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里戏外(二)(上接浅谈戏里戏外一)

苑川利

<h3>七、京剧的‘生、旦、净、丑。’</h3><h3>1、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h3><h3>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的中老年人。</h3><h3>小生:主要扮演年轻英俊的男性。</h3><h3>武生:主要扮演武功高强的将军和绿林英雄。</h3><h3>红生:指勾红色脸谱的老生。</h3><h3>娃娃生:指剧中的儿童。</h3><h3>除去红生和勾脸谱的武生以外,一般生行都是洁净俊美的素脸。</h3><h3>2、旦行是扮演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h3><h3>青衣:又称正旦,扮演端庄娴雅的女子。</h3><h3>花旦:天真活泼、性格泼辣的少女。</h3><h3>武旦:会武功勇猛的女性,打出手。</h3><h3>刀马旦: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不用打出手。</h3><h3>花衫:是京剧里集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行,集中了青衣、花旦、武旦的各种特色。</h3><h3>老旦:老年妇女。</h3><h3>彩旦:俗称彩婆、丑婆子,滑稽诙谐的喜剧女性。</h3><h3>3、净行,俗称花脸,一般都是扮演男性。</h3><h3>正净:又叫大花脸。地位较高、举止稳重的忠臣良将。例如:二进宫里的徐延昭,又叫铜锤花脸。</h3><h3>副净:又叫二花脸,俗称架子花脸。大多扮演性格粗放莽撞的男性。</h3><h3>武净:又叫武花脸,以武打为主的角色。</h3><h3>4、丑行,又叫小花脸、三花脸。</h3><h3>文丑:玲俐风趣或阴险狡黠的角色。</h3><h3>武丑: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豪侠义士。</h3><h3>八、京剧四功‘唱、念、做、打’</h3><h3>1、唱:唱是戏曲的主要艺术手段之一。学习唱功第一步是喊嗓、吊嗓、扩大音域、音量,锻炼声带的耐力和音色,分清字音的四声阴阳、尖圆浑厚。练习咬字、归韵、上口、喷口、润腔等技巧。更重要的是结合音乐伴奏的烘托和唱腔的板式,巧妙的运用声乐技巧来表达剧情中的人物性格和感情状态,以此感染观众。</h3><h3>京剧唱腔主要是由“西皮”、“二黄”两大唱腔组成。其它还有:南梆子、四平调、汉调、徽调、高拨子、清江引、昆曲等等。</h3><h3>西皮以‘宫’调式为主,高亢明亮,跳进音程较多,整体音区偏高。</h3><h3>西皮包括:导板(倒板)、慢板(慢三眼)、原板、二六、快板、快三眼、流水、散板、摇板、回龙等等。</h3><h3>二黄以级进音程为主,音区偏低,以‘商’调式为主。</h3><h3>二黄包括:导板、慢板(慢三眼)、原板、垛板、散板、摇板、回龙等等。</h3><h3>反二黄板式也很多(此不重复例举),</h3><h3>反西皮唱腔出现较晚,仅有:二六、散板、摇板。</h3><h3>京剧板式具不完全统计,大约由十几类184个左右的板式组成。</h3><h3>京剧的板眼大体有四种:</h3><h3>(1)、一板一眼:即2/4拍记谱方式,一强一弱。</h3><h3>(2)、一板三眼:即4/4拍记谱方式,强、弱、次强、次弱。</h3><h3>(3)、有板无眼:有板有眼为两拍,有板无眼只剩下一拍了,记谱方式为:1/4或1/8.</h3><h3>(4)、散板:无板无眼,但并非无节奏。散板是京剧里一种特有的形式,表面看无板无眼,实际上节拍在自由中非常有深层次内涵,有非常美妙潇洒的节奏感,它的记谱方式和唱腔的旋律非常自由。</h3><h3>京剧唱词与诗词联语同理的十三辙口:</h3><h3>戏曲唱词都是诗词体,句法紧凑精炼,文学性强,加上优美的喜怒哀乐的唱功表现力,给人以美感享受。但为了便于与高低人群传达感情、引起共鸣,曲词的文学性又不能太高雅,而在于雅俗共赏、简练明快、涉笔成趣。</h3><h3>京剧在古典音韵的基础上,将剧中唱词的韵脚规范为十三项,俗称十三辙:</h3><h3>(1)发花辙:韵母包括:a、ua、ia</h3><h3>(2)波梭辙:韵母包括:e、o、uo</h3><h3>(3)乜斜辙:韵母包括:ê、ie、üe</h3><h3>(4)一七辙:韵母包括:i、ü、er</h3><h3>(5)姑苏辙:韵母包括:u</h3><h3>(6)怀来辙:韵母包括:ai、uai</h3><h3>(7)灰堆辙:韵母包括:ei、uei(ui)</h3><h3>(8)遥条辙:韵母包括:ao、iao</h3><h3>(9)由求辙:韵母包括:ou、iou(iu)</h3><h3>(10)言前辙:韵母包括:an、ian、uan、üan</h3><h3>(11)人辰辙:韵母包括:en、in、uen(un)、ün</h3><h3>(12)江阳辙:韵母包括:ang、iang、uang</h3><h3>(13)中东辙:韵母包括:eng、ing、ueng(Weng)、ong、iong</h3><h3>另外,北方戏曲中儿化韵母也可合辙押韵,其韵辙可以分为两类,一般称为两道‘小辙儿’:</h3><h3>(1)小言前儿:包括:a、ua、ia、ai、uai、an、uan、üan、ian。也就是发花、怀来、言前的儿化音。</h3><h3>(2)小人辰儿:包括:o、e、i、u、ü、ie、üe、ei、uei(ui)、en、in、uen(un)、ün、uo、er。等韵母的儿化音。</h3><h3>为了方便记忆,十三大辙用这十三个字来记: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h3><h3>加上两道小辙,共十五辙。</h3><h3>京剧吐字、归韵、收音要求历来非常严格,不用心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要领,绝对唱不好京剧,简单归纳为四项要领:</h3><h3>(1)字音的字头、字腹、字尾与吐字、归韵、收音:</h3><h3>京剧中吐字、咬字是在唱念中进行的,特别是有的行腔很长,一个字的声母和韵母的拼音不在一个节拍中进行,而是在几个甚至几十个节拍中进行的,明显的要分头、腹、尾,比如‘尽’字,在唱歌时切成两个字即可:用‘机’‘因’。在戏曲中就要切成三部分了:用‘资’‘依’‘因’。(尽字在京剧里唱尖字,所以把‘机’改为‘资’了。)</h3><h3>吐字为发,归韵为放,收音为收,贯穿于一个字行腔的全过程。头、腹、尾俱全的字,唱成枣核形,两头尖,中间大。</h3><h3>有些字可以没有字头或字尾,例如:安、家、埃、爸等。</h3><h3>归韵不同于押韵,押韵着重于韵母的韵腹和韵尾,归韵则包含韵头、韵腹、韵尾。</h3><h3>收音很容易被一般人忽视。适时适度的把韵尾交代清楚,以求把一个字有个完整的结束。</h3><h3>明代把收音分为五类:收鼻音、收抵腭、收噫音、收鸣音、收闭口音。</h3><h3>清代发展为六部曲韵:展辅收、敛唇收、直喉收、穿鼻收、抵腭收、闭口收。</h3><h3>(2)上口字:</h3><h3>京剧中的那些古音、方言字的上口字:古音来自中原音韵(或中州韵)。方言来自鄂、豫、皖、苏等地。这些韵和音统称为上口字,主要用于京剧传统戏的唱念中,但可上口,可不上口,不必苛求。上口是传承,不上口是发展,都不为错。如果你喜爱京剧,千万別因此形成障碍。戏迷朋友们要灵活学习掌握,绝不能死缠在某一个字上不上口而不能自拔。</h3><h3>传统戏中上口字举例:我、和、脸、书,</h3><h3>北京话读音:wo、he、lian、shu,</h3><h3>而上口字则读成:nuo、huo、jian、shü,</h3><h3>京音化是必由之路,但上口字目前还不能取消,只能在发展中逐渐演进。</h3><h3>(3)尖团字:</h3><h3>来自中州韵,(本人有个不成熟的看法,很多尖字同于高阳话)。</h3><h3>尖字用齿头音,如:心、清、醒、精。</h3><h3>尖字读作:sin、cing、sing、zing。</h3><h3>团字读作:xin、qing、xing、jing。</h3><h3>(4)垫字:</h3><h3>又叫‘衬字’。京剧唱词中有些字音比较沉闷,因此或逢唱腔由低转高跳动较大时,或逢两三个同辙字相连时,就往往在这之后或其间加上相应的‘垫字’,这样就显得明亮动听。‘垫字’也有规律可循,从京剧音韵所属十三辙口为依归,例如:人辰、言前辙之尾音为‘n’应垫(呐)音。姑苏、由求辙之尾音为‘u’应垫(哇)音等,这些所垫之字与上一字的末一个音素结合得很自然顺口,听来贯气流利而悦耳。</h3><h3>2、念:</h3><h3>念白与唱互相补充、配合,也是表达感情艺术的重要手段。演员从小练基本功的必修课。</h3><h3>念白分两大类,既韵白和散白,都是通过艺术语言,来配合唱腔相互协调的艺术感染观众。</h3><h3>3、做:</h3><h3>指表演技巧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手眼身法步、髯口、翎子、甩发、水袖等各种技巧,要求演员内心情感和表演形式,内外交融,表里如一,去感染观众。</h3><h3>4、打:</h3><h3>打是戏曲形体动作区别于做的另一种重要表演形式,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又是生活中格斗场景的艺术化。演员运用高难度的武术技巧,准确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来分清敌对双方的正反、胜败和高下。</h3><h3>九、京剧的服饰:</h3><h3>服饰又叫行头。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h3><h3>分为大衣、二衣、三衣和云肩四大类。</h3><h3>1、大衣类有:蟒、官衣、开氅、鹤氅、披、八卦衣、法衣、僧衣、褶子、宫装、古装、裙、裤、袄以及其它配件。</h3><h3>2、二衣类有:靠、箭衣、马褂、抱衣、夸衣、卒坎、龙套、大铠、青袍、茶衣、大袖等以及配件。</h3><h3>3、三衣类,俗称靴箱,大多为人物穿的靴、鞋及内衣装束,大致分为两大类:软片类、硬类。</h3><h3>4、云肩:常用四方四合云纹装饰,多以彩锦绣制云霞映日、晴空彩虹,故称‘云肩’。</h3><h3>十、京剧脸谱:</h3><h3>脸谱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化妆方法。</h3><h3>主要特点有三点:美和丑的矛盾统一、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图案是程式化的。主要用于净和丑。</h3><h3>脸谱分类为:整脸、三块瓦、十字门、六分脸、碎花脸、歪脸、僧脸、太监脸、元宝脸、象形脸、神仙脸、丑角脸、小妖脸、英雄脸。</h3><h3>十一、京剧与书画:</h3><h3>艺术都是相通的。书画同源、书画戏曲同源、戏曲诗词同源、武术戏曲同源等等。</h3><h3>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说过:不会写书法的京剧大师不是好画家。</h3><h3>梅兰芳与画家吴昌硕有交往,拜齐白石为师,对书法下过大功夫。他的书法以行楷为主,小楷尤精,直追二王《乐毅论》、《黄庭经》、《十三行》等魏晋古风,可见眼界颇高。</h3><h3>京剧大师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奚啸伯等等,对书法都颇有研究,都写一手好书法。</h3><h3>中书协书法大家欧阳中石先生不单书法首屈一指,跟奚啸伯学奚派老生,为奚派传人。</h3><h3>河北书法名家陈逸峰先生,书法真草隶篆,样样精通,尤擅隶书,別具一格,有篆籀气。对京剧也很有研究,能唱京剧青衣、老生等角色。</h3><h3>大教台村戏迷苑东海,书法以柳体楷书尤精,能写一手漂亮行草书。自幼酷爱京胡,戏路很广,大教台村经他亲手导演的《红灯记》、《沙家浜》,在高阳县享有盛名。一九七几年那会儿,他能听着小戏匣子,(那会儿还没有电视、电脑、手机之类的先进设备),把整场的《武家坡》、《四郎探母》、《玉堂春》、《借东风》、等等戏曲的伴奏谱和唱腔谱全部写下来,保留至今。</h3><h3>大教台村农民书法家郝荣茂,写书法胸有成竹,展开一张五尺宣纸,不用青丝栏,洋洋洒洒作几百字,写完落款盖章,干净利落,严丝合缝。多一字嫌多,少一字显少,恰到好处。而且对京剧颇有研究,我懂的这点戏曲知识,都是受到苑东海和郝荣茂等老师的熏陶。</h3><h3>大教台村农民画家郝振军,山水、人物、花鸟,画的栩栩如生。一边画画,一边哼着京剧唱段,马连良的《法门寺》、《借东风》、《龙凤呈祥》的劝千岁,等等,都能哼两口。</h3><h3>评剧《人面桃花》一戏中,剧中扮演崔护的演员,边表演,边唱,边双手同时写书法,右手写上两句,左手写下两句,一气呵成,观众欢呼雀跃,堪称舞台一绝。</h3><h3>龙江剧表演艺术家白淑贤,不仅能歌善舞,能文能武,而且在舞台上创作书法和绘画艺术也堪称一绝。</h3><h3>白淑贤在《双锁山》中,以一幅‘松鹰图’让观众赞不绝口。在《荒唐宝玉》中,双手写出“山庄杏帘招客飲,菱荇鹅儿燕子梁。稻花飘香春韭绿,盛世何须耕织忙。”流畅的七绝行书技巧。她还在《木兰传奇》一剧中,用反写正看的狂草书法“荣辱得失身外事,兴国安邦赤子情。”</h3><h3>所以说:会唱戏的不懂书画,会书画的不懂戏曲,好像对艺术不够至臻完美。</h3><h3>由于京剧是国粹,太博大精深,是一门大学问。我做为一个布衣百姓的门外汉,所懂得太少太少!不成系统的写了这么一大堆,只为抛砖引玉,错误在所难免,多蒙方家指正。</h3><h3>此文如能让业余戏友们受益点滴,吾心足矣!</h3>