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辞旧岁,致敬老报人——海口日报记者部读书会(8)

美友95349934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朱熹《观书有感》</p> <p class="ql-block">  1988年10月,《海口晚报》创刊;2015年12月,《海口晚报》更名《海口日报》。30多年来,一代代老报人笔耕不辍。他们出版的一本本书籍,记录着老媒体人耕耘新闻事业的热诚,努力做好党的喉舌的初心,以及“一天是新闻人,一辈子都是新闻人”的坚守。2020年12月31日,在辞旧迎新之际,记者部第8期读书会特推出“读本报老报人著作”活动,以一场文化盛宴致敬老报人。</p> <p class="ql-block">  活动中,海口日报副总编辑丁宁为大家分享了原海口晚报总编辑张仲彩(退休)的著作《一位高级编辑的业务档案》。她说,张老是首届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首批高级记者高级编辑,首届全国范长江新闻奖获提名者。</p><p class="ql-block"> 她从张老获奖代表作之一的《会计伢儿嫌我的油壶小》作品说起,介绍了张老如何挖掘新闻主题,写出优秀新闻作品。这篇作品1980年被评为全国13篇好通讯之一,作品只有280个字,小中见大,反映了时代的巨大变化。这篇作品和《农民都夸三中全会好》(新华社),都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一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题材。这类题材对于当时的编辑、记者来说,时代机遇是均等的。但这作品的作者和编辑,能敏锐地抓住重要新闻素材,以小见大地生动记录当时农村的大好形势,正是体现出了深厚的新闻功底,反映出作者平时的政策、新闻、知识、文化水平积累的厚实。年轻一代新闻工作者只有功底深、积累厚,才能厚积薄发,在“均等机遇”面前先人一步。新闻工作是一门学问,坐等机遇,埋怨自己没有得到机遇,是一种消极的、侥幸的、投机取巧的思想作风。有什么样的学问、什么样的功底和积累,就能创造出与之相对应的业绩。</p> <p class="ql-block">  记者部负责人光明为大家分享的是原海口晚报社总编辑蔡旭(退休)先生的作品《蔡旭散文诗五十年选》。他说,蔡旭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具有新闻和文学的双重敏感。他是高级编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海南省劳动模范。曾任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  光明认为,蔡旭散文诗写作的最大特点,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把自己观察和切入的视角,对准了不断变化中的时代。现实社会宏大背景下的芸芸众生人间烟火,一直是他笔底经久不衰的表现主题。他坚守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写底层,写市民,写普通劳动者,写他生活的城市,写熟悉的人和事,写熟悉的风景。他从熟悉中发现陌生。光明认为,新闻工作和文学创作有共通之处,写作者都是要练好“脚力”,扎根基层、深入实际;练就好“眼力”,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做时代的观察者、社会的瞭望者;提升“脑力”,多动脑、勤思考,才能破解重点难点,推出精品力作;优化“笔力”,综合运用“十八般兵器”,担当起舆论引导,讲好新时代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的时代重任。</p> <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观察者。记者李银为大家分享了原海口晚报副总编辑杨诗粮(退休)的著作《淡淡的馨香》。她说,翻开老报人1994由南海出版社出版的作品,淡淡的墨香沁人心脾。这本作品收录作者众多报告文学和人物专访文章,每一篇都是一段个人回忆史和历史的一个微缩见证。如《“民间大使”——美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靳羽西女士》,记录了作者和羽西女士相识相交的经历,以羽西的经历为纽带,介绍华人的奋斗,以及华人在促进中美文化交流中的努力,读来令人印象深刻。北大荒版画家郝伯义、著名翻译家戈宝权、新加坡著名画家欧世鸿……每个人物专访都饱含深情回忆。从这本书里,年轻一代新闻工作者可以回味历史,品读人生,感受美好,振奋前行。</p> <p class="ql-block">  记者曹马志分享的是原《海口晚报》副总编张兰夫(已故)的著作《神奇汉符》。据介绍,张兰夫1988年调到《海口晚报》任副总编,先后有专著《新闻学步》、《兰夫新闻论集》、《兰夫走笔》和杂文集《糊涂翁笑谈》等出版。2004年,尚在病中的他开始以“小学生”(汉字研究古称“小学”)自命,沉迷于“汉符”研究中。以6年辛苦,他研究出了“汉符”体系,2010年底他研究的成果以《神奇汉符》一书在海南出版社出版。凝结心血而成近500页的大开本,是他孜孜不倦努力的结晶。一套速记符号为何叫汉符?《神奇汉符》这本书解释说,这是因为它的特点是为每一个汉字配了一个符号,国家语委规范汉字征求意见稿涉及了8300个汉字,张兰夫为这8300个汉字设计了8300个符号,绝无重复。再加上1700多个词、词组、短语、成语,以及标点、缩写符号等,共有一万个符号。因为它是为汉字服务的,故称汉符。专家认为,“汉符”言之成理,研究有深度,有学术价值,不容易。虽说推广有相当大的难度,而一旦推广开来,则很容易普及。</p> <p class="ql-block">  记者符海心分享了原《海口晚报》副总编辑、老报人吉承广(已故)的著作《采写要领》。符海心认为,该书将新闻理论和写作实践紧密地糅合在一起,通过作者现身说法有感而发,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消息、通讯和深度报道的采写知识、表现技巧,其中包含许多独到的经验体会,对于记者的工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  记者史瑞丽、赵莎分享了原《海口晚报》副总编辑张国群(退休)的著作《人类出路》中的片段:“人类的智力是一定要从幼儿阶段进化到儿童阶段、少年阶段、青年阶段,再进化到开始成熟的壮年阶段,再进化到完全成熟的老年阶段。鬼神既然是人类思想和精神世界的产物,必然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而进化,伴随着人类语言和情感的分化而分化,伴随着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而丰富,伴随着人类心灵的净化而净化,伴随着人类思想体系的完善而完善。整个人类的历史基本是一部思想的历史。人类只有产生了思想,才算彻底告别了动物。”</p> <p class="ql-block">  记者龙易强分享了原《海口晚报》已故老报人陈小龙的著作《龙游天下》。该书分上下册,是作者周游中华大地和世界多国的旅游笔记,内容丰富、文笔细腻,每篇游记都是一篇美文。作者是一位对许多事物都有自己独特见解的旅行者,他对每一个景区内涵都有自己独特观察视角。不仅是一位旅行者,更是一位“旅游发现者”。</p><p class="ql-block"> 据其他老报人介绍,陈小龙先生以前每次旅游完一个景点后,都会做详细的记录,仅旅游笔记就做了几十本。同时保留好每张照片,对每张照片拍摄时间地点等元素,也作了详细文字说明,所以在出版这两本1100多页专著的时候,十分有条理。所谓“功夫在诗外”,这也体现了老报人严谨治学的精神。老报人对作品呕心沥血、字字推敲的严谨治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作为年轻新闻人,要学习老报人的精神,平时多学习、重积累、认真采访、创新写作方式。要牢记初心使命,坚持融合创新,在融媒体时代练好内功 ,确保“主力军”挺进“主战场”,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p> <p class="ql-block">  记者陈钰婷分享了原《海口晚报》编委、老报人王振德(退休)著作《耕海》中的片段:“我们依稀看到了一幅东西方商贸频繁往来的网络图;依稀看到了海上丝绸之路中舟楫匆忙过往的通商图;也依稀看到了在浩浩渺渺的南海——海南渔民口中的祖宗海上那一幅幅耕海图。你瞧那片广袤的大海,樯桅如林,帆幕蔽日,渔歌唱晚,渔火映天……好一派繁忙的景况,好一派丰收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记者部副主任童言分享了海口日报社人力资源部原副主任刘德安(退休)的著作《高度与绝响》一书中的《没有秘诀 但有经验》片段。老报人刘德安学而不倦,孜孜以求,在《人民日报》《北方文学》《天涯》等50多家报刊发表散文、诗歌等500多篇,作品收入20多种文集,获奖20多次。</p><p class="ql-block"> 作者在书中写道:“在一般人看来,鲁迅先生在写作上一定有什么秘诀。他明确表示自己在创作上没有秘诀,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童言认为,结合日常的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也是如此。正如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功夫在诗外,只要有博深的知识积累,加上阅历和悟性,何愁写不出好的文章呢?对于如何进行创作,鲁迅先生提出“只要坚忍、认真、韧长,就可以了”,这点也值得学习借鉴。</p> <p class="ql-block">  记者李云川为大家分享了《海口日报》副总编辑丁宁的著作《时间记住的人》。该书以“给在海南一万天的他们鼓掌”为序,讲述了30年来与海南一同悲欢离合,和这块土地共同承担希望和失望,共同忍受和见证这里大浪淘沙残酷和清风沙滩的温柔的5个人,他们分别是迟福林、蒋会成、叶茂、黄桂提、张艳红。</p><p class="ql-block"> 为何选这5个人,《时间记住的人》一书解释道,海南建省办特区这3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迅速、最传奇的30年。海南的这30年,也是跟着中国政治经济从迷雾中拨云见日透着神气发展的30年,也是作为一个职业记者应该总结自身和反省社会的30年。所以,觉得应该写点什么。而文中的5位,正是用记者的感知和触角,用一个普通市民最简单的记忆判断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写道:“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生活的使命。”作者认为,在这个意义上,这5位“时间记住的人”都是幸运的,因为在应当由他们承担责任的那个年代,他们用自己的全力给海南凝聚了能量,他们的使命与他们的命运,成就了这片新生土地上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  记者高潮分享了《海口日报》副总编辑丁宁的著作《湿地入城》。自从事新闻行业以来,丁宁已荣获中国新闻奖等各级奖项86项,代表作《红塔山四条,要硬盒的》被收入全国新闻教学辅助教材;《感天动地父女亲》在央视六集连播,被收入海口市德育教材。</p><p class="ql-block"> 《湿地入城》一书中,“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穿过岁月幽深的长廊,我们见证了三角池公园的辉煌与沧桑;透过历史深邃的眼眸,我们感悟十万人才下海南的激昂与浩荡。回望来路,不禁让人忘情发思古之幽情,天地苍茫,光阴浩渺,历史总是循着其规律滚滚向前,时代赋予每代人独特的历史使命。当年的“闯海人”,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今日海南的成就,后人当循着前人铺就的道路披荆斩棘、一路前行。”这段文字让杨杰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  记者陈丽园分享了《海口日报》时事文体部副主任彭桐的著作《夸下海口——诗歌勾勒的椰城影像》。她说,这是一部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大美海口的诗歌集,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装帧设计精美。该诗集囊括了海口众多名山名水、花草树木、旅游景点和历史名胜,既勾勒出了秀丽的海口美景,又呈现出椰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诗人对海口第二故乡的真挚情感。</p> <p class="ql-block">  感谢海口日报社摄影部鼎力支持,记录下读书会的美好瞬间。</p><p class="ql-block"> 文字:赵莎</p><p class="ql-block"> 图片:王程龙、陈长宇、潘雅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