗无人问”的苦难历程之后,今日登云梯,上星楼,跨云桥,进棂门,在世人面前风风光光地招摇展示一番,为“一朝成名天下闻”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坐落在一个方形的高台基上,殿宇高大,气势雄伟,是一座单檐歇山顶古建筑。大成殿的始建年代已无法考证,从背椽下的题记可知其重建的年代是公元116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各地,文庙遍布,但像大成殿这样的早期实物大多已不复存在了,所以它是考证我国宋金时期文庙建筑格局的重要实物资料。如今,这一古建筑已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成殿也为平遥县这座历史文化古城添色不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伦堂,又称彝伦堂,在大成殿后,是强化孔子儒教中的君臣、父子、尊卑等人伦关系的殿堂,是向人们灌输儒教伦理道德的讲堂,是学校中的主要学习场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两边配殿是东庑、两庑分别供奉者七十二圣贤塑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平遥文庙坐北向南。总面积35811平方米,庙区占地8649.6平方米,建筑面积3472.3平方米。现存四进院落,中轴线上排列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藏经阁等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出文庙,街道东西方向各立有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德配天地</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8px;">道贯古今</span>” 的牌坊。德配天地是一个成语,出自《庄子田子方》:“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 用来形容指道德可与天地匹配。极言道德之高尚盛大,指人品德的高尚。道冠古今的意思是说:人的主张古今来说都是最好。这句话对应的是 “德配天地”。这里是形容孔子,说他的贡献如同天地一样大,他的主张古今来说都是最好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平遥古城里,至今保存着3797处年代久远的民居建筑,其中有近400处非常完整。这些砖墙瓦顶的四合院是游客镜头下最亮丽的风景,更是平遥百姓生活和居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珍奇报刊陈列博物馆,又被称为苗世民藏报博物馆,位于平遥古城南大街142号,是原永庆祥商号旧址。这里是按照明朝清代那时候的建筑修筑改建而成的展览馆,建筑保留了明朝清代阶段的设计风格,古香古色,雕梁画栋,总项目投资200多万元。藏报总数6万余种,110多万份,馆藏品报纸杂志已载入世界吉尼斯之最纪录大全,有清朝名国珍奇报、50年代文革的全系列报纸杂志、山西省及全国各地重大时事热点报、部分世界各国报刊、其他少数民族报纸杂志等。</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国珍奇报纸陈列馆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馆内设置有清朝时期、民国时期、重大时事、缅怀伟人、文革时期、世界各地、港澳台等十个展览厅。这是中国私家藏报第一馆,最特别的异型报纸有特大的报、最小的报、发行时间最短的报、还有手掌报、明信片报、名片报、丝绸报、烟标报、雨伞报、扇子报。 中国珍奇报纸陈列馆高清大图最别致的要数最小的报 —《江南游报》,这是第一张最小的全真彩色微型报,是为纪念 “9·27世界旅游日”,纪念中国旅游年1997年,已被载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纪录大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为是按照明朝清代阶段的建筑物改建而成,所以在这一家展览馆里边很明显的感觉到与其它票号、镖局这些的空间布局大体上类似,一样是狭长的走道,两侧偏矮的厢房,可是这一次不一样的就是,一进来就可以看到正对着毛主席的塑像,毛主席的塑像戴着红领巾,一走进来就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过道边的厢房都被改建称为陈列厅,在门口的情况下都是会标明第几展览厅,以及简单的介绍一下里边的藏物。在每一个陈列厅里边都是会提供,不同阶段的报刊或者是稿件,如果是对这方面特别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此进一步的了解更多的厉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镖局,冷兵器时代的晋商护身符。在平遥古城内的南大街上,有一座镖局遗址,叫 “同兴公镖局”,在清代这是威震全国著名镖局之一。</p><p class="ql-block"> 平遥是晋商重镇,商业兴盛,各商号有大量贵重货物、钱财银两需远距离运输,为商家往来护镖的镖局也应运而生。同兴公镖局便是其中一家,是武术名师王正清创立于咸丰年间,后来由其子王树茂继续执掌,直到民国二年、也就是1912年关闭,历时六十余年,跨越晚清和民初两个时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兴公镖局旧址是一个四合院,复原了当年了总镖头房、议事厅等,展出了同兴公镖局的行规 “四戒”、“四个务须”、“四个名山” 等,让我们了解当年镖局的概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型情景剧 “又见平遥 ” 的故事是正是围绕着同兴公镖局的诚信展开的。同兴公镖局由王正清武林大师于清咸丰 五年(1855)年创建。王正清,字松庵,号“面王”, 平遥南良庄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说同兴公镖局干过最厉害的一件事,就是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城,慈禧太后西逃,出逃时国库空乏无现银可带,故取道晋中钦点晋商巨贾筹措盘缠。抵达平遥 ,盘点现银93万两。皇镖责任太大,无人敢当此皇银的保镖,唯有同兴公镖局王家敢接。镖队将银两安全护送到西安 ,分毫无差。慈禧太后相当高兴,赏赐了奉旨议叙的匾额,并赠黄旗一面,以后王家行镖,镖车上都插有黄旗,生意也因此做得风生水起。</p><p class="ql-block"> 镖旗上写总镖师的姓,这个 “王” 字代表着同兴公镖局王正清。就是说你在保镖途中遇到一些劫匪,如果你是厉害师傅保的镖,出了名的师傅保的镖,一般人是不敢劫,所以说劫镖之前先看一下镖旗上的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镖局早期是为朝廷押送往来信件叫信镖。后来镖局的主要业务成为为票号押送银镖,这就形成了镖局走镖的两大镖系;银镖和票镖;到了清朝末期,随着票号的逐渐衰败,镖局的主要业务对象就转化为一些有钱的客人押送一些衣、物、手饰和人身安全,这就形成了粮镖、物镖、人身镖三大镖系,这也就是镖局走的六大镖系,即;信镖、票镖、银镖、粮镖、物镖、人身镖六种镖。</p><p class="ql-block"> 镖局是作为早期中国的安保行业,随着晋商的崛起为镖局的兴盛提供了一个绚烂的历史平台,到清朝中叶平遥票号兴起后,平遥商业也开始步入黄金时代,它们是冷兵器时代的晋商护身符,但后来随着晋商的衰落、汽车、火车的普及,洋枪等西方科技随着列强进入中国,再加上电汇、电信业的发展,依靠冷兵器和自治土枪保驾护航、车马运输的镖局,费用高、效率低,自然无法满足当时商业发展的需要,镖局就此没落,成为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日升昌票号,平遥城内最著名景点,中国的第一家票号。在历史上全国共有票号51家,山西有43家,而在平遥这座玲珑小城之内就有票号22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了这记录了一代票商辉煌历史的票号博物馆,掀开历史的纱漫,目睹昔日的风彩。</p><p class="ql-block"> 中国票号博物馆,这是有 “天下第一号” 美</p><p class="ql-block">称的 “日昌票号” 的铺面,日升昌票号创建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遗址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百年沧桑,业绩辉煌,执全国金融之牛耳,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其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 “汇通天下” 著称于世。其实票号就是以前的钱庄、银号,在我国银行没有出现以前,票号几乎控制着全国的金融业。票号是随着明后期资本主义萌芽而产生的,主要经营汇兑、存款、放款、代官府解粮钱、收捐税等的金融机构。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一文中曾说 “这里是中国银行的乡下祖父”。清朝时交通不方便,商人们来回押运金银既麻烦,又不保险。道光四年,原平遥 “西裕成” 颜料庄经理雷履泰就把颜料行改组成经营汇兑业务的商行,取 “如日初升,繁荣昌盛” 之意,定名为 “日昌” ,从此揭开了我国金融史上崭新的一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823年,由平遥西达蒲村李大全投资白银30万两和细窑村掌柜雷履泰共同创立日昇昌,从此结束了中国镖局押送现银的落后金融局面,极大地加速了商业运转和货币流通,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其经营的黄金时期年汇兑总额高达3800万两白银,可谓 “日利千金”;其经营网点遍布除东北、西北以外的整个中国,可谓 “一纸风行”。然而,更让我们叹服的是:票号产生的百余年间,外患频频,内乱不断,日昇昌在风雨飘摇的一百年,纵横捭阖,雄视商界,形成了一整套极具现代意义的管理制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日昇昌旧址,已开辟为中国票号博物馆。人们在这里所见所闻的是一百多年的过去。尽管日昇昌小小的院落无法与现代银行的摩天大楼相比,日昇昌仅有的分号也无法与当代覆盖全国的金融网点相比,但我们可以从日昇昌看到当代银行的影子;从日昇昌领略到中华民族的智慧;我们可以从日昇昌感受一种锐意改革的精神,鼓闻一个时代进步的声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平遥</span>城隍庙,位于平遥城内城隍庙街中段,整个庙群坐北朝南,总占地7302平方米,前后共四进院落。它是一所规制齐全,宗教、历史文化、内涵丰厚的道教庙观,除正殿和寝宫外,主要由六曹府、土地祠、灶君庙、财神庙四大部分组成。布局规整、层次分明、气势宏伟、风格别致。临街庙门之外,是寺庙标志性建筑,高大的木结构牌楼,为四柱三门十一踩斗拱规制的歇山顶建筑。</p><p class="ql-block"> 城隍庙建于明洪武初,融合儒教、道教、民俗文化为一体,文化内涵丰富,殿宇建筑形式、月台乐楼、木刻砖雕都非常独特,很有观赏价值,这里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城隍庙现存庙宇为明清规制,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其最大的特色是 “庙中有庙”,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三庙相连,构成一幅 “尊神艺屋一庙,联袂同受香火” 的奇特景致。其中城隍居中,灶君财神各占左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城隍庙在建筑结构上也很有特色,各殿宇的木结构形式,开间、上限、木雕雀替图案以及琉璃构件的使用,都严格遵循当时封建礼制,而且工艺上乘,多有独到之处。每间亭台楼阁,都注重雕梁画栋,精磨细琢,十分考究。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平遥县在明清代商帮经济的发达程度和雄厚财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高雅文化需求。是凝聚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甬道尽头是戏楼,戏楼背面书”敢入“二字,为清代我国著名书法家傅山老先生亲迹,入字写得颇有风采,形似”刀“字,入字头上一把刀,可谓对所有人提出了严厉质问:”敢入“吗?可谓白天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自不惊,善者坦然而入,恶者忐忑不安,犹豫不定 “我敢入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穿过戏楼下的甬道便通达正院。正院居中的建筑是城隍庙主体建筑——城隍殿的献殿。这种建筑布局是平遥城隍庙独具一格的建筑艺术。中轴线建城隍献殿,大殿及后院城隍神的二堂寝宫,同献殿并行东建灶君庙、西建财神庙。三庙左右毗连,贯通一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可谓达到了建筑艺术的最高境界。而如此规制完整,规模宏伟壮观,诸神同受香火的城隍庙迄今全国罕见,仅此一处。</p><p class="ql-block"> 城隍庙的献殿,故名思义供香客上香、叩拜许愿、进献物品的大殿。从建筑角度讲,献殿所使用的是古建屋顶等级第二的歇山顶,还使用了抱厦的样式,通过其柱鼓石能推知建筑年代。宋元以前柱基不得露于地面,元未明初逐渐高出一筹,尤其到了清代,柱础以上有柱鼓石,不仅起坚固作用,其装饰成分大大超过原本的用途,加上鼓石上的雕刻也日益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寝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夜幕降临下的城隍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平遥九龙壁曾一直是古城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系明代早期遗物,通高4米,宽约20米,下筑青砖须弥座,顶部灰瓦覆盖,饰五脊六兽。壁面由预制的高浮雕五彩琉璃件拼砌而成。画面的下方是惊涛骇浪的沧海,上方是漫无边际的云山。在波涛起伏的巨浪里,居中的是一条黄色蟠龙,前爪作展翅状,后爪分撅海水,龙身环曲,瞠目张颔,威风凛然。左右两侧依序各有蓝、黄、白、黄八龙,白为升龙,其他均为降龙。九龙戏象万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大街夜市,是平遥古城的主要一景。夜幕降临,古城内的商铺、客栈点亮了一串串大红灯笼,街道上洋溢着莺歌燕舞的繁荣景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夜晚,漫步在平遥古城最繁华的街道,绚烂的霓虹灯与月光交织在一起,酒吧在稍显幽暗的环境中,有沙哑的摇滚、有清纯的女声,为夜色下的古城增添了不少韵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不仅能让人从心底觉得安定,还能使自己完全沉浸在那些民歌古乐或是震天响的摇滚中,这大概也只有平遥古城才有这样的魔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西平遥古城,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历代人才辈出。有著名史学家孙盛,以 “映雪读书” 流传千古的名人孙康,还有著名画家李琦,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也出生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所以说,山西平遥古城不愧为历史文化名城。平遥古城不仅是一座雄伟的古城,更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平遥古城,值得我们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