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岗军里传来的咕咕声

德智

<p class="ql-block">  2018年有幸到河南鹤壁市办事,办完事还有半天的时间,当地的朋友知道我喜欢民俗的东西,于是把我带到了中国泥塑第一村—杨玘屯村。杨玘屯村位于河南省北部的浚县黎阳镇内,西依大伾山,北距天下第一粮仓—黎阳仓1.5公里,南到隋末农民起义军的大本营瓦岗寨约50公里。村西建有一座民俗博物馆,村口还有一个大广告牌子。</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内有一座塑雕—咕咕鸡。咕咕鸡是杨玘屯泥塑的标志性工艺品。相传在隋末唐初瓦岗起义军大战黎阳,最终夺取了黎阳仓,为了守住黎阳仓,瓦岗军将领杨玘屯收拢残部,驻扎在黄河金堤大伾山东杨玘屯村,屯垦修养生息。将士们稼穑之余,取黄河胶泥捏制战马、将士、鸟、兽等用以表达对阵亡将士的怀念之情。由于在末尾都扎上小孔,用嘴一吹能发出咕咕的声响,故称泥咕咕。从此捏制泥姑姑的手工艺广为流传。杨玘屯村名也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村西立有影壁墙一面,上书:中国泥塑第一村,壁前塑杨玘屯塑像一座。右侧是一拉遛的泥塑作坊。我走进挂着(连顺泥塑招牌)的一户作坊。</p> <p class="ql-block">  屋内是个小展厅,展架上的泥塑品琳琅满目,形态栩栩如生、形象各异,粗旷而不失细腻。</p> <p class="ql-block">  活泼和爱的娃娃,憨厚朴实的农夫,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  本店的主人李连顺,地道的中原汉子,中国民协会员、河南省民协会员、河南省鹤壁市泥咕咕研究院研究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育有两儿一女。</p> <p class="ql-block">  妻子也是个技艺精湛的捏泥咕咕高手,夫妻二人与女儿共同经营着“连顺”泥咕咕作坊,全家人即是老板又是技工。</p> <p class="ql-block">  女儿李卫雪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捏制泥咕咕,深得父亲真传。其作品多以中原农村生活为素材。她捏制的泥塑艺术品造型逼真、形象生动、粗旷朴实。多次在全国获奖。</p> <p class="ql-block">  据李连顺讲:“一件成品泥塑作品最少也要十几道工序。这里是黄河的故道,黄河金堤之内,地下的黄河淤泥,细腻、柔软、韧性好,是捏制泥咕咕的上好原料”。</p> <p class="ql-block">  泥土采集回来后要经过晾土、润土(和土)、省泥、打泥、揉泥、捏制、抛光、烧制、上底色、彩绘等等工序。</p> <p class="ql-block">胶泥的标准:以不沾打棍为准。</p> <p class="ql-block">  打好的胶泥比包饺子的面好要柔软有韧性。</p> <p class="ql-block">  虽然捏制泥咕咕需要很多道工序,但工具却是十分的简单,自制的竹签和刮泥刀。</p> <p class="ql-block">  泥咕咕捏制成型后,要在尾部扎两个孔。</p> <p class="ql-block">  李卫雪告诉我:“为了保证出厂的每件作品都合格,要一个一个的检验,一天要吹几百个,吃饭时两腮都没有知觉,咬破了都不知道”。 我们看到的只是艺术品的鲜亮外表,而艺人付出的辛酸苦辣是不得而知的。</p> <p class="ql-block">  杨玘屯村人捏制泥咕咕都没有蓝本,全凭记忆和想象力,大多数是百姓生活的艺术再现。</p> <p class="ql-block">  一幅幅生动的作品,勾起人们对过往生活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走哪尿到哪的淘小子。</p> <p class="ql-block">  院里院外捉迷藏。农村孩子的童年是这样度过的。</p> <p class="ql-block">幸福的晚年。</p> <p class="ql-block">  孩子来电话了,老汉蹭听。农家致富了,也有了电话,即使千里之外也近在咫尺。</p> <p class="ql-block">  小件的儿童玩具用自制的模具批量生产。</p> <p class="ql-block">  一群可爱的小动物。需要放在阴凉处阴干。</p> <p class="ql-block">  阴干好的坯料还要拿到日光下晒一晒,祛除湿气,为上色做准备。有湿气着色不牢。</p> <p class="ql-block">  给脸谱上底色。制作泥塑的技师、工匠都得是全才,既能捏制人物、花鸟鱼虫,又得会画画。</p> <p class="ql-block">  专心致志一丝不苟。</p> <p class="ql-block">  彩色泥塑的彩绘是关键中的关键,每一点、每一个线条、每一笔都要精准传神。</p> <p class="ql-block">年俗题材泥塑。</p> <p class="ql-block">趣味题材。</p> <p class="ql-block">老汉钓鱼。</p> <p class="ql-block">李卫雪小心翼翼的给泥塑品上色。</p> <p class="ql-block">生动活泼的各种作品,看了一遍又一遍,使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生活气息浓烈,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亲身体验,作品如亲临其境。</p> <p class="ql-block">由于还有很多事情要办,时间又不许久留,告别了技艺精湛、人情好客的李连顺,匆匆的离开了杨玘屯村。再见了,后会有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