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楚望台位于武昌梅亭山,今起义门左侧山冈。元朝末年,朱元璋进军武昌(在鄱阳湖与陈友谅决战,胜),追缴陈友谅余部。驻梅亭山受理余部陈理投降时,闻报得第六子,高兴地说:“子长,以楚封之”。朱元璋当皇帝后,于洪武三年(1370年)封第六子朱桢为楚王。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桢就藩武昌,在梅亭山树立分封楚王的御制碑文,并建“封建亭”,如今这个碑文和封建亭均已重新修建完毕,在半山坡上立有巨石,上面有文化部部长孙家正题写的“楚望台”三个大字,巨石背面是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王玉德对楚望台历史的考证资料。朱桢也不忘父皇之恩,常在此遥望帝京,故又建“楚望台”。从此,梅亭山一带被称为楚望台,是明清两代武昌较为著名的风景名胜之地(孝文化景点)。</p><p class="ql-block"> 清末湖北新军在此设军械库,当时存有124门大炮、5.9万支步枪,]在此建成全国乃至远东最大的军械库。工程营革命党人在驻地打响武昌首义第一枪后,迅速占领此处。 楚望台是武昌首义军发难后占领的第一个目标,后各路起义军集结于此,楚望台一时成了起义军的大本营。起义军在此补充弹药后,发动了向湖广总督署、张彪的第八镇司令部的进攻。</p><p class="ql-block"> 楚望山与蛇山、凤凰山一样,曾经是拱卫武昌城的“三山”之一,地势险要,具有极重要的军事意义。但是这样一座山,却在历年来人们不停的开挖搬填中失去了山的形状,成为了一个平缓的坡地。</p><p class="ql-block"> 楚望台及军械库原址无存,但是这里仍然是武昌城区内的一片高地。遗址上立有高2米、宽1.2米的文物保护标志,题"辛亥革命楚望台旧址"字样,以示此地为武昌首义时期的“楚望台军械库”。</p><p class="ql-block"> 历史瞬间</p><p class="ql-block"> 1911年10月10日夜。党人熊秉坤等在工程第八营驻地发难后,即率兵众四十余人直奔“楚望台”,会合该营守库士兵,占领军械库。随后,城内外其他起义部队亦先后汇集楚望台,用库存的军械装备自己,并以楚望台作为进攻督署指挥台与前进阵地。</p><p class="ql-block"> 1911年10月10日晚,紫阳湖东北角的工程八营反动排长陶启胜与士兵金兆龙偶发冲突,革命党人程正瀛等开枪击陶,由此拉开了埋葬中国千年帝制的历史序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