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远人尽有如归乐,知是唐家全盛时。<br><br>对于唐朝,很多人应该不陌生,它常常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中极为辉煌的一个阶段,那种万国来朝的场景应该是后世难以复制的,尤其是中国文化的兴盛也是让人们羡慕的,至今对于唐朝前期的评价也多为中肯,虽然自唐中期以后,不断走上了下坡路,但它确实在历史上有极为突出的贡献,至今日本的许多习惯仍然是来源于对唐朝的学习。 但是,在唐文化极度兴盛的前提下,人们却对于明朝怀念居多,对于唐朝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回忆。相较于唐朝,明朝反而更让人们对它昔日的历史充满了好奇,虽然说已经有多种关于明朝历史的作品出现,但人们的明朝情结并没有消散。 1368年,出身贫苦的朱元璋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一统事业,建立了大明王朝。就其古代历史来说,明朝的开国君主应该是真正出身于底层,最终成功改换门楣的成功案例,但就这一点来说,它应该算是历史上极为突出的一个例子。虽然说人们对于明朝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它有许多极为突出的贡献,经济、文化等等都对后世影响巨大;也有人认为明朝的君主们在后期多为碌碌无为之人,甚至于一度出现权臣专政的局面。大明也在这两种声音中被裹挟评价。<br><br> 但是,还是有不少人对明朝充满了怀念,其中必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br><br>首先,明朝祖训有: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之说。人活一口气,很多人常常会说自己怎样厉害,但是骨子里的奴性让他们很少坚持。但是在明朝,也确实做到了这些,此前为了安抚众多势力,不管是汉朝还是唐朝,都有公主和亲的先例,但对于明朝来说,并没有如此,尤其是不赔款、不割地之说更是朱元璋对后世子孙的告诫,也许是前代王朝的教训太过深刻,他才会对这些尤为在意。而且明朝素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传统,永乐皇帝曾将都城迁至北京,本身就是为了处理北部的蒙古侵扰,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对于君王死社稷之说,崇祯皇帝之例便是典型,虽是亡国之君,但还是有着自己的气节。也许是这份气节让人们对于明朝能够高看一眼。 其次,明朝是中原汉人推翻元蒙游牧民族统治建立的政权,将历史的主线重新拨回到正统之中,结束了蒙元时期汉人被统治者歧视和奴役的历史,就这一点来说,明朝确实在历史之中颇有意义,虽然之后还是被清朝所沿袭正统,但真正结束明王朝的却还是李自成等一众汉人。因而就正统性来说,明朝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还有,在经济上明朝也有自己的辉煌之处。永乐皇帝时期派遣郑和下西洋,虽然说是劳民伤财之举,但在一定程度也拉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明朝虽然实行海禁,但是此一时期还有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使得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在明朝时期,各种经济作物的引入,比如马铃薯、玉米等的传入,不仅解决了当时的粮食问题,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有不少新的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而政治上,明朝的制度体系进行了一次大的革新,使得皇帝的中央集权有了极大的加强。不管后世的权臣们怎样闹腾,但最重要的还是需要皇帝的任命,在这一点上来说,应该算是制度体系的一大进步,此前的多个王朝均出现了权臣左右皇帝的局面,唐朝也是深有此的影响。因而在制度体系上来说,明朝更有自己的优势。但奈何明后期的几位君主不作为,但尽管如此,明朝还是依旧苟且了百年之久,可见其制度之优势。 而在文化上,自然不必多说,后世经典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金瓶梅》、《水浒传》、《西游记》便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作品,直至今天依然被人们奉为佳作。不仅仅如此,明朝调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从多方面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包括类书、政书、丛书、文集、总集、字典、词典、书目等等,至今流传后世的许多作品深受重视。而且在思想、戏曲、诗文等方面,明朝均有一定程度的建树,确实也算一个极为繁荣的阶段。 而且,明朝距离今天的时代较近,更容易被人们所了解,相较于唐代靠一些出土文物以及基本经典典籍之外,能够看到的东西更多,人们总是会睹物思人,自然也就会对明朝有所怀念。而且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清朝的影响,人们常常会将明清比较发展,或许是清朝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太深,毕竟清朝直到今天也只是灭亡了百年之久,留下的印象太过深刻,提起清朝,自然会联想到明朝。自然人们对于明朝更有亲切感。 明朝也好,唐朝也罢,它们都是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之中十分重要的阶段,对于它们的各种评价,也只是后人之谈,或许在当时的时代里,它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光辉,与其争辩是非,倒不如将它们丰富的文化展现给更多人,让人们对于它们的了解更加细致与明确,而不是各种揣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