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多姿多彩才会更美,走进贝饰古民居。</p> <h3>2020年1月1日</h3> <h3><b><font color="#010101"> 蟳埔渔村位于泉州市区东海片区,泉州湾的入海口。据说蟳埔村居住的村民是古时阿拉伯人的后裔,虽经历代与当地汉族通婚,但中亚的遗风尚存,蟳埔村女人的头饰和蚵壳厝就是很好的佐证。</font></b></h3> <h3> 当地的阿婆热情好客,邀请我们吃特色小吃——地瓜粉团。</h3><h3> 她说,“村里的年轻人都走出去了,远处的人却源源不断的来这里玩耍”。</h3><h3> 或许诗终归是在远方。</h3> <h3> 盘头插花髻,身着红裾衫,作为福建泉州蟳埔村的文化符号。</h3><h3> “蟳埔女”以独特的渔家造型和勤劳持家的品质而闻名,与“惠安女”“湄洲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br></h3> <h3><b>蟳埔女的鲜花头饰鲜艳美丽,在小渔村里,无论是沿街撬海蛎的,在家门口聊天的,还是从巷子里挑担而过的蟳埔女,一律穿着大裾衫、宽脚裤,耳戴金光闪闪的丁香大耳坠,头戴簪花围。几乎每个蟳埔女的头发,都是在后面绾成圆髻,中间插一根象牙色的筷子作发簪,圆髻的最外围,是漂亮的"簪花围",很多簪花围是用应季的小朵鲜花扎成整齐的花环,有红、黄、白、紫等不同颜色,就像是头上顶着一个"小花园"。簪花围也有不用鲜花用绢花的。</b></h3><h3><b> 兴许是嫌簪花围不够美,她们通常还在头上插上一支支或者一簇簇的绢花,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b><br></h3> <h3> 花姑娘的一天:</h3><h3><br></h3> <h3><br></h3><h3> </h3> <h3> 挑担子:</h3><h3> 人家挑的是生活,</h3><h3> 她俩挑的乐子。</h3> <h3> 2015年8月19</h3><h3> 忆当年,小屁孩勉强会配合拍照,还愿意和子宜姐姐摆造型,现在只能偶尔抓拍。</h3> <h3><b> 观 蚵壳厝</b></h3><h3><b> 品 海丝文化
</b><br></h3> <h3>
当地人拾牡蛎壳拌海泥筑屋而居,与闽南红砖曲脊古厝一样,蚵壳厝也以花岗石为墙基,蚵壳厝的外墙体主要由牡蛎壳砌成,墙的四周以红砖或花岗岩为框,窗子用闽南红砖(或花岗岩)做成,红白相间,相得益彰,古朴自然。 贝饰古民居,其建筑的巧妙与精湛,是东南沿海甚至在内地都是绝无仅有的一种建筑形式,构成了闽南沿海古民居的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h3><h3><br></h3> <h3>餐桌上的牡蛎</h3> <h3> </h3><h3></h3> <h3> 海蛎煎——最特色的美食</h3><h3> 某某人的午餐:海蛎煎+海蛎汤</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Microsoft YaHei", 微软雅黑, "Microsoft JhengHei", 华文细黑, STHeiti, MingLiu; white-space: normal;"> 亭台楼阁间,花坛盆景,藤萝翠竹,手工玩物,点缀其间。</span><br></h3> <h3>
村里人说,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冬暖夏凉,非常舒适。</h3><h3> 可惜现在留存下来、保留完整的蚵壳厝已经不多了。
<br></h3> <h1> 午后的泉州湾滨海公园</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