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黄阿忠,1952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长宁区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市崇明区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美在何处?</p><p class="ql-block"> 黄阿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下常常在谈论"美盲"和审美缺失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有人把全国各地各种"别出新裁"的圆的、扁的,和错位的等奇出怪样的建筑晒在网上,真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此"美"不胜举还有雕塑,那些不伦不类、不中不洋的雕塑,不知道是通过哪个有关部门而竖立在大街上的;还有那洞窟里、寺庙中需要修复的古代雕塑,被人涂上胭脂,披上红色披肩等,他们的整饬绝对让你晕过去。</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美,美又在何处?怎样去分辩美,美的认识从何而来?我一直在琢磨这些问题。</p><p class="ql-block"> 想想中国古代的审美,这个传承了几千年的元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远古人把动物的牙齿串起来掛在项脖上,用宽大的树叶系在腰间,表明了他们是如何获取审美的。翻开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又可以发现更多的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比如房子怎么造,窗户怎么开;屋里家俱怎么放,案头清供如何置,这些都有讲究,其关键词是一个字——"美"。美是追求俭朴,崇尚自然,不导奢靡;美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美宜简不宜繁,然繁复亦可,必须夸而有节;美宜自然不宜雕斫,然雕斫精妙,也得饰而不诬。</p> <p class="ql-block"> 我想,古人的审美是在对自然感悟中获得的。自然中的花开花落,气象上的晨雾晚霞,都会有美意生成;狩猎的张弓节奏,打夯的一提一拉,审美在生产劳动中积累;船夫的号子响,欸乃一声山水绿,在舟行和音节之间有审美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诗经"采采芣莒,薄言采之……掇之……袺之",其连续用了三个不同的动词,既把劳动场面构成了视觉形象,又有动作所产生的审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诗中有气象报告,告诉你季节变换,要加衣保暖,又有季节带来的喜悦,还有妇女背筐慢慢走来的场景,这一连串蒙太奇镜头,终有美意传达;"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悲伤,写悲情,写景记事,在抒情感怀中将情感与美融合在一起。诗经多为反映向往美好未来的篇章,她们不仅仅是维系生活的必要手段,而且又开创生命奇迹的升华。若上所述,如果你亲近了自然,在生活中悟得,又读懂了诗文中的审美,那么,美就在你的身边,在你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 我看到过清代画家石涛在在一张画上的题款,题词为"余画多俗,是以旧医之"。他的那幅画颇有古意,像是摹古的作品,其实他的画不俗,说自己俗是谦词,但却道出了"旧"可以医俗的至理。这个"旧",就是我们缺少的上古传𠄘的文化。"旧"可医俗,也从另一方面道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美是一代一代的传承,文化修养是蕴育生成美的必要前提,读书又是我们审美能力提升的必不可少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 艺术是美的谛造者。西方的油画艺术给了我们许多美的享受,美的启发,也从另一个侧面为我们带来了美的视觉,美的信息、和美的追求;中国绘画讲意会,追求境界,和西方绘画不同的是,中国画朦胧中透出的淡淡清香。一张明代坐椅道尽了美的诸多风韵,一把纨扇写出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美千古流年。有了这些美的引导,美的积淀,因而,无论是油画创作,还是中国画研究,都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 看红叶满山是视觉,泉水叮咚是听觉、佳肴美酒是味觉,美是调动一切感觉的综合,是审视自然天地,日常生活后的感悟。美由大小、方圆、高低、多少、聚散等对比而产生。中国画山水中所谓尺树寸马,是对比的美,轿车的流线外型有方圆才具美感。建筑具有形式,风格,她的审美在于搭配、组合,百年外滩的建筑是因为历史的印痕,人文的故事构成了美的历程。美在何处?美在那些建筑的组合而形成的一条值得我们品味的天际线上。</p> <p class="ql-block"> 美在自然中,在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如果认真学习,积累修养,我们将会用美填补许多新的领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