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说起江南,就想到苏杭;山温水软,风光明媚;市声若潮,诗意缱绻。我对于江南的初始印象就是从《唐伯虎点秋香》、《白蛇传》和《梁祝》的故事中来。江南河网纵横,鱼米丰盈,自古以来就是才子佳人的梦乡,商旅百姓的福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砖黛瓦黑白相间的集镇,隐约在树丛中,连同拱桥和摇橹,漂浮且倒映在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宛若一幅幅写意水墨画;迷离虚幻的意境在宣纸上濡染开来,此时此刻,于街角捧着紫砂壶的您,耳畔飘来吴语采莲曲,脑海里会浮现一位着纱仙子在水一方划一苇轻舟穿梭在荷花间……感性的江南茶意氤氲,曼妙无边。</p> <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高中毕业,因家境贫困而放弃复读。怀揣着少年时萌生的学习摄影的梦想,只身从皖东的全椒县来到江城芜湖。正如人们所说:理想虽然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家里拿不出学费,咱得先从小餐饮做起吧。</p> <p class="ql-block">从此,我的生活除了忙碌就是忙碌,常常风里来雨里去,渐渐熟悉了市里的街巷。芜湖古名鸠兹,自春秋时期设邑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现存的鸡毛山古城是明清时的城郭遗址。内有:衙署官府、点将台、监狱、商会、米市、钱庄、文庙、城隍庙、能仁寺、学宫、大成殿……从军政司法商业金融到宗教信仰教育一个不少,建制之齐全,实属罕见。我们店在古城北门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我如此近距离置身于这爿,长江南、弋江边的古城时,真切感受的不是浪漫妩媚,而是震撼。那些历经沧桑战火而遗留下来的马头墙,雕花窗,正在诉说着徽商们曾经的雄起和跌宕……;徽商融入古城,古城成就徽商;那些原本典雅明丽的中西合璧庭院建筑,应该是洋务兴国的产物吧,也体现了融合创新的码头文化,而今早已斑驳陆离,颓墙漏顶……怎能不感伤呢?</p> <p class="ql-block">抢救和保护古城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迫在眉睫。破旧失修的古城里依然商潮澎湃,消防和安全就成了隐患。我一次次行走在商贾云集的南门湾、花街、长街,采买店里所需的南北货和平锅蒸笼;一次次随熙来攘往的人流探访古城,非常想知道那些芜湖老字号商贸(酱坊三园,张恒春,胡开文,同庆楼……)的前世今生,但未能如愿。青石板老街任劳任怨地承载着人们的脚步,用光滑的湿漉漉的脊梁讲述古城的传奇。上了弋江桥,恍若置身于《清明上河图》的繁荣街景中。</p> <p class="ql-block">古城的每条小街巷每个老宅院都有故事。千百年来在这里生活过的,从这里走出去的名人数不胜数,他们最近人间烟火,最接地气。听说明朝名剧《牡丹亭》就是汤显祖客居儒林街雅积楼时创作的。萧家巷就因画家萧云从而得名,当年有个铁匠汤鹏和萧画家相邻而居,后来他们合作创造了艺术奇葩——铁画。挖掘隐藏在历史后面的更赋有底蕴的美可不光光是文史专家的事。</p> <p class="ql-block">当然,我更关注的是,我们全椒人吴敬梓,于清乾隆15年前后寓居儒林街写出了惊世的《儒林外史》。书中以本土人士陶镛、朱卉、诸葛祚作为生活原型,塑造了范进、牛布衣、郭铁笔等人物。作家深入市井生活,才会有传神之笔。传闻中学时教我们美术和音乐的吴天健老师是吴敬梓家后人,而他的父亲是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母亲是我的小学数学老师;在我高一时,他父亲吴平出任了吴敬梓纪念馆的第一任馆长。</p> <p class="ql-block">令人欣慰的是,十多年前,在芜湖城建部门、文史部门和著名美术家、民俗专家学者共同努力下,芜湖古城拆迁规划保护开发开始启动,2014年9月,200多位市民走进古城,在废墟瓦砾中捡砖,签名装箱封存,以待重建时使用。经过多年的建设,芜湖古城一期工程稳步推进。</p> <p class="ql-block">前些日子,我拿着相机跟随着古城的项目经理去工地采风,在古城的一角发现一株腊梅正含苞待放。瞬间我感觉整个青弋江流域宛若一株古梅。千百年来,其间的每个集镇,每条街巷,每个人都是梅花一枝一朵,年复一年,花开花谢……;沉浸在这样的画面里,梅香叠加着墨香,让我陶醉。</p> <p class="ql-block">古城夕阳西下,故乡炊烟袅起,剪不断,理还乱,是乡愁;愿腊梅花开,古城春来……</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