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屯"始建于明代初年,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屯堡文化村寨,也是"云峰八寨"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的雄奇、险峻和美丽,曾令无数游客流连忘返。它是明代军屯、商屯遗存的实物见证和屯堡文化的典型代表。村里既保存有善于防御工事的屯门、屯楼、屯墙、古街道,又<br><br>有江南建筑风格的门楼、窗室,砖碉、石雕、木雕浑然一体。 "云山屯"自建成以后,几经战乱和自然侵蚀,逐年都有修葺和增建。屯内的屯墙、街巷、宅院以及自然生态环境保存完整。2000年,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将它认定为:"最大的、最完整的明初屯堡文化村群落";200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又是贵州省唯一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的村寨;获得这个称号的村寨,在全国也仅仅只有24个。 云山屯共有前后两个屯门,前屯门也称为"大屯门",是用巨石垒砌而成,两旁的寨墙高大约7-8米,厚约1.5-2米,寨墙全长1000米左右;上面有炮眼和垛口,各处制高点还有众多的哨棚,一旦发生战争,即构成了一套系统、完善的指挥和作战体系。一看这防御严密的建筑,便让人想起李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名句。据有关史料记载,大屯门初建于明代洪治年间。正德五年,安顺州发生西堡兵变,战祸殃及云山屯,寨墙被毁坏;清朝同治年间,重新修建并增加了它的长度和垛口叠层;从墙上无数凹凸式的垛口,我们依稀可见当年金戈铁马,战火纷飞的争战场面。<br><br>屯门为歇山顶式建筑,平时两扇木门,白天打开,晚上关闭;一遇紧急情况,哨兵击鼓为号,则防御战开始,大门随之紧闭。难怪《明实录》写道"兵团聚,春耕秋练,家自为塾,户自为堡,倘贼突犯,各执坚以御之"。<br><br>清朝同治七年,云山屯的寨墙及屯门在战斗的洗礼中经受了考验,并发挥了它特有的防御功能。据史料记载,大土匪陈小五率贼攻打村寨,乡绅金次甫带领村民防守自卫;最后,土匪们落得:"有越墙者尽死;不能越墙者,皆逃"的下场。后来提督大人亲自赠送金匾,称颂金次甫"平心静气,持正秉公",赞扬他"捍患御灾"的英勇护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