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模古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 唐模古村始建于唐、发展于宋元、盛于明清,历史传说因其经济活跃,民风淳朴,而被誉为“唐朝模范村”。是徽州历史悠久、人文沉淀深厚的文明古村。游历其中,如诗如醉。徽州唐模村落在选址和布局上非常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田园风光幽雅别致、亭坊街桥古韵悠悠,青山绿水,粉墙黛瓦,特别是别样的古老水街,使人备感吉祥平和,堪称徽派气息浓郁的典型古村落,现已成为安徽省唯一一家全国文明村、安徽省优秀文明示范景区。 据记载,唐模是由唐朝越国公江华的太曾祖父叔举创建,当时种植有大片葱郁的银杏树,其后裔认为这里可以发子发孙,于是举家迁此,后来果然家族兴旺,江氏后人不忘唐朝对祖先汪华的荣恩,决定按唐朝盛世时的规模建造村庄,并取名“唐模”,也有人说是按唐朝模式建立,所以叫“唐模”。 走近唐模,扑面而来的是古朴典雅、安详宁谧的徽派水口园林。由村中流出的小溪穿过一座座小石桥,翻越一道道拦水坝,形成一道道人工瀑布流往下游,两岸数十株巨大的樟树浓荫蔽日。特别是那株决定汪氏家族命运的银杏,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据说,唐越国公汪华后裔汪思立精通阴阳八卦,运用堪舆之术相中唐模而植银杏数株,择成活处定居,结果宗汪一株茁壮成长,遂举族定居唐模。该村末代翰林许承尧《疑庵诗》中《诘老树》和《老树对》两诗更是赋予了它以人格内涵。徽州人为什么钟情在村口营造水口园林呢?这主要源于两个原因,一是村口如人的脸面,故需以优雅先声夺人;二是受阴阳风水理论的影响,徽州人认为水流象征着时间和财富,随着流动将把一切都带走,故修好“水口”加以镇留。 小西湖连着一条小溪,溪流中成群的鸭子顺水而游。当溪流摆脱了岸边的水田,便被两排青瓦白墙的老屋揽入怀抱,这便是有名的“水街”。 对面是一片甘蔗地,两三头水牛在吃草。甘蔗地的尽头是鲍家祠堂,祠堂前有青石铺就的小广场,以广场为中心,四周散布着几家农户。祠堂与农户,农户与农户之间,被水田和甘蔗地填满。 村口一株千年古槐旁,立着一座沙堤亭。在亭中小憩片刻直奔小西湖。传说,曾有一位孝子,为了让母亲看到杭州西湖的景色,在这里仿照西湖的样儿,修这个小湖。 相传,清初年间当地许氏家族有一富商,是一孝子,其母想去杭州西湖一游,因年老体衰不能成行,为弥补这一缺憾,富商不惜重金在村边挖塘垒山、筑堤造亭,仿西湖的景致,建成这一湖景,取名“檀干园”,博得母亲欢心,实现西湖一游的心愿。这一西湖故事被传为佳话。 村口有个亭子很显眼,是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沙堤亭”。此亭上下共三层,中空,上有回廊,飞檐翘角。从不同角度看,每个平面均为八角,所以额也叫“八角亭”,有趣的是从亭子里面朝上看居然是一个“回”字,据说古人男子一般都出去经商,世事难料,很多外出的男人没回来或者回不来。在家等着的女子就站在亭子这里默默等着,里面的“回”就是希望家人早日归来!<br><br> 沙堤亭子边上那个古树传说是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树,经过四百多年的岁月沉淀,愈见苍幽。和绿色对应的红丝带,是很多游客留下来的,他们在此祈求爱情忠贞,都是对感情最美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