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读书 随感随写

莫语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9至2020年度汇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9年12月26日 早上8:00</p><p class="ql-block"> 北宋,南宋的国家治理大体思路是国家控制兵权,消除军阀,即私人军队,以财政解决内外的军事问题,对内高官厚禄养着解除兵权的高官,将军,即杯酒释兵权,再以财政手段招募豢养士兵,由中央直接管辖,以换取国内的和平,但战斗力下降。因此对外也以财政手段,与北方的大辽购买和平,并由大辽负责处理北方草原地带部族给中原带来的威胁,檀渊之盟换来了百年无战事的局面,本可继续保持,因奸佞之臣的破坏,打破了平衡。因此,到了南宋,转而又向金谋求以财政手段购买和平。但金的条件是必须杀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强烈,一心想北伐的岳飞。所以,岳飞被害的主因不是秦桧的出卖陷害,秦桧算是一个参与者,背锅者。对内,战斗力强大的岳家军实际已发展为岳飞的私人军队,他的存在不符合自宋太祖就开始实施的对于军事的大政方针,更威胁到了本已孱弱的南宋朝廷,即使没有宋金之战,岳飞下场也不一定好。对外,确实是金的巨大威胁,而且金本不安于和平。说到底,岳飞就是太实诚了,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系统,与当时的政局和最高领导的思路不一致,也许是错误估计形势?没看出来?不应该,一位将军,文化水平也挺高的,不能没有这眼力劲儿。还是道德水准与现实格格不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9年12月27日 早晨6:44</p><p class="ql-block"> 自宋太祖起实行的弱军事方略,看似很软弱,也确实软弱。但是,却是成本最低的治理方式。在长期的财政购买和平的操作下,大宋与大辽在精神层面自觉形成中国历史上的二元治理结构。大辽负责北方草原地带的治理,方式也是财政购买,安抚草原上那些军事贵族,因此造就了草原帝国寿命最长的大辽(200多年),而大辽的主要财政来源则是农耕地区的幽云十六州(早期从大宋割得,虽是大宋的耻辱和心头之痛,但是却是这种二元平衡的重要棋子)。</p><p class="ql-block"> 没有了北部草原无序力量的侵扰,南宋国内国民安居乐业,商业活动渐渐活跃,陆地经济转为内向,开始向海洋拓展,从唐代出现的海洋秩序,在大宋正式发展,海外贸易活跃起来,并刺激国内经济进一步增长,因此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灿烂的一个时期。</p><p class="ql-block"> 草原与内地的平衡被打破,从南宋企图收复幽云十六州开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3)</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9年12月29日 晚9:17</p><p class="ql-block"> 蒙古大元的统治没有留下太多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倒是用自己的失败证明了没有建立制度化的官僚体系和不重视经世致用的儒学,是其走向失败的主因,并为大明走上历史舞台提供了条件。</p><p class="ql-block"> 蒙古的东征西讨使其疆域扩大到了历史之最,但也使其治理难度剧增,起码无法从思想文化上统一各个种族的人群。从汉代成为国家治理的核心思想的儒学,更易被中原接受,而对于已深度伊斯兰化的中西亚不可能接受一个新的思想。于是统治者直接放弃了思想控制和文化系统,放弃了科举取仕,在修辽宋金史的过程中对于正朔也没有明确的继承和表述。</p><p class="ql-block"> 而是简单实用的用更据理财能力的色目人直接以经济手段治理国家,直接造成大量白银流向中亚,加之长期征战,中原陷入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民不聊生。</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本就不系统,非制度化的官僚体系,并不被统治者信任,而是在直接听命于皇帝的机构的监督下工作,效能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大元的常年征战,带给百姓的一定是痛苦和悲惨。但却打通了欧亚大陆,使经济,文化交融,互通程度更深入。这就如同野火,纵然燃尽了原野,同时莠草杂木也一同烧掉,但对于大地,留下的是肥沃的养料,为更灿烂的重生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4)</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9年12月31日 早晨7:10</p><p class="ql-block"> 大明的官僚体系制度较大元要完善强大许多,明朝后期,皇帝数十年不上朝,不理朝政,帝国却能正常,有效运转。甚至张居正成为万历朝早期国家的实际控制者,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实现万历中兴。</p><p class="ql-block"> 恰恰因为官僚体系的完善与强大,给皇帝造成了巨大压力,皇帝既厌烦官僚体系给其个人意志带来的约束,又担忧官僚体系会异化绑架帝国,而皇帝又不可能摆脱官僚体系的治理功能,只能另建一套系统来制衡。于是独立于官僚体系之外,直接听命于内庭的特务机构诞生了(这也许是受了大元的启发)。</p><p class="ql-block"> 但后世君主逐渐丧失先祖的超凡精力,只能任用依附于皇权的宦官,来执掌特务机构,制衡官僚。</p><p class="ql-block"> 强大完善的官僚体系,与强势的皇权就这样对抗着,纠结着,扭巴着,以致历史上最罕见的阉竖之祸,最阴森的特务机构,最严重的党派之争都诞生在大明。这三大糟粕是大明灭亡的原因之一,也成为后世最重要的警钟。</p><p class="ql-block"> 大明的糟粕登峰造极,大明后期的皇帝们的怪癖嗜好也是独树一帜。但大明对海洋的探索和开辟也是历史之最,世界之最。同时,由儒学发展出的心学思想,在程颢,陆九渊,陈献章等人的开端与发展之后由王阳明系统化,王阳明也因此成为圣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5)</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1月1日 上午10:26</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将人民划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灶户,这应是中国最早的户籍制度,户籍世代相传不得篡改,百姓不得擅自离开本乡本土,平民社会因此获得了机械组织起来的秩序。皇帝力图以此克服流民问题,但社会较宋元则丧失了自由空间。</p><p class="ql-block"> 这可能是朱元璋从他的出身和经历中获得的经验。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借助农民暴动而成功的朝代,他依靠的是农村中最落后的部分,将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统一起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村集团,因此它大可以不需要商业,而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国家运转。这体现了朱元璋视野的保守。</p><p class="ql-block"> 另一方面,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由于元朝时大量白银流入中西亚,明朝初期货币短缺,人口锐减,经济凋敝,所以经济无法市场化运转。大元时,帝国主导推动的与中西亚的贸易还可以外部拉动的方式刺激中原经济,缓解货币的短缺,而大明的立国本身,自然就把这种外部拉动也终止了,所以对货币需求很低的计划经济是治理国家的最好选择。因此,大明建国后不到十年,就恢复了经济。</p><p class="ql-block"> 经济企稳后,也开始发行纸币,但因为没有足够的白银支撑,很快又陷入通货膨胀,而不得不终止。直到16世纪美洲和日本的白银开始流入,货币问题才得以解决。</p><p class="ql-block"> 中国白银货币化从明朝被动国际化开始,这个时期正是世界市场经济的形成时代。虽然大明自身并未感知,但西方开始通过海洋的向外扩张,加上明朝初期自身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扩张,已在懵懂中加入了世界市场经济。以致十七世纪后半段欧洲三十年的战争,和日本在十七世纪开始控制银矿,都影响到了大明的国运,直接造成崇祯朝白银锐减,银价高企,发生通货紧缩,引发经济萧条,同时铜钱相对白银发生贬值,又引发通货膨胀。使国民经济就像得了疟疾,忽冷忽热打摆子,民变,矛盾,战争也就酝酿其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6)</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1月2日 清晨5:58</p><p class="ql-block"> 昨天下午用四个小时看完了罗振宇的跨年演讲,感觉灵魂被重新洗礼…</p><p class="ql-block"> 只想感叹一句,有深度思想的人真的是会发光啊。</p><p class="ql-block"> 2019罗振宇跨年演讲金句:</p><p class="ql-block"> 1:什么是好时代? 你走在街上不敢小瞧任何人的时代,就是好时代。</p><p class="ql-block"> 2:品牌是什么?品牌会让你自愿和他一起自拍。建设品牌,就是建设真实的社会关系。</p><p class="ql-block"> 3: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有钱,大家都得下地干活。力不到,不为财,这才是个人财富的基本盘。</p><p class="ql-block"> 4: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p><p class="ql-block"> 5:“如果你认为教育的成本太高,试试看无知的代价。” ——哈佛大学校长 德里克·博克</p><p class="ql-block"> 6:一个人的财富基本盘,有两个组成部分,第一,你自己的本事,第二,你和其他人连接的本事。而后者是前者的放大器。——刘润</p><p class="ql-block"> 7:一个人的梦想只是梦想,一群人的梦想就能成真。——约翰·列侬</p><p class="ql-block"> 8:做事的人,不是置身事外,指点江山。而是躬身入局,把自己放进去,把自己变成解决问题的关键变量。</p><p class="ql-block"> 9: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加缪</p><p class="ql-block"> 10:教育不是教给别人什么,而是人点亮人,人点燃人。</p><p class="ql-block"> 11: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想赢,一种想赢得辩论。——塔勒布</p><p class="ql-block"> 12:徒手攀岩的过程不是克服困难,而是习惯困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7)</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1月2日 上午10:22</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p><p class="ql-block"> 1、数学学习的终极收获,数学的精神,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照眼点。</p><p class="ql-block"> 2、张奠宙教授指出,数核包括真善美三个维度,</p><p class="ql-block"> (1)理解理性数学文明的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真理的严谨性、精确性;</p><p class="ql-block"> (2)具备用数学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p><p class="ql-block"> (3)能够欣赏数学智慧之美,喜欢数学,热爱数学。</p><p class="ql-block"> 3、数学本质,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p><p class="ql-block"> 4、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8)</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1月3日 清晨6:52</p><p class="ql-block"> 大清在大明的基础上大规模开疆扩土。先是入关自带“流量”——东北与内蒙古,接着扫除南明政权,二十年后攻克郑氏台湾,然后陆续用九十年时间先后三次打败并最终灭亡准葛尔汗国,从而收服外蒙、青藏和新疆。</p><p class="ql-block"> 大清在内陆扩展疆域,征服广大而多样化的领土与人口的同时,西方列强正推动大航海时代的展开,远洋贸易开始盛行。而大清在攻克台湾后,并没有继续南宋和大明已开端的海洋秩序,没有主动迎接大航海时代的到来,错过了很好的接轨世界潮流,接轨近代化的第一次时机。与此同时,崛起的俄罗斯则越过西伯利亚郑奋力向东方不断推进。这都为后世的大清埋下了困难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9)</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1月9日 早上7:09</p><p class="ql-block"> 大清帝国的构成元素复杂了许多,但也显示了早期帝国高超的治理技艺。中原地区的经济实力主导了大清的财政秩序,统治者在这里扮演皇帝的身份,以财政手段,赎买掉八旗军事贵族,从而解决了周期性的继承危机。大清的老家满蒙则主导安全秩序,统治者在此以大汗的身份出现。又以文殊菩萨转世的身份从精神上控制藏地,而藏地又用藏传佛教洗脑盟友身份的外蒙古,使得蒙古人开始信教,从而使一个游牧民族,因为分布各地的固定寺庙,而缩小了游牧半径,成为一个相对定居民族。直到现在,蒙古民族更多体现为能歌善舞,可能也是从那个时期开始的转变。回部则为帝国提供了整体的安全战略空间,可以说左宗棠收服宁夏和新疆立下的是千古功绩,而不仅仅利于当代。如此看来,方面左宗棠为说服朝廷,与李鸿章等高官展开的“是重海防还是稳边疆”的论述是多么远见卓识。最终海防要做,边疆也要稳,而左宗棠基本是靠一己之力,处理各种关系,收复新疆。</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满汉蒙藏回各民族各取所需,和谐的共处下来。这也许是最最原始的多民族和谐共处的案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0)</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1月16日 早上8:48</div> 自北魏开始的普遍帝国的“草原—中原”二元治理方式,经过辽金元的尝试和完善至清达到成熟。二元治理使得草原和中原不再存在之前的对立关系,而转为合作融合。草原继续保持其强大的武功,但不再对中原构成骚扰和劫掠,因此,中原农耕地区的财政不必再一面供养中原军队,一面要承受来自草原的劫掠。从而使人口得以繁衍,至明代已增长至两亿。<br> 在元清之间的明,虽不像辽金元清一样由草原力量统一全国,对建立二元治理的普遍帝国具有先天优势。但是,因其强大的武功对草原的震慑,和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使草原始终没有形成诸如匈奴和突厥一样强大的力量,对中原构成威胁。因此,大明是一个特殊的普遍帝国。这是中国人口从明代开始激增的一个原因。<br> 同时,朱元璋时建立的户籍制度和万历朝张居正开始全面推开的“一条鞭”法的税制改革,使税赋明显降低,有效控制了流民的产生。使历史上人口总量达到几千万不到一亿,就会流民四起的上限,提高到明代的两亿。<br> 二元治理的普遍帝国,使草原帝国不过百年的历史终结,至清代,这种治理方式已相当成熟,甚至呈现了藏满蒙汉回等多民族和谐统一的局面,也使大清这一由草原力量缔造的国家延续了两百多年。而这正是人口激增的“和平红利”。加之清代康熙对于内地藩王,老牌军事贵族,藏蒙回疆和台湾的逐一收服,雍正实行的“摊丁入亩”等一系列税赋改革,到乾隆已达盛世。流民四起的人口上限也被一提再提,直至达到四亿。<br>人口的不断增长,使中国逐步进入“内卷式”发展,思想逐步僵化,慢慢失去活力,酱缸文化慢慢形成,人们逐渐失去奋斗精神,失去了来自内部的自发式变革的可能。因为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方式以劳动力密集型的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不会内生式的诞生节约劳动力的技术革新。加上统治者的闭关锁国政策,和天朝上国的错误认识,自然不会赶上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逐渐与西方拉开差距。<br> 因此,近代中国的变革必须开始于外部力量,从这个角度讲,第一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入侵等一系列耻辱,倒是中国被动进入近代化的机会。国门被洞开,先知者勇敢走出去,新思想新技术走进来,才进一步引发了内部革命力量的爆发。<br>因此,从历史进程的角度看待,没有绝对的耻辱和荣耀,都是历史发展的自然结果。中国的历史也经历了草原—中原—雪域—西域—西南—海洋等多个区域人口,文化,经济的融合、重构。<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1)</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2月7日 晚上10:30</div> 俄罗斯帝国地处东欧大平原,四面少有屏障,缺乏安全感,是其民族向外扩张的底层基因。因此,完成内部变革逐渐强大起来后,俄国又开始向外扩张,大清西部新疆地区因为有英国和伊斯兰的力量,形成各方的“大博弈”。于是图谋远东,想将东北地区占为己有,领土得到扩张的同时还可以获得一个太平洋方向的不冻港,另一方面,其还努力谋求蒙古的分裂。而作为海洋帝国的英国,不会坐视新兴势力对于海洋的控制,此时的日本在英国的扶持下,通过内部变革逐渐强大起来,急于想向西方证明自己,从而进入“文明社会”行列。于是在英国支持下,日本和俄国在中国的东北境内展开了日俄战争,并获得胜利。而贫弱的大清,为保持东北老家,不得不满足更多列强在东北的利益,以形成多方制衡的局面。因此,在晚清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东北成了中国最开放,经济最活跃的地区。<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2)</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2月7日 晚上10:41</div>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国人认为,中国就是世界。随着清末国门洞开,中国被动认识了真实的世界,于是开始痛苦而漫长的转身,在经历了若干代精英的探索与思考以后,终于在上世纪七十年末,以一种开放的主动的姿态拥抱世界,走向海洋。于是一个大体量的国家开始逐渐地重新定义世界秩序。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个经历过无数次天灾和人祸的大体量的国家,终将成为事实上的大国强国,哪怕他在崛起的路上仍然还会碰到意想不到的天灾和人祸——就如同时下的新冠疫情,但都不会阻挡其崛起的步伐,因为他已进入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轨道。<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3)</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2月8日 半夜11:57</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本次“疫情”为什么会发生在中国</div> 据目前公认的说法,本次疫情起因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野生动物屠宰区,所以有屠宰,肯定是有人吃。那么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当今这个相对文明、现代的社会,还会有这么多中国人什么都吃?有的说是有钱人炫耀自己有身份,有的说是低素质人群的猎奇心理,有的说是认为有些动物具有大补功效等等。在此之外,我有另一个想法,中国历史上基本是一个灾难深重的国家,虽然也经历过多个盛世王朝,但很多时候中国人都是在饥饿中度过的,因此中国人对吃的关注和研究自然比较深刻,中国人的食谱也就比较宽泛,说白了就是什么都能吃,而且会吃,后来还越来越吃的有味儿,有文化底蕴。传说,卤煮的诞生就是源于饥饿的人民用有钱人扔掉的动物内脏,做成的食物,后来经过不断地改良发展成了美食。就这样,在漫长的历史进化中,被迫形成的这种饮食习惯和智慧,就像一种基因植入了中国人的大脑。<br> 所以,当下还有一部分人专吃野生动物,也许是这种基因还没有进化掉吧。但是,中国社会要不断向前发展,文明的程度要不断提高,最终要崛起为世界强国,那么有很多关系需要妥善的安顿,比如这次疫情所反映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讲,它是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br> 如果将因此疫情视做自然界给人类的一个警示的话,那么它只能发生在中国,因为只有中国能够应对。请看第二部分的谬论。<br> 这次灾难,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历次地震、历次洪水只波及几个省份,而这次,是把每个人裹挟进来了,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这就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4)</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3月10日 晚上9:54</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冠肺炎疫情或将加速中国的崛起</div> 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本次疫情之严重,史上少有,给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一定也不小,之于个人的不便更不用多说,甚至已经有养蜂人因疫情带来的经济困难,而自杀。我们必须悲悯个人的不幸,这是对生命和人的尊重。但是从整个国家,民族发展的角度看,这又不一定全是坏事。<br> 世界历史中,多次大国的崛起,都与战争有关。带领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历史使命。但不称霸,推动世界和平又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那么,中国的崛起就需要自身不断地奋斗,努力克服和消化发展中所产生的内部问题和矛盾,不会主动向外输出。这就需要一个契机,在不会发生全面战争的历史背景下,本次人类与新冠病毒的战役,或许会加速中国的崛起。<br> 在抗疫过程中,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所表现出来的太多的积极因素,已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及中国人民的战斗力,这种战斗力,国家和社会的超强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人民的凝聚力等等,足以让中国可以克服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经经历的一切天灾,人祸,也使中华民族更具韧性,和顽强生命力,这会作用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每个微观环境,这是中国崛起的内趋力。<br>而抗疫过程中体现的强大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和执行力,有力的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正如毛泽东所说,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又如邓小平所说,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br> 本次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起码生产和消费层面影响不小,但疫情过后的报复性消费也许是大概率事件。政府也及时出台了各种缓解企业压力的临时性政策。同时,企业也会通过本次经历得以自我检视和变革提升,一些产业和业态或许会重新洗牌和培养,最终,活下来的一定是更具竞争力和更适应未来的。<br> 当然,本次疫情,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甚至是制度和机制层面的,有疫情初期反应的迟缓,处置的不够及时;有官僚习气的暴露;有形式主义问题;有作秀,夸大宣传的现象;有疫情防控环节中的一些僵化、呆板等等。不过,这也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来,问题暴露出来了,才会得以解决,发展都是伴随着问题前进的。二来,打恶仗当用拙将,面对严峻的疫情,基层防控必须从严,执行必须彻底,哪怕会显僵化,所谓,宁可错杀,不可遗漏。<br> 疫情让城市休止,这好似休克疗法,又像电脑的重新启动,让一些问题得以解决。超长假期,全部宅下来,给了人们难得的静心的机会,让整个社会得以反思各种关系,国家与个人,中国与世界,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家庭,人与自然,等等等等。疫情过后或许都会有所改变,微观世界些许的变化会不断叠加,推动宏观世界的巨变。相信这种变化是正向的。<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5)</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5月8日 清晨6:56</div> 周礼如此发达健全,周朝以礼治国,号称礼仪之邦,为什么即便延续了六七百年,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呢?<br> 一直认为周朝的灭亡,是因为周厉王,周幽王的昏聩,比如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但根本原因还是制度。<br> 齐桓公是春秋第一霸主,其主持的葵丘会盟定的盟约之一是尊重贤人,培育人才。匡正周礼,一再强调尊贤重德的政治思想。可是,管仲死了以后,他却宠信佞臣,几个儿子争夺君位,以致其死后尸体放在床上六十七天,腐烂生蛆也没人过问。什么原因?还是制度。<br> 无论礼、乐多么完善,依然是人治。依赖统治者个人的才德。人类社会因“利”而发展进步,先民肇始,有肉同食,一同渔猎,群居互助,没有纷争,却被称为原始社会,蛮荒时代。只是多了那么一点点剩余价值,或因对猎物、生存环境的需要与占有,便慢慢形成种族、阶级。于是纷争因“利”而起,战争就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阶级产生,战争出现,却是向文明社会迈进。<br> 人类因“利”,因生存,而发明发现了一切,农业,药物,工具,器物,艺术等等。随着石器,新时期,青铜器,铜器,铁器,电,蒸汽机,电动机,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一次次技术革命,千万年来,人类在不断进步,越发文明。期间,战争方式在变化,生产方式在变化,生活方式在变化,教育方式在变化,全是因了思想的变化和越发复杂,而究其根本,还是一个“利”。<br> 于是势必会引发对于思想控制,对于利益合理分配,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乃至对人类整体利益维护的制度的研究与思考。从周公制礼作乐,到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朱熹理学,到阳明心学。一直到现代的中西哲学,各种思想,概莫能外。<br> 到底是哪种思想更优?哪种主义更好呢?要看谁能形成一个能够跳脱出人治窠臼,能够不为人左右的制度。在此之前,必须依赖和提高,一个人,一群人,一代代人的个人德行。<br>感觉人类社会将发展成一个闭环。从没有利争却无文明可言荒蛮的原始社会起步,逐步发展成一个高度进步,灿烂文明,但时刻伴随利争的社会,这是一个相当相当长的阶段,最终实现利益消失,却高度文明,人们自取所需的境界。从无争回到无争,从原始走向最高级。期间必须避免人类因“利”和“欲”<div>的不断膨胀,而完成人类自身整体灭亡。<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6)</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5月9日 清晨5:33</div> 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为什么不得伸展?我认为原因有三。其一,儒家学说由孔子创立,而孔子创立儒学,主要依据是周礼。从春秋到战国,各个诸侯国往根上倒,实际都是周天子直接分封或册封的,可他们逐渐强大起来后,纷纷想取而代之,成为天下共主,这本身就是对礼的破坏,如果说春秋时期各国还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称霸时还宣扬周礼,还给逐渐衰落的周点儿面子,到了战国时代,已完全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因此,他们不会承认周礼是正确的,否则他们想称霸,想王天下,就没有道理。那么儒学也就不会被重视。其二,周的逐渐衰落,和春秋时期各霸主对周礼最后的尝试,已证明周礼的治理效果和分封制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各国必须寻求新的学说和思想,建立新的制度,以达到王天下的目的,而脱胎于周礼的儒学,在各种尝试中自然会首先被放弃。其三,战国是一大争时代,弱肉强食,各国都想迅速强大起来,以不被别国吞并,进而去吞并他国。而儒学仁政王道,以礼治天下的论调,显然给人陈旧的感觉,不适应当时时代发展的剧变节奏。<br></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7)</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5月11日 早上7:35</div> 在各国争强的背景下,在各国的寻找中,法家学说成功的走上了历史舞台。礼崩乐坏的大争之世,唯有严刑峻法可使秩序以最快的速度稳定下来。先是魏国任用李悝在政治,经济,社会秩序方面的变法,同时吴起在军事上的改革,使魏国迅速成为诸侯霸主。后吴起遭人陷害,由魏出走到楚,又帮助楚迅速崛起。此外申不害在韩,邹忌在齐,等等大小诸侯都纷纷变法图强。而卫鞅在秦的变法无疑是最成功的。为什么卫鞅在秦的变法最成功?暂且按下不表,留作下回分说。本次单说各国变法的相同点之一,都是向老世族,贵族开刀——任何改革其实都是从既得利益者开始,打破既有平衡,更广泛的激发平民——那个时期还包括奴隶的积极性。为什么如此?因为在政治制度方面,从西周到东周的春秋和战国时期,一直延续的都是分封制,分封制的最大弊端是使天子的管辖范围越来越小,封国的势力越来越大,天子对封国的管控,越来越依赖于个人德性,和诸侯国王的自觉和德性,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显然是无济于事的。天子和诸侯之间如此,诸侯国内部也是国王封了很多世卿,世族,他们逐渐强大,直接威胁国王的权利。春秋时的最大霸主晋最终被魏,赵,韩瓜分,姜齐最后改姓田齐,等等如出一辙。因此,改革的第一刀,无一不是砍向贵族。从而使对国家土地,人民的控制权收回中央,而对于地方的管理,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这也就是后世中央集权的雏形。而多年经营的老世族势力毕竟是不可小觑的,因此必须配合严刑峻法,后世的韩非子总结叫,惩一罪之重,用重刑去罚罪,止一境之邪。这样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也最终是法家变法人物也都一个相同的归宿——惨死。<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8)</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5月15日 清晨5:49</div> 各国变法,为什么只有秦国最成功?各国变法依凭思想各异,以法家影响最大,但法家也分三派,申不害主张“术”治,即建立完善的官僚体制,君主通过控制官吏来管理国家,治吏不治民。其在韩国即如此。慎到主张“势”治,即加强君主的势力,通过强大的势力来驱动国家运转。商鞅主张“法”治,即建立完善的制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使所有人都能在制度的框架下,自觉运转,出了问题,有法可依,这应该是最早的试图脱离人治思维的,依法治国理念。因此,商鞅的法度涉及社会的各个阶层,既治吏也治民,涉及经济,吏治,民风,农业,军事,甚至阶级属性等等多个方面。个人认为,商鞅的思想更成熟,这是从思想方面,秦国变法成功的原因之一。其二,商鞅的学说,基本是继承了李悝的《法经》,但是他善于总结吸收各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他的变法措施更成熟,执行更彻底。其三,秦一直以来发展相当滞后,底层人民更渴望变化,宗法贵族势力较东方各国略弱,阻力小。其四,与商鞅个性有关,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变法伊始,即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意志力,执行力超强,任何压力都不能左右。其五,个人认为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君主的支持。秦孝公是一明君无疑,家国情怀厚重,历史责任感强,对商鞅是毫无保留得支持。君臣二人是绝配,历史最好的选择,也因为前期二人充分的互相考查,一旦走到一起,形成的合力可谓摧枯拉朽。这是其他变法名士不可比的。更重要的是,秦国自秦孝公开始,代有明君,这是秦国的幸运,更是历史的幸运。孝公死后,虽然商鞅没有逃过法家的相同下场,但继位的惠王——也就是芈月传中的赢驷,并没有废除商法,而是更坚决地贯彻下去,直到秦始皇统都一直在坚持。只不过,商法在逐步升级迭代,但商鞅变法的深远影响,历史意义是巨大的。<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5月15日 晚上8:35</div> 战国初期,李悝帅先在魏国变法,成就法家第一部经典《法经》,但侧重点在经济,农业;吴起先在魏后在楚实施变法,但侧重点都在军事,成就了《吴子兵法》;申不害在韩,侧重“术”,成就《申子》;邹忌在齐……各国变法主张虽略有不同,侧重点不同,但都迅速强大起来,却又不能长远。原因有二,其一,变法不深刻,不彻底,不全面。其二,没有后继明君,不能不间断地实施变法改革。这又要引申出另一个话题——王室的人才培养和“家风”的重要性。秦国则不一样,这个前次已聊,不再赘述。<br> 这说明一个问题,虽行法治,但仍脱离不了人——即君主对变法的影响。还是在人治的桎梏下打转。即使是秦国,也是幸运地出现了一代代还算有些事业心的君主,以统一天下为奋斗目标,否则变法也得半途而废。这可能与战国时代开始萌芽的君主集中制有关,也可能跟人在思想上的进化水平有关。<br>说到君主集中制,或者说中央集权。这里其实有法家慎到派——“势”的影子。前次聊过,慎到主张以“势”治国,“势”也就是王权。其实,在后世的国家治理中,已不单单是某个学说的单一存在,而是融合了法家各派,甚至诸子百家(诸子百家只是虚指,实际只有十家。),各个学说,总结了历史上各国变法的成功和失败经验,而形成的一套更加系统,完整的理论。而完成这一思想史上的历史使命的集大成者,就是战国后期的韩非子。韩非子的思想主要融合了法家“法”、“术”、“势”三派,甚至有儒家和墨家思想的影子。而韩非思想的直接贯彻实施者就是秦始皇。当然,秦始皇任用的相国不是韩非,而是李斯。但思想是韩非的。李斯是韩非的同学,李迫害了韩,这是继庞涓迫害孙膑之后又一个同学加害同学的案例,这是后话了。<br> 至秦始皇,中国实现统一,不仅是国土,包括各个方面,比如度量衡和钱币等等。思想上也从百家争鸣走向更深刻的融合,甚至有过单一、至暗的时段。<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5月17日 早上7:22</div> 自秦孝公开始历经六世奋斗,至嬴政实现统一全国,王天下的家族理想。可是统一后仅仅15年,秦即覆灭,中国又重新回到了混战分裂的局面。其因为何?<br> 自春秋战国,至秦统一天下,历经几百年,老百姓都在混战中度过,底层人民渴望安定幸福的生活,一统天下本是民心所向,历史选择。这也是秦始皇最大的历史功绩。但是,统一后,嬴政没有及时采取养民之策,而是大兴土木,修长城,修驰道直道,兴建宫殿,频繁举行庆典等等。另外,统一五六年后,又开始扩张,西征匈奴,南征百越。人民不得休息,疲民劳民,慢慢民怨滋生。<br> 战争都是残酷的,在残酷的战争洗礼下,有的人可能会因此热爱和平,敬畏生命。有的或因此而心理扭曲,嗜杀多疑。而秦始皇可能属于后者,也可能他本身就是偏执的性格,身边也没有大格局的谋臣。因而在面对一些可能会影响国家稳定的问题时,都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杀戮方式。比如,征服赵国后,直接坑杀了赵国40多万降军,从军事角度讲,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使对手永无还手之力,这样做似乎没错,也确实收到了这样的效果,但是政治上的负面影响却是深远的。后来的刘邦在处理同类问题时证明,确实有更好的解决方案。<br> 取消分封,推行郡县制,这是秦始皇又一个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功绩之一。其他六国虽被吞并,取消封地,但是遗老遗少还在,即使王室成员被杀,其他贵族短时间内也不会心悦诚服的服从领导,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总体还是走的太快,没有妥善解决,为后来的再次混战,埋下伏笔。<br> 从统治理念上看,统一后没有及时改弦更张,呈现刻急、残暴的特点。经济上没有及时休养生息,巩固民意。思想上为求统一,服从,依然是严刑竣法。以致出现“焚书坑儒”的惨案。试想,如果宰相是韩非而不是李斯,历史可能是另一个局面。直至始皇爆亡,按捺已久的民意,从未臣服的旧贵族,一齐爆发。李斯,赵高等权臣非君子贤臣,致优秀后君被陷害。中国大地又陷入混战局面。<br>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完成统一,嬴政已走上了历史巅峰。他应及时转舵,着重发展经济,采取怀柔之策,在沿用商鞅依法治国的理念之下,应糅合各家思想之长,重点借鉴道家和儒家思想,慢慢带着的大船从激流中过渡。这样看,韩非应是最合适的宰辅,但是历史没有让他们相遇。多么伟大的人物都会有其历史局限性,中国历史还需更多代的探索,所以秦的速亡,是历史的安排,留给更多的风云人物登台的机会。<br> 无论如何,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更准确地说,应是几代嬴氏家族给中国历史的伟大贡献。他们给后人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国家概念,从文化上,民族心理上形成大中华,统一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概念,铸牢了民族根基,统一,成了之后历史的必然发展趋势。<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1)</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5月19日 清晨5:58</div> 将商鞅时即已统一的度量衡推行全国,统一文字,货币,车轨……修长城,修驰道、直道,建宫殿,修陵寝,铸陶俑……尤其是废分封,行郡县,创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政体。主观上是为了巩固嬴氏王朝,彰显个人功绩,客观上却成就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历史伟业,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遗产和灿烂文化。当然,同样是为了巩固其统治,也犯下了破坏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罪行。认知上的历史局限性还是有的。<br> 秦始皇无疑是一个勤奋的皇帝,但前面列举的他做过的很多工作,并没有起到巩固政权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比如最重要的,划时代的举措——彻底的废分封,行郡县。从历史的角度看,是正确的,但回过头去分析,又显得太刻急,急功近利。所以,后来的刘邦吸收了秦始皇的失败经验,也是不得以,推行分封和郡县并行的制度,并主要实施两个施政方略,一是行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与民生息。二是,逐步削撤异姓诸侯,分封刘姓。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包括同姓诸侯,才逐渐消失,分封逐步成为一种形式上的皇恩,对政权没有任何威胁,才开始真正的郡县制。一个郡县制,从战国中后期萌芽,到秦始皇大力彻底的实施并失败,又到刘氏四代人的探索,历经一两百年最终形成。同时,在国家治理的思想上,也从单一法治,开始融合道家,儒家,一个更伟大的王朝时代,正缓缓走来。<br>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代王朝都试图万代永固,但又总会被异姓取代。每一代所做的工作,无论对错,都是为后世做的尝试,是可供后世借鉴的历史经验。所以,现在全民族的角度,现在整个历史以外的维度看,还分什么种姓。中国历史逐渐形成一个周期律,后世历史不断证明,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突破。<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2)</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5月22日 清晨5:40</div> 秦崩楚亡。秦经六世努力而建立起来的不世功业,在短短15年间突然崩塌。留给后世一个大大的镜鉴。秦始皇死后,中国又陷入混战,但时间不长,大概四五年时间。虽然很短,却诞生了众多精彩的历史故事,成语,经典战例。<br> 先是陈胜吴广发起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接着是楚国旧贵族项氏叔侄领兵伐秦,意图复楚,一时间又呈现诸侯林立的趋势。<br> 刘邦起初是混在项氏部队中,后慢慢演化为刘邦与项羽的争霸。<br> 项羽和刘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br> 项羽出身楚国贵族,后世故事给编的挺浪漫,个人英雄主义形象鲜明,弄的乌江自刎成了英雄末路,悲壮至极。实则恰恰相反,举兵伐秦,虽为义举,却丝毫没有吸取秦的失败教训。杀伐太重,戾气十足,这从其每取一城都会洗劫一空,坑杀战俘,火烧阿房宫可以看出。尤其是处理阿房宫的做法,毫无历史眼光,和文化修养。<br> 作为领导,其也是失败者。吝惜爵禄,不愿封赏,分封不公,与部下争功,刚愎自用。这些缺点使其身边的大将、谋臣陆续出走,投靠对手麾下,直至最忠心的范增被气走,其霸业也走到了尽头。<br> 没有战略眼光,格局太小,杀伐太重,关键时刻却又优柔寡断,没有主见。真可谓“妇人之仁,匹夫之勇”。鸿门宴本可取刘邦性命,却让其逃脱。后来,本有机会将刘邦赶尽杀绝,却在鸿沟立盟,中分天下。给了刘邦喘息的机会,最终被刘邦围于垓下。后人常以此为戒,比如毛主席的诗句:“已将乘胜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br> 刘邦则与项羽截然相反。也许恰恰是市井平民的出身,让他更了解当时底层人民的需求;也许恰恰是整天的与人喝酒聊天,练就了他的豁达性格和情商。<br> 刘邦更懂得用人,运用群策,发挥群力。懂得处下,善于听取意见。他自知运筹帷幄不如张良,管理国家不如萧何,领军作战不如韩信。其不能将兵,却能御将,其懂得示弱,有功必赏。在功下咸阳后,其本欲享乐,樊哙张良及时劝谏,刘则从善如流。<br> 刘邦重视安抚民心,每到一城,约法三章,严令部队不得杀人抢掠,骚扰百姓。这与相羽形成鲜明对比。<br> 刘邦战略目标明确,格局宏达。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一战一役的胜败。需战则战,能绕则绕,坚定地朝既定目标进军。因此,其能最早进入咸阳占得先机。刘邦顺应历史潮流,很早就确立了统一天下的目标,而项羽还沉醉于分封制,只满足于做一方霸主。<br> 项羽力能扛鼎,英雄盖世。刘邦身无长技,不拘小节。一个贵族出身,一个来自市井。而结局却迥异。真可谓,英雄不问出处,大丈夫要能屈能伸。楚汉争霸留下了太多故事,和历史经验。<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3)</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5月25日 半夜11:04</div> 经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五代,坚持无为而治,休养生息,轻徭役,减税赋,重农抑商等一系列惠民、财政政策以及分封、郡县并行的政治制度的实施,历六十多年的经营,终于实现了民富国强。<br> 前辈的积累,为武帝实现文治武功的历史伟绩提供了可能。当然,这与武帝的政治天才是分不开的。在历史长河的某个时段,足够的财力,遇到了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及围绕在其身边的各类人才,一段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历史图卷徐徐展开。这是汉朝和中国历史的幸运和机遇。<br> 武帝重开战端。起初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对外,长期以来的怀柔之策,让北方的匈奴越发猖獗,肆无忌惮地侵扰边境,甚至侵入距长安只有七百公里的地方,已不能再忍。对内,即使同姓诸侯,也不安分,自文帝而始的削蕃一直没有完成。必要的征讨和推恩令的实施,使蕃国势力得到有效遏制,自此两千年,分封制虽一直存在,但已名存实亡,对政权已无任何威胁。对北方匈奴的征讨,则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内外的胜利,使武帝开始膨胀,战争已不能停止,扩张随后展开,西到新疆,甚至中亚,南至越南,东北至朝鲜。疆域较秦扩大了一倍,与此同时,长期积累的财富消耗殆尽。<br> 除四处征伐像极了秦始皇外,武帝也爱讲排场,出行仪仗甚隆,并开始各处的封禅大典。<br> 战争的消耗,奢靡之风渐起。六十多年积累的财富迅速消耗殆尽。民怨滋生,农民起义又起。汉朝即将踏上亡秦覆辙。但武帝毕竟不是始皇,这正是波澜壮阔,颠荡起伏的历史魅力……<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4)</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5月26日 半夜11:07</div> 汉朝没有重蹈亡秦覆辙,有赖武帝及时改弦更张。平息民变之后,武帝清醒地意识到,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首先下召罪自己,平复民意,可谓壮举,历史首次。接着,外交上由战略的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政治上从严刑峻法,转向宽松温和;经济上由垄断财政转向发展农业,对待百姓,从重赋繁役转向轻瑶薄赋。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之下,社会趋于稳定,人口和国力迅速恢复。国家从崩溃的边缘被拉了回来。<br> 武帝晚年,已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因巫蛊之乱,卫皇后和太子刘据相继自杀,国家因为萧墙之祸又一次走到了危险的边缘。后经调查,太子被人陷害,武帝果断处理掉构陷太子的官吏和奸佞外戚。武帝在病逝前,立八岁的弗陵为太子,并安排了霍光等三位辅政大臣。算是安排好了一切。但,刘据显然是更合适的继承者。这应该算是汉朝的一个遗憾。<br> 汉比秦幸运在于武帝的寿命长,给了他纠错的机会,将两次巨大的危机化险为夷。<br> 这也正是其雄才大略的魅力所在,善于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大展宏图;敢为天下先,他做了太多的历史首次;敢于自我批判,能清醒的认识问题,并果断纠正。其对人才的鉴别和发掘也是颇具有功力,总能在关键时刻,用对人,能充分发挥人的才能,达到他的目的。<br> 历史总是要有一个转折,两次巨大危机虽被化解,但元气亦有所损,伏笔就此埋下。<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5)</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5月27日 晚上10:51</div> 统治思想的演变。自战国以来,法家思想一直是国家治理的主流学说。纵横家,阴阳家,墨家因其各自特长,也多有用武之地。而道家和儒家则被边缘化。尤其儒家,本是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却长期不得伸展。<br> 秦亡后,汉初的几代领导者,吸收秦的失败教训。奉行“黄老之术”,道家得以伸展。大约六十多年,效果显现。至武帝继位,国家已十分富强。此时,儒家逐渐崛起,朝廷内部则因是继续坚持“黄老之术”,还是重用儒生,展开了激烈争论。最终,武帝乾刚独断,做出“罢戳百家,独尊儒术”的决定,宣布国家选任人才不再关注修习法家、道家、纵横家、阴阳家的学子。<br> 而事实上,这只是休止了争论。从国家治理的各个阶段中,可以看出,法家,道家,儒家的思想一直是交织在一起的。<br> 这得益于儒家的包容,与时俱进。董仲舒杂糅了百家学说,建立了一套新的儒学理论体系,对当时一系列现实和理论问题,都给予了系统的回应。此时的儒学已进化为经学,或者说经学脱胎于儒学,而又有不同。<br> 至东汉后期,经学大师郑玄遍注儒家经典,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时代”。与此同时,其他学说逐步固化没落。<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6)</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5月30日 傍晚5:58</div> 在百家争鸣以后,以儒家的荀子和法家的韩非子为代表,各家思想开始出现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以儒家最为成功,经荀子,董仲舒,郑玄等一代代大儒的发展,儒学兼容并包各家学说,逐步发展为经学,并成为官方认可的统治思想,开始影响中国自汉以后的两千多年历史。<br> 某种意义上讲,此时的儒家学说已不是儒家自己的学说,而是成为一门普遍认可的哲学。儒学也只是这门哲学的代称。<br>而其他学说,则因各自的欠缺,又没有像儒学一样,与时俱进地进行发展完善,则慢慢地固化为一种符号。<br> 道家理论,得其真谛的人成了隐士,得其形式的人成了道士。法家理论,得其真谛者成了循吏,得其形式的人成了酷吏,学说自身也被经学融合,没了流传。墨家则过于平民化,得其真谛者成为社会批判的先驱,得其形式的人成为快意恩仇的侠客。而阴阳家则过于神秘化,得其真谛者成了科学家,得其形式者成了方士,且成为方式的人居多,直到现在,也难登大雅之堂。<br> 唯有儒家不固步自封、抱残守缺,能够与时俱进,发扬光大,至汉代彻底摆脱孔孟二圣时期的尴尬境地,成为后世经世致用的哲学。并一路发展出经学、理学、心学。<br> 纵观儒家学说整个的发展过程,无论其如何变化,兼容,都没有脱离自家学说的根本理想——安民心,治天下。也因此,儒家势必会发展成经世致用之学,这也最终演化成儒家士子的普遍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尽管也有为了自身地位,违心取悦统治阶级的时候,也有固化,麻痹人民思想的封建糟粕。但包容了众家思想精华的儒学,不可否认是民族灿烂文化的集大成者。<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7)</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5月31日 早上8:17</div> 汉武帝死后,皇位落在了只有八岁的弗陵身上,是为汉昭帝,由霍光统领朝政。<br> 霍光可谓衷心耿耿,殚精竭虑。有效组织领导朝局。一系列措施有效解决了武帝时期的遗留问题,化解了社会矛盾,使政权平稳过渡。<br> 亲政不久,年仅23岁的昭帝突然崩逝。霍光不得不紧急寻找合适的继任者。而此时的汉朝已开始出现盛世王朝却人丁不旺,后继乏人的怪圈。几经寻找,流落民间多年,巫蛊之乱时被废的太子刘据的儿子刘病已,走上皇位,是为宣帝。霍光的这一决定,对于大汉无疑是成功的,而对于他的家族却是失败的。<br> 宣帝继位可谓名正言顺,血统正朔,武帝的嫡孙,其父刘据本就是最合适的继承者。又因长期流落民间,深刻体会民间疾苦,久经历练人也成熟老练。宣帝的统治使汉实现中兴,一系列举措对后世影响颇深,其历史功绩,使其成为继高祖,文帝,武帝之后,第四位死后有庙号的皇帝。<br> 从昭帝到宣帝,被称为“昭宣政治”。在此期间,霍光的功劳无疑是巨大的,从昭帝到宣帝初期,霍光是实际的执政者。作为政治家他是成功的。但他也给后人留下了太多值得借鉴的教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提拔任命了太多霍姓子弟入朝为官,俨然成了霍姓王朝。而这些人的素质一定是良莠不齐的,随着权力的膨胀,专横跋扈的现象一定屡见不鲜。这对于具有政治包袱的宣帝来讲一定是不舒服的,同时政敌也不会少。因此霍光死后,宣帝为他举办了高规格葬礼,以示对其功绩的肯定,之后族灭了霍氏全族。<br> 在封建王朝的末期,同样是功劳巨大的中兴名臣的曾国藩的做法与霍光形成鲜明对比。如何面对自己的功绩,如何处理与领导和同僚的关系,如何教育子弟子孙,霍光和曾国藩给了后世两种不同的案例。<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8)</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6月2日 清晨6:13</div> 王莽代汉立新,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没有杀戮和血腥的改朝换代。王莽作为儒家学派的一代钜子,也创造了儒生一手创建一个崭新而庞大的帝国的历史唯一。<br> 宣帝以后,西汉彻底走向衰落,元、成、哀、平四帝要么荒淫无道,要么年幼无知,将“昭宣盛世”消耗殆尽。社会秩序混乱,吏治腐败,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br>王莽在朝中身居高位,道德修养深厚,文化修养高,礼贤下士,颇得人心,朝野上下,极力拥护,期望他能给天下带来变化。因此,王莽顺势称帝。当然,此间不排除其有意经营的可能。<br> 王莽代汉,使其有机会直接践行经学思想。但他的所有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也说明,书生治国的刻板,参政和执政是两码事儿。他的失败主观上讲有以下几点。1,他有远大理想,但错把理想当现实。他主张土地收回国有,然后再按人口平均分配给百姓,却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抵触,他又无计可施。他实施酒盐铁等商品国营,政府控制物价,却造成了更严重的官商勾结。他解放了婢奴,本是想实现人人平等,却没有考虑这些人解放后的生存问题,结果,是自由了,但生活状况还不如以前。这些政策的立意都很好,但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没有相应的制度配合。他哪里知道,他想象的美好局面,直到几千年后,新中国成立,才真正实现。2,他只关注社会秩序的重组,却忽视了国家制度是秩序的起点。3,优柔寡断,政策执行不坚决,常常朝令夕改。4,儒生集团内部出现隔阂,互相猜忌,最终决裂。<br> 其失败的客观原因在于,1,西汉末年人口自然增长过快,人口数量庞大,而土地资源却没有增长,生产技术也没有变革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吃不上饭。2,黄河第二次大改道造成的洪水泛滥和蝗灾等自然灾害,加剧了饥荒,流民数量激增。<br> 主客观因素叠加在一起,起先拥护他的人民没有看到想象中结果,因此,战争又起,新的朝代呼之欲出。<br> 王莽虽然失败了,但历史应有他的一席之地。他的实践给后人留下了极具价值的经验和教训,并再次证明儒生经世致用的家国情怀。<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9)</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6月6日 傍晚6:57</div> 王莽的托古改制,因不符合社会实际,非但没有解决严重的社会危机,反而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人们越发怀念西汉初年的政治清明,人心思汉的社会思潮逐渐形成。<br> 刘秀顺应社会潮流,顺势而为,逐渐在各大军阀中脱颖而出,最终再次统一中国,恢复汉室,因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或后汉。<br> 刘秀也是读书人,追随其征战的部下也多是读书人和儒生。但因其有汉室血统,出身豪强,执政更有自信,没有迂腐刻板。<br> 其退功臣进文吏的人事政策,实现向文治的转变,确立了一整套以文官为中心的体制,给后世留下了宝贵财富。以“柔道”治国,以铁腕治吏,有效解决了西汉末年的吏治腐败的问题。其将每年度量一次全国土地,登记人口数量,作为重要国策之一,有效解决了西汉末年暴露出来的土地兼并和农民因失去土地而成为流民的问题。<br> 一系列举措,和后代的不断经营,汉室王朝得到延续,并发扬光大。东汉是独立的王朝,又是西汉的延续,中国历史强,复活前朝嗯案例并不少见,如西东周,西东晋,北南宋,到既梦复活,又能发扬光大的,只有东汉。<br> 正因为刘秀出身豪强,其夺天下也多依赖豪强,势必要适当满足豪强集团的利益。随着国家的建立,也会形成新的豪强势力,加上刘氏宗亲集团和外戚集团势力的不断成长,三股势力逐渐开始影响朝政,为政权的稳定埋下隐患。<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30)</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6月7日 清晨6:54</div> 为联合大月氏,对匈奴实施东西夹击,彻底解决匈奴之患,一位默默无闻,却一心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小郎官,自告奋勇出使西域。他就是张骞。一去十三年,两度被匈奴囚禁,历尽千辛,归来时,一百多人的使团仅剩两人。此次西行,对于战事没有起任何作用,因为,彼时匈奴问题已由另两位奴隶出身的英雄人物——卫青、霍去病解决。却打开了汉朝的国际视野,让中国第一次认识到在遥远的西方,还有很多精彩的世界。而此时的中国恰恰拥有一位雄才大略的统帅。于是,中国开始了历史上首次国际化探索,开始主动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交流。于是,有了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而这一次,则是纯粹的文化、经济之行。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此打通。而张骞在第二次西行成功返回的第二年,不幸病逝。史学家司马迁用“凿空”来描述张骞的伟大壮举,和历史功绩。<br> 此后的丝绸之路为中西方的文化和经济交流起到了巨大作用,也留下了太多灿烂且神秘的故事。而西汉末年,至东汉初,由于国家的衰落和战乱,汉朝对丝绸之路和西方的经营一度中断了六十多年。直到另一位同样有远大理想的小人物——班超的出现,又重新使丝绸之路活跃起来,使东汉对西域的经营重新振作起来,并且首次打通了海上丝绸之路。<br> 曾经浩渺无际的盐泽——罗布泊已经干涸,当年驼队络绎不绝的古道难觅人际,只有顽强的胡杨和永恒的黄沙,见证了丝绸之路的辉煌往昔,记录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恢宏历史。汉代是中西方文明交流的第一个高峰期。正是在汉代,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顽强与勇气,凿通了丝绸之路,实现了周穆王驰游八荒,探索宇宙的梦想。<br> 跨越千年,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以更加现代化的形式,重新活跃起来,中西方的合作交流无疑又推上了新的历史高峰。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正徐徐复兴于世界。<br> 从卫青到霍去病,从张骞到班超,证明小人物同样可以创造和书写历史。小人物因不凡壮举,可能成为后世敬仰的英雄,而所谓的大人物,或有权者,可能因为个体之私利,而遗臭万年。将个体嵌入到历史长河里,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个体所做的工作,可生敬畏之心。民族有民族的历史,国家有国家的历史,个体有个体的历史,无论哪个层面,都应以史为鉴。<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31)</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6月10日 清晨6:02</div> 东汉后期,君主要么荒淫无道,要么年幼,致阉竖之祸,外戚干政等宫廷斗争严重,因而吏治腐败,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流民数量的不断增加,正酝酿又一次农民起义。<br> 黄巾起义是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较秦末的陈胜吴广,这次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尤其重要的是,这是第一次以宗教的形成组织起来的农民运动。因为有了统一的思想认知,得以组织更多的人,和范围更广的参与面。<br> 但是,起义军的人员毕竟是混杂的,有太多老人、妇女、儿童,其战斗力可想而知。帝国即使再腐败,其军队毕竟是训练有素,久经沙场的。又有很多地方豪强势力参与平乱,加之,起义军领袖张角等人,又因病早亡。因此,黄巾起义最终还是被平息了。<br> 在镇压黄金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能臣和雄杰豪强。其中皇甫嵩是与众不同的一位。此人既长于戎马征战,又精通儒学,称的上是文为儒宗,武为将表。在镇压黄巾起义的战争中,可谓首功之臣,威震天下,无人能出其左右。于是开始有人开始游说他,推翻汉室南面称帝。而其重视名节,忠于汉室,不为所动。这一点,像极了清末的曾国藩,李鸿章。这反应了,熟谙儒学经典的传统学人的操守和思想上的局限性。<br>然而,天道无亲,汉室已腐败彻底,不能扭转。又不是所有豪杰都像皇甫嵩这样守志如一。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国家重器——军队,逐步落入豪杰手中,演化成私人军队。又有各方势力,拉起队伍。于是,东汉末年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32)</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6月14日 早上7:31</div> 书接上回。东汉王朝覆灭,军阀混战又起,天下再次凌乱。<br>数年凌乱之后,三次重要战役,致天下三分。<br> 官渡之战,曹操统一长江以北。赤壁之战,曹操大败,险些丧命,从此长期盘踞北方。夷陵之战,孙权与刘备两分长江以南地区。至此,三足鼎立之势形成,天下呈暂时的平衡,平衡再次被打破,天下统一,需要新的力量诞生,历史需要等待。<br> 而后,三国开始专心经营,发展经济,壮大实力,因为,他们都希望自己是打破平衡,统一天下的力量;因为统一天下,是每一位古代政治家的终极理想。<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33)</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6月14日 半夜11:22</div>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在刘备的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终于被其真诚感动,决定出山,辅佐刘备实现匡扶汉室,平定天下的理想。应该说,诸葛亮本身也是有指点江山,统一天下的政治抱负的,绝不仅仅是研究一些兵书战法,而是有一整套经世治国的韬略。《隆中对》对天下大势的分析,显然是长期研究的结果。因此,诸葛亮躬耕南阳,隐居山林,绝不是避世,而是静待时机,等待明主。这像极了卫鞅与秦孝公的互相考察与试探。而明君贤臣一旦走到一起,则是绝对的信任。与卫鞅在秦国不顾个人生死,极心无二虑坚决变法,最终被车裂一样,诸葛亮在蜀汉则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br> 出山后,刘备给了诸葛亮绝对的信任和支持,尤其刘备死后,作为托孤重臣,诸葛亮则成了蜀汉的实际操盘手。<br> 在诸葛亮的精心治理下,蜀汉逐渐繁荣富庶起来。<br> 农业上,对都江堰的维护与提升,使蜀地沃野千里。植桑养蚕,发展蜀锦,远销欧洲,至今都是四川著名的特产。<br> 经济上,发展盐业和铁业,蜀汉炼的铁,不仅可以加工成优质的兵器,还可以生产出优质的农具,从而促进农业发展。<br>军事上南抚夷越,扩大了疆域,稳定了南方。并成功抵御了魏国的侵略。<br> 其四次亲自挂帅,北伐中原,尤其体现了诸葛亮“复兴汉室”的志向和对刘备的忠诚。特别是最后一次北伐,依诸葛亮的智慧绝不会判断不出来失败的可能。但依然如故,最终病逝沙场。可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里包裹了诸葛亮太多复杂的情愫——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报答;对先帝遗愿和托付的使命感;实现个人政治理想的最后挣扎;对国家的绝对忠诚……<br> 诸葛亮所表现出的读书人的优秀品质,对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和贤臣的标准。<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34)</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6月17日 上午9:00</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追梦的中国人 </div>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诞生过许多伟大的王朝,这些王朝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和灿烂文明。<br> 但,正如毛主席诗意地讲,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都各有所疏各有所逊。他们都略差在哪?主席的诗词中也有答案。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再做诠释。<br> 这些伟大的朝代或说君王,确实做了很多历史伟业,为后代子孙留下了很多伟大遗产,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灿烂的光彩,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壮大贡献了巨大力量。比如,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丝绸之路、不断扩大的疆域,等等。<br> 但是,这些文明的形成,都是客观产物,而非这些君王的主观构想。或者说,他们最初的愿望或梦想,只是维护家天下的万代永固,只是想彰显其个人的功绩与伟大。也许恰恰是因为这种出于一家一姓的思考角度,反而使他们万代永固的理想不得实现,在一次次的朝代更迭中,却客观上,成就了中华民族,成就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br> 直到二十世纪初页,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一次将思考视角从一家一姓,跳转到国家民族。一代代共产党人,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捆绑在一起,并为之奋斗着。他们引领着各族人民,各阶层,各团体,各政党,为共同的民族理想,家国情怀,奋斗着,追逐着,我们都是追梦人。<br> 他们在战火中奔涌,一波波前浪倒下,又有一波波后浪涌来。最终实现了中华民族重新站立起来的梦想。<br> 他们在改革的浪潮中激荡,无数人贡献着自己力量,才智和青春。他们正创造着四十年赶超两百年的奇迹。<br> 时间来到新时代,他们的梦想进一步明确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br> 他们向腐败现象挥刀,敢于自揭己短,敢于刮骨疗伤,敢于正视问题,因为他们心中有梦想。<br> 他们干事创业,务实求真。南水北调,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港珠澳大桥,蛟龙号,天眼,新基建,不断增长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里程……一个个新的人间奇迹正接踵而至。而这些新奇迹,不但不同于历史上的劳民伤财,而且能带动经济增长,因为他的出发点不同,他是出于人民生活幸福与民族伟大复兴。<br> 在正在经历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他更表现出了,伟大的担当精神,责任意识和超强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br>正如毛主席所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上有有梦想的领导人和政党,下有有梦想的人民。上下一心,智慧的中华民族,勤劳的中国人民,一定会不断创造一个个奇迹。古今对照,中西对比,怀揣梦想的中华民族没有理由不崛起。<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35)</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6月18日 晚上8:35</div> 三国时期涌现了太多英雄人物,似老天有意安排,这些英雄相对平均地分布于各国。使各国力量相对平衡,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谁也灭不了谁。<br> 也许是三国英雄的领袖们功业心太强,虽然《隆中对》和《江东对》早已不约而同地分析出了三分天下的大势,但他们仍然抱有想在自己这一代统一天下的理想。于是,他们一边发展本国经济,一边继续征伐。<br> 毕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历史有自己的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英雄们或年华老去,或战死沙场,不但没有实现统一,反而造成了各自的内耗,三足鼎立之势开始松动。<br> 瓦解从魏国内部开始。魏国在三国中最强,到曹操孙子曹睿,因荒淫好色,掌国无能,开始衰落,而后的曹芳,曹髦,曹奂,皆为幼主,相继被废,政权旁落司马氏,直到司马昭废掉曹奂自立,曹魏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司马代曹,好似曹氏代汉的历史重演。<br> 司马昭代魏立晋之后,又相继拿下蜀汉和东吴,历经六十多年的三国时代落幕。<br> 魏蜀吴三国的幻灭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后主无能,或荒淫或暴戾,同时股肱之臣相继老去。这一点值得反思,三国肇始,好像都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急功于一代,忽视了对后代君主和人才的培养。这也许是军阀政治的必然归宿。<br> 另一面,司马家族,父子三人,虽夺得政权,建立西晋,但也只维持了四十几年,就又重回分裂。这也是历史上少有的,在创业的第一代就开始腐败堕落的案例。司马氏父子三人对于曹魏的背叛,相对于诸葛亮祖孙三代对于蜀汉的忠诚,则显得不那么光彩。<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36)</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6月20日 傍晚5:31</div> 西晋统一以后,自创业的第一代就开始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开国之君沉迷于游乐、宴饮;世家豪族攀比斗富成风;达官显贵也陷入清谈之风,勤于职守成了可耻的事,皇帝荒淫,官场糜烂,清谈盛行,这是系统性的腐败,各种矛盾在暗中积累。<br> 矛盾最终爆发成司马氏内部诸王的自相残杀。史称“八王之乱”。<br> 八王之乱在一大批寒门士子的推波助澜之下,持续了16年之久,死亡数十万人,可谓史上少有。社会陷入混乱。这给了西、北、东北部的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机会,于是百余年间,匈奴、鲜卑、羯、羌、氐先后建立了十几个国家,与中原王朝对峙,这就是后人所说的五胡乱华十六国。公元311年,仅延续了37年的西晋灭亡。<br> 大混乱,使大批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一直迁到长江以南。其中包括大量的世族大家,文化名流,因此一起南迁的,还有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心。长江以北则成了游牧民族激烈纷争的历史舞台。<br> 南迁的世家大族和皇族司马睿等结成利益共同体,在与南方土著世族经历了短暂的摩擦之后,南北方世族拥护有皇族名分的司马睿为皇帝(据考证司马睿可能根本没有司马氏血统),建立东晋。由于皇权势弱,东晋的统治一直依赖贵族势力,史称“门阀政治”。直到刘裕攻入建康,标志着寒族开始冲击世族统治,门阀政治结束。“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的“王谢”说的就是当时的四大家族代表,王导和谢安。<br> 从西东晋,到南北朝。中国再次陷入了大分裂的漫漫长夜,这一次时间更长,范围更广,局面更复杂,持续了将近三百年。这期间,朝代频繁更迭,多个民族先后登上历史舞台,除了给人民带来无限苦难以外,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有很多积极因素。<br> 1、北方中原地区的混乱,客观上拉开了民族大融合的序幕。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主观上是征服,客观上却受了中原文明的洗礼,反被征服。<br> 2、门阀政治保证了东晋的百年偏南,促进了江南长江流域的开发,为北方难民和南方人民赢得了稳定的生存空间。<br> 3、东晋时期,皇权和贵族共治天下,是先秦贵族政治的回光返照,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皇权,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权力平衡,从而激发了魏晋士人自由的个性与思想,成为魏晋风度的滋生土壤。因此,彼时成为文学、艺术极兴盛的时代。诞生了王羲之、陶渊明、“竹林七贤”等一大批文化名流。同时,佛教传入中原,道教勃兴,玄学诞生。<br> …………<br> 因为门阀政治的局限性,它不可能开辟新的制度,只能苟且偷安,维持现状,随着外界形势的变化,历史终将回归传统状态,继续向前演化。<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37)</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6月25日 下午2:00</div> 从魏晋末年的大混乱,到南北朝对峙的大分裂,中国历史经历了致暗的时段。在这三四百年的时间里,充斥着弑君篡位,兄弟相残,通婚乱伦,旱涝蝗灾,等等天灾人祸。传统的儒家思想被严重破坏,孝悌廉耻的荣辱观在皇族中被彻底撕裂,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看不到希望,找不到信仰。<br> 但是,也有开明的君主、人杰在黑暗中,始终没有放弃对光明的探索,对统一的追求。这在那道德沦丧的历史背景下,无异于一道划破夜空的流光,给人一丝希望。<br> 同时,在这一历史关口,佛教进入了中国。中国的思想史也开始了新的融合和进化。管理阶层的政治思想系统也适时地,做了与时俱进地改变和探索。<br> 梁武帝,以其深远的韬略和思谋,建立了南朝继宋、齐之后第三个王朝,梁。<br> 彼时,佛教已进入中国多年,在经历了初期的水土不服之后,佛教传教者聪明地在佛教思想中融进了道教和儒学的思想,成功地进行了本地化改造,从而被已对现实失望,在苦难中挣扎的人民普遍接受。<br> 梁武帝顺势而为,推行佛教,自己编撰并推行清规戒律,严于律已,勤政节俭,戒色食素,六宫嫔妃衣服不得拖地,宫内不得饮酒,等等。除以身行戒,还向全国推行其组织编撰的《菩萨戒》,让社会各阶层遵守,很好地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br> 另一方面,梁武帝还有效地将儒佛结合起来,用佛教撬动儒家观念,在各州郡开设学校,推广儒家教育。在首都建康建立五经馆,专收寒门子弟,并免除他们的学费,给寒门子弟提供学习、做官的机会。<br> 除重修礼制,恢复周礼,供奉孔子外,同样重视文化的发展,诞生了《文心雕龙》、《诗品》等千古之作。<br>在梁武帝“以佛教安民,以儒学治国”的理念和一系列措施的作用下,短短二十年,社会秩序得到恢复,人口重新增长,文化灿烂,经济繁荣,成为当时最发达的国家。首都建康人口达到百万多,秦淮河两岸夜景璀璨,十足的大都市。建康之外的吴郡,会稽也发展成了大城市,整个三吴地区一片盛景……<br>但是,美好只持续了五十年,就又发生了变化……<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38)</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6月26日 清晨6:46</div> 南朝梁经历了五十年的辉煌灿烂,最终再次走向衰落。而导火索却是梁武帝的统一南北的理想和泛滥的亲情。这也算是历史之最了。<br> 梁武帝先是接受了不受东、西魏国欢迎的北方魏人候景的投靠,重新燃起了统一北方的夙愿。而此时的梁因长期的佛教影响,老百姓大量走进寺院修行,社会生产力被削弱,国力开始萎缩。进入晚年的梁武帝,也沉迷于佛教,没有把全部经历放在国家治理上。统一南北方的激情,模糊了他对形势的判断,错误的发动了对北朝东魏的战争,结果大败。自己的侄子还落入了东魏手里。<br> 东魏以归还其侄子为条件,要求梁武帝赶走候景。亲情泛滥的梁武帝,不顾大臣和候景的阻拦,答应了东魏的要求。结果引发了候景起兵反叛。<br> 当叛军攻进皇城时,那些曾反对梁武帝做出错误决定的大臣,不但没有走到他的对立面,反而举族殉国。这是梁武帝以儒治国取得成功的最好注脚。<br> 当候景攻进皇宫,看到的不是一个可怜的梁武帝,而是威严有加,神圣英武。叛军候景突然觉得自己亵渎了梁武帝倡导的忠义。于是,他按照梁武帝制定的礼仪行了君臣之礼。<br> 走下皇位的梁武帝终于可以安心的修佛了,但是他曾四次舍身为奴的同泰寺已在大火中不复存在。于是,他就在皇宫里走向了他所向往佛门圣地。公元549年,两个月未进食的梁武帝坐化在宫殿里,享年八十六岁。一代才华横溢的君主,彻底走下了历史舞台。<br> 梁武帝不可避免地要承担亡国的责任,但他的亡国不是因为残暴荒淫,却有那么一丝悲壮。作为普通人,高龄是人生幸事,作为皇帝,耄耋之年还决定着国家大计,未尝不是国家的悲剧。历史是一面镜子,梁武帝曾用这面镜子汲取前朝的教训,取得了治国成就。而已被推到历史深处的梁武帝,也自然成了后世的镜子。生动地反映着政权之所以兴,之所以亡。<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39)</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6月26日 上午10:04</div> 候景之乱,让整个南方世族遭受了灭顶之灾。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被打破。这给了众多寒门子弟走上历史舞台的机会。正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br>陈霸先,一个出身于江南小镇蛮族的小渔民,在一步步努力和准备之后,终于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在平定候景之乱的战争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华和管理才能,像他的名字一样,霸气地走上了历史舞台。<br> 候景之乱平定之后,又经历了与北齐的对外战争和与内部世家大族的政治斗争。公元557年,五十四岁的陈霸先迫使萧方智将帝位禅让给自己。至此,梁朝谢幕,陈朝开启。这也是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陈霸先,即陈武帝。<br> 作为开国之君,陈武帝意志顽强,作风朴实。执政期间,一改皇宫里的奢华,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倡导俭以养德,反对奢靡浪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没忘本。即使后来江南经济复苏,宫中依然“衣不重彩,饰无金翠,歌钟女乐,不列于前”。陈武帝高度平民化的生活作风,影响到了整个社会风气和官场风气。受他影响,陈朝初年政治清明,官员大多廉洁守法。<br> 在南方政权处于为难,政局动荡,富庶的江南一度生灵涂炭之际,历史选择了出身寒族的陈霸先,他从一个渔民,成长为将军,受命于为难之际,攘臂于无望之时,最后黄袍加身,收拾残破河山,使江南免遭更为残酷的战火,几乎以一己之力保护了南方华夏的正朔文化。<br> 如果形势就此发展下去,陈朝势必会越发强盛,可历史总是被无数的偶然事件改变走向。公元559年,陈武帝在建康城猝然长逝。给历史留下无限遗憾。陈朝在武帝的侄子和儿子的治理下,经济复苏,社会稳定,国势强盛,史称“文宣之治”。公元582年,充满忧患意识,志在荡清四海,包吞八荒的陈宣帝(武帝的儿子),在再三叮嘱后人“成由勤俭败由奢”之后,撒手西去。最终,陈朝还是断送在了第四任皇帝(武帝的孙子),历史著名的文采风流却不识艰难的陈后主手里。与其说是陈后主断送了陈朝,不如说历史重新选择了杨氏,以掀开历史新的一页。<br> 1500多年前,南朝历史上疆域最小、国力最弱的陈朝,却顽强地守住了中国经济和文化最繁荣的地区,为此后隋唐大一统留下了极为丰厚的遗产。历史就像一次长距离的接力赛跑,各个朝代,就是传棒者。<br> 陈朝兴衰的历史镜鉴:<br> 1、正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英雄不问出处。春秋战国之后贵族政治逐渐消亡,虽在魏晋时期以门阀制度的形式出现了两三百年的回光返照,但更多的平民、庶民走上历史舞台已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普通人经过努力奋斗,改变自身和家族命运成为可能。<br> 2、正如陈宣帝所言,“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持家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无论谁,无论什么时候,都应坚持俭以养德,都应一直保持奋斗的状态。<br> 3、家庭要注意对后代的培养,团队要注意对干部的培养,国家要注意对后继者的培养。<br> 4、贫穷、困苦的经历本是对人生最好的历练,是值得称道的资本。而观现世的一些贪官们,每每谈及敛财动机时,都以“穷怕了”为由,简直可笑。这不仅是党性问题,更是个人修为问题,是价值观的问题。所以,选人用人是门学问。<br> 5、所谓“上行下效”。作为管理者,你的好恶,志趣,追求,你的用人标准……都将向下传导一种信号,时刻影响着大船是否朝着正确方向行进。<br> 6、如果没有对客观环境和现实情况的正确分析和判断,努力不一定是好事。越努力可能反而更糟。比如陈宣帝的北伐,梁武帝的北伐,再往前推诸葛亮和刘备发起的夷陵之战。<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40)</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6月29日 清晨5:55</div> 西晋末年,因内乱,西部、北部、东北部的游牧民族得以进入中原。西晋政府及世家大族、百万计人口、正朔文化被迫南迁。长江以北地区成了匈奴、鲜卑、羌、羯、氐五个游牧民族激烈纷争的舞台,各个国家频繁更迭,史称“五胡十六国”。这样的混乱持续了一百多年,终于由鲜卑族的拓跋氏统一北方,建立魏国,史称北魏。这是中华大地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稳固政权。<br> 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开始了主动而深刻的汉化,改汉姓(拓跋氏改姓元),着汉服,说汉话,习汉字,重用汉族官吏,推行儒学文化,鼓励与汉族通婚,大力发展农业……这是一次主动的而影响深远的民族大融合。北魏的经济也出现繁荣景象,史称“太和盛世”。<br> 到孝武帝,因不能忍受权臣高欢的控制,由洛阳迁都长安,史称“西魏”。而高欢不甘心魏国正朔西迁,遂立元善见为帝,即孝静帝,并迁都于邺。史称“东魏”。而后不久,在相互的战争中,西魏鲜卑贵族宇文泰逐步掌握政权,宇文泰死后,其侄子宇文护取代西魏,建立北周,最终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为帝,即北周武帝。无独有偶,东魏这边,高欢的儿子高洋,篡位建立了北齐。<br> 这样北方的东西魏、北周、北齐和南方同时期的宋、齐、梁、陈形成南北分治并对峙的局面,史称“南北朝”。<br> 北周武帝也是一位有为的皇帝,其又进行了一次胡汉融合,政权充满生机,国家稳定,经济繁荣。其本人也是生活简朴,爱兵如子,身先士卒,立志统一南北。而历史给了他统一天下的机会,却没给他足够的时间,年仅36岁就突然病故,华夏河山的重新统一,因为他的去世,而向后推迟了九年。<br> 有太多有为之士,心怀理想,却不得伸展。或因机遇未到,或因历史的巧合,亦或者有太多人为的障碍从中作梗……这都是命运,是其个人的命运,也是其所处时代的命运,还是其所在圈子的命运。如果其能得到伸展,周遭也许会有不一样的走向,更好的走向。正如北周武帝,如其不会早亡,也许中国历史会有另一番演绎。但历史不能假设。<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