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顾缘》情结

CCK

<p>  我们有一个微信聊天群,群名就叫《顾缘》。</p><p><br></p><p> 这个群,是由顾家门里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子女们组成,群成员近二十人。</p><p> 我和我的爱人以及两个女儿都是这个群里的一员。</p><p><br></p><p> 用"顾缘"作为群名,还是当初我的小女儿提议的。她认为:我们都是因顾姓而结缘的⋯⋯。</p><p>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p><p><br></p><p> 于是乎,《顾缘》微信聊天群正式诞生了。</p><p><br></p> <p> 儿孙满堂的顾家门里(2006)</p><p><br></p><p><br></p><p><br></p> <p>  我是顾家的二女婿 。</p><p> 我和顾家二女儿是1967年结婚的。当时,我们同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我在团机关任职,她在团中学任教。</p><p> 我们的结合,顺理成章地使我同顾家结下了不解之缘。</p><p><br></p><p> 岳父母都是为人正直,忠厚善良的那种长者。</p><p> 兄弟姐妹们也非常明事理,懂规矩,有教养。</p><p><br></p><p> 這是一个温馨的家庭,和谐的家庭,亲情氛围超浓的家庭。</p><p> 融入这样的家庭,我感到十分欣慰和满足。</p><p> </p> <p>  爱人进疆前同家人拍的全家福(1964)</p><p><br></p><p><br></p> <p>  1972年,我们首次回沪探亲。</p><p> 出乎意料的是,我们的到来,居然惊动了全家人。</p><p> 家里除了最小的妹妹(全家福前排居中的那个小姑娘)留守在家以外,一家人在岳父母的带领下,倾巢出动,到上海站接站。</p><p> 那场面,着实让我们受宠若惊。此刻,旅途劳顿所带来的倦意倾刻间一扫而光。</p><p> </p><p> </p> <p> 当年我们同家人的合影(1974)</p><p><br></p><p><br></p><p><br></p><p><br></p> <p>  爱人的姐姐本来已经成家,为了能在我们探亲期间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妹妹,她索性住回娘家。(其实,我们每次回沪探亲,她都是这样的)。</p><p> 爱人非常崇拜她的这位长姐。说她聪明干练,文章和字都写得棒棒的。说她很喜欢阅读姐姐的来信。</p><p> 他说,姐姐的信,写家里的事,写弄堂的事,都表述得生动具体,有声有色,活龙活现,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p><p> 我想,这哪是喜欢阅读来信,分明是思乡之情的另一种宣泄方式罢了。</p><p> 的确是这样,姐姐的封封来信,都能使她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满足。</p> <p>  爱人(左)在进疆前同姐姐的合影(1964)</p><p><br></p><p><br></p> <p> 我和她的两个弟弟(1972)</p><p><br></p><p><br></p><p><br></p> <p>  那些年,新疆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因此,我们在新疆生活得好不好,就成了上海两位老人及兄弟姐妹们牵肠挂肚的心结。</p><p> 那时候,每逢新疆有人回沪,岳母总是最先得到消息。</p><p> 我也很纳闷,岳母的消息怎么那么灵通呢?</p><p> 后来才明白,那是她平时喜欢四处打听所致。</p><p> 只要她打听到有人回沪,接下来就是不厌其烦地登门拜访,求人家在回新疆的时候帮我们带些生活用品。</p><p> 每当这个时候,岳母总是准备两份物品,一份带给我们,另一份作为礼物送给委托人,以表示对人家的回报。</p><p><br></p><p> 那些年,家里的角角落落存放的箱箱丶袋袋、坛坛、罐罐里,都塞满了诸如鱼干、虾干、烤夫干、炼好的猪油、腌制好的肉品以及干果、挂面等等等等。这些食品都是家里人平时省吃俭用,长年累月积攒下来,专门等我们回上海探親的时候,让我们带回新疆的。</p><p> 要知道,当时上海的物资供应也相当紧张,生活用品都是凭票券定量供应。就这样,家里人宁可自己过得清贫点,紧巴点,也要省下来接济远在他乡的亲人。</p> <p> 这是什么情感?</p><p> 这就是父母对子女那份难以割舍之情;</p><p> 是兄弟姐妹之间相互关爱之情;</p><p> 是令人牵肠挂肚的骨肉之情。</p><p> 不到我们自己为人父、为人母的时候,这种情感的含义是无法真正理解的。</p><p> </p><p> </p> <p> 我们在新疆工作期间,两个孩子送到上海读书。此间,在沪的兄弟姐妹们没少帮衬我们。</p><p> 孩子寄住在大舅舅家,大舅妈就象呵护自己的孩子那样,呵护着两个孩子。使她们在远离父母的情况下,也有一种如家的温馨感觉。</p> <p>  1997年,我们退休回沪定居。当时还健在的岳母毅然决定将自己的一套住房转让给我们。兄弟姐妹也非常支持这一决定。大弟弟陪同岳母多次奔波于有关部门,用最短的时间,办妥了相关手续,使我们在上海有了落脚之地。</p><p><br></p><p><br></p><p> 我们由衷地 感恩岳父母!感恩兄弟姐妹们!</p> <p> 岳母和她的女儿们(2000)</p><p>(自左至右:小妹、大姐、二姐、三姐)</p> <p>  </p><p><br></p><p> </p><p><br></p><p> 如今,二老虽然已经过世,然而,顾家门里的亲情往来絲毫没有淡漠。</p><p> 德髙望重的长姐就是眼下我们这个家族里的主心骨。</p><p> 尽管我们的居住地分散在上海的各个角落(最远的距离超过20公里),然而,电话、微信、视频以及便利快捷的城市交通,为我们提供了诸多的沟通方式。通过这些方式,我们随时可以互相交流信息。喜事共享,难事共担。把愉悦和关爱及时带给每一个家庭。 </p><p> 每周一次的视频聊天会,每年一次的聚歺会成为常态。</p><p> 我们这些已退休的兄弟姐妹还经常结伴到外地、到市郊集体度假,以远离城市喧嚣,体验休闲幽静的乡野生活,放松身心,增近感情。</p><p> </p><p><br></p> <p>  友情是互帮的,爱情是互相的,只有亲情是无偿的、无价的、无私的、无怨的。</p><p> 我们这一辈年岁不小了,老啦!</p><p> 我们期盼着我们的晚辈们,珍惜当下,呵护親情。让親情之光发扬光大,世代相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