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昨天,2021年元旦。“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一路湖光山色如影随形,到了曹娥江上游——嵊州,也就是唐诗之路母亲河剡溪。嵊州建制2100多年,秦汉时就称“剡”,北宋改“嵊”。李白称:“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p><p class="ql-block"> 风光秀丽的剡溪,走进“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的东山,探寻谢安的人生智慧。谢安是魏晋名士的杰出代表,隐居在曹娥江畔的东山里20年,看上去是寄情山水,实则韬光养晦,后来东山再起,尽显魏晋名士风流。</p><p class="ql-block"> 今天,2021年第二天,循诗仙足迹,游晥浙诗路D12。“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7点半从嵊州到“江南敦煌”新昌县大佛寺;然后骑行25km到天姥山:半部《全唐诗》;天姥山下来到G104国道直至天台县。骑行94km,总里程1095km。</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天姥山之行,从儒岙镇到天姥山约16km(其中8km爬坡),只为了图的一张照片,因为天姥山上除了这个碑石(现在的)什么都没有!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来呢?都是因为魏晋时期的名士和唐代的诗人惹的祸!</p> <p class="ql-block">今天第一站:新昌县。</p><p class="ql-block"> 如果将“浙东唐诗之路”比作一首壮丽的乐曲,那么新昌就是这首乐曲最激动人心的高潮部分。天姥山麓的小城新昌,也因此成为盛唐诗篇中难以磨灭的文化符号,成为这条不朽诗路上的重要节点。</p><p class="ql-block"> 作为唐诗之路节点,千年后的小城新昌仍然保留着千年前诗歌中的那份恬淡空明。在天姥山麓流传的传说、一处处真实的遗迹,串起一段虚幻的传奇,真真假假,虚虚实实。</p> <p class="ql-block">新昌大佛寺“江南敦煌”。</p><p class="ql-block"> 新昌大佛寺:又名大佛禅寺,位于新昌县城南明街道,始创于东晋永和初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全寺以石窟造像为特色,佛像规模宏大,历史悠久。</p><p class="ql-block"> 大佛寺群山环抱,奇岩突兀,亭台楼阁环布,古树修篁,故大佛寺又有“石城古刹”称。</p> <p class="ql-block">大佛寺最负盛名的,凿于南朝齐梁年间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的石弥勒佛,通高16.3米,两膝相距10.6米,高大巍峨,气势磅礴,庄严睿智,世称“江南第一大佛”;而与之毗邻的千佛禅院,内有1075尊小石佛,是中国南方仅存的早期石窟造像。</p><p class="ql-block"> 大佛石窟和千佛石窟,一大一小,一多一少,被誉为"越国敦煌"。南朝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赞曰:"不世之宝,无等之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p><p class="ql-block"> 今天第二站,来到天姥山脚下,去探访天姥山。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p><p class="ql-block"> 天姥山,在浙江绍兴市新昌县东面儒岙镇境内,由北斗尖、细尖、大尖等群山组成,是一片连绵起伏、气势磅礴的群峰。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天姥山在现代名不见经传,<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去过的都有些后悔,因为去之前不知山上有什么而想去看看,而去之后辛苦爬到山顶,除了一块现代的说明北斗尖是天姥山第一高峰旳碑外什么都没有。</span></p><p class="ql-block"> 不过早在唐代以前,就是古代知识分子心目中一座备受敬仰的高峰。然而,就是这么一座神奇的山,却在其后的一千多年里沉寂下来,从此湮没于历史的滚滚烟尘之中。有关专家认为,天姥山的“失落”是一个谜,这在中国的名山演进史上是一个奇特现象。其他受到古代名人推崇的名山从古至今都保持着相当的知名度,唯独天姥山却不知什么原因消失在世人的视野中,从而走向了孤寂。</p><p class="ql-block"> 我想,可能与天姥山除了唐代及唐以前的诗人留下的诗句外,没有任何的遗迹有关。</p> <p class="ql-block">天姥山,谢灵运可谓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唐诗之路”发端的象征性人物。官场失意又怀才不遇的谢灵运罢官还乡,自此纵情山水。后来,他慕名来到天姥山,自制了“谢公屐”,即木制的钉鞋,上山取掉前掌的齿钉,下山取掉后掌的齿钉,这样上山下山都十分省力。绿嶂巍峙、峰峦高耸的天姥山,触动了谢灵运的诗意灵感,“暝投剡(shàn)中宿,明登天姥岑”“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佳句名篇迭出。从此,天姥山名闻天下。同时,仕途失意的他,在天姥山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成就了他在中国山水诗歌史上的不朽地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剡溪潺潺,流淌了多少诗情灵感;天姥巍巍,滋育了几许豪迈情怀。翻开《全唐诗》,书中收录的2000余位唐代诗人中,竟有450多位诗人游过江南吴越一带,并且占将近五分之一的文人曾在天姥山吟诗作赋。难怪有人不禁赞叹: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p><p class="ql-block"> 公元731年,20岁的“诗圣”杜甫,在越中游历4年之久。即使在他卧病在床晚年的一首自传性的叙事诗《壮游》中,仍未忘记游历天姥山的情景,写下了“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绝美诗篇来慨叹天姥山之壮丽,表述自己怀着一种不可磨灭的山水情怀。</p><p class="ql-block"> 深受谢公的影响,“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李白,早就“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追随谢灵运的足迹,畅游过天姥山,写下《别储邕之剡中》,留有“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46岁时的李白在老家东鲁(今山东),仍魂牵梦绕天姥山,竟梦游了一番,梦醒后乘着余兴,写下了气势恢宏的千古杰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来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之气,流露其不慕权贵的傲骨。雄奇豪迈的诗篇,奔放飘逸的情怀,使这座诗仙梦之歌之的仙山,愈加名扬四海。</p><p class="ql-block"> 李白沿着谢公的足迹,他四进浙江,三至剡溪,四登天台山,在“唐诗之路”上留下26首诗篇。</p> <p class="ql-block">到天姥山从新昌县走104国道向东南经班竹村(14公里)、儒岙镇至天姥山(16公里)。</p><p class="ql-block"> 班竹村,一个夹在群山间的狭长村落,地处会墅岭山麓,正是当年诗人们登天姥山的北道口。鹅卵石铺就的古道从村子的正中央穿过。这条路被称为“古驿道”,是浙闽官道的一段。但这里的村民更喜欢将这条路称为“谢公道”,这正是谢灵运伐木开径,越天姥通临海的那一条路。</p><p class="ql-block"> 登天姥山,若想徒步,可沿斑竹村中古道一路往上,约3小时可登顶。我沿着104国道骑行绕道儒岙镇17公里(其中8km爬坡)至天姥山林场,然后徒步半小时登顶北斗尖:天姥山第一高峰。</p> <p class="ql-block">天姥是山脉,群峰林立。虽然最高海拔不过千米,但天姥登顶之路却如李白诗中所言一样曲折陡峭,石级次列约呈75°角,还有几段未铺石阶的乱石山路,依然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当真是“千岩万转路不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白千古绝唱《梦游天姥吟留别》令天下人对天姥山充满了向往。</p><p class="ql-block">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别东鲁诸公》全文:</p><p class="ql-block">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p><p class="ql-block">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p><p class="ql-block">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p><p class="ql-block">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p><p class="ql-block">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p><p class="ql-block">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p><p class="ql-block">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p><p class="ql-block">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p><p class="ql-block">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p><p class="ql-block">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p><p class="ql-block">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p><p class="ql-block">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p><p class="ql-block">列缺霹雳,丘峦崩摧。</p><p class="ql-block">洞天石扉,訇然中开。</p><p class="ql-block">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p><p class="ql-block">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p><p class="ql-block">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p><p class="ql-block">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p><p class="ql-block">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p><p class="ql-block">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p><p class="ql-block">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p><p class="ql-block">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姥山峦嶂重重,溪涧潺潺,林深壑幽,确是一个寄情山水、放逐心灵的好地方。难怪谢灵运贬官失意后会留恋此处,寄情于此,仕途失意,人生不得志,一方清宁山水,能慰藉他疲惫的心灵。雄奇高峻的天姥山,赋予了他清新的诗风与汹涌的才思。曾经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在被唐玄宗“赐金还山”后,“济苍生”“安社稷”的梦想终成破灭,也只好怡情山水中,以此来忘却内心的痛苦和现实中的烦恼。“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p><p class="ql-block"> 李白何以对天姥山情有独钟?其实,李白已经写在了诗里,那就是对两汉魏晋南北朝先贤名士的仰慕推崇。特别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多次提及的“谢公”--东晋名士谢灵运。李白推崇谢灵运的原因,不光是因为文风。对25岁的李白而言,盛唐之势如日中天,他亦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谢灵运是他的榜样,他慕其清新自然的诗意,更敬其劈山开道的豪举,也因此他打定主意,要去谢灵运游过的山水,走他走过的路。而到了46岁,入世一遭后的李白,已然看到了盛世之下的隐忧,而其心中对谢灵运的感受,也从仰慕变成了懂得。</p> <p class="ql-block">从天姥山下到104国道已3点,就按李白说的:“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下午4点多到天台县城。</p><p class="ql-block"> 天台,李白的恩师司马承祯道士,三朝皇帝奉他为国师,他就长期隐居在此山中。这个地方也是唐朝很多达官显贵,网红诗人们寻仙问道之旅的目的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