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 The Shard》(随想集2021)

G.HUANG_lt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碎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The Shard(碎片大厦)现在成了伦敦的标志性地标了。“碎片大厦”在泰晤士河南岸,它建造的那几年,我正住在工地旁边的泰晤士河南岸公寓(Southbank House),看着它用玻璃碎片一块一块堆砌成形,直插青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人反对“碎片阅读”,反对“碎片知识”,因为世界是“系统的”、“完整的”。但也有人说“一滴水里看太阳”,“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生如芥子有须弥,心似微尘藏大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宏观看,整体包含局部;但从微观看,局部可能包含有整体的全部核心信息,如DN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沙一世界,</p><p class="ql-block">一花一天堂。</p><p class="ql-block">双手握无限,</p><p class="ql-block">刹那是永恒。</p><p class="ql-block">一一〔英〕布莱克《天真的预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Auguries of Innocence</b></p><p class="ql-block">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p><p class="ql-block">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p><p class="ql-block">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p><p class="ql-block">And eternity in an hou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一一William Blake (1757-1827)</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概化理论</p><p class="ql-block">汉字水平测试</p><p class="ql-block">软件</p><p class="ql-block">新概念作文大赛</p><p class="ql-block">曲轴试题</p><p class="ql-block">徐原耕教学大纲系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具体一门课程的质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秦汉、大唐、大清不能叫“帝国”?</b></p><p class="ql-block">1. 人文社会科学,没有一个术语在所有国家、所有语言中的内涵及外延是完全相同的,某个学者的定义不足以影响其他语言、其他国家学者的定义。</p><p class="ql-block">2.秦、汉、唐、清,都曾征服当时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国家”和“民族”都是历史演变中的概念和实体。</p><p class="ql-block">3. 没有一个“帝国”或“国家”的疆域是长期不变的。</p><p class="ql-block">一一点评寒竹《古罗马、亚历山大都称帝国,为什么秦汉、大唐、清朝等历代王朝不应当叫帝国?》</p><p class="ql-block">2022120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沉默是金,天机难测</b></p><p class="ql-block"> 人们总说沉默是金,看完这个故事你就明白了。</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想和菩萨换一下位置,菩萨对他说:“好啊,但是有个条件,无论你遇上什么事你都不要张口。”这个人想,那不容易吗,于是他答应了。</p><p class="ql-block"> 一天来了一个富人,磕完头钱袋子掉了。那个人想提醒他,可是一想到菩萨提出的条件,我不能开口啊。</p><p class="ql-block"> 随后又来了一个穷人,这个穷人求菩萨赐给他钱,救救他病重的孩子。他一磕头就看到了地上的钱袋,穷人想,哇!菩萨显灵了。那个人想说,这不是显灵,这个钱袋不是你的。但是他不能开口,因为他答应了菩萨的换位条件。</p><p class="ql-block"> 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个渔夫,求菩萨保佑他平安出海没有风浪。当这个渔夫刚要走啊,就被回来找钱的这个富人给揪住了。这两个人就纠缠在一起了。那个人实在看不下去了,他在上面大喊住手!他就把真相告诉了这个富人,大家听完以后就都走了。</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候菩萨说:你开口以为你自己很公道吗?穷人因此没有得到那笔救命的钱,富人没有机缘积德行善,渔夫出海赶上了风浪葬身大海。</p><p class="ql-block"> 要是你不开口,穷人有救了,富人积德了,渔夫因为富人的纠缠无法按时出海,就躲过了风暴了,至今还活着。</p><p class="ql-block"> 《庄子·列御寇》中说:“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 知道一件事容易, 不说出来难做到。知道了而不说出来, 所以可以达到天然的境界;知道了又说了出来, 所以就走到了人为的道路上。</p><p class="ql-block"> 许多事情啊!该怎么样就怎么样,顺其自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p><p class="ql-block">2022120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学数理与性别</b></p><p class="ql-block"> 女生学化学和生物多,学数学和物理少,与社会影响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内在因素。大脑结构和心理结构男女有一定差异,也许这种差异的历史积淀还固化在基因层面。女孩的语言能力普遍比男孩强,外语系也是女生多。数学与物理需要更高的抽象性能力。具象性思维和抽象性思维是不同的。有人说女数学家比女王少得多。这不是“难”不“难”的问题,是各有所长的问题。</p><p class="ql-block">一一点评丘成桐谈女生学数理</p><p class="ql-block">2022113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既是父亲又是儿子</b></p><p class="ql-block">父亲节不但是子女感恩父亲的日子,也是父亲反思为父之道、享受无愧慰藉的机会。每个人都是多维交汇点,在社会中同时担当多种角色。既为人子又为人父,既为子弟又为人师,既为买家又为卖家,既为属下又为领导,既为人夫又在职场……要面面俱到,又事实上很难事事周全。</p><p class="ql-block">一一点评云龙《于父亲节之际,献给自已的文章》</p><p class="ql-block">2022113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雾霾</b></p><p class="ql-block"> 也许不正常的雾霾只是工业化过程难免的一段插曲。雾都曾伦敦的别名,连莫奈都把雾变成艺术,但伦敦雾是致命的,1952年一场大雾曾致12000人死命。黑格尔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有果必有因。马克思认为对存在的否定也是合理的,对存在的否定(全部或局部),也是一种存在。在我伦敦公寓前曾是一座大型火力发电厂,后改为泰德现代艺术博物馆,在伦敦多年,再未见雾伦敦的景象。</p><p class="ql-block">点评上海刘斌作文纵横《雾的面具》</p><p class="ql-block">2022112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山寨</b></p><p class="ql-block">发展16字诀:先抄后创, 抄中有创, 创中再抄, 创给你抄!</p><p class="ql-block">先富带后富,后富推前富,先后一起富。</p><p class="ql-block">一一点评小A学财经《日本山寨史》</p><p class="ql-block">20221124</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姚广孝墓塔</b></p><p class="ql-block">姚广孝,有人说是高僧,有人说是妖僧;在明代配享太庙,在明代又被移出太庙;被朱棣视为知己大功臣,却被姐姐和发小痛骂出门。历史只是发生过的事,各种因素碰撞的自然结果,潜藏有其不得不然的多重动因。历史本身并无是非对错。是非对错来自书写者的立场和态度。</p><p class="ql-block">一一点评独自莫凭栏《姚广孝墓塔》</p><p class="ql-block">2022112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错字</b></p><p class="ql-block">码完字检查一遍,是对读者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p><p class="ql-block">一一点评匹夫《一篇语文差错出奇多的网络文章》</p><p class="ql-block">2022112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风景</b></p><p class="ql-block">以前忙忙碌碌,穿梭于大楼之间,看到的只是水泥森林。现在有时间,有心情,才开始看到风景,看到大自然四季的微妙变化。每周都要安排三四次散步,心无他物,只看风景。</p><p class="ql-block">一一答秋子点评《清华园的初冬》</p><p class="ql-block">2022112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大峡谷</b></p><p class="ql-block">大峡谷从远古走来,鬼斧神工雕琢,千万年的雨雪风霜洗礼。在它面前,叱咤风云的人物,熙熙攘攘的芸芸众生,都只是过眼云烟! </p><p class="ql-block">一一点评心的呼唤《独山子大峡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怀旧</b></p><p class="ql-block">怀旧,是因为革新太快。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一切,会以更快的速度进入博物馆。只怕那时空地都不够,只能线上。</p><p class="ql-block">一一点评李强《胡同博物馆》</p><p class="ql-block">2022112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视觉冲击</b></p><p class="ql-block"> 美术界有个词儿:“视觉冲击”。有些景物,有些作品,远远一望,便会令人眼前突然一亮,不需分析,不需细察。司空见惯的景物不会,令人审美疲劳的景物也不会,但总会偶尔有些镜头令你眼前一亮,心中一震。事后分析都有原因。那棵黑树,孤独地挺立在洁净的蓝天背景之中,简洁的树冠竟有一角树叶反射着闪烁的阳光。墨黑的树干和纯净的蓝天,闪烁的树叶和沉黑的树身,构成鲜明的对比,也许冲击力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有些画要“专家”分析了才“发现”好看,有些音乐要“专家”分析了才“觉得”好听,也许那都是“文化”的幻觉。我们更喜欢第一感觉,一看就觉得眼前一亮,一听就觉得感动,不需分析,无待分析,这就是“冲击”,直击人心。</p><p class="ql-block">一一点评秋子《退谷》“那棵黑树真好看”</p><p class="ql-block">2022111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CCTV一一意义和使用频率</b></p><p class="ql-block"> 快手伊朗主播波斯娜菲菲,今天讲伊朗的CCTV专门拍摄开车女性,如果不戴头巾会被狠狠处罚,短视频里菲菲不断地说CCTV。但她可能意识不到,中国的听众大多会不明白,甚至会误解:CCTV怎么会到伊朗去拍开车女孩们头巾?</p><p class="ql-block"> CCTV,在中国是众所周知的“中国中央电视台”(China Central Television)</p><p class="ql-block">。但在外国,它是英文“闭路电视”(常用于监控)的缩写:Closed Circuit Television 。菲菲的英文很好。</p><p class="ql-block"> 我在伦敦第一次看到有家大院门口有牌子写着“CCTV在此”,还以为是中国央视来拍新闻。其实是“此处有监控录像”,这种CCTV小牌子,伦敦到处都有。中国的CCTV不会盯着伊朗女孩子的头巾拍摄罚款的。</p><p class="ql-block"> 国外说英语的人,没几个知道CCTV还有“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意义,国内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也不知道CCTV还有闭路监控电视的意思,而且是国外最基本最常用的意思。即便国内大多数一般学英语的人也不一定会知道CCTV在国外有闭路监控电视的意思,而且用得那么普遍。</p><p class="ql-block"> CCTV的两种意义,足够详尽的词典可能会收录,但两种意义在国内和国外使用的概率相差如此巨大,以至较低频的义项几乎实际并不存在,它只存在于备用的词书。可见,意义就是使用频率。</p><p class="ql-block">2022110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关于“个性”</b></p><p class="ql-block"> 周论并无新意,书上、网上类似说法连篇累牍。问题是:没有人没有个性,共性都是通过个性显示出来的。远看粗看,亚裔都一样,近看细看,都不一样。没有两片叶子完全相同。每个人都是唯一的,其个性需要贴近体察才能真正了解,而且要放在特定生活背景下考察。人有动物性和社会性,动物性要求其张扬超群以谋生存与繁殖,社会性要求其合群协调得到群众认可与帮助。个性与共性是对立的统一。强调个性与个人主义,是挑战群体和社会主流,其对错有赖语境。</p><p class="ql-block">一一点评读书笔记分享会</p><p class="ql-block">2022102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广扬舞</b></p><p class="ql-block">我舞,故我在。</p><p class="ql-block">广场舞,生命的展现。</p><p class="ql-block">一一点评惊梦人《广场舞》</p><p class="ql-block">2022102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节律和语意</b></p><p class="ql-block"> 你很细心,注意到公交上把“新国宾馆”说成“新国•宾馆”很奇怪,因为其实应该是“新•国宾馆”。“新国”没有意义。停顿所反映的韵律结构,和词语的语法语义结构不一致,会导致听情者困惑,误导不知情者。</p><p class="ql-block">汉语节律有很强的双音化倾向。如“一衣带水”会念成“一衣•带水”,虽然语法语义结构上是“一•衣带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会念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是什么意思?虽然“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中“上海人民”是存在的,但其本意仍应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深层是说电台的人民属性,而非意在电台产权归属。</p><p class="ql-block">一一点评阳洋杨《离你近的,最终会消失在你的淡漠中》</p><p class="ql-block">2022102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课程和大纲</b></p><p class="ql-block"> 主管系主任正在编制本专业的新教学大纲。大学每个专业都要有教学大纲,而且过几年需要调整一下。大纲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学分结构等。</p><p class="ql-block"> 徐教授看到说:“教学大纲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门课的质量。”</p><p class="ql-block"> 这话后一半肯定是对的,专业四年学习许多课程,学生收获都要在每一门课程上落实。四年的规划再好,如果有很多课程很水,那也无法落实目标。而且,有些时候,仅只是某一门课,或某一节课对学生的触动,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例如陈景润中学里老师提到的一个冋题,就决定了他一生研究的走向。</p><p class="ql-block"> 但徐教授前面一句是不妥的。学习和知识传授是一个系统,须循序渐进,存在互相支撑作用。所以有很多课程都有“先修课”要求。没学过几何和代数,就无法学解析几何,这是大家却容易理解的。比如中文专业,不学音韵文字训诂,就没有独立阅读、分析、研究古籍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当然,你可以说我搞现当化文学可以不去读古书。其实“搞”现当代文学甚至可以不读中文系,甚至不读大学。现代著名文学家就大多数没读过中文系,甚至没读过太学。</p><p class="ql-block"> 这就涉及两类学科和两类课程的问题。即有些学科、有些课程是需要有老师指引才能入门并升堂入室的,有些学科、有些课程是可以完全自学的。前者如缺乏规范的入门引导,就会或为“民科”,因为他在得出判断和结论之前,很多必要的东西还不知道。后者则是随便便么人都可自行切入,只要他足够聪明,足够勤快,有足够机会。</p><p class="ql-block"> 前者如理科,后者如文科。文科内部又有不同,前者如社会科学,后者如人文学。人文学科中,又存“史”和“论”的区别。“史”重事实、材料,技术性、客观性较强;“论”重值价观、个人爱好,主观性较强。</p><p class="ql-block"> 可见,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不同侧重,对上课,对师傅领进门的依赖性相差甚大,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相关性也就很不相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机器人作画</b></p><p class="ql-block"> 的确这基本上是又一场骗局。它之所以成为“网红”是资本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根据某一对象作出各种类型的变形,离谱程度不同,风格各异,这种软件网上多了去。</p><p class="ql-block"> 结束“画得象”的传统绘画基本要求之后,绘画已无共同客观标准,全凭各人心念。大自然创造的钟乳石,人们可以想象为各种事物,艺术创作已并非造化而是审美主体的行为。任何动物的凃鸦乃至一堆狗屎,都可以有人从中看出意义和美,因为皆为心造,只需一套说辞而已。</p><p class="ql-block">一一评《把科学带回家•这个机器人,为什么能成为网红画家?》</p><p class="ql-block">2022102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批判性思维能力</b></p><p class="ql-block"> 评判此文真实性及科学性的关键,是定量鉴定“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项目及方法为何?未交待标准,数据及结论就没有意义。</p><p class="ql-block">一一点评《Nature子刊:北大清华等团队发现,读完大学,中国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学术技能出现全面下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关于“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国歌”</b></p><p class="ql-block"> “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国歌”念起来很有趣,关键是这个句子连用大量入声字,入声字是辅音“-p、-t、-k”结尾,在唐宋古代汉语和系统保留古汉语入声字的现代方言,都会产生类似效果。</p><p class="ql-block"> 任何语言和方言都能编出绕口令,诀窍就是把发音相同或相似的音节串连在一起。普通话的绕口令有很多,用来训练吐字清楚,比如“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是因为很多“u”连用。用上海话念“屋北鹿独宿,溪西鸡齐啼”也有类似效果。因为前一句全是入声,后一句全是平声。你说的那句粤语绕口令特点是入声字连用。英语也有许多绕口令段子。</p><p class="ql-block"> 诗词讲平仄的本质,就是避免过多平声字或过多仄声字连用而造成发音不清,平仄相间才能形成抑扬顿错的节奏。</p><p class="ql-block"> 不仅诗词要讲平仄,散文也会注意,人们平时修改文章,其中不少推敲就是在调整用字的声音,以便念起来更顺口</p><p class="ql-block">、听起来更清楚,虽然是无意识的。这样才能上囗,入耳。</p><p class="ql-block"> 上口、入耳、形成节奏感便于记忆,古人写诗文讲究平仄的精神本质便在于此。</p><p class="ql-block">一一评点微信视频《粤语日日讲》</p><p class="ql-block">2022101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读《团扇歌》</b></p><p class="ql-block"> 事过境迁,情理皆然。凉秋用扇,非痴即傻。爱情并非固化产品,需不断养护与更新,方得偕老。秋扇之悲,不识与时俱进,徒自伤神而已。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刻舟求剑,不亦惑乎?求爱若此,殆矣!爱情并非是果实,而是一个生长的过程,比翼才能双飞,浇灌才能长青。世间唯一不变的是变,以变应变,始得不变。</p><p class="ql-block"> 旧时代男尊女卑,女子处于从属地位,秋扇之悲,令人同情且不平。而今平权时代,若沉溺于秋扇之叹,只能自怨自艾,不利于女性自主、自立、自强。</p><p class="ql-block">一一点评弯月《风华绝代班婕妤》</p><p class="ql-block">2022101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梦与醒</b></p><p class="ql-block"> 自以为从“梦”中醒来,其实是进入了另一个“梦”中。以为可以“梦”醒,未得佛法,不得见如来。凡夫说法,仍在梦中,仍是梦话。</p><p class="ql-block"> 庄生梦蝶,还是蝶梦庄生?</p><p class="ql-block">一一点评于教授《他最先从梦中“醒”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必要”</b></p><p class="ql-block">“必要”,是一种价值判断,是情景函教,是一个变量。“我的存在必要吗?”如思考这个问题都会怀疑人生以至崩溃。好在这个问题似乎都是默认为“必要”,因为出厂设定都是造化的操作。</p><p class="ql-block">一一点评清静《非必要不出门》</p><p class="ql-block">2022100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疾风中脚步不凌乱</b></p><p class="ql-block"> 有个笑话,路上忽然下雨,一位马上抱头狂奔,另一位则在后面笑道:跑什么跑,前面不也有雨吗!</p><p class="ql-block"> 雾伦敦现在没雾了。小说和电影给人们一个刻板印象,英国人头上一顶礼帽,手上一把细长雨伞,象斯迪克。其实现在伦敦路上几乎看不到带伞的人,特别是下雨的时候,伦敦人绝不会一路狂奔,甚至不会加快步伐;偶尔看到遇雨奔跑的,多半不是伦敦人。是心态使然。</p><p class="ql-block"> 疾风之中脚步不凌乱。突然下雨,你奔跑,也会湿;继续从容前行,也是湿,只是可能头发与衣服湿透而已。在暴雨中接受洗礼也是一种痛快,却得到一份澹定安宁。</p><p class="ql-block">2022100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望处皆为画,听来尽好声</b></p><p class="ql-block"> 国庆和许多节假日,景点传来的图像都是人山人海,摩扇接踵。人们经受不住远方和诗的诱感。体闲反得忙累,何必呢,休假制度恐怕要调整。</p><p class="ql-block"> 观光不远行,门口景观明。望处皆为画,听来尽好声。其实,周边、身边尽多可观,诗未必在远方。关健在心态。</p><p class="ql-block"> 骑驴找驴的事经常发生。有一首禅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寻春不见春,春在归来后。人们常常这山望着那山高,我到你家乡旅游,你到我家乡观光。迪许新鲜感很能让人兴奋,也许途中做过程比目的地更布意思。罗丹说,世界不缺少美,缺的是发现美们眼晴。信然。</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有一首《中秋》:“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明月在心中,春在心中,美在心中,求之外物,何如求之于心。</p><p class="ql-block">2022100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佛”即“觉悟”</b></p><p class="ql-block"> 佛学博大精深,可作为现代“科技-商业社会”过度物化的重要精神互补。但“法非法,佛非佛”,虽有“方便之门”一说,真正学佛悟道,要引导信众在精神上的开悟,不应停留于表相,停留在物化的膜拜和仪轨。“佛”的本义是“觉悟”,佛本无偶像,更无形相。内容需要形式,形式也是内容,但不能形式远大于内容,甚至只剩形式没有内容,更不应借信仰营利谋财。</p><p class="ql-block">一一点评老爷子《东林大彿》</p><p class="ql-block">2022093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无关</b></p><p class="ql-block">他们到过西湖,却与西湖无关。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其实和这个世界无关。</p><p class="ql-block">20220922</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美洲原产作物</b></p><p class="ql-block"> 印第安人的玉米、土豆和红薯,使全世界人口大为增殖,他们自身却几近灭绝。</p><p class="ql-block"> 美洲印第安人原创培植而传播到世界各地的:红薯、土豆、玉米、番茄、花生、菜豆、南瓜、辣椒、烟草、菠罗、可可、向日葵……</p><p class="ql-block"> 没有美洲印第安人培植的作物,我们的餐桌会乏味得多。</p><p class="ql-block">2022092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说轻生</b></p><p class="ql-block"> 轻生主要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或生计或工作或经济或政治压力太大无力应对而痛苦不堪,一种是理想幻灭对人生意义看透觉着虚名浮利不过如此实无价值生无可恋。此外,还有战场上兵败走投无路或表示谢罪。总之,一种是感到无力应对,一种是精神理想破灭。</p><p class="ql-block">一一点评《离去文人的轻生》</p><p class="ql-block">2022091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无用之用</b></p><p class="ql-block"> 大凡被人讥为无用,或只是估计可能被讥为无用,有些文人学者便会条件反射般地祭出“无用之用”,言外之意便是,我这属于“无用之用”呢。“无用之用”似乎成了一块挡箭牌,成了一块遮羞布。</p><p class="ql-block"> 殊不知,无用,并不都等于“无用之用”。也许只有一部分“无用”具有“无用之用”,大多数无用真的是无用。</p><p class="ql-block"> 《庄子》里那棵不成材的树,因为没用,樵夫不屑砍伐,所以得保尽其天年。庄子说:“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有用、无用是有针对性的,有立场的,故事里的树不成材,对人无用,对自已则是有用。因为对人无用,才对自已有用。所以这个“无用之用”是对不成材的树说的;对人而言,无用就是无用,这个对树的“无用之用”,对人仍是无用。</p><p class="ql-block"> 树或别人的的“无用之用”,对樵夫或我是否“有用”?这可能是一个更宏大更深层的问题了。</p><p class="ql-block"> 单就一棵树和一个樵夫的场景,不成材能保命对树而言自是“有用”,难以成器对伐木为生的樵者也自然是无用。对树的“无用之用”,对伐木者仍是无用。但如视野超越此二个体,从整个山林的宏观而言,不材之树也有景观功能和水土保持功能,“青山绿水”并不要求每一棵树都成材。超脱了那棵树和那位樵夫的个体功利,“有用”“无用”的标准自然又不同了。</p><p class="ql-block"> 当然,“青山绿水”的诉求仍然是有主体的,也就是“有用”“无用”的判定仍然是有凭借的。天地无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当狗。天行有常,讲到这个层面,就无话可说了。</p><p class="ql-block"> 天生我才必有用。在化学面前无废物。存在即合理。</p><p class="ql-block"> 也许此番议论,也是无用,而且是真的无用。</p><p class="ql-block">2022091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生命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 生命的意义何在?李银河认为没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评论里有认为人生的意义是爱,是利他,是延续后代。</p><p class="ql-block"> 有人认为,意义是自己找的,是自己赋予的。</p><p class="ql-block">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当狗。这况造物主的视角。</p><p class="ql-block"> 像阿Q那样,尽量把那个圆画得圆一些。有些人画得很圆很好看,有些人画得不太圆不太好看,好此而已。</p><p class="ql-block"> 缩头是一刀,伸头也是一刀。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何不活在当下,快活度过一生呢?</p><p class="ql-block">一一点评李银河谈生命有没有意义</p><p class="ql-block">2022091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留白的诗</b></p><p class="ql-block"> 前后诗句似毫不相关,意义上跳跃转折,有时会产生一种激动读者联想以填充意义关联的特殊效果,有如书画之留白。我上课时曾举例说,你拿一本书随意翻一页找一句,然后,再随便翻一页再找一句,然后把这两句连在一起,作为诗。这会有特殊效果。该者会从中读出奇思,读出深意,因为他无意中参与了创作。这是一种伪陌生化,会产生一种意外的创意。前提是读者认为你是正常的,甚至是天才,而不是语无伦次的精神病,也不是书中并无内在逻辑的句子的随意拼凑。该者的诗意变成了你的诗意,读者的诗才变成了你的诗才,这是一种写作与阅读的真正合作。</p><p class="ql-block"> 人工智能理论认为,我们需要动员自己全部知识才能听懂一句话。听懂亦即理解一句话,不仅只依据这句话本身的字词和语法知识,还要在无意中加入听话人的各种知识、情景、猜测与期望。听懂或理解一句话,其实也是一个创作过程,还是一个自我表达的过程一一在潜意识里的表达。所以,在你讲述一个“事实”的时候,人们不仅读到这个“事实”,还读到了叙述中的你。</p><p class="ql-block"> 好些诗歌的表达,实际上是利用了这种认知原理。</p><p class="ql-block">一一评一箭客诗</p><p class="ql-block">2020091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朗诵</b></p><p class="ql-block"> 朗诵艺术,就是用声音塑造形象,用声音调动情绪,用各种音色,用声音的高低快慢,抑扬顿错。多年前听到一位英国演员说,好的朗诵,念菜单也能把人念哭。当然这是极端的情况,似乎形式大于内容,说明语音的魅力。形式有时可以就是内容。</p><p class="ql-block">一一点评美篇朗诵</p><p class="ql-block">2022090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不是风动,是心动</b></p><p class="ql-block">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p><p class="ql-block">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p><p class="ql-block"> 王勃当时所写,未必真实所见,实乃生之于、存之于、发之于胸臆沟壑之景象。范仲淹不曾登岳阳楼,却见万千气象。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心动。</p><p class="ql-block"> 我们今天重登岳阳楼、滕王阁、鹳雀楼,似乎都看不到作者所描写的景象,并非时代变迁引起的地貌变化,而是心胸和境界的不同。触景生情,而情亦能重塑景物,诗文中的景物,往往并非物理自然,而是经心理重塑过的景物。</p><p class="ql-block">20220827</p><p class="ql-block">一一点评《滕王阁游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生命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生命的意义,不仅是哲学家冥思苦想并提供种种答案的课题,也是年轻人在生活中不时会触及的话题。</p><p class="ql-block"> 都知道“意义”是人构建的,可以由人根据自身的认知定义,并无标准,离开了人就无所谓“意义”。</p><p class="ql-block"> 于是就产生了积极和悲观的两种选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罗曼罗兰浪漫主义的名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p><p class="ql-block"> 阿Q正羞愧自己画得不圆,那人却不计较,早已掣了纸笔去,许多人又将他第二次抓进栅栏门。  </p><p class="ql-block"> 他第二次进了栅栏,倒也并不十分懊恼。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的,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但不多时也就释然了,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于是他睡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缩头是一刀,伸头也是一刀。于是人们选择积极的观点,也就是能让自已愉快度过一生的选择,正确的选择。一一尽管“正确”一类价值判断在哲学上也是没有意义的。</p><p class="ql-block">2022082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哲学能解放人类的心灵?</b></p><p class="ql-block"> 现在有些哲学家,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一些装腔作势,用一大堆故弄玄虚的含糊的名词来忽悠乡下人的教师爷。他们既不会说人话更不会说中国话,把简单明白的事理故意说得很复杂,以致后来他们自己也信以为真。他们以救世主口吻说要把大家从思想牢笼里拯救出来,殊不知自己其实也只是在一个笼子里,推销自已的说辞除了职业谋生,就是把别人关到他所在的那只笼子里,就像传教士那样。很多情况下,人们心灵本来是自由的,倒是被各种经院哲学给加上各种枷锁,所谓“解放”有时适得其反是“束缚”。</p><p class="ql-block">一一评点《哲学的任务是人类心灵的解放》</p><p class="ql-block">2022082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头呢,我的头呢?!</b></p><p class="ql-block"> 今天看到郭冬临的一个视频段子,说听到一个女孩大叫“刀呢?”切勿慌张,因为很可能只是在找裁纸刀拆快递。</p><p class="ql-block"> 想起我小时候的一件趣事。</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上海中小学生每周四下午都会在附近工厂学习锻炼。有一段,我们在家附近的新华印刷厂车间里折叠书页和包装书本。</p><p class="ql-block"> “头呢?我的头呢?!”突然从车间一角传来一个同学的尖叫。同学们大惊失色,急忙围过去。“你的头怎么了?没事吧?”“我在找线头呢!”她在负责用细绳捆绑成包的成品书,细绳是从一个大团里不断抽出来的,现在她突然找不到线头了。</p><p class="ql-block"> 在讲语用学时,我常用这个段子说明语境在语言理解中的重要。同一语句,在不同语境中会有不同理解。</p><p class="ql-block"> 首先,听到每一句话,我们都会运用现场的信息和储存的知识加以阐释解读。现场的信息或储存的知识不同,对语句的解读就会不同。</p><p class="ql-block"> 其次,用于解读的储备知识,是有不同概率层次的,因而调用时也就会有选择的先后顺序。比如我们想到“头”,首先想到的便是“脑袋”,“我的头”便是“我的脑袋”,因为在一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最多。而用“头”指“线头”、“绳头”在生活中也有,因此我们能理解;但这样的使用场合较少,因此在联想中不会被优先调用。</p><p class="ql-block"> 可见,我们理解一个句子,必须调用有关知识,而储存在大脑中的相关知识,因其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频率不同,会在记忆中处于不同的深度,因而在被调用时会处于不同的优先度。很多误导战误解,也就因此而来。</p><p class="ql-block">2022082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异化的“老年”</b></p><p class="ql-block"> “老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自我暗示的认知及结果。</p><p class="ql-block">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自我的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既有生物性,又有文化性。人的年龄、性别、种族之类角色性,当然有其生物基础,但在不同程度上也是当时当地社会文化观念塑造的结果。“我”也好,“你”也好,“他”也好,作为社会存在,本质上都是社会文化观念复合的结果,只是人们所以为应该的那样。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一切社会观念的总和。</p><p class="ql-block"> “我/他是老人”,“我/他是女人”,“我/他是中国人”,此类认知不能说没有客观性如生物性基础,但显然,“老人”是什么样的,“女人”是什么样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在特定时间、特定地域、特定群体,有特定刻板观念。这种刻板观念虽不毫无根据,但确实掺合了高比例的想象,这种想象并非事实。</p><p class="ql-block"> 接触对象机会的有限性,认知能力的局限,更不说利益或情绪的干挠,人们对异域的时间、空间、个体的认知,都只能是“以为”而已,虽然认知是可以随条件而变化的。</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异化”并不正确,因为并不存在纯然的本真,都只是坐标设定不同而已,既无绝对的“常”,存在的也便只是相对不同似“异”。</p><p class="ql-block">一一点评《赛先生》《异化的“老年”》</p><p class="ql-block">2022081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人走茶凉</b></p><p class="ql-block"> 《克拉拉与太阳》写了一个机器人克拉拉陪伴拯救一个小女孩的故事,小女孩恢复健康去念大学,克拉拉则被丢喜在机器人堆场中了。论者认为作者对“人性恶”表达了不平。</p><p class="ql-block"> 人走茶凉,忘恩负义,这是人情常有的抱怨。但造物主并不这样看,事过境迁,本来如此。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祭祀完了,祭祀用的草狗就被扔在一边了。这是超脱人世的高维度认知,正象人类不会对蚂蚁群体中的是非恩怨感兴趣一样。</p><p class="ql-block"> 常有网文提醒退休者勿老跑原单位,也不要抱怨人走茶凉。人走,茶自然凉。新人有新人的关注点,自顾不暇,老人企望更多的关注是不现实的,喜欢刷存在感更是会自讨沒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裸退归隐的吴仪副总理们便是洒脱的好榜样。</p><p class="ql-block">2022081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存在即合理</b></p><p class="ql-block"> “存在即合理”,是黑格尔们名言。也有译之为“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p><p class="ql-block"> 对此讨论颇多,争议也颇多。其实问题并不复杂。任何存在的现象和事实,都有来龙去脉,都有原因,这是承认因果关系的必然认识。所谓“合理”是指合逻辑,可分析。黑格尔的“理性”是指客观世界运作的一套逻辑。</p><p class="ql-block"> 而很多人听到“合理”就认为是“合乎情理”,以为是正义、公正的。也难怪,我们日常生活中“合理”二字,主要是指合乎情理,合乎言说者的价值判断,涉及基于利害和感情而产生的“应该”或“不应该”的认知。其实黑格尔的“合理”只涉事理,不涉情理,与人情无关。</p><p class="ql-block"> 其实“存在即合理”并算不了什么新创见。佛教里重要的概念“因缘和合”,便是强调任何现象和实体(法,色),都是各种因素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以特定方式形成的。“缘”来就形成各式事物现象,各式事物现象们出现和存在,是固为“缘”来、“缘”在。有果就有因,有因就有果。因果也是佛学很核心的概念。</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认为,不但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而且对存在的否定也是合理的,因为对存在的否定也是一种存在,新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话说到这里,就几乎变得等于什么也没说,什么都给你说到了,说透彻了。其实这也达到了顺其自然的无为境界了。</p><p class="ql-block">20220814</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点评俄罗斯诗人唐曦兰七夕汉诗</b></p><p class="ql-block">[赞][赞][赞]曦兰的汉语越发精进,古今文白揉合自然,又有特色。诗的要义,在于意境的新奇,表达的新奇。出乎意料之外,入乎情理之中,形象地说出大家未能言说的心底感受。爱情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如何才能写出新意,吸引读者,令人感动,令人难忘?巴尔扎克说,第一个把花比喻美女的是天才,第二个这样说的是庸才,第三个则是蠢才了。现在写诗的比读诗的还要多,是因为诗的立意和语言创意少。曦兰加油。</p><p class="ql-block">2022081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常识的知和行</b></p><p class="ql-block"> 都说常识很重要,不能违反常识是底线。</p><p class="ql-block"> 过马路要小心,开车要小心,因为车祸很可怕。一一所有人都知道这一常识。</p><p class="ql-block"> 但道路事故仍然导致全世界每年有130万人死亡和5000万人受伤。 </p><p class="ql-block"> 可见,知道常识而且认可常识,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 知和行是不同的,知而且愿行,未必真的能行。</p><p class="ql-block">一一答任司长</p><p class="ql-block">2022072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人文纪实摄影的内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文纪实摄影的内涵,应该是通过镜头反映某个或某些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生活状态与精神状态,表达摄影者对某一社会现象和某一社会群体的人文关切。典型的人文摄影,应该有人物有环境,摄影鲜明突出地揭示了特定环境中特定人物有个性的生活状态与精神状态。特殊作品,可以只有人物(如人像)而环境隐蔽在镜外,也可以只有环境(如道具)而人物隐蔽在镜外;这时由镜内可以想象镜外,镜内必须借助镜外予以解读,镜内外有巧妙深刻的联想关系。</p><p class="ql-block">一一人文纪实摄影俱乐部评语</p><p class="ql-block">2022071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读陶渊明《饮酒》</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心远地自偏”,是诗眼。心外无物。小隐隐在野,中隐隐在市,大隐隐在朝。尘嚣之中自得澹泊清净,即为“人境庐”也。</p><p class="ql-block"> 是蟠动还是风动?慧能以为,既非蟠动亦非风动,是心动。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飲酒、采菊、隐居,都只是形而下,关键是内心的“悠然”,“悠然”才能、即能“得真意”,而不是迷于表象。渊明饮酒得超脱,其子饮酒被耽误。</p><p class="ql-block">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非“无”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也。是心理上的“无”,而不是物理上的“无”。故能、也因“心远”而“悠然”,须如此修养,方得“真意”,其妙不可言,妙在言表外,言在物象外。</p><p class="ql-block">2022071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知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他们在演戏,他们也知道自己在演戏,他们也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演戏,我们也知道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演戏,可他们还在继续演戏。一一这是苏俄作家索尔仁尼津一段有趣的文字,象绕口令,但耐人寻味。 </p><p class="ql-block"> 于是有人看了说:我有时候会想,这个世界是不是一个巨大的阴谋,所有人都在演戏配合我,而没有一个人把真相告诉我? </p><p class="ql-block"> 不仅你会这样想,所有人都这样想,因为在每个人的意识里都认为自己是主角其他人都是配角!这是人的潜意识!</p><p class="ql-block"> 但是我觉得就算是其他人在配合你演戏,这也是你自己的人生,你有能力去觉得怎样度过这一生。是你不断的选择,构筑生成“你”自已本身。 没有预先的剧本,整个世界是自组织生成的。 </p><p class="ql-block"> 你觉得的都只是觉得而已,你以为的都只是你以为而已。人们的“觉得”和“以为”都可以因环境和心理有种种不同,并没有一种是绝对的标准。 </p><p class="ql-block"> 你看到的一切,都只是你以为你看到的,其实都只是你内心的一个投影,但也因此成为真实。真假,其实是一回事的两个侧面,这种二元对立只是人脑思维习惯的产物。</p><p class="ql-block"> 真作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这是《红楼梦》里说的,信然。作为镜象,以下同样等价成立:假作真时真亦假,有为无处无还有。</p><p class="ql-block">2022071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中国语言哲学思想的译介与传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推动中国经典语言哲学思想的译介与传播,很重要,但很难。经过古今、中外多重翻译,极易失真,每一重都会有意义上的损益变异,何况涉及的是本来就无定形的抽象概念,这些概念的真实意义有赖于当时的整个概念系统,甚至有赖先贤个人的概念系统,单个术语是没有意义的。</p><p class="ql-block"> 不过,我们读到的古典经籍的英语文本,事实上也经过多道转换勾对,天知道当年先贤的本意为何。</p><p class="ql-block"> 想起小时候玩的传口令的游戏,经过多轮传递,最后接受到的信息,与最初往后传的起始信息,可能面目全非。语言信息如此,手势信息更是如此。大家被逗得开怀一笑之余,会领悟到生活中信息传输损耗的严重性,会想起那篇《察传》的课文。</p><p class="ql-block"> 当然,如果极端化,便会走向不可知论,走向人与人无法真正完全相互理解的境地,虽然这是事实,但我们又不能真的把它当作事实。</p><p class="ql-block">一一评“推动中国经典语言哲学思想的译介与传播”</p><p class="ql-block">2022071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东方甄选的可持续性</b></p><p class="ql-block"> 质疑“双语+情怀”带货的可持续性,指出关键还是在于“货”,有道理。问题是,非理性消费,也是消费的一种。很多物质消费,是伴随精神消费的,甚至以后者为主。人们花钱首先为了温饱和方便,但有很多时候是为了面子、心情、爱好、情怀之类,并不在意实用性的提升。卖情怀的营销,与许多卖钻戒、卖包包、卖名烟名酒等高附加值的奢侈品本质是相同的,价格与成本不成正比,价值本身则是因人观念而异的。中国人多,需要情怀激励的会有一茬又一茬,难点在于如何做成可持续性的。</p><p class="ql-block"> 货自然要好,但“情怀”多元化及迭代也很重要,主播难在反复宣讲仍保持真诚,而不令人掠过一丝你是在觊觎我的钱包的感觉。也许知识性是更普适的调料,用广泛而有趣的知识传播带货,也许比双语和情怀更实在,知识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变体,资源更丰富,同样可以高雅营商。</p><p class="ql-block">2022071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数”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数”是什么?除自然数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是否应该给它们一个更高维度的统一处理,就象物理学家一直努力给各种“力”予以统一处理一样,发掘其内在联系及系统。虽然力学的统一场论至今未能如愿。既然数学可能不尽是发现,还可能是发明,也许关于“数”的统一理论也许只能是一种发明。</p><p class="ql-block"> 除了人类最早了解的最直观的自然数,还有小数、分数,除了有理数还有无理数,除了实数还有虚数,除了可线性排列的数,可用规和矩几何作图表示的数,还有各种各样没有几何意义的“量比”。这些五花八门的“数”,如何纳入一个统一的图景?“数”是什么?</p><p class="ql-block">一一评台湾曹亮吉《无法理解的数》</p><p class="ql-block">2022070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无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我,就是天人合一,把自已看成是大自然普通的一分子,与所有的他者(他/牠/它)和谐融汇,物我两忘,没有分别心。更没有高低于他人、高低于自然的意识。没有我与非我的区别,进入一种无差别境界。世人注意甚至放大我与他者的区别,所以烦恼,所以痛苦。因为无我,所以无私,所以淡泊,所以欢欣。🍵🍵🍵</p><p class="ql-block">一一评美篇慧九诗《无我》</p><p class="ql-block">2022062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积极与消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听天由命,可称超脱豁达,如老庄渊明;进取抗争,实为生命本色,如项羽刘邦。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可为”是真相,“为”是生命。</p><p class="ql-block"> 为与无为,非人可选择,实源内在自基因与外在情势。达人与懦夫,英雄与提偶,在更高层面,并无差别。</p><p class="ql-block"> 采菊东篱下,固然自得其乐,刘项争霸或胜或败,英雄情怀,又豈是懦弱者所能体验?</p><p class="ql-block"> 罗曼罗兰说,世上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种,那便是看清生活真相,仍然热爱生活。</p><p class="ql-block"> 最近马斯克也说:我宁愿选择乐观,哪怕它是错误的;也不愿选择悲观,即使它是正确的。对未来一定要乐观,悲观没有任何意义,只会使你积累负能量。数亿年之后,宇宙终将走向热寂,最终一切都会结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体验这一段旅程,去享受这旅程吧。</p><p class="ql-block">一一评《20年后重读老庄〈逍遥游〉,我终于明白苏轼和李白为何活得那么自在》</p><p class="ql-block">2022061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人有“自主感情”吗?一一从人工智能的“自主感情”谈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近日,美国谷歌公司的一名软件工程师公布了一项吸引了全世界围观的惊人发现,称谷歌公司的一个用人工智能算法搭建出的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竟然有了“自主情感”。</p><p class="ql-block"> 莱莫因说与LaMDA谈及宗教问题时,他却惊讶的发现这个人工智能程序居然开始谈论起了自己的权利以及人格,甚至害怕自己被关闭,表现出了一个在莱莫因看来犹如7、8岁儿童一般的“自主情感”。</p><p class="ql-block"> 不过,谷歌方面以及其他人工智能专家、乃至人类心理认知学方面的专家都认为,LaMDA之所以能进行这样的对话交流,是因为其系统其实是将网络上的百科大全、留言板和论坛等互联网上人们交流的大量信息都搜集过来,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来进行模仿的。但这并不意味这个程序理解人们交流的这些内容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哈佛大学的认知心理学专家史蒂芬·平克也认为莫莱茵搞错了情况,错把人工智能对于人类语言单纯的模仿当成人工智能拥有了自主情感。</p><p class="ql-block"> 莫莱茵确实是搞错了,他那人工智能软件只不过利用了天量的人类语言文字大数据,这个庞大的语言文字数据库,充分反映了思想感情的各个方面各种形态,软件推导后在“交谈”中所作的表现,只不过是这个庞大数据库直接间接的投影,而非程序自身无中生有发生的思想和感情。</p><p class="ql-block"> 这不由使人想到自然人类思想感情的“自主性”。受启发于人工智能对大数据深度学习和灵活利用从而产生的智能与行为,我们不能不怀疑所谓人类的“自主性”的真实程度。</p><p class="ql-block"> 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语)。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感情,是社会化的结果,即其形成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感情的形成,取决于每天所见所闻的学习累积,也就是一个“深度学习”过程,与人工智能软件的训练并无不同。我们不同的个人在思想感情上的差异,都可在从小到大所受的各种教育,各种经历,各种所见所闻之中找到原因。</p><p class="ql-block"> 可见“我”之所以为“我”,“你”之所以为“你”,并非随心所欲,而是环境与经历塑造的结果,这正是一个漫长的“深度学习”过程,大数据便是无数的社会信息。</p><p class="ql-block"> 当然,环境塑造人与软件利用大数据通过“深度学习”而拥有智能(思想和感情)还是有不同的,人通过学习(广义的)而拥有思想感情,并非如软件只是一个物理过程,人的学习还有生化过程参与其间,这是与简单的“还原论”不同之处。</p><p class="ql-block"> 软件的学习纯然是一个物理过程,而人类在面对社会大数据经验深度学习过程而获得思想甚至感情的时候,有生化过程参与其间,即人类的激素,不同仞激素,激素量的大小,对人类个体某些学习过程,有放大、缩小、变异的功能,犹如化学过程的催化剂。催化剂的有无及多少,在化学过程中至关重要。而各种激素及其多少,也会影响人们“深度学习”过程的可能性、方向性、速度和强度。</p><p class="ql-block"> 所以,有理想的完全相同环境中塑造出来的人格、思想、感情,也可能不会完全一样,虽然两个个体完全相同的生活环境与经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p><p class="ql-block"> 按照上述推论,自然人的“自主性”就大打折扣,甚至最终回到还原论、决定论的立场上了。</p><p class="ql-block"> 至今,“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仍只是统计数据提取的模式。这可能不只是证明AI没有智能,反而可能证明人类没有智能。几个人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成天大喊“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绝大多数是否只不过是从古人故纸堆和洋人洋八股拾来的牙慧?</p><p class="ql-block">20220613</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蜻蜓与飞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孙子还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出门到公园去玩儿。“飞机!”他突然兴奋地指着花丛上的一只蜻蜓大声叫了起来。他第一次见到蜻蜓。</p><p class="ql-block"> 以前在家里的童书上见到过飞机,大人告诉他,这叫“飞机”。“飞机”在现代儿童绘本上占有显著地位,蜻蜓则很少会出现在幼儿的童书上。因此,小孩子只知飞机,不知蜻蜓,而且由飞机而知蜻蜓。</p><p class="ql-block"> 如果不是城市,而是偏僻山村,那儿的小孩更可能是先识蜻蜓后识飞机,他们很可能会把第一次见到的飞机惊呼为大蜻蜓。</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人类认知的发展过程,由已知导出未知,也即所谓“隐喻”。大人告诉小孩,绘本上这在天上飞行的东西,叫做“飞机”,长条形,有大翅膀,迅速在空中移动,于是他建立了一个概念,在天上飞的这东西叫“飞机”。</p><p class="ql-block"> 当有机会遇到具有类似特征的东西,小孩马上会叫“飞机”。也许他含混地把蜻蜓看成是一类的东西一一其实就以某几个基本区别特征为依据而言,这个判断并没有错,因为事实上我们认为是“同一类”的东西都会在某些其他方面有差异,实际上我们把很多从其他某个方面存差异的东西看成是同一的。我们之所以把某些东西归为一类,只是就某些特征标准而言,如果特征标准选取不同,分类和归类方案及结果就可能不同。</p><p class="ql-block"> 可见,“蜻蜓”未必不可以就是“飞机”。关键在于观察视角和心理层面。对“蜻蜓”与“飞机”认知,就一定是儿童错,大人对么?</p><p class="ql-block">2022060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性别究竟能有几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性别,能有几种:2种,上万种?》一文介绍了真菌有许多交配型。但这些交配型等同于性别吗?</p><p class="ql-block"> 人类和微生物不是一个层面。人类、动物、生物、物,都有阴阳对立统一,也都有灰色地带,但层面不同,性质不同。小板凳还有卯榫呢一一卯眼榫头。</p><p class="ql-block"> 战国·楚·宋玉《九辨》:“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龃龉而难入。”</p><p class="ql-block">2022052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科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b></p><p class="ql-block">一一听《武大教授:康德有多厉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康德认识到人类认识的局限,自然厉害。但也说不上“多厉害”。因为对人类认知的局限,古代东方哲学已多有论述。而且康德也未能对认识“认识”进行更高层次的元批判。</p><p class="ql-block"> 可爱的喋喋不休的哲学教授,人类的认识有很大局限,而且这种局限是根本性的,脚指头都知道。读过老子、庄子,读过“知鱼乐”吗?读过佛典,读过“盲人摸象”吗?</p><p class="ql-block"> 西方学者以为知识的对立面是宗教,只是以为而已,这种认知是一连串错误推论的出发点。知识的对立面是非知识,非知识包括宗教信仰。但“非知识”远不仅只有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霍金比谁都了解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但他明白地说并不信上帝。从故纸堆里爬出来,多知道一些当代自然科学,就不会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可爱的是还言之凿凿很投入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科学对面未必是宗教,理性对面未必是信仰。当然,泛化地定义非科学即宗教,非理性即信仰,那就只是概念和文字游戏了。把科学无法解释的一律归之为宗教,把理性无法解决的一律归之为信仰,显然简单却构成了一个重大的盲区。重要的是了解并探索科学对面宗教之外的广阔领域,理性对面信仰之外的无限空间。</p><p class="ql-block">2022051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评《为什么可以说“我爸爸”“我妈妈”,却不能说“我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范继淹先生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语文通讯》上就有专文把这类“的”的有无规律说得很清楚,比此文所引一众文章都要早。</p><p class="ql-block"> 2.范先生所依理论是领属关系的可否转让。可转让关系要加“的”,如“我的狗”、“我的钱”、“我的杯子”;不可转让关系不必加“的”,如“我爸爸”、“我肚子”、“我脾气”。领属关系的可转让与不可转让,概念来自英语语法学。</p><p class="ql-block"> 3.谁说“我手”不能说?叶圣陶有著名的文章《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p><p class="ql-block">2022051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读《一个故事的99种讲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个故事的99种讲法》,本来是一个教学漫画设计的绘本,同一个故事,即便再简单不过,也可以站在不同角度,发挥不同联想,采用不同风格,绘出一组完全不同的漫画,讲述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令人脑洞大开,深受启发。 </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对此可以作更深刻更广泛的阐释。即,对客观世界的某一事件,或某一系列事件,人们完全可能作很不相同的理解,很不相同的描述。这就涉及到认知科学,涉及到认识论的问题了。 </p><p class="ql-block"> 认知的主体,人的脑子并非白板,先入为主的已有知识,一定会参于到新的观察、判断和推理。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脑海里、心目中,已有的知识要素及结构是很不相同的。 由于目的驱动(包括潜意识驱动)不同,观察角度不同,联想要素及方式不同,甚至非功利的审美偏好不同,都可能使人们对同一客观事件有完全不同的观察结果,以及据此所作的完全不同的表述。 </p><p class="ql-block"> 明白上述道理,我们就会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一切口头的或文字的作品,包括文学、艺术、新闻等等。 这本小册子,可以重塑我们的世界观,启发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一切声音的、文字的、图片的、视频的信息,乃至于我们的日常生活。</p><p class="ql-block">2022.4.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文凭·本领·收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近网上大量高校招收本科学历的广告,短学制、低费用。可能会收引一些挣扎在底层的年轻人。但这并不_定是上升的有效通道。</p><p class="ql-block"> 地位是相对的,水涨船高。关键是真本事,社会急需的本事。一纸文凭在将来会越来越不值钱。在发达国家清理烟囟、疏通下水道的工人,比副教授收入都高。[捂脸]</p><p class="ql-block">2022050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相关性和因果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6日,英国牛津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在 BMC Medicine 期刊发表论文称,大规模研究揭示:经常喝牛奶,与中国人癌症风险升高有关,尤其是肝癌和乳腺癌。</p><p class="ql-block"> 相关性和因果性不是一回事。姓氏、穿着、颜值、是否追剧、身份证号码…………任何乱七八糟的要素,都可能统计出与癌症的相关性。</p><p class="ql-block"> 据统计诺奖得主有很多人喜欢吃巧克力,显然你吃一卡车巧克力也未必能得诺奖。</p><p class="ql-block"> 相关性只是表面的、偶然的关联,大多并无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因果关系,是一种内在的、必然的关系,而且是涉及互动要素甚多的一种复杂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050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为什么粤语最像古汉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粤语最像古汉语,大家都有这个印象。这是因为粤语保留古汉语的成分最多、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这是研究汉语的人都明白的。</p><p class="ql-block"> 凡是现代汉语方言都是古汉语的衍生,都会保留古汉语的要素,有些方言甚至保留不少相当古奥的古汉语要素。但粤语保留最多、最系统。为什么呢?语言和方言都会有融合和演化现象,为什么总体上北方汉语方言偏离古汉语程度大,粤语和东南诸方言偏离程度相对较小,因而人们认为粤语和东南方言比北方话比如北京话更接近古汉语呢?</p><p class="ql-block"> 一言以蔽之,在于主导地位语言使用者的权势。</p><p class="ql-block"> 两千多年来,北方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不断南下,在北方占统治地位,融合同化了北方的汉人和汉语。在北方,汉人汉语虽然依然存在,但统治者是异族,居高临下,其语言对汉语渗透力很强。</p><p class="ql-block"> 南方则是两千年来一拔一拨中原汉人南下,这些难民到了南方,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上却占优势,居主导地位,所以作为统治阶级语言的汉语保存较好,受当地土著语言影响较小。</p><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中原汉人不断移民和开发南方的历史。大致说来,北方汉人不断成为被统治者、弱势者;而到南方的汉人,不断成为统治者、优势者。这应该可以从父系或母系基因的特征看出差别。</p><p class="ql-block"> 大致说来,北方说汉语的是被统治族群、弱势族群,南方说汉语的是统治族群、优势族群,语言使用者的地位,也就决定了语言的地位,决定了语言在保存与变异中的地位。这就是为什么北方汉语大面积深度变异,而南方汉语较大程度被保存的秘密。</p><p class="ql-block"> 这是纯学术的客观考察,不涉及语言演变及其方向和程度的“好坏”。</p><p class="ql-block">2022050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各个国家各个国家嘅国歌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嘅国歌”,网上常用来嘲笑粤语,因为用粤语念起来像拗口令,呈得很滑稽。 </p><p class="ql-block"> 这其实就是拗口令,任何语言只要把声、韵、调相同或相似的音节密集堆砌,都会产生难以区分别明白的效果,既难听辨,又难发音。 </p><p class="ql-block"> 上述粤语例子,主要是把古汉语入声字接连排列在一起造成的效果,古入声字以辅音结尾(-p、-t、-k),听来有如急刹车,产生不断跳跃的声学听觉效果。 </p><p class="ql-block"> 不仅粤语如此,上海话和许多南方方言都如此,只要保留古汉语入声字塞音尾都会有类此效果。上例中,“各、个、国、各个、国、国”,全都是塞音尾入声字。欧美混言有大量塞音辅音尾词语,适当排列,也会有同样效果。 </p><p class="ql-block"> 古入声字在上海话并不像古汉语那样以“-p、-t、-k”结尾,但仍以喉塞音“?”结尾,仍是塞音。所以,用上海话或吴语来念“屋北鹿独宿”也会有类似拗口令效果。 </p><p class="ql-block"> “屋北鹿独宿,溪西鸡齐啼。”本是很有意境的画面,但用上海话来念,就会磕磕碰碰,听辨不清,不知所云,发音也很费劲。 </p><p class="ql-block"> 现在许多喜欢写传统诗词的朋友往往很纠结,用旧韵好呢还是用新韵?殊不知讲究韵律的本质和精神在于更好表情达意。关于平仄,“前后相间,上下相对”一句话便说清了实质,就是要让音节分辨清晰并产生节奏。上面提到的拗口令,就是和这一原则对着干,于是便得到了反效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乡下笋”和“乌龟笋”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有很多菜名,一直听母亲说到,脑子里有个想当然的对应的汉字名,一直以为如此。比如“乡下笋”和“乌龟笋”,是家里餐桌上最常见的菜。但长大以后,偶然的机会才发现正确们写法是“香莴笋”和“莴苣”。小时候不大到菜场,特别是男孩,而且那时菜场也未必像现在超市那样都写明商品名称,主妇们口口相传,一看都明白。 </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小时候困感的词一一“假嘴巴”,上海有时称某人妻子为某人“假嘴巴”,主要是宁波人。小时觉得很魔幻。长大了才明白那应该写作“家主婆”,就豁然开朗了,虽然这称呼似乎有点粗俗,但至少与“假嘴巴”显然合乎事理。 </p><p class="ql-block"> 日用杂字有很多“会说不会写”,除了以前文化不够普及外,其实还有一些日常词语来历并不简单,而使用者不觉得有深究的必要,于是菜场街肆同音替代就很普遍。这是文字应用很有趣的现象。在有些情况下,甚至诱发出语言文字的变异。</p><p class="ql-block">2022042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 知鱼桥前谈“共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日又游颐和园谐趣园,园内有座知鱼桥。</p><p class="ql-block"> “知鱼”,典出《庄子·秋水》篇章《知鱼之乐》。春秋时,庄子和惠施在濠水岸边散步,发生了一段有趣的争论:“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多快乐啊。”惠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庄子:“你不是我,又怎么知道我不知道的快乐呢?” 这是一个带有十分深刻哲理的话题:人和异类可能有共情吗?人和人可能有共情吗? 似乎有,因为我们有“设身处地”、“情同身受”之类说法,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反向原则,有“同情”、甚至理论化的“共情”这样的词。至于动物,除了大量宠物爱好者,还有“动物福利法”之类立法。说明人与人、人与动物有感受与感情相通的一面。 但显然也经常有无法“共情”的一面。战争、压迫、欺诈、冷漠的普遍存在,“不可理喻”之类词语的存在,至少说明“共情”巨大的有限性。 “共情”,首先是“同情”,有共同的感受;随后是“同理”,有共同的逻辑。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感受,极端者如“亲痛仇快”,感觉不同。但对感受到的同样的“痛”或“快”,不同的人处置逻辑及处置方式也可能很不相同,这就是是否“同理”的问题了。 人与人,人与动物,到底是否能有“共情”呢?这种“共情”的界限在哪里?如何看待和处置这种“共情”,自然是每一个理性之人所会思考的,更是君王所时常要面对的。</p><p class="ql-block"> 共情(EMPATHY)能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来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心情的能力。共情是指可以深入他人的感受,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人的能力。我们在这里把“共情”概念扩展到“有情”即动物之间,当些也可泛化扩展到生命体之间。</p><p class="ql-block">2011042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评《为什么读书的人很好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读书的人很好看?三毛和林清玄都说过类似的话。</p><p class="ql-block"> 如果一般地劝人读书,甚至推销图书,也都无可厚非。</p><p class="ql-block"> 但这并非事实,无论这里的“好看”是指“颜值”还是“气质”。读书略多之后,就不难发现,有些书益人心智,有些书坏人心术,更多的书是说些似是而非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古代识字的人很少,能写而且能传播的更少,所以有“敬惜字纸”的心理,造成以为写在书上的都是对的,在文化垄断且落后的时代,形成对书本的崇拜是自然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后来书多了,读的也多了,于是就有“尽信书不如无书”、“近来如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人生识字糊涂始”的说法,甚至不仅怀疑书中智力细局限而业怀疑书中们道德:“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馍书郎。”</p><p class="ql-block"> 可见,读书未必与使人智慧、使人善良有因果关系,更不要说“好看”了。</p><p class="ql-block"> 要看读什么书,怎么去读书。有些书越读人越难看。有好些写书的人本身就很难看。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要有强烈批判意识,才能真长智慧,才能真长精神。</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有几位时下很红的作家,其颜值就被揶揄为歪瓜裂枣。</p><p class="ql-block">2022041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读《不做官的画家,成不了大画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非绝对,大致如此。非但美术,各行皆然。一部两千年文学史,青史留名者几乎个个都是官员,即便一两个沒有官衔,亦非官二代即富二代。无钱何来清闲,无势难成影响。没有资源,没有平台,纵是高手,终泯民间。才势结合能成名,才势对抗也能成名,唯独才势不相干者自生自灭。</p><p class="ql-block">2022041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读《疫情下的北京失业中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月入数万IT男主角的失业,与疫情无关,是自由资本市场波动的必然伴生物。老一代在计划经济下缺乏机会,但谁也不能解雇他。新一代在市场经济下有许多机会和自由,同时也承担了失业的风险。在西方经济学中,失业是对劳动力的优化筛选,是资本与劳动力配置的效率提升。资本市场下的中年就业者的家庭财务规划必须有充分应对预案。硅谷码农当年盛时纷纷购入数百万美元豪宅,后来遇到经济退潮,案揭难继,便不知所措。现在国内IT大厂也开始规模裁员,正是行业发展周期性的表现,没有疫情也会出现。这是市场经济常态,从业者应有足够认识和准备。中年是升沉去留的职场玻璃天花板,更不可不察。</p><p class="ql-block">2022032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立场、观点、事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底层逻辑》说人类脑子里有bug,把立场、观点当成事实。</p><p class="ql-block"> 事实、观点、立场是不同的三回事儿,人们都不自觉地把立场代替观点,把观点当作事实。这就是无明。可怜的人类其实是语言的奴隶,语言是自缚的茧。某些激素使人执着,不能自拔,把立场和观点幻想成是事实,成了把风车当成魔鬼并与之打斗的唐吉诃德。</p><p class="ql-block"> 英国人把当代看成“后真相时代”,就是人们其实不在乎真相,或把自己的立场、偏见的观点误认为是事实,以此构成幻像并与之争斗。以色列历史学家认为人的特质是会编故事,会讲故事,人类的种种概念、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就是这样一套虚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2022031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各种语言都是自足系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毓智好,</p><p class="ql-block"> 《汉语缺乏什么吗?》读了,很赞成你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现代汉语语法学是在《马氏文通》之后建筑在拉丁文、英文研究基础上的,以西文的框架审视汉语,自然方枘圆凿,多有扞格之处。虽经王力、吕叔湘诸先生努力本土化,但大框架仍难以超脱。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无批判地引进西方语言学,争穿西装之风更甚。揪着自已头发要跳出地球,便是我们很多学者在做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汉语不缺什么,英语也不多什么。汉语没有英语的某些形式如名词的复数词尾,自有其他手段表达;英语用了数词还在名词后加复数变化,有些多此一举,但从信息论角度看,编码的一定冗余度可以保证信息更可靠的传输,比如我们的身份证最后就多了一个校验码,用以判断该身份证号码是否真实存在。</p><p class="ql-block"> 自然语言更是一种完善的自组织系统,就某一特定地域某一时期而言,语言系统是自洽自足的。相对当时当地交际需要,不缺什么,也不多什么。包括现代语言和上古语言,繁华都市的语言和深山老林的语言。上帝如果在这儿关了道门,就会在什么地方开了个窗。我相信自然主义,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都有其如此这般的缘由。<span style="font-size:18px;">孔子说:辞,达而已矣。修辞如此,语法亦如此。</span></p><p class="ql-block"> 当然语言也在不断演化中。早期语言学者以为“形态丰富”是语言“发达”的标志,甚至以人种优劣的话外音贬低“缺乏形态”的语言。现在看来不属“政活正确”。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西方主流语言从拉丁语换位为英语之后,他们发现英语的“形态”远没有拉丁文“丰富”,而且还在不断失落。那么相对拉丁文,英语是在进化还是退化?所以私心明白的叶斯泊森提出了形态多少不能作为语言是否高等的标谁。文革中我读 ESSENCIAL ENGLISH,就看到课文中有好几篇揶揄囿于拉丁文语法观念而面对英文生动变化的尴尬学者。</p><p class="ql-block"> 语法书里关于语法形式随时可见的“丰富”、“缺乏”之类词语,实质是学术话语权的折射,是某种中心主义偏见的投影。其实,现在西方学者似乎悟道,都不太说“进化”,而说“演化”了。“演化”不是矢量,没有目标方向,也就没有先进落后的差别了。</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现在的语言学研究,对语言教学和人工智能作用并不大。无论国内语文教学或是对外汉语教学,现有的语言学知识的颗粒度早已够用,更主要是教学实践的问题。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成就显著的是经验主义的统计方法,大数据便是其基础,理性主义的套路无法行通,以至谷歌高管竟说出每辞退一位语言学家他们们工作便得以进一步的话。尽管最近AI喊出了“告别大数据”,“进军小数据”,但认识到因果关系似有若无深层的复杂性,问题并不乐观。</p><p class="ql-block"> 语言有共性,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自然就有相通之处,了解与学习西方的理论和方法因此也是必要的。但如何从根基上建设独立的中国语言学,是个老问题、大问题,也是难问题。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中国框架、要领、特色何在?也许不能焦虑。上世纪郭绍虞先生们立意写出本土语法书,诚为可钦,但洋洋洒洒两大厚本的车轱辘话实难卒读,更不知所云,可见此事真的不易。</p><p class="ql-block">2022021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谁给上帝编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公众号“新智元”上传了一条新闻:上帝进入元宇宙!美国牧师创建VR教堂,在虚拟世界中复活洗礼祷告。</p><p class="ql-block"> 我并不怀疑技术上的可能性,也不怀疑时代发展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问题是,谁来给上帝编程?都认为人类世界和整个现实世界都是上帝设编程的,虽然“上帝”和“编程”的宗教语言各异,但精神却是一致的。</p><p class="ql-block"> 人们无法解释“第一推动力”的时候,无法解释万物与生命的结构与功能无比精妙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会提到这个“祂”,与我们这个平行世界平行的高维世界的造物主。是“祂”设计和创造了我们和我们感知的一切。</p><p class="ql-block"> 现在让“祂”出现于“元宇宙”,我们谁去编程呢?</p><p class="ql-block">2022020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作品署名的误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见或不见》</p><p class="ql-block">你见,或者不见我</p><p class="ql-block">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p><p class="ql-block">你念,或者不念我</p><p class="ql-block">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p><p class="ql-block">你爱,或者不爱我</p><p class="ql-block">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p><p class="ql-block">你跟,或者不跟我</p><p class="ql-block">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p><p class="ql-block">来我的怀里</p><p class="ql-block">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p><p class="ql-block">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写得很美,意境空灵,没有足够的修炼写不出来。这首诗网上广为流传,署名为六世达赖仓央嘉措(1683-1706 )。这位传奇喇嘛的名字更加速了该诗流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见与不见》的真正作者是广东肇庆女子谈笑靖,笔名为扎西拉姆•多多。2007年5月创作,原题《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者》杂志转载时擅自改署六世达赖喇嘛名,后杂志已道歉。署名错误通过电影《非诚莫扰2》广为传播。更有一些无良影视和网站加以引用,更是企图借助喇嘛传奇蓄意以讹传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作者信佛,胸怀大度,并不在意。原诗实际写的是大师与信徒关系,并非情爱风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诗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写战友关系,也并非爱情。但这都没关系。诗歌语言只是道具中介,可以有与作者原意不同的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类似的还有诗歌《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和《宽心谣》等,前者错误地按上印度诺奖得主泰戈尔的名字,后者则是利用原佛教协会会长赵赴初的名义。其实都是张冠李戴。但这些诗敢都是写得很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手在民间,其实这些好诗,作者仅此一首便可传世,但大多因此被湮灭为佚名,对他们实在不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芸芸众生总是葡伏在权威脚下,不信超凡的创造力正潜藏于普通人之中,他们都苦于缺乏平台而难以为世人所知晓,所认可。而名人之作大多其实平庸,只是由于平台被有意无意抬高和突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安上名人名字,的确可让作品如添飞翼,得以传播。不过平庸文字喧闹一阵也自然归于沉寂。少数天才作品却可能因此传布天下,只是真作者也因此被谋杀,这是原作者的悲剧,也是自欺欺人、欺人自欺的芸芸众生的悲剧。</p><p class="ql-block">20220116</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意义和真相</b></p><p class="ql-block">Q:人反正都要死,那活着的意义是什么?</p><p class="ql-block">A: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p><p class="ql-block">Q:什么是生活的真相?</p><p class="ql-block">A:佛学认为是“空”。西方有哲学认为是“没有意义”。有些人认为是“痛苦”,有些人则看到“善”和“爱”。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真相”。其实“真相”是没有的,看到的都只是表象,全是人心想法的投影。《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罗曼•罗兰鼓励无论你以为看到什么,都要勇敢热情地投入生活。还有人更认为要“诗意地栖居。”因为真相和意义是你自己构筑、生成的。脱离“我”世界上就不存在“意义”,生活的意义是由我们每一个人自己定义,自己构建的。生活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20220113美篇“热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文艺进入去中心化时代</b></p><p class="ql-block"> 就像网文早已使职业作家淡出一样,短视频也正在迅速使职业小品演员边缘化。最好的文章在网上,最好的小品也在网上。网络平台给了接地气有天赋的普通人完分的展示机会和传播可能,失去垄断平台,平庸的职业作家和职业演员的好日子到了尽头。短视频虽然良莠不齐,但大量富有想象力的节目,不知把赵本山、郭德刚们拉出了几条街。平台的去中心化,社会广大深厚的潜能正在使各类作品更多元化,更精彩,我们已经进入了数码网络时代。</p><p class="ql-block"> 当然,去中心化目前还只限于部分层面。</p><p class="ql-block">一一评“为什么小品越来越不好看”</p><p class="ql-block">2022011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美好的心灵能看到美丽的世界</b></p><p class="ql-block">美好的心灵能看到美丽的世界。</p><p class="ql-block">一一赞美篇秦时明月摄影</p><p class="ql-block">2022011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人工智能可以产生审美能力</b></p><p class="ql-block"> 计算机比人计算快,耐疲劳,记忆容量大,判断无情感偏差。但计算机没有审美的能力,有人说。真的如此吗?</p><p class="ql-block"> 人工智能不懂美感,不代表人教会机器生产美感。通过训练的系统,可以对外界产生审美判断,并可能用之于人工智能设计的审美处理。</p><p class="ql-block"> 多媒体超大数据的训练,通过深度学习,可以让系统了解并习得现存人们在数据库里表现出来的审美成果。利不同数据库可挖掘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以及各种亚文化的审美特征。</p><p class="ql-block"> 审美标准有生理部分,也有社会部分即文化部分。也就是说,什么是美,很大程度是后天教育与学习的结果,既非先天也非个性顿悟。</p><p class="ql-block">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是审美的社会塑造。燕瘦环肥,是民族伪审美差异。非洲的盘唇族,缅甸的长颈族,原始和现代的纹身,都是族群教育影响的结果。审美本质上是教育的结果。所以人们提倡“美育”。审美,和道德、智力、体魄一样,是可以而且需要训练教育的。</p><p class="ql-block"> 人的审美标准和能力是教育传授的,有了标谁就有能力,人工智能的审美能力也是可以训练生成的。</p><p class="ql-block">2021123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设计的四个要素</b></p><p class="ql-block"> 设计需要考虑的涉及四个方面要素:功能,经济,社会,审美。</p><p class="ql-block"> 功能性,设计成果干什么用,好不好用。</p><p class="ql-block"> 经济性,设计成果市场大小,投入产出比,性价比如何。</p><p class="ql-block"> 社会性,设计成果是否符合法规,符合道德,会有何种社会影响。</p><p class="ql-block"> 审美性,是否可用、简洁、美观。</p><p class="ql-block">一一评课发言</p><p class="ql-block">2021123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对称与不对称</b></p><p class="ql-block"> 人们一直认为对称是美的必要元素。自然界里美丽的雪片、花朵、蝴蝶、人脸,是对称的,人们漂亮的建筑、用具、队列、阡陌、剪纸、图案,也是对称的。</p><p class="ql-block"> 但也不难发现,有时人们会在对称中制造一点不对称,比如对称的建筑只在一边添加一个塔楼,比两边同时都有塔楼似乎显得生动一些。再如女孩可以头上两侧都打蝴蝶结,有时也会只在一侧插花,似乎更显俊俏。甚至很多时候会放全放弃对称,比如手工创作的油画、水彩画、水墨画,完全摈弃对称,想象一下如果齐白石或者莫奈画出一幅完全对称的画,可能会显得十分呆板。似乎只有图案才会追求对称,但往往只有装饰性,缺乏灵性。</p><p class="ql-block"> 吕叔湘先生很早就注意到语言中的不对称现象。是的,对称性是语言的底色,有大就有小,有好就有坏,有肯定就有否定,似乎在学生甚至学者心中已是一种默认的普遍规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122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观《清明上河图》</b></p><p class="ql-block">评美篇《清明上河图》开封和唐山景区摄影:</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长卷画得如此逼真生动,仿佛眼前就是不息的人流,耳边就是喧嚣的市声。好像我自己也成了画中人,成了清明上河的游客。我又是在干什么呢?我也在游人欢声笑语的气氛之中。闹市中忙忙碌禄的多是些短衣帮,是那些忙于生计的劳动者和市民,我这个穿长衣衫的读书人,似乎显得有点儿游手好闲呢。</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京都元夕</p><p class="ql-block">(金)元好问</p><p class="ql-block">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p><p class="ql-block">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好问的诗并非写看画,是写元夕观灯。但觉得借用其后两句移用到观《清明上河图》,把自己融入画中,造成一种沉浸式代入感,会很有趣。这种蒙太奇剪接,会有一种VR/AR,一种元宇宙的效果。🍵🍵🍵🎉🎉🎉</p><p class="ql-block">2021121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永远不要和层次不同的人争辩?</b></p><p class="ql-block"> “永远不要和层次不同的人争辩”,类似文章时常见之网络。常引用的是庄子在《秋水》篇里讲过这样一句话:夏虫不可以语冰。</p><p class="ql-block"> 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但并不是最重要的一半。</p><p class="ql-block"> 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同的人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很难完全相同,所处视角乱利益相关并不总是一样,再加上基因的差异,对事物的认知很难完全一致。任何事情都要说服对方,争辩清楚,在许多猜况下是不可能的,徒然无功。只要不相碍,完全可以各持已见,各行其是。处处要让别人知自已一致,想法一致,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世界是多元的,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和活法。</p><p class="ql-block"> 但讨论上述问题,往往有人自以为是与对方处在不同层次,自己是高层,别人很low。孤高自命,以不屑的口吻评判持不同已见者,恰恰落入最低处的尘俗。这就有失庄子、老子的大道。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庄子更是认定万物齐一。不同人物的认知都只不过是他环境、经历造成的产物,因缘和合的结果,实无高下贵贱之分。</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说:</span>“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p><p class="ql-block"> 连《论语阳货》里都有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p><p class="ql-block"> 大道不称。天何言哉,天何言哉!</p><p class="ql-block"> 不要无谓做争辩,是因为人们的认知不可能完全一样,而不是因为地位层次贵贱高下不同。</p><p class="ql-block">2021121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转制中的国有资产流失</b></p><p class="ql-block"> 王德培评论认为,当年俄罗斯瓜分国有资产很黑的做法,是“贷款转股份”,有人贷款给危机中的负债国企,企业终无力偿还,于是通过债转股落入私人手中。</p><p class="ql-block"> 其实,问题不在于债转股这种形式,而在于转的过程不公开,黑箱操作,有效监管权真空。无公开的评估标准及程序。转制当时极端混乱,无人作主,无人监督。</p><p class="ql-block"> 乱世出英雄,混世魔王的第一桶金多由此来。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事过之后,洗白了,就是体面的亿万大佬,难追原罪。国有资产流失,也可以倒追四十年吗?敢追吗?能追吗?十多年前就讨论过大佬们的“原罪”问题,最后不了了之。</p><p class="ql-block"> 近日又有众多议论要追究联想大佬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即便罪名落实,不知追诉期是否“合法”。也许有人还会说,水至清则无鱼,重大变革动荡中的人和事,很难用平和时代的眼光与法规审视和处置。当然,问题是,当下并非乱世,应是治世,变革是否应该更理性和有序。剩下的只是历史账问题,历史账的处理其实也是现实博弈的一种表现。</p><p class="ql-block">2021121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所有术语都带毒?</b></p><p class="ql-block"> 所有术语都如此。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首先,所有术语,论者都可能有不同理解,相互理解有重叠,有交错。其次,所有术语对对象的描述及所指,都有表面性、偏差性、片面性和不确定性。所以,论学必须首先正名,对所论及的主要术语和概念,予以阵前我自批判性的审视,重新深思其确切所指。大多争论学者其实既不知别人在说什么,也不知道自已在说什么。犹如唐吉诃德大战风车,因为他视之为魔鬼。鸡同鸭讲,是许多政治争论、学术争论的风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论不成。</p><p class="ql-block"> 术语带毒,这说法不准确,所谓“毒”,其实是浅见,偏见,某种意义上也是人们认知演变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普遍过程。问题是,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的世界,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现有的术语,沉淀、凝聚了前人的认知,进入交流的平台。在给大家提供讨论方便的同时,也有意无意、不知不觉地挷架了术语使用者,大多论者并不自知自觉。所以,任何认真的讨论,都必须从关键词的批判与思辨开始。怀疑一切,批判性地审视对象(词与物,名与实),是一切有效研究的基本前提。</p><p class="ql-block"> 不能指望这种工作能一劳永逸,甚至不能称这种认识会不断进步。认知随着人的实践,随着环境的变迁,随人自身灵与肉的变异,会不断演变,以适应。注意,是演化,而不是进化。宇宙没有尽头,人类会有末日,但一切演化都只是没有目标的历史。名与实,词与物,人类认知在其间的调节,都只是大历史中的一些小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因果关系也是人造物?</b></p><p class="ql-block"> “因果关系”是一个很古老的重要思想范畴,“因果关系”概念,是人们思考问题的基础依据。</p><p class="ql-block"> 很长时间,没有人怀疑和细想。先出现了事件A,然后又出现事件B,人们往往会判定B是A的果,A是B的因。比如,朝窗户扔了一块石头(A),然后窗玻璃破了(B)。</p><p class="ql-block"> 有论文说,某年美国某城推广了避孕套,然后该城性犯罪率明显下降。又有学者统计,发现很多诺奖得主喜欢吃巧克力,那么,吃巧克力(A)和获待诺奖(B)有因果关系吗?甚至有关系吗?</p><p class="ql-block"> 在牛顿力学时代,力学就是建立在因果关系平台上的。到了量子力学时代,因果关系就模糊了,成为大问题了。于是有人质疑因果关系的客观性,甚至认为因果关系只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事实上量子世界讨论先果后因的问题,甚至对时间是否有方向性提出许多说法,对时间的真实性提出质颖,认为时间只是我们的一种错觉。既然时间的方间性有问题,既然时间可以倒流,因果关系的认知自然乱了套,因为因果关系是建筑在时间先后的基础上的。</p><p class="ql-block"> 量子力学背景下的因果关系暂且不谈,因为这涉及到对时间的认识。而实际上,在牛顿刚体力学背景下的因果问题,也远比人们想象中的复杂得多。</p><p class="ql-block"> 先后邻接的事件A和B,出现在相近的时间域和空间域里,它们之间一定有“因果关系”吗?甚至可以问,它们存“关系”吗?</p><p class="ql-block"> 统计学上有相关性一说。但“相关性”是个筐,掩盖了许多需要厘清的问题。A和B,可能有关系,也可能没有关系(虽然“同现”);有关系也未必是因果关系;即使有因果关系,因对果的决定性程度也相差甚远。</p><p class="ql-block"> 数学上有“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一说。有A才有B,无A则无B,是必要条件。有就有,是充分条件。还有充要条件一一充分且必要条件。A的先现对B的出现的影响力,走个0一1的连续续,0是无关,1是充分条件,具体案例中A与B的决定性相关,分布在0-1的任意点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平等就是没大没小</b></p><p class="ql-block"> 曾仕强说的现象是存在的,我们最讨厌“没大没小”,而“平等”就是“没大没小”。西方人叫父亲是直呼其名的,可以勾肩搭背。我们传统的父讳却很严格,唐代诗人李贺仅因父名“晋肃”与“进士”谐音,竟被要求避讳放弃科举,一辈子也没考上进士。</p><p class="ql-block"> 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礼”字,“礼”就是等级秩序的外化和固化,就是一种文明的不平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希望各安其位,维持一个稳定的社会力学结构。父视家为国,君视国为家,视民为子,连地方官也称“父母官”。师道尊严,也是顺理成章的衍生物。天地君亲师,构筑的权势魔方没有平等的余地,更是在弹压任何忤逆中实现稳态。这是内陆型农耕文化的自然产物,缺乏流动性的社会,人际关系追求内敛静态稳定性。</p><p class="ql-block"> 西方文化背景是游牧和经商,包括陆路和海洋经商。这种文化不重“礼”,重契约,缔结契约的个体之间必然是平等的。</p><p class="ql-block"> 黄土地农耕文化,与蓝海洋通商文化,就是“礼”和“契约”两种精神的摇篮。</p><p class="ql-block">2021120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独立精神?</b></p><p class="ql-block"> 校刊的公众号叫“独立精神”。</p><p class="ql-block"> 今天公众号封面文章标题《第一期货币史工作坊在本校顺利举行》,标题上顶着“独立精神”,有点令人发笑。好好的“研讨会”不说,偏要捡个翻译的“工作坊”,读来不顺口不说,“独立”成色也可管窥了。真难怪许多人呼吁学术界说中国话,说人话。</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说得对,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西方符号学也是这么用系统性定义个体的,脱离系统的个体没有意义。人的的观念只不过是他所处环境反射的交集,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地下冒出来,娘肚子里带出来。人们观念的形成,很容易从他的家人、老师、朋友,从他所受的教育和所阅读的书刊里找到来源,“我”便是这种种因缘之和合。无所依托的逍遥游只是幻觉。</p><p class="ql-block"> 在现代语境,“独立精神”似乎是强调与主流不同,是敢对主事者说不。但滑稽的是,据说那位“独立精神”的偶像,却是在北伐军兵临城下之际,自沉殉清殉道。对北伐军新党固然是一种抗拒性“独立精神”,但对旧皇党却似乎是捆绑在一处,“独立”无从谈起。可见在对立营垒中,只有骑墙才可“独立”,否则非此即彼。</p><p class="ql-block"> 当年为“独立精神”立碑,同事均认摊银子,即便不认同这种“义无再辱”的做法,也当存同事情份。却偏有一位,也是四大导师之一,不肯出份子,显然不赞成。这位赵先生此举,算不算“独立精神”呢?这件逸事却是几乎无人愿意提及。其实以同理心客观审视,守旧保皇派并非就是坏人,深沐皇恩者而殉道,还真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独立精神”?这是一个很没有意义而意义又很丰满的概念,得看这面旗子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由谁挥舞、向谁挥舞一一也正是其意义由所在系统的一切关系之总和来定义。</p><p class="ql-block">2021120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数学是发现还是发明?</b></p><p class="ql-block"> 说数学是发现,意味着数学规律是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存在;说数学是发明,意味着数学规律只是人脑创造的整理外部世界的一种框架,并无唯一性。</p><p class="ql-block"> 说“数学是发明还是发现”是一个伪问题,是非此即被的误导。我可能不得不同意。但这也意味着所有哲学问题,所有形而上问题,都是伪问题,都无解。其实哥德尔的不完备性原理早就宣判了人类的终极问题在人类这一维度无解。[呲牙]</p><p class="ql-block">一一评《发现,还是发明?数学本质的哲学之辩》</p><p class="ql-block">2021120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自我”的不确定性</b></p><p class="ql-block"> 休谟指出我们通常会假设现在的我们就和五年前的我们没有两样,虽然我们在许多方面都有了改变,呈现在五年前的我们和现在的我们都是同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我们也会思考时光究竟可以在不改变一个人“自身”的情况下,改变一个人“内在”到什么程度。</p><p class="ql-block"> 逝者如斯夫,万物皆流,人无法两次进入同一条河。“我” 亦时刻处于变异之中,“我”与“非我”不断更替。“我”不但处在从细胞到肉体的不断新陈代謝,“我”的感觉与思想感情也在不断变化迭代。“人心易变”,是无可避免的。环境的变化,经历的积累,必然导致人们认知从而行为的变化。至于对于这种变化好坏的判断,即价值判断,完全取决于判断者的利害关系及价值观。</p><p class="ql-block"> “我”存在同一性与示差性问题。“我”的变异到什么程度,才变为“非我”,否则仍为故“我”。这是一个量变质变“阈值”的问题。万物皆时刻处于变异之中,同一性问题随处随时存在。是“这一个”,已非“这一个”,已成“另一个”、“那一个”,也就是把连续体切分为离散体,切分的界线以及标准,是客观的呢,还是因人而异?</p><p class="ql-block"> 就象语言学中的“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关系。发“a”的音发100次,没有两次物理参数会完全相同,示波器上都有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在甲语言中并不重要,不敏感,听来都一样,都是“这一个”,具有同一性。但同样这些差异,可能在乙语言中则很重要,很敏感,听来完全不一样,是“两个”音,具有差别性。</p><p class="ql-block"> “i”和“ü”,在普通话使用者显然是两个音,影响意义表达,但在有些方言和语言,只是一个音,他们甚至听不出差异。同样,“前a”、“后a”、“长a”、“短a”,它们的差异在普通话使用者是无关紧要的,但在某种方言或语言,也显然是不同的音,影响意义表达。</p><p class="ql-block"> 语音中的音不是孤立的,它的价值取决于所在的语音系统。而某种语音系统及其感知,是该语言使用者长期使用所造成的集体及个人的心理积淀。这就是“音位学”。我们用“音位”来概括心理认知上的同一性,用“音位变体”“音素”来表示这些物理和生理上有差异的音。这就涉及到连续与离散、共性与个性这些认识论问题。</p><p class="ql-block"> “我”与“非我”亦然。</p><p class="ql-block"> 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是就空间而言。若就时间而言,读一百遍也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小学背唐诗,到老还在读,认知是很不相同的。少年时语《红楼梦》,老年时再读《红楼梦》,看到的林黛玉是不同的。不是《红楼梦》和林黛玉变了,是“我”变了。</p><p class="ql-block"> 当然,“我”虽不断演变,其中应也有不变,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日新中仍有冥顽不化。另外还有基因对人性的作用,对“我”演化中的作用,都是十分有趣的话题。要凭“我”来认知“自我”,本身就是一个无限映射的影像。</p><p class="ql-block">2021120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越南语不属汉藏语系</b></p><p class="ql-block">[赞][赞][赞]阿璇说得对,越南语属于南亚语系。由于历史文化文流,越南语、韩国语、日本语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词汇来自汉语,而且这些汉语词还带出了古汉语的语音系统。但决定语言性质的,还在于语法,语法上,越、韩、日语和汉语差异很大。日文还使用汉字,汉源词容易看出。越、朝已不用汉字,一般人感觉不到汉源词了,只有文化较高才能明白。</p><p class="ql-block"> “越南”(Vietnam)两字也正很好反映了古汉语的语音系统。“越”的“-t”尾显示它是入声字,古汉语有大量系统性入声字,如唐诗宋词,入声字保留在粤语等中国南方方言,也系统保留在越、韩、日语的汉字词里。“南”字的“-m”尾,也是典型的古汉语发音,古汉语有许多“-m”尾字,也保留在粤语等南方话,以及越、韩、日语中。北方汉语由于多轮阿尔泰语系民族的南下和融合,已经发生极大变化,面目全非。古代汉语中大量系统的入声字,“-m”尾字,在北京话和绝大多数北方话已完全消失。越、韩、日语在很多方面是古汉语的活化石,研究汉字在东亚的域外音,是研究汉语语音史的重要内容。</p><p class="ql-block">一一评“越南阿璇”</p><p class="ql-block">2021112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园艺</b></p><p class="ql-block"> 园艺,是人们把大自然之美荟萃到自己身边的尝试。</p><p class="ql-block"> 说“尝试”,是因为,终究,人巧难夺天工;况且,被供进苑囿,已非自然。</p><p class="ql-block"> 既经人工,已非自然,塑造中投影有人的心思观念,表达了某种文化意识。即便富豪乃至帝王的园林,很难找到大自然中真正的粗犷、精妙与丰富多彩。在造化眼中,也许只是并不高明的“山寨”。</p><p class="ql-block"> 到过热带雨林,一定会有此体会。见过荒漠中的仙人掌,见过植物园温室中的仙人掌,当然也见过亲友家中窗台上的“多肉”,那感觉显然是不一样的。</p><p class="ql-block"> 不过,虽然人定胜天不能,“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人类的伟大和美丽,也正在于此。</p><p class="ql-block">一一评美篇《浏览沈阳世博园》</p><p class="ql-block">2021112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计算退休金的经验公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关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退休金的计算方法,主播似乎是人事干部,以文件为依据,很认真。但这只是理论上的,与实际相差巨大。根据现实情况,可有以下经验公式,简单明瞭,更切实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际到手退休金计算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00元X地区系数X权力系数X单位系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区系数1-3,指所在地区富裕程度</p><p class="ql-block">权力系数1-3,指退休者职权大小</p><p class="ql-block">单位系数1-3,指所在单位灰色收入多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例一</p><p class="ql-block">富省市,高管,肥缺</p><p class="ql-block">2000元X3X3X1.5=2.7万元</p><p class="ql-block">例二</p><p class="ql-block">穷省,群众,穷单位</p><p class="ql-block">2000元X1X1X1=2000元</p><p class="ql-block">例三</p><p class="ql-block">中等省,群众,中等单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0元X2X1X1.5=6000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可见,影响实际退休金的三个要素是(1)退休地区经济水平,(2)退休者权势,(3)退休单位的灰色收入。这个经验公式,可以广泛有效解释现实到手退休金的各种巨大差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11121</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飞机广播不分男女</b></p><p class="ql-block"> 小克里讲英文,说到西方航空公司广播现在不太用 ladies and gentlemen,改用 passengers,因为有人无法认知自己性别是男是女,改口是为了更包容。小克里问大家怎样才更先进。</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远远还不够包容,比如还有动物,还有植物,还有货物呢。两千多年前中国庄子《逍遥游》讲了最大的自由,《齐物论》讲了最大的平等。万物齐一是最高的平等,庄老先生才是最先进的,我们都OUT了。[捂脸][捂脸]</p><p class="ql-block"> 现代西某些人自称男女不分显然只是小儿科喔,佛教中早就说男身、女身只是表相,万事万物不能“着相”才近真理。这种理论是试图寻求超脱,并无丝毫那类不分性别男女的冲动,仅只着眼于皮肉色相。[捂脸][捂脸]</p><p class="ql-block">2021111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庄子与“自由”“平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逍遥游者,自由也;齐物论者,平等也。一一章太炎《国学概论》</p><p class="ql-block"> 浅言之,逍遥者,自由之义;齐物者,平等之旨。一一章太炎《诸子略说》《章太炎国学讲演录》</p><p class="ql-block"> 当年章太炎把读《庄子》的主线定为《逍遥游》中的“自由”和《齐物论》中的“平等”,影响巨大深远,自有其时代背景,章氏的洞见却令人不得不钦佩。</p><p class="ql-block"> 庄子的自由平等,当然与现代的自由平等不是一回事。现代西方的自由平等,是法学层面的概念;庄子的自由平等,是哲学层面概念,不仅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适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看,器与道的差别,真是两个维度上的呢。</p><p class="ql-block">2021111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这句话出自何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问:</p><p class="ql-block"> 读书笔记2442:互联网的尽头是“元宇宙”。这句出自哪本书?请黄老师赐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p><p class="ql-block"> 你好!我没找到这句话的最早出处,也许花时间还是可能找到的。但在所谓“元宇宙元年”的大量热议中,有许多类似的说法,如“元宇宙取代互联网”、“元宇宙迭代互联网”、“元宇宙是下一代的互联网”、“元宇宙是第三代互联网”……我以为“元宇宙是互联网的尽头”的说法更好一些,也许更准确的说法是“元宇宙是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尽头”。“尽头”就是极终形态,所有的人和物互联、互动、互相转化,彼时人已非人,已然是神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做回顾式的历史研究,弄清“这句话是谁说的、哪本书上说的”,有时很有必要。但做前瞻式的开拓研究,某种说法出自何人何书并不都很重要。重要的是此说是否真实、有用。鸡蛋好吃就行,要考虑的是煮、是蒸、是煎、还是炸,没有必要去了解是哪只鸡下的蛋,除非养鸡专业户中有志研究养鸡学问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是因为时代以加速度发展,同期声很多,且转瞬即逝,某句话的版权价值越来越小,窃以为数字化时代社会时空的巨大变化,很快会让早期商业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乃至人们的名利意识大为淡化。二是过去的名人名言,大多也是权势的产物,“沉默”的大多数并无机会发声,更无由被听到,而其实英雄所见略同,那些“名言”往往只是因独占资源的“名人”而被贴上标签,知识所有权是可疑的,也许只是其权势的附着物,不必很看重。在现今的网帖甚至评论里,经常可以看到很有思想或很有文采的“金句”,它们及其并非真名的昵称被淹没在互联网的数字波涛之中。</p><p class="ql-block">2021111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利用语言学破案</b></p><p class="ql-block">LI FEI,</p><p class="ql-block"> 刚才看到你转发警官岳俊发利用声纹破案的文章,想起了一些利用语言学破案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以前的经历中,我有过两个被作言语分析对象的神奇时刻。</p><p class="ql-block"> 一次是文革前我在上海念中学时,到崇明的圆沙岛农场帮助农忙,田埂上偶遇一位陌生的中年人同路聊了几句,他竟然突然描写了我的生活经历,说是从我的语音中知道的,令我惊讶。他是上海公安局监狱系统的干部,不知为何当时出现在崇明岛的农场,我们前后仅共处半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二是李方桂先生访问武汉时,我和他聊天,他也对我的语言生活作了正确分析,令我敬佩。李方桂先生是中国民族语言学的奠基人。</p><p class="ql-block"> 此后我意识到,对一个人的言语特点的语言学分析,不仅可以用于刑事破案,还可用于重建一个人的生活经历。</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末,我就做过一些语言风格学的探索,试图利用文字、词汇、句式、标点识别作者。曾承接过日本公司课题分析十五个城市带方音的普通话特征,以便改进电脑语音识别系统。参加过教育部的一个课题,试图判断考生提交平时作文的作者真实性,以便改进一卷定命运的不公,也是利用语言风格学。后来还曾试图利用郭沫若全集来判断他的行踪轨迹,重建他的语言环境历史。1994年曾设计让学生做外国留学生所识汉字量自动检测器,自动判断报名参加学习的留学生已掌握的汉字量。还曾建议我一位老同学,语委推普处处长,研制一套自动判断普通话等级水平的软件。但都虎头蛇尾,未成正果。</p><p class="ql-block"> 文科也需要像理工科那样注意成果的孵化转换,才能对社会有实际用处。</p><p class="ql-block"> 所附《BBS不同id的字频和标点符号频率的研究》就是当年的实验之一。网文多短,email字数更少,我认为标点符号便用风格特征,可能是作者识别的一个可行途径。</p><p class="ql-block">2021101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年龄和文体</b></p><p class="ql-block"> 二十岁写诗歌,有许多激情与想象。</p><p class="ql-block"> 三十岁写小说,有许多故事与浪慢。</p><p class="ql-block"> 四十岁写剧本,有三一律中的高潮。</p><p class="ql-block"> 五十岁写散文,有许多风景与感慨。</p><p class="ql-block"> 六十岁写哲学,剩下了透彻与深沉。</p><p class="ql-block">2021100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传统专业作家与艺人的置换</b></p><p class="ql-block"> 数字化时代,全民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机会。吃饱了的老百姓有了手机,码字作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淹没了传统职业文人。存在了一两百年的专业作家系统,很快就会消失。同样,个体艺人也早已被短视频网红碾压得声气全无。当然,网络也造就了全新一代的写手与网红,他们正是对传统作家和艺人的置换。</p><p class="ql-block">读《法国小小说四篇》(《世界文学》)</p><p class="ql-block">2021100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教授: </p><p class="ql-block"> 清华华智冰不知是不是真的?</p><p class="ql-block">黄教授:</p><p class="ql-block"> 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主要是炒作。</p><p class="ql-block"> 这类虚拟人物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动作,表情,理解和表达的智能。</p><p class="ql-block"> 前两项在动画和游戏中已多有进展,利用某人脸部的特征点和关节的特征点,就可摸拟某人的动作和表情。比如只要录下您若干段动作和表情视频为数据库,提取不同情景下的动作和表情,就可维妙维肖虚构一段您的录相,比如上课的录像一一虽然您根本没上过这堂课。</p><p class="ql-block"> 智能有两种,特定的和通用的。特定范围的智能早已超过人类,如计算和下围棋。难的是通用的日常机器人,因为涉及的不仅是专业知识(可结构化),更涉及常识。而现在人们对“常识”的研究还未入门。常识,对通用的认识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现在还说不清常识是什么,如何结构化,如何在认知中推理,真正的智能也就无从谈起。</p><p class="ql-block"> 清华教师推出虚拟人华智冰的背景是,最近一年“元宇宙”在国际上和国内被热捧,几大巨头投入巨资,认为塑造虚拟世界,塑造和真实世界相交织的虚拟世界,是高科技和人工智能的新台阶。</p><p class="ql-block"> 元宇宙三部曲:</p><p class="ql-block">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即是实→</p><p class="ql-block">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p><p class="ql-block"> 游戏注入了生命,生命也就成了游戏。</p><p class="ql-block">2021100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学前后,网传一段视频,一位清秀女生“华智冰”入学清华,行走于校园教学楼之间,还坐在小坡上自弹自唱。</p><p class="ql-block"> 这实际是一场商业炒作。华智冰只是个数字虚拟人物,不是实体机器人,形象、音声、行为,都只是公司电脑里的一串数字,看到的形象只是合成的VR虚拟动画。如果悬直接借用真人音容,那就连合成的技术都还很不行。</p><p class="ql-block"> 这是碰瓷清华,有教师借此为公司扩大影响。炒概念、搞噱头、忽悠人真的不好。</p><p class="ql-block"> 此事背景是国内外正兴起一波“元宇宙”浪潮,其实就是把网络虚拟游戏导入我们真实生活,尝试实行虚实融合。与我们交互融合的并非机器人,而是数字生成的幻象幻觉。</p><p class="ql-block"> “华智冰入学清华”的短视频无实事求是之意,存哗众取宠之心,是蓄意混淆概念,有意误导大众,自欺欺人。</p><p class="ql-block">2021101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文科瘦身</b></p><p class="ql-block"> 有一个普遍误区,以为人文精神就是背几首唐诗宋词,说几句文史哲似是而非的陈词滥调,嘟噜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进口洋名词。人文精神就是存真善美之心,学会做人,是人自性本有,不需从书本学,不需向文人学,更不需要进大学学。普通工农兵,普通科技工作者,普通快递小哥胡同大妈,他们的人文精神不比专业文人差,平均水平恐怕还远在文人之上,虽然“文人无行”之说以偏概全并不准确。</p><p class="ql-block"> 十多年来,美日官方一直在压缩限制文科膨胀。经济好,国家之间竞争不紧张,有钱多养些“无用之用”是可以的。但经济不好,国家竞争激烈,自然知道需要什么样的人。美日紧缩文人学科,重振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已经多年了,都有官方政策行文。</p><p class="ql-block"> 自从进入信息时代,网络与自媒体的普及,注定人文社科进入新形态。过去发表做权威性荡然无存,人人有机会发表让全世界听到。人文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不再为少数学者之专利,人人可随时参与。更大的问题是人文与社会学者也自称其学无唯一答案,无标准答案,去中心化的百花齐放也就必然了。加之人文社会之学大多可以自学,不必一定进入研究院校,例如未读过文科大学的毛爷爷对传统文史哲的知识及应用,已到出神入化境界,远非一般学院书虫博士教授所能及。</p><p class="ql-block"> 文科各专业都可分“史”与“论”两部分。史是考究事实,这是有真假之分,是科学。论是分析评论,则是主观的,基于论者的利益立场及兴趣爱好。前者有时需更多资源,似有所倚仗于学校机构,但仍无需理工之实验设备;后者往往是天马行空,并无倚傍,信口发挥,兴从心来,纯然创作。后者是文科主体,常见部份。数字化时代,网络已可几无代价地提供足够甚至过多的学习和研究资源,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积累,研究,发表,讨论,交流,已有公共大平台,对传统学校的需要从根本上将消于无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新闻周刊《清华文科瘦身》</p><p class="ql-block">2021100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国家受到重重打压,为什么那么多伊朗和阿富汗人还要到西方去?</b></p><p class="ql-block">(快手“波斯秘语”组织了一段国际年轻人对话)</p><p class="ql-block"> [赞][赞]问题尖锐,现实。但不容易得到真实、深刻的答案,一般人很难发现或很难直言自身潜意识里的行为动机。</p><p class="ql-block"> 中国有一句话其实说得很清楚,叫“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高处就是容易取得更好物质生活条件的地方。西方理论明白说出,人是自私的,连基因都是自私的。许多人羞于承认,但能战胜自私基因的圣人和仁人志士只是极少数。[龇牙]</p><p class="ql-block"> [赞][赞]西方近两百年积聚了巨大财富,文化吸引力和媒体宣传力都是以此为基础的。在真正学者眼中所有文化都是有魅力的,但在谋生者眼中不同文化的物质生存条件却相差巨大。只有衣食无忧,才会忽略贫富去对待各种文化。但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没有称雄千年的帝国,西方的财富垄断因而文化优势正在走下坡路,虽然这不会是三五年的事,但能有远见,参于推动世界潮流转变的智者,虽是少数,却是勇者,戴舒萱小姐姐便是其中一位。[赞][赞]</p><p class="ql-block">2021093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形式世界与物理世界</b></p><p class="ql-block"> 形式世界当然不等于物理世界,有抽象有变形,但依然是物理世界的投影。不能在物理世界找到意义的符号游戏,可以是游戏,但只能是游戏。鬼神和地狱天堂虽存在于人脑,故事再复杂却仍是人间世的摹写。金融系统有独立性,甚至能撬动实体经济,但太离谱了一定会崩溃。过度试图纯粹用头脑产生的数学世界来代替物理研究,情况也一样。<span style="font-size:18px;">数学系统当然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以为任意创造都会是上帝本意却未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一评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1+1=1……吧?》</span></p><p class="ql-block">2021090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越南怎么记载赵陀?</b></p><p class="ql-block"> 小姑娘是明白人,虽然不是全明白。没有人会全明白。几点想法:</p><p class="ql-block"> 1. 国家和民族的概念与实体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变化还会很大,不变的国家和民族是没有的。</p><p class="ql-block"> 2.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历史学的主流观点,是说,每个时代掌握话语权的人都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和利益重新叙述和解释历史,对历史的叙述会有许多版本并不断刷新。</p><p class="ql-block"> 3. 历史,是过去发生过的事;历史学,是对历史的叙述和评论。历史是客观的,我们可以知道一些基本事实,但永远无法复原所有事实。历史学是主观的,是言说者选择的结果,必然受制于其认知能力、价值观点和利益关系。</p><p class="ql-block"> 4. 理智的管理者和小老百姓,都应尊重基本历史事实,但不纠结历史矛盾,一切要向前看。历史叙述可以为仇恨和战争服务,也可为和平与博爱服务,为共谋发展与建立人类共同体服务。这种选择取决于我们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5. 想想分子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很多事情都可以释然。他们认为地球上所有的人都是远古从非洲走出来的,现在各地的人都是这些先民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遗留。在漫长的人类史,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只是很短的段插曲。</p><p class="ql-block">一一评越南有章章《越南怎么记载赵陀?》</p><p class="ql-block">2021083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日本老害,矛盾升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社会老年化加速,有些矛盾被显突出来。但所谓“老害之战”,搜集汇聚老人对社会持别是对年轻人的各种危害,显然是被刻意放大的矛盾。各种矛盾无处不有,无时不有,无奇不有,媒体的本性就是有意无意地无限放大矛盾,下意式的驱动便是吸引眼球最大化以最终营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自然》《科学》杂志上的观点有九成是不正确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重要的科学杂志、学术杂志,应该重视并认真了解,因为它们往往反映研究的沿,会给自已启发。但不能盲目神化。要知道,即便是重要的学术杂志,大部份论文其实都是虚假无效的,能经得起时间检验只有极小一部分。这涉及认知的问题和学风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日本诺奖得主本庶佑:“我认为《自然》《科学》这些杂志上的观点有九成是不正确的,论文发表十年之后,还能被认为是正确的只剩下一成。”</p><p class="ql-block"> 他还提到老师给他的影响:他们告诉我,不要相信已经出版的论文。西塚泰美对我说:“读论文时,先要认为它是错的。”怀疑是科学的起点。所有的论文都可能有错误的地方,你必须有怀疑精神,要自己去发现其中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给研究生上课多年都有一门专业论文阅读课,我叫倒读期刊,就是拿被认为最“权威”的专业期刊的论文来阅读和评论。讨论题只有两个,一是这文章有什么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值得学习借鉴,二是这文章的材料或论证有什么可质疑之处。事实上绝大多数文章第二点都会有问题。所谓“倒读”,一是时间上从最新一期追溯到最近两三年;二是读论文应是逐句逐段质疑答辩式。这是我担任十多年学术“核心期刊”主编的习惯,也是学习研究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p><p class="ql-block">2021082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周年纪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J.M.WU:</p><p class="ql-block">今天是我们赴广西南宁军垦五十一周年。</p><p class="ql-block">HUANG:</p><p class="ql-block">[强][强][咖啡][咖啡] 你记性好,而且有心。我记性不好,而且漫不经心。几十年连生日也从不过,在记忆中没而过生日的印象,六十七十也都糊里糊涂过来了。年节也都是寻常过,该做啥做啥,过年就象平常日,心也是平常心。[呲牙][呲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082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人机融合,可臻极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工智能,不在构建和人完全相同做智能。人类有些智能,机器永远无法实现。但机器有些智能,可以大大超越人类。正是,人有人智,机有机智,人机融合,可臻极致。</p><p class="ql-block"> 飞机模仿鸟,比鸟飞得高飞得快;潜艇模仿鱼,比鱼游得远游得深。它们只是模仿了某些方面,而根据需要发挥了更多人的可能性。虽然飞机有不如鸟的地方,潜艇也有不如鱼的地方,人们只是将人类的需求发展到极致,鱼鸟那些于人类暂时无用的优势可权作搁置。仿生若刻意微妙微肖,最后得到的只是模型腊像。仿人、仿脑,亦然。仿生,在神,不在形。</p><p class="ql-block">2021080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你们什么都没有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培根:“只有亲眼见过,才能做判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笛卡尔:“只有逻辑分析过,才能做判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康德:“只有亲眼见过和逻辑分析过,才能做判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休谟:“即使亲眼见过和逻辑分析过,也不能做判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上帝:“gentlemen,你们之中有且只有一个说对了。”</p><p class="ql-block">我:你们什么都说了,你们什么都没有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080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评美篇荣城奥运会运动图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图案化的过程,也就是抽象化的过程。抽象化的过程,也就是提取特征的过程。人脸识别的关键就在于特征提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073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评美篇山东荣城体育雕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奥运一类竞技运动,主要在于娱乐性、商业性、政治性。和人民的健康没多大关系,和运动员的健康也没多大关系。<span style="font-size:18px;">“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毛爷爷指出了体育的正确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073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评摄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应该让观众看到、只看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073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时间感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是怎样感知时间的,动物是怎样感知时间的,植物有对时间的感知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现代人对年、月、日、时、分、秒、星期的感知,是文化的,社会的,亦即是后天的。我们有的人还可能有一袋烟、一炷香、一节课的时间概念和感知,显然也是后天生成的。</span></p><p class="ql-block"> 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可能得回到原始先民的直觉感知,他们最原始、最基本的时间应该是“一天”,旦复旦兮是他们最基础的时间感知,其他时间感知单位或模式皆由此推衍,且抽象化。</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时间感知的驱动,是对因果关系的认知,反推两个事件有先后。动物捕食中对对象运动轨迹的提前量的预设,应源于此。</p><p class="ql-block"> 时间感知有层次吗?应该有文化层、心理层和生理层。怎样分类设计实验观察分析人类、动物乃至于植物的时间感知呢?</p><p class="ql-block"> 有机物甚至无机物有时间感知吗?有感无知。地质学、考古学、文物学的碳14测定和释光测年不正是利用了各种时间感知吗?</p><p class="ql-block">2021072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诗意的原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构成你身体的原子也许曾经见证过罗马帝国的兴衰史,也可能参与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你百年后,它们也将在未来地球乃至宇宙的发展中以无穷变幻作出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子的非生命状态才是常态,以原子的角度看,过去的一百多亿年里你都处于死亡的无生命状态,活着的这几十年不过是一段小小的巧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能接受原子层面这样的生死观念,你就会欣慰很多,因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永恒。万亿年之后,当原子的热运动停止,就连宇宙都会死亡,但你,或者说属于你的原子却永远都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精灵生鲜的你我,其实都是一大堆原子和基本粒子的偶然组合。这些原子和粒子,千百年前,或千百年后,曾/会,出现在某个圣贤身上,某个恶棍身上,龙马身上,猪狗身上,草木之上,泥石之上,金玉之中,粪土之中,烈火之中,狂风之中,激流之中,汪洋之中……“我”,变幻不定,并无常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你我都是空,由原子构成,有如泡沫塑料,空洞是最大空间。即便深入基本粒子,也仍是泡沫塑料般的空。深入到最小粒子的内部,竟只是能量,并无一物。把“我”抽气排空加以压缩,据说一个脚趾头就起码有10亿吨重。继而压缩到极致,排除所有的“空”,“我”就没<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见一切相,皆为因缘和合,不真不实,无常无恒。明白这点,无我而不住相,即得大自在,即见如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诗人将一个个单字排列成一首诗,大自然将一颗颗“原子”排列成你、我——具有生命的我们——充满诗意的存在。你将深刻理解“你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同时也是一堆无生命的原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你血中的铁,是组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元素,也是造成2亿年前一次恒星爆炸的元凶;你呼吸中的碳元素,可能变成树干的一部分;你肌肉中的氮,会帮助天空变为蓝色;钠将把你眼中的泪水与远古时就消失的沧海联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和组成你身体的每一种元素是毫无二致的。你如何理解——你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同时也是一堆无生命的原子?你会发现,你不只是由原子组成,你就是原子。每天的新陈代谢、吐故纳新,通过原子,都是“我”与“非我”的交换叠代。人不能两次进入同一条河,“我”时刻成为“非我”、“非非我”。“我”没有了,亦是“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空即是色”,难免迷情妄执;“色即是空”,难免苍凉枯寂。二者实一,合二为一,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去执离分别,不着有无二边,便是“无得中道”、“八不中观”,可得“欢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10712</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德里达“文字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借助汉字的表意性,把“文字”泛化为无所不包的一切,自然可以推衍出一个系统。塑造一个新概念,是否符合事实并不重要(“事实”本身在“哲学”多梭镜下也只是变幻不定的对象),以之为极端视角,都可推演出一个虚拟的系统,无由证实,亦无由证伪。文即是道,形式也是内容。</p><p class="ql-block"> 就象把一团泥巴捏来捏去,呈现不同形象,反正是同一团泥巴,不同的捏法。许多人文学者的把戏,就是玩弄一些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概念,以为发现了些什么,并以此充当人生导师,教导别人。自欺而欺人,可笑又可怜,都只是一场自娱自乐自嗨的游戏。</p><p class="ql-block">2021071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不忘前人的探索与牺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年青人的确很容易以为现在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生来就自然如此的。其实,了解一下历史,就知道百年来,为了我们视为平凡的今天,数以千万计的先驱曾把这作为崇高理想,探索、奋斗、牺牲。即便最近三四十年,也仍有无数的科技人员、农民工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和牺牲。我们似乎无感的今天的普普通通,并非从来如此,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在百年前、甚至四十年前,都是企望而不可及的,无数人为此贡献了青春甚至生命。</p><p class="ql-block">一一评维辰知识超市</p><p class="ql-block">2021071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短视频的优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短视频的兴起和具有充分发展空间是必然的。</p><p class="ql-block"> 短视频的优势在于:1.视频,是综合性多媒体,融合视频、图片、文字、音乐,信息更丰富,表现更生功;短,有利于精炼内容、压去水份,大大提高传播效率。</p><p class="ql-block"> 当然,短视频的兴起需要技术条件,即足够的网速,以及方便的录放工具一一手机。</p><p class="ql-block"> 短视频首先在中国兴起,最重要的条件是中国巨大的统一市场一一用户最多,语言单一,网络单一。</p><p class="ql-block">2021071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们只是些蚂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更高的维度,更<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的宇宙视野来看,我们都只是一些蚂蚁,没什么差别。尽管我们以为有文明的蚂蚁、野蛮的蚂蚁,高贵的蚂蚁、低贱的蚂蚁,伟大的蚂蚁、渺小的蚂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63, 63, 63); font-size:18px;"> 美国著名宇航员凯利的一个同事说的话,也许能给地球人更多启发: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非常渺小。从太空看地球,人类彷佛蚂蚁。那些争斗、冲突、名利,是多么可笑、不值一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一评《北美拥有优越的地缘环境,印第安人为何却创造不出先进文明?》</span></p><p class="ql-block">2021071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上帝之眼的真、善、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我站在人群中,却不属于他们,我穿上了思维的外衣,但都不是他们的思想。—— 拜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一一罗曼•罗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子俯视世界以无情。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此得真。</p><p class="ql-block"> 释迦俯视世界以慈悲。普渡众生出苦海而自渡。此为善。</p><p class="ql-block"> 我视世界以审美。存在即合理,对存在的否定亦为一种存在。看清世界而仍乐于欣赏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此求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062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端午说屈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端午大多以为是纪念屈原的,赞扬他的爱国。其实学术界对屈原这个人是否存在是怀疑的,因为《史记》之前诸子都没提到过这个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在《史记》里写了《屈原列传》,显然对他推崇备至。不仅如此,还在“太史公曰”里追加了这么一段感慨,为其万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乌赋,同死生,轻去就,又奭然自失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他引用贾谊说“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当然,中土春秋战国时代的“国”,与当今五大洲世界的“国”并不可同日而语,并非同一概念,不必以为太史公竟有超前的“世界主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事实上,即便当时,屈原若去楚国,“游诸侯”,也未必受到重用。当时确有不少“客卿”,朝秦暮楚,合纵连横,但多是苏秦能纵横捭阖的铁腕权术之士,或帅军攻城略地之将。屈原满脑子的花草美人之喻,显然是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角色,只今说说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以前有位同事专门研究楚辞,反复对我说,屈原是个“巫”。这可能没错,“巫”在上古是多功能的知识分子。“诗人”的桂冠只是后人所加冕。他的《离骚》在后世产生了“骚人”一词。这成为一种传统,骚人们最重要话题是自已好何怀才不遇,比如李太白。是不是把国家交给他就能治好呢?不知道。反正李白在安史之乱之后重金受札聘也沒能成中流砥柱,显出什么政治才干,反落了个长流夜郎,灰头土脸。</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丘倒是专攻治国之道,有一套说法。在鲁国无法施展,周游列国兜售他的理论。但这些在课堂上讲讲听赶来都还不错,但在实际中如何操作则往往又足另外一回事了。结果孔子销售业绩很差,转了一圈,给后世留下一个“丧家之狗”成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史记·孔子世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译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了,孔子呆在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告诉子贡:“东门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然而自腰以下还不到禹的三寸。憔悴颓废的样子好像一条丧家之犬。”<span style="color:rgb(73, 143, 209);">子贡</span>把话都以实告诉了孔子。孔子欣然笑道:“<span style="color:rgb(73, 143, 209);">外形</span>上的描写,不一定是对的。然而说我像丧家之犬,是这样的!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汉书》的编纂者<b>班固</b>写过一篇<b>《离骚序》</b>,认为前人说屈原可以与日月争光云云,实在“似过其真”,名不副实。真实的屈原,乃是一个不忠不义的小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清絜狂狷景行之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大意是:像屈原那样,为了显露自己的才华、炫耀自己的名声,常年与那些危害国家的小人相争,打口水官司,自然会遭遇谗言。他还一再责备楚怀王,骂怀王身边的人都是佞臣,最后闹了个沉江自杀的结局。实在算不上什么光明正大品性高洁的好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在现代,科学技术人员的流动有许多成功的例子,流动者很容易剩用异域的图书馆和实验室。政客的异国流动者鲜有成大事者,没有一个国家愿把自己的地盘让你做试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20210614</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种子与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 美国死亡谷为何突现遍地野花?北美这个最低、最热、最旱的地方,平素常年毫无生命迹象,一片死寂。但2005年春天突然开出一片野花,不知哪儿风沙飘来的种子,恰巧此前冬天难得的一次降雨。</p><p class="ql-block"> 有些种子,如当年失去发芽的机会,第二年就死亡了。有些种子,当年不发芽,数年之后遇到合适机会,仍会萌发。如罂粟,最有名的如佛兰德斯红罂粟,英国阵亡将士纪念日便佩戴此花。生命力最强的种子有如古莲子,圆明园就有一个池塘专门让千年古莲开花。种子和水份,也许就是马哲里讲的内因和外因,也许是佛学里的因缘和合。</p><p class="ql-block"> 植物种子的寿命,短的只有几个小时,长的可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到目前为止,寿命最长的当属莲花的种子了。</p><p class="ql-block"> 要做生命力顽强的种子,要抓住每一次萌发的机遇。</p><p class="ql-block">2021060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学问与忽悠</b></p><p class="ql-block"> 人文学科的很多学问,不仅是南怀瑾所说的易经与佛学,学习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被忽悠,另一种是变成大忽悠。当然,也可能是两者的叠合。</p><p class="ql-block">2021060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土地财政”的重要性</b></p><p class="ql-block"> “维辰知识越市”从金融学的角度,指出1949年抹去内外所有不合理债务,赢得两张干净的资产负债表,使金融有了纵深,国内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这确是一个有意义的角度,可用于不同经济体的比较研究。</p><p class="ql-block"> 但维辰没有注意到土地国有性质对改革开放的价值。1949年不仅免去了所有不合理的债务,更重要的是革命为人民取得了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所有权。几十年来,我国迅猛发展的资金主要来自国有土地。没有土地财政,哪个城市能有资金发展?该研究一下土地财政在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发展的关键作用。感谢先烈和前辈打江山留下这份无以伦比的财产,虽然很多人没有意识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中国2020年地方政府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84,142亿元人民币,在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93,489亿元占了90%,相当于当年全国税收收入154,310亿元的54.5%</span>。其实在全国层面来看,国道、铁路、矿山、油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所利用土地的价值,更是天之数字。</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在资本主义世界土地是私有的,政府无法靠土地筹集大量资金,甚至新修铁路、公路、机场等,征地都是很大的麻烦,往往导致工程旷日持久甚至半途而废。英国人很惊讶武汉一年包括地铁等市政建设预算竟相当于整个英国的规模。</p><p class="ql-block"> “土地财政”是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重要启动资金,这毋庸讳言。“土地财改”不应是贬义词。土地是先烈和前辈最重要的物质遗产,也改革开放取得巨大进展的物质资源。但目前已经到了转戾点,土地财政已将无以为继,50年产权的新一轮发包收益力度将大为减弱。现在已经有可能也必须以科技与产业升级取得可持续发展的金融资源。“土地财政”应成为一个历史名词。</p><p class="ql-block">2021060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女孩子说“牛逼”竟不脸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网络文字发表的匿名性,不露真容,使一些人说话肆无忌惮,不少脏话也应运而生,横行泛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牛逼”一词,许多人脱口而出,一些女生竟也如此,经常用来称赞某人或某物了不起,几乎已或常用词。希望这是出于无知,而非无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牛逼”,又写作“牛掰、牛B、牛13、牛X、牛批、流弊、NB等”,其本字实都是“牛屄”。“屄”(bī),即阴门,指女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类似的还有“屌丝”,用来指当代下层社会无钱无势也无大志的小人物,也有些不求上进、玩世不恭的下层男青年自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屌”(diǎo)和“屄”"(bī)分别就是男女做生殖器,普通字典都能查到,如《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礼义廉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文明社会不可或缺。受过教育的人都不应该使用这类不文明的脏词。</p><p class="ql-block">2021050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文化与自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虽然在世俗社会,“文化”是一个高大上的词儿。</span>事实上,从根本上说,“文化”就是伪饰,就是反自然。文化,就是人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与精神。“文化”,对“自然”而言,就是一个“他者”,一个外在乃至对立之物。“文化”的反义词是“自然”。《老子》就是返朴归真、去文化回归自然的经典。</p><p class="ql-block"> 一一评《想要心态好,就要文化少》</p><p class="ql-block">2021041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涨退休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又在议论要涨退休金了,当然涨得越多越好。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多一两百、两三百实际作用并不大,目前主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花钱,过得健康、快乐、有意义。否则,只是一些数字。</p><p class="ql-block">2021032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关于薛定鄂的猫</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你当然可以了解观察时对象的状况,但你怎么了解不观察时对象的状况?从而把这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呢?逻辑上的问题是:你怎么了解没有观察过的对象的状况的?</p><p class="ql-block">2021031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儒林外史》是一部世界性名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京吴敬梓纪念馆的照片和介绍很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儒林外史》对文人的描写确实精彩,看看《范进中举》,真是笔笔入木三分。钱钟书的《围城》就继承了这一讽刺传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儒林外史》是中国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说“已成为一部世界性文学名著”,似乎不然。不要说一般外国人从没听说过这本书,就是国外学中文、研究汉学的,读过此书的全世界也屈指可数。即使《红楼梦》,在欧美书店也是完全看不到的,更遑论影响。不象中国书店到处都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中国经典要真正为外国所知,甚至有些影响,当待中国的科技、经济、军事支持下的汉语文化软实力大大增强之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小说所依托的中国文化太过深厚,也是难以走出去被异文化接受的原因。安徒生童话走遍世界,可能与其叙事简单有关,与该地历史文化并无太多纠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本书是否能成为“世界性名著”,一是取决于作者所在国家的经济文化地位,二是取决于该书在思想和内容上能否做到本土独特文化与人类普遍价值的融合统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并不是国内很有名也会国外很有名。我想,所谓“世界性名著”,应该是在各国有足够的知名度和阅读者(光是有译本是不够的),而且对各国思想文化或政治经济产生过实标上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目前在世界上广为人知并有影响的似乎只有三种书:《老子》、《论语》和《毛主席语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020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说“是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聊群转了一个小视频《是非》,主播介绍了唐代许敬宗与李世民的一段对话,许认为“是非”的认定取决于相关人的利益和立场,人们的利益是不完全一致甚至严重冲突的,你无法取悦每一个人。只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大可我行我素,不必顾忌物议,让别人说去。李世民认为许敬宗的观点对自己很有启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是非”判断涉及自然和科学,也涉没社会和道德。前者暂且不论,许敬宗和一般人讨论的主要是社会的、道德的“是非”。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即社会上、人事上的是是非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微观上看,从最基本的社会层面上看,从人事上看,当然是有“是非”的。人们常常批评某些人“是非不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么,判断“是非”的依据是什么呢?一般是三个因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是个人的利益和视野,每个人的利益诉求是不同的,房价涨落已购房者和欲购房者的感受自然相反;每个人了解情况和观察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素季在野和在朝碰到的问题就很不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仪式感”与“敬”</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伦敦的皇家骑兵卫队阅兵场(Horse Guards Parade),起源于1745年,1660年英国封建王朝复辟后,保护国王的士兵就一直驻扎在这里。皇家骑兵卫队阅兵场是伦敦重大典礼的举办地,每年英国女王生日,都会在这里检阅仪仗队。阅兵场位于英国政治中心白厅的中心,靠近唐宁街,是通往皇室居住区的唯一入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骑兵司令部门口总有两位红衣骑兵肃立站岗,任由游人和小孩围观议论。从这里过去的白金汉宫大门前的禁卫军换岗,更成了旅游者几乎必看的景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仪式感”,近年似乎不时出现在网上,却又说不大清楚。仪式是一种固化的程式行为,是一种表达某种意义的形式符号。现代人在去意义化之后,忽然觉得还是要构筑一种意义,才能支撑自己的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形式,也是内容。”一百多年前俄罗斯的结构主义者如是说。诚哉是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到伦敦皇家卫队骑在马上扛着刀像煞有介事地在那儿站岗,似乎觉得有点好笑一一我国骑兵部队都已经解散好多年了。但伦敦的古装皇家禁卫军换岗仪式,北京的升旗仪式,都是很成功的,每天吸引了大量观众,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之中培殖了一种“敬”,一种“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形式也是一种内容。不能笼统地反对形式主义。生活需要仪式感,仪式感隐含着“敬”。一切都无所谓的态度,缺乏敬意,无法体现其诚。仪式,就是以某种程式化的行为,表达对某种观念,某种秩序,某种关系的肯定和确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左传》:敬,德之聚也。《论语》:修己以敬。“主敬”,是儒家一条重要的伦理规范。儒家主“敬”,道家主“静”,佛家主“净”。儒家强调主体的自觉,道家强调场域的自然,佛教讲我法二空的自在。有了主体自觉,才有儒者积极入世的源动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仪式无处不在,比如我们每堂课开始的起立,师生问好;比如各种宗教繁多的仪轨;更不用说军队里种种威严的礼节,都是在树立一种“敬”,一种权威,一种精神约束,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敬,包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对社会权威的敬畏,还包括对自身工作与职业的责任心和自豪感,也就是严肃认真的态度。所以我们常说“敬业”。行事要靠谱,就得对自己的工作有敬意。这种“敬”,并非做给人看,乃是发自内心,立其诚,才会持其敬,君子“慎独”之谓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013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三种境界”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做学问都会有这种体会。开始满腔热情,全力以赴,自信必有所得。但经过努力升堂入室之后,很快发现情况并非如自己原先所想象,甚至并非如前贤时贤所说的那样,看到越来越多的问题复杂性,几近有山穷水尽之感,陷入极度困惑和迷失之中。有些人的探索便或戛然而止,半途而废,功亏一篑,未成正果。只有少数人,坚持初心,锲而不舍,终于量变孕育出质变,金石为开,水到渠成,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拨云见日,顿悟至道,灵感突现,似有天助,一通百通,走出一片新天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国维学术上是非常成功的,当属成大学问者,所以他能非常真切地描述这种为学三个境界的心路历程,后学自当认真体认。但这三种境界并不只是成功做学问的规律,而且是事业和人生成功的规律。很遗憾,王国维在人生上显然不是一个成功者。而对绝大多数普通人,如何在人生上勇闯三关,达到最高的境界,则有更广泛的意义和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表达了人们在问学、事业、人生诸方面一种发展的认知过程。从展望,到困惑,到顿悟,这三段式的认知特征,王国维用诗句形式予以形象生动的描写,这是一种文学的表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探索一一疑惑一一顿悟”的过程,王国维使用了文学的语言,有人是用宗教语言或哲学语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人类这种三段式的认知规律,更早就有宗教的和哲学的表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记载了唐代禅宗大师青原惟信的一段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即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未参禅时”,“亲见知识”,“得个休歇处”,“我”修行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山水依旧,“我”却非“我”。人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不断增多,在实践与思考的过程中,对待事物看法会经历这三重不同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人生之初纯洁无暇,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人家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这时候人心中没有太多复杂的观念。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万事万物都是它自己本身。没有什么复杂,没有什么深刻。这是儿童的天真,当然也是一种真,表象也是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看到世间万物之后,就会开始对他们进行思考,不再停留于简单的第一印象,开始注意到事物更多的关联,注意到事物更多的变异,探寻事物背后更深层的东西。而且听到人们关于山和关于水的各种说法。万事万物就不再单纯是它自己本身了,被内嵌到观察者由其某种特定生活环境所造成的意识框架中,被赋予了种种“意义”,这种“山水”己经是“有我”的“山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是放下一切,万法随缘。这里所说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已经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经过初识,迷惑之后的大悟。陷进去之后又跳了出来。这是一种努力在“无我”中去体认的山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山看水的这三种境界,是一个“我”的无意植入与刻意退出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三个境界中都有“空”字,三个境界就是对“空”的三种不同的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难得糊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郑板桥有著名的“难得糊涂”,据说,他还写过这样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说的也是从糊涂到清醒,由清醒再入糊涂的过程,“难得糊涂”中的糊涂,已非初始的糊涂,而是彻底清醒之后的升华,即释家的“放下”,儒者的“耳顺”,是一种不糊涂的糊涂,一种聪明的糊涂。更重要的,这应该并非是或虚伪或无奈的矫饰,而是一种透彻洞察之后发自内心的一种宽容大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穿了,看透了,但并不看空一切,又重新返回现实,实现了“有”与“无”的统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油画的远看、近看、再远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杰克伦敦的小说《马丁·伊顿》开头有一个情节,男主角偶然从水里救起一位富家小姐,因而来到她家富宅。站在一幅名贵油画跟前,他感到画非常漂亮。但当他走近画面,看到的竟是斑驳的色块,美消失了。可是当他退后几步,退到适当的距离,美,又出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情节是一个隐喻,预示了伊登的命运。他作为一个穷水手,偶然遇到一位富家小姐,她的一切都令他无限崇拜,如痴如醉。为了能与之匹配,伊登发奋工作和学习,经于爬上了上流社会。但当他成功之后,就发现了资产阶级小姐的庸俗和上流社会的虚伪,大失所望,以致功成之后反而自沉大海。马丁未能进入第三种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多数人永远停留在第一种境界,有些人迷失在第二种境界,只有少数人能领悟并实践第三种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隐于野,隐于市,隐于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将出世与入世成功结合,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业。当然,以恬静的心态参与火热的事业,这样的高人并不多。如周恩来总理,如范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真正的英雄主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米开朗琪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与彻底的人道主义的融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庄子·德充符》曰:“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也是说的知命而安之,只是一种消极的态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从心所欲不逾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能不想起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说的是人对外部世界及内部世界的认知过程史。老夫子对人生的境界有更细的分析,而且以年龄由幼而长为序,描写了人生认知与实践的不同价段,这更为大家所熟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马克思主义哲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人们对客观世界和对自身主观世界的认识,都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由量变引发质变,而质变亦不过是更高维度的量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量变的类积可能发生质变,所谓顿悟,所谓灵感,都不神秘,都是积累大量思考的飞跃性爆发,即一种跃迁。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迷惑与困顿中,豁然开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骆驼,狮子,婴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尼采也说过“三种境界”,比较一下会很有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第一境界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第二境界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责任;第三境界婴儿,这是一种“我是”的状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正反合理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马克思我们很自然联想到黑格尔,联想到黑格尔的“正反合理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黑格尔的“正反合理论”中,所谓的“正反合”是一种二元论,包含辩证法三个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别是最后一个规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打个比方:一只母鸡(正题)下了一个鸡蛋(反题)。母鸡一看,纳闷了:“这个东西不是我啊,它和我完全不一样呢!”但是孵化了十几天,小鸡(合题)破壳而出。原来,它还是一只鸡,但又不同于那只母鸡,也不同于那个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段式指发展的三段性,是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克洛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万物发展都可分为停留、前进、回复三个阶段。黑格尔吸收了三段式的思想,认为一切发展过程都可分为三个有机联系着的阶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发展的起点,原始的同一(潜藏着它的对立面),即“正题”;</p><p class="ql-block"> 2、对立面的显现或分化,即“反题”;</p><p class="ql-block"> 3、“正反”二者的统一,即“合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题为反题所否定,反题又为合题所否定。但合题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或扬弃。合题把正反两个阶段的某些特点或积极因素在新的或更高的基础上统一起来。“正反合”的“合”是正题与反题的综合,是“自我与非我”的统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012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哲言录》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名人名言,是一些人生感悟,思想火花。其实,是谁说的并不重要,网上非名人非名言的精彩也很多。我思,故我在。思想的礼花,有如满天繁星,一江跃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名人名言”,有些很有意思,但大多并没有什么意思。不是名人不是名言的,倒有很多有意思,特别在广大群众都有发表机会的网络时代。网络上许多文字,包括许多点评,远比“名人名言”深刻、有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意思的,不一定是对的。有些话很有启发性,但无所谓对错,因为要看怎样理解,要看在什么情景,如何实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要把它们作为“座右铭”,人生世事多变,感悟与哲理,也不能两次进入同一条河。真理都是具体的,离开特定情景,并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规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未必对,但不同年龄段,环境、任务不同,心态和行为模式并不相同。读孔孟,读老庄,对不同年龄和生活状态,价值也很不一样。人们发现,大量格言警句相互矛盾,正很好说明感悟是有具体语境的,离开特定的具体情景,都无所谓对错。别人彼时彼地如此成功了,你此时此地如此却未必可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与智者对话,应是平静的激辩。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会有不同的体验。崇拜一旦出现,言语和思想也就失去了生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名言警句,是前贤生活感悟的结晶。这些智慧的结晶,有助于我们认知生活,品味生活。但它却并非生活本身。菜肴无盐,自然寡淡无味,但盐多了,却难以入口。“思想”和“哲学”也是这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不同的读者,背景不同,生活环境各异,对所哲理的体味可能相差甚远,这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喜欢就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9040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高邮,郑板桥和咸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秋子《高邮,郑板桥的故居》,图文并茂,很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知道高邮,是因为咸蛋。在当时的概念里,高邮就是咸蛋,咸蛋就是高邮。上海老家后弄堂有一个小伙伴,外号就叫“高邮咸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还不知道什么郑板桥、秦观。更不知道他们和高邮有什么关系。现在可能大多数大人也不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脑子里的另一本地理书,是和食物相关的:高邮咸蛋、扬州酱菜、金华火腿、烟台苹果、黄岩蜜橘、平湖西瓜、良乡板栗一一良乡是我食品地图的北极了,其实也是到北京工作以后,才知道良乡在北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虽非食货,看来我也是好吃的。</span>这些地名,纯粹是因为食品,才构成我最早的地理知识。这些地理概念,完全就是美食的意象,而且根深蒂固,就象每次想到母语方言中的某个词,就会响起母亲说这个词的声音,说这个词的场景;就象每次想到英语中的某个词,就会联想起这个词出现在中学英语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是上海小孩早期地理认知的构建。想来,别的地方未必都如此。那时交通不便,也没网购,应该有很大的地域性。比如到了北京,吃的咸蛋,可能大多来自白洋淀。记得早些年海淀的农贸市场,大老早就会开进大卡车,满载鸭蛋,插着块大纸板,写着:“白洋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高邮于我,就是咸蛋,没有别的意义。到了大学,才读到郑板桥,秦观,更晚才知道高邮他们的家乡。于是高邮于我,才抹上了点文学的意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一般人并不读郑板桥、秦观,更不知道他们的家乡。也许有人外婆家是高邮,有人女朋友家是高邮,或者,有人与高邮有商务往来,那“高邮”于他们可能会具有与我很不相同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郑板桥和咸蛋,哈哈,于我,只是关于“高邮”认知的构成要素,而且还不是必然的。意义的生成,有地域性,有时间性,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反正,同一事物,对不同的人,“意义”是不同的,对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意义”也是不同的。所以我说,“意义”是生成的,也是演化的。于社会如此,于个人亦如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1-2</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