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磊国画艺术赏析

南山禪悅

<p class="ql-block">  白磊,原名白锡程。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原任厦门美术馆馆长,现任福建省花鸟画学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创作中心执行主任、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厦门市美术家协会顾问、厦门市书法家协会顾问、江苏省国画院和福建省画院特聘画师、厦门市东南国画院院长。</p> <p class="ql-block"> 白磊:以墨韵之美展现生活</p><p class="ql-block"> 文/李人毅</p><p class="ql-block"> 白磊是一位具有独立审美艺术个性的画家。他的作品不仅表达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更彰显出内涵丰富、格调高雅的学术品位,具有浓烈的笔墨韵味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既好看又耐看,且日益为中国画坛所注目。同时,白磊的艺术成就也被理论家们所关注着,对他作品用笔、施墨、赋彩等方面做了深刻的研析,在此作以集纳,权作“人毅说画”。</p><p class="ql-block"> 白磊首先是一位运用线条艺术的高手,能运用自如地以书法笔意作画。画面上,纵横肆意的线条,承载着生动的墨韵,遒劲流畅,气势磅礴的气韵,得益于他从小对书法艺术的喜爱与数十年来不舍不弃的苦练。</p><p class="ql-block"> 由于有了深厚的功底,运笔疾徐相济,线条参差错落,布局险中取稳,似齐非齐,整幅作品富有节奏感,韵律美,极具视觉张力。</p><p class="ql-block"> 他成功地将书法线条娴熟地运用于他的花鸟画创作,以骨法用笔勾画出的莲花、水仙花、牵牛花、葵花等花头花茎。在画面上,这既然是支撑自然物象墨色的骨架,也是对笔墨依附的自然物象造型法则的诠释。</p><p class="ql-block"> 白磊的笔墨重形而不拘泥于形,意在对画面情境品格的打造和提升,整体看去,水气弥漫,酣畅淋漓,以线条营造出承载情与思那蕴涵丰厚的花鸟画天地。</p><p class="ql-block"> 白磊的花鸟画,呈现出的是一个情景交融的艺术世界,这是他独创了一套新的用水之法,以技术的研修用于创作中,来开拓进取的结果。他在画中泼墨、破墨兼施,泼彩、破彩并用,使色破墨、墨破色及色墨相互渗透等技法为画家表现主题服务。他还通过色、墨、水的相互冲击、融合、叠加、渗透,使画面产生整体感。通过积、泼、破、冲、吸、渗、勾、染、擦等多种技法,将自然、形式、情趣融为一体,展现出墨韵之美。</p><p class="ql-block"> 白磊的花鸟画,在处理色与墨的关系上,注意融化、结合、撞击、渗透、重叠、参差,做到色中有墨,墨中有色,色与墨融,墨与色化,相互映衬、照应和补充。他的作品不仅不拘泥于自然物象和环境固有色彩的再现,而且横向地吸收其他艺术种类的养分,尤其是油画的造型与光色的处理,曾用大写意水墨临摹凡高的《向日葵》,在他的作品中,充分发挥色彩的表现功能,还大胆地以明朗的天蓝色作为背景,营造一种辽阔而宁静的氛围。以这种意象化的色彩,扩大传统技法的表现领域,在创新中传达着中国画深刻的精神内涵。</p><p class="ql-block"> 白磊认为,好的作品应该是:“不把笔墨技巧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努力寻求心灵通过感官与画面的交流,让画面忠实地记录下自己对不同场景、不同对象心灵感应的丰富轨迹,每一种形式都自然地透露出自己的情感和时代情结。”他还说:“画家用智慧摄取并提炼而成的生活真趣,正是其打动人心之所在。”</p><p class="ql-block"> 白磊注意理论与实践的双修,发表过很多关于画理、画论的文章。其中《谈写意花鸟画情趣美的营造》、《画家应有书法情结》等文章,广为传播。他说:“努力做一个热爱生活、关照自然,对周围的一切始终抱有一颗好奇之心的人,练就一双敏锐的慧眼,并且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视角和乐于心灵思考,我想,这正是当代中国画家所应具备的品格。”</p><p class="ql-block"> 那么,用墨韵之美摄取并提炼生活的真趣,展开美术理论、实践这双翼翱翔,应该是画家白磊的艺术生态的写照。(此文发表在《中国画家》“人毅说画”栏目)</p> <p class="ql-block"> 砚边偶思录(一)</p><p class="ql-block"> 白磊</p><p class="ql-block">○“水晕墨彰”之法,可以产生一种“审美距离”,正由于有了这个距离,多了一些清淡,多了一些空灵,多了一些想像的空间,更容易唤起观众的情感,无形中补充和增加了审美对象之美,故古人有“雾里观景景更美”和“月下观花花有情”之佳句。</p><p class="ql-block">○意象之画,妙合天趣,妙在有意无意之间,趣在似是而非之中。</p><p class="ql-block">○“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画画也一样,切忌太过完美,没亮点的作品看似完整,却没有打动人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古人有“计白当黑”和“画外功夫”说法。写意画的创作过程是一场自我思考的心理体验过程,也是画“黑”体验“白”,画“画内”体验“画外”的过程。画“黑”不知“白”,没有灵魂,画“画内”不知“画外”,没有意境和情趣。</p><p class="ql-block">○我关注偶然,大自然中不经意的偶然发现,即使一个细节,即使不引人注目,即使一瞬即逝,可正是这种偶然,使大自然变得奥妙无穷,常常扣动我的心弦。我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许是艺术萌发的根源。</p><p class="ql-block">○用自己所熟悉的方法循规蹈矩的画画往往十分顺手,画作源源而出却未能尽意。正如陈子庄所讲的“功夫深一分,天趣少一分。”追求某一种想法若急于求成结果是十天半月却没有一张作品存活,只好作罢。接连几天不动笔静养,突然有一天手痒,不假思索地试试,反而喜出望外,有了收获。有一位老师告诉我,往往为赶某一展事而急于赶画作品,结果都全功尽弃,把平时随意画的作品寄出却能如愿入选。画画,严忌娇揉,严忌硬碰,画画须带几份游戏,几分运气。</p><p class="ql-block">○所谓“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按照感觉去做的法则,一切技法都可产生,也就是最高明,最准确的画法。石涛讲“古之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我之腑肠”,表达的正是这种意思。</p><p class="ql-block">○“画为心迹”,画家用心去催发笔底万物的生命,又将这生命的痛苦和欣悦传递给每一位用心的观众。画境之美,美在令人动心,动情。</p><p class="ql-block"> 有些看似不伦不类的画法常令我感到兴趣,从中依稀能看到作者的思想和灵魂,兴之所至的纵横挥洒令人有琢磨的空间,比起那些轻描细作,无病呻吟的画要强很多。</p><p class="ql-block">○好的画,首先看上去像某家某派,继承和吸收已经融进了作者的血脉。一味模仿他人,终难有所建树。</p><p class="ql-block">○所谓“大写意”,一定要“大”得起来,这个“大”当然不是粗放草率,狂怪浮躁,而是指大意境、大气象、大手笔,从内涵到形式都给人一种整体的大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p><p class="ql-block">○中国画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是处理画画多种矛盾、对立的过程。中国画处处体现和完善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构成关系,巧妙地处理和化解这些矛盾,主次分明,形成节奏,便有了趣味。这一切理论上讲,看似简单,但需要长久的磨练。</p><p class="ql-block">○把自我目标确定为艺术创造的灵魂,并把它放置到古代和现代的接点之上,以全新的生命轨迹去图解它。艺术便有了亮点。</p><p class="ql-block">○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时时撩拨着我的神经,引起创作的冲动,这其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抓住这点滴的感动,努力去挖掘,即便是一个很小的细节,有时也会画出闪光点的画面,艺术家需要的正是“明察秋毫”。于是,我有了一方“有意无意之中”的闲章。</p><p class="ql-block">○我总把在宣纸上作画当成一种“智力游戏”。洁白无瑕的宣纸,变幻无穷,琢磨不定,全凭意念的驾驭,游戏般的笔墨色彩组成丰富多变的画面,让你想再重复一遍都不可能。写意画作为一种语言其难在此,其自由也在此,其创造力也在此,其魅力和奥妙也在此,故乐此不疲。</p><p class="ql-block">○艺术风格是画家平生心血的结晶,它是人格的化身,是个性的展示,是艺术的创造。创造是可贵的,即使在中国写意花鸟画的长河中成不了涓涓细流,哪怕是一颗晶莹的水珠,也会显得光彩夺目。因为,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创造是艺术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 砚边偶思录(二)</p><p class="ql-block"> 白磊</p><p class="ql-block"> 水的艺术情结是我独钟,在情感驱动下水墨交融的世界,是一个如梦如幻、绚丽多彩的自由王国。人的生命考证起源于水。于是,水有了生命、有了灵性。在以水创造的王国里,你可以感受到切切实实的情感世界。那么自由、舒展、酣畅、出神入化、富有诗意、热情和痛快。它迸发的是创造和热情的生命火花。</p><p class="ql-block"> 意料之内的成功值得高兴,意外的成功值得思考。意外在哪里,为什么会有如此意外?需要总结,这也就是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想到虚谷,想到张瑞图,一位是画家,一位是书法家,都是巧妙地利用侧锋用笔多变从而开创书画新貌的高手。可见笔墨之道包括工具甚至材料在内的诸多因素都值得探索,用笔部位的不同也是形成风格的重要手段。</p><p class="ql-block"> 神秘感和好奇心是人们的普遍心理现象。若隐若现的群山,晨雾弥漫的湖畔总是让人浮想联翩,一般的东西人们熟视无睹,奇特的东西总抢人眼球。正如一幅作品,如果面面俱到,什么都交代得很详尽,让人看完后却什么都没印象。古人讲“连林人不见,独树众乃奇”不无道理。</p><p class="ql-block"> 其实中国画本来就很抽象:画山画水不画天,画花画鸟没有背景,画人物不强调明暗和层次。这些都是观念的抽象。反传统地把山水的天也画出来,把花鸟的背景也适当地做了交代,把人物的明暗层次也涂出来,又会是什么样子?观念的抽象加上有选择的具象不是又给人一种新的感觉吗?所以有些画家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p><p class="ql-block"> 抽象和写实是两个不同概念,但如果将二者对立起来也是不对的。当我们细心观察远古出土的陶罐等,上面所画的图案和象形文字,这些抽象的图案和符号是在以实物的基础而创造出来的,我们去辨认它时的依据也是以实物具象的对照。许多抽象的符号经过千百年的改造逐渐变得具象写实起来。由此我们似乎可以悟出抽象与具象两者的辩证关系。写实发端于抽象之后,抽象又包括在写实之中。</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 书画风格的演变可以体现在一个人情操和修养的变化。弘一法师就是个最好的例子。他早年临《张猛龙碑》 ,极雄浑恣肆,后期的书法散淡,宁静极致,烟火气全无。这是因为他经过修炼,已看透人世间的一切,怜悯一切人,原谅一切人了,这种精神境界很自然地在书法中流露出来。他晚年的书法可以说是修养和学问的至高境界,为常人所不及。</p><p class="ql-block"> 风格的形成就像“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可以有想法,切不可刻意求之。风格依附的是一种整体的精神气质所在,有了丰富积累,风格便在自然而然中形成了。</p><p class="ql-block"> 无论学古学今,需要融会贯通,“通”应包含功力、生活、思想和素养诸多方面,动人的发现和再现,源泉就在生活。</p><p class="ql-block"> 艺术需要天赋,画画也一样,天赋说白了就是与生俱来的感觉,一笔在手,便有万般思绪,找不到感觉的画家,即便再刻苦,也难有所突破,正如期望萝卜栽久了,变成人参,只能是一厢情愿。</p><p class="ql-block"> 面对古今遗产,借鉴是理性的,不能盲目,而创作则是感性的,是借鉴吸收以后的升华。</p><p class="ql-block">石涛的“从心论”,徐渭的《本色》说,都在不同的艺术观念上创造出“素朴质实”的最高境界。</p><p class="ql-block"> 中国绘画重理念,重才情,重思考的审美理想,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艺术的成熟大都要经过突然的骤变或多次的蜕变过程,一步步完善,一次次的蜕变,逐渐走向成熟。</p><p class="ql-block">&nbsp; </p><p class="ql-block"> 写意画有四难:难于醖情,难于凝气,难于布阵,难于统合。四难之解,韵之所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审美情趣,则是写意画立意、行意、缘情生发、浑然一体的写照,此乃情动于中而形于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萧散淡逸是历代人文画的基本格调,而生意盎然的大千世界则是另一番景象,对传统经典的透彻领悟和对现代生活的热爱,宽大胸襟与谦和平淡的精神修养,就是统摄两者,创造出新时代特征作品的粘合剂。</p><p class="ql-block"> 何谓写意?黄公望说:“画不过意思而已”。“意”即意念,是法则,不变;“思”即思想,是思路,活跃且多变;一个定而有常,一个动而无常。循规蹈矩的画家徘徊在常(识)之中,而艺术则在常(识)之外。</p><p class="ql-block"> 白石翁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已成经典,我请余刚先生刻了一方闲章“有意无意之中”。&nbsp;“似与不似”讲的是造型,“有意无意”讲的是创作心态,是放松了的心态,就是古人讲的“率意”,不刻意。不刻意求新,不刻意求笔墨表现,不刻意求色彩,只有这些不刻意,心态才能返璞归真,不陷于情绪的束缚。有意,是画面的主宰,无意境则画立不起来,古人讲“意在笔先”,即下笔前要有意趣、意向,有意境的营造概念,但这个概念对写意画来讲不应该是刻意的,不是完整的条条框框,否则意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只有在“有意无意之间”意才能恰到好处。也才有意到笔不到、乱而不乱、齐而不齐、整而不整、晕而不胡、濛而不暗、似而不似……的意趣。我作画六分必然,四分偶然。为此,我又请人刻一方“都放下”的闲章。</p> <p class="ql-block">白磊老师《岁寒三友》创作视频片段</p> <p class="ql-block">白磊老师《岁寒三友》创作视频片段</p> <p class="ql-block">(图文摘自美术报福建省艺术中心等网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