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仓颉庙,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城东北35千米处史官镇,是为了纪念文字始祖仓颉所建。创建年代不详,据《仓颉庙碑》记载,汉延熹五年(162年)已颇具规模,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仓颉庙北屏黄龙山,南临洛河水,占地17亩,呈南北长方形状,高墙厚垣环绕四周,建筑布局完整,整组建筑自南向北在中轴线上依次分别为照壁、山门、前殿、报厅、中殿、寝殿、墓冢。在主体建筑的两侧又分布着东、西戏楼、钟鼓楼、东西厢房等。</p><p class="ql-block">白水仓颉庙是中国仅存的纪念文字发明创造的庙宇,2001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同类遗迹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唯一兼有红色文化的单位,西北野战军指挥部旧址就位于仓颉庙内。</p> <p class="ql-block">总书记胡耀邦给白水县仓颉中学的提词</p> <p class="ql-block">仓颉庙,坐落在白水县东北隅的史官镇,是黄帝时期初创汉字的仓颉的祀庙和安葬地。</p><p class="ql-block">据史书记载,仓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白水县阳武村人,为轩辕黄帝的左史官、中国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中国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创人之一。他受黄帝之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查鸟兽爪蹄之迹”,经过反复的设计和改进,终于创造出了象形文字。仓颉享年110岁,“卒葬衙之利乡亭南”。当地人引以为荣,便将利乡亭更名为史官镇。 </p><p class="ql-block">据说,因为仓颉创造出了文字,为了褒扬仓颉造字的功绩,黄帝特赐他姓“倉”。为什么要赐他姓倉呢?繁体字的“倉”字,就是“君上一人”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轩辕黄帝是多么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p><p class="ql-block">《淮南子·本经》曰:“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天为什么要下谷子雨呢?因为文字的诞生太伟大、太重要了。感动了天帝,便给人间降了一场谷子雨。</p><p class="ql-block">西汉景帝(公元前156 — 前141年)年间,曾废白水县建粟邑县。 </p><p class="ql-block">直至今天,仓颉的祭祀日是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谷雨”。 </p><p class="ql-block">把汉字的创造归功于一个人,显然不符合事实。但是在把符号过渡到文字的过程中,有人做过大量工作,发挥过重要作用,是完全有可能的。仓颉也许就是这样的人。这种看法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的文献里。《吕氏春秋·君守》《荀子·解蔽》《韩非子·五蠹》都有此说。如《世本》记载:仓颉“德于大圣,四目灵光”。</p><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这种传说更为深广。李斯统一文字时所用的课本,第一句就是“仓颉作书”,所以称为《仓颉篇》。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则把前人的这些传说加以整理,正式写入早期汉字史。</p> <p class="ql-block">紧贴山门建有两座戏楼,这两个戏楼是中国仅存的实物场景——并列式的对台戏实物。传说中的仓颉长着四眉四目,为让仓圣两只眼睛看东戏楼,另两只眼睛看西戏楼,因而戏楼采用东西并列式[5] 。当年西北野战军军民联欢会就是在西戏楼上召开。</p><p class="ql-block">戏台创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四月七日。台基式建筑。硬山顶,琉璃筒瓦覆盖。檐柱四根,将台面分作三间,中柱四根,将进深分作两间。前台称大三间,后称小三间。前檐柱上托大额枋、栏额枋和挑檐枋。枋上施有一踩单昂斗拱,枋下虎头雀替对出。台中有木屏相隔,两边置上下马门。台面通宽八点九米,深八点六米,台基高出地面一点五四米。前台两侧建有八字音墙,可增强音响共鸣效果。[6]</p><p class="ql-block">每年谷雨时节,白水民间都要祭拜仓圣,这里都会搭台唱戏。彼时,周边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会聚集在东西戏楼中间,看两个戏楼上两个剧团同时在演对台戏,而观众只会将赏钱给予演的最精彩的那个剧团,这就是对台戏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朋友航拍的全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令人惊奇的是,在寝殿前檐下有一根房檀,通体粗细相等,颜色泛白,长达16米,堪称世界之最。具体什么树名、无人知晓!</p> <p class="ql-block">柱子通体为精雕石材!实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高陵县的游客们在庙门外拍摄抖音!挺有趣的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